曹爽有天子有軍隊,打司馬懿有必勝把握,為何卻拱手投降?

何潔龍


曹爽能夠成為輔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兒子。外加當時的魏明帝曹睿病糊塗了,而掌握機要的中書孫資、劉放二人厭惡夏侯獻、曹肇,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薦曹爽與司馬懿輔佐。

曹爽畢生毫無建樹,就連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漢,也被王平打得大敗,成就了王平興勢之戰的功業,除此之外,曹爽與紈絝子弟無異。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劇。曹爽執政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尊重同僚,可時間一長,開始排擠異已,結黨營私,軟禁太后,禍亂後宮,曹爽的行為不僅打擊了司馬懿,郭太后,而且連魏國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統統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乘曹爽離開京城,聯合郭太后及一幫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關閉城門,在政治訴求上要求罷免曹爽。

  司馬懿給曹爽的選擇是:放棄兵權,可保爵位及富貴。

  而且保證人有:太尉蔣濟、尚書陳泰、侍中許允、殿中校尉尹大目,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親信。

曹爽面臨的選擇就是:要麼投降,做個富家翁;要麼與所有人為敵,進行一場在曹爽自已看來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馬懿,可他相信蔣濟、陳泰、許允、尹大目這些人,況且司馬懿在當時所有人看起來,就是一個社稷之臣,司馬懿的偽裝不在於騙過了曹爽,而在於連蔣濟、陳泰這樣極有心機的大佬也被騙過了。

  所以桓範的苦勸,曹爽沒有聽。就連蔣濟都看穿了曹爽的內心,認為曹爽只是弩馬戀棧豆中的一匹劣質馬而已。

司馬懿最擔心的就是桓範的建議,挾制皇帝到許昌,以皇帝名義調動全國兵馬勤王,司馬懿守著一座孤城洛陽,難有勝算,這也是曹爽挫敗高平陵政變的唯一辦法,雖然不敢說有百分之百的取勝把握,但對於只要有機會就會爭取的曹家先輩們來說,曹爽的選擇正如桓範說的那樣:曹真何許英雄,競生出你們這樣像豬和牛一樣蠢笨的兒子。

  蔣濟認為曹爽是弩馬(劣質馬),桓範認為曹爽是犢耳(像像豬和牛一樣蠢笨),而曹爽的選擇是:放棄抵抗,投降,做個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九九戲說歷史


主要是曹爽的家眷全部在洛陽,曹爽投鼠忌器。曹爽在性格上只能說是一個平凡的人,不夠狠辣,沒有梟雄的氣質。做個無害的官二代沒有問題,但是做一個接班人確實有缺陷。

曹爽捨不得他的愛妾

曹爽捨不得他幼小的子女

親情、愛情、甚至財富牽絆著他

雖然對鳴人來說,羈絆讓他更為強大;但是對政治家來說,羈絆只能是絆腳石。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因為羈絆而強大的人物,反而有很多強者因為羈絆而失敗,最終成為笑料:

項羽因虞姬而失敗被嘲笑

呂布因貂蟬而失敗被嘲笑

劉邦拋父棄子而成功被人稱讚

後代劉備拋妻別子更是輕鬆自如,反正妻子如衣服嘛

所以,羈絆這玩意不符合中國歷史價值觀。曹爽明顯被這所牽絆。實際上曹爽選擇沒有錯。

曹爽錯的是“無條件投降”。

不說司馬懿曹爽爭鬥誰輸誰贏吧,都是事後諸葛。從形勢來說,曹爽身為大將軍,且皇帝在身邊,可以號令天下兵馬;而且恆範把大司農印拿了出來,可以調動天下糧草,勝率來說確實也高許多;司馬一方屬於叛亂,畢竟做事心虛。這些都是曹爽的談判優勢,曹爽放棄了,主動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投降,並將印綬交給尹大目等人。楊綜勸道:“您挾持天子手握大權,難道要放棄這些權位而跑到東市去被砍頭嗎?”所以很明顯,司馬懿忌憚的是曹爽手上的印綬,而不是曹爽身邊幾千人馬。

神器就是權柄,掌握權柄就掌握生命權。其實也怪曹爽的謀士,曹爽的謀士的計謀過於激進,完全不考慮曹爽的想法,而謀士的計謀就是跟司馬拼命,就算拼贏了也是謀士升官,而曹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曹爽就想保住自己的家人。

如果有謀士設身處地為曹爽著想,以曹爽手中的權柄,並作出一種反攻洛陽甚至圍而不攻的態勢,策反拉攏跟隨司馬的世家大族,如陳泰蔣濟等,不說勸司馬投降吧,雙方作出有條件的讓步是可以的。最終的結局是曹爽承認司馬懿的兵變是合法,不追究他的叛亂,並且讓出一部分兵權,交給其他世家大族而不給司馬;或者分化權力,把權力分化成幾大世家族與宗親曹家夏侯家共同分享,而不被集中到司馬一家手中。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曹爽的悲慘結局


銫媒體


在高平陵之變時,面對司馬懿的勸說,曹爽最終選擇投降,主要還是因為他能力有限,做事優柔寡斷,但是當時曹爽還真沒有把握和司馬懿對決。

曹爽雖然手中有天子,但是並沒有什麼大用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芳確實在曹爽身邊,但是此時的曹芳尚未親政,朝政理論上是由司馬懿和曹爽處理。換句話說,曹爽以曹芳名義下詔,誰都知道這僅僅能代表曹爽的意思,並非曹芳。在這種情況下,曹芳這個皇帝的身份利用價值,要大打折扣。

對於曹爽來說更糟糕的是,在整個高平陵之變時,曹芳並未表態對他予以支持,始終不發一言,顯然兩人之間關係並不深厚。所以他最多隻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敢真的讓曹芳行使皇帝權力。

另一方面,由於此前曹爽曾經逼迫郭太后移宮,兩人之間矛盾極深。因此司馬懿在發動政變後立刻和郭太后聯手,取得了了她的支持。隨即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洛陽各城門,佔據武庫,以蔣濟、高柔、王觀等人控制了洛陽各軍,在政治號召力上並不吃虧。

而在朝堂之上,司馬懿得到了大多數元老大臣的支持,像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尚書陳泰、侍中許允等人都站在了他的一邊。而曹爽則只得到了大司農桓範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兩人同時對外發布命令,顯然司馬懿的話大家更相信一些。

在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已經控制了洛陽的大部分軍隊,曹爽沒有能力和司馬懿對抗。

在曹爽當權時,雖然以大將軍身份掌握了魏國的軍權,他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任武衛將軍,控制著中軍,在洛陽附近有著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是在高平陵政變時曹爽和曹羲都在城外,身邊的部隊並不多。

司馬懿發動政變以後,太尉蔣濟支持了司馬懿的行動。蔣濟曾經擔任過中護軍和護軍將軍,長期在中軍任職,在中軍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也正是在他的幫助下,司馬懿才得以讓高柔、王觀接管了曹爽和曹羲的軍權。

司馬懿在控制了武庫以後,又率軍駐守洛水浮橋。而曹爽此時則要窘迫的多,按照幹寶《晉紀》所述,曹爽撤到伊水之南以後,徵發屯甲兵數千,修築營壘自衛。

爽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以為衛。

從司馬懿和曹爽的舉動來看,司馬懿明顯是一種進逼的姿態,他主動出城,佔據洛水浮橋,防止曹爽向西逃往關中。而曹爽則只能退而自保,顯然此時在洛陽附近,司馬懿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司馬懿之所以不急著發起進攻,只是因為曹芳畢竟在曹爽軍中。他既然以魏國忠臣自居,發起政變只是為了撥亂反正,自然不適合馬上兵戎相見,但是這不意味著曹爽如果試圖反抗他還會坐視。

如果曹爽真的試圖挾持曹芳逃到許昌,號召天下兵馬勤王,那麼司馬懿肯定會立刻出兵攻打曹爽。靠著幾千屯田兵的護衛,曹爽要安全逃到許昌的難度很大。實際上司馬懿在彈劾曹爽的詔書上也寫明瞭這個意思,如果曹爽敢負隅頑抗,立刻軍法從事。

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

即使曹爽僥倖逃到許昌,也難以召集起部隊和司馬懿對抗

除了中軍之外,魏軍其他部隊主要分佈在揚州、荊州、豫州、雍涼、河北五個地區,其中又以對吳蜀一線的揚州、荊州、雍涼三個地區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

這五個地區裡,河北距離較遠,其他四個地區中雍涼都督夏侯玄和曹爽的關係最好,但是他遠在關中,司馬懿駐軍洛水以後,曹爽難以趕去和他匯合。而且在之前曹爽伐蜀之戰中,夏侯玄也參與其事,結果遭到大敗,夏侯玄在軍中威望大跌,因此他能策動多少人馬響應曹爽是個問題。

荊州地區是司馬懿長期任職的地方,他在這裡影響力極大,都督王昶也是司馬懿大力舉薦上去的,所以可以肯定他會站在司馬懿一邊。

而關鍵是揚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儉,這兩個人後來都陸續參加了反對司馬專權的淮南三叛,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曹爽可以爭取的力量。然而王淩和毌丘儉是忠於曹魏,反對司馬專權,並非是和司馬懿個人之間有恩怨。

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之變,其公開的口號是曹爽背棄顧命,僭擬專權,獨掌禁軍,離間太后和天子之間關係,將皇帝當作傀儡,自己是為了魏國考慮,才起兵撥亂反正。由於曹爽此前確實獨斷專權,任人唯親,所以司馬懿這個口號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朝中元老們的站隊也表明了這一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王淩和毌丘儉不大可能支持曹爽,除非有曹芳的公開表態。但是按照曹芳在高平陵事變時的態度,顯然他和曹爽之間的關係並不好,曹爽也不可能指望曹芳會站在他這邊。

所以最樂觀估計,王淩和毌丘儉在此事中也不過是保持中立態度,而糟糕一點的話,則是要求曹爽交出曹芳,然後由曹芳做決斷,那麼曹爽的處境就尷尬了。

結語

因此綜合當時的形式看,曹爽的處境並不樂觀,司馬懿的大軍對他虎視眈眈,曹芳態度冷漠,而包括他弟弟曹羲、曹訓在內,此時他身邊的大部分人都不支持他起兵。在這種情況下,曹爽並沒有什麼必勝的把握,又有蔣濟、陳泰等人出面擔保,作為一個沒有經歷過風雨的紈絝子弟,他最終選擇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不沉的經遠


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抓住曹爽及其整個團隊外出之機,控制了洛陽,阻斷了曹爽歸路。

此時雙方的實力對比是怎樣的呢?

其實雙方現成的兵力都不是很多。曹爽雖然有天子在手,但政治優勢並不明顯。

司馬懿此次出擊可謂是蓄謀已久,司馬懿的籌碼不僅僅手上的部隊以及所控制的洛陽城。真正讓司馬懿有底氣與曹爽抗衡的,是因為司馬懿背後有整個士族階級的支持。

高平陵政變看似是曹爽與司馬懿的對決,其實是士族階級對皇權的反抗。


我們從魏國的建立說起,曹操死後,曹丕任第二代魏王。曹丕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體系於是選擇進帝位,這樣才能對手下、對自己的團隊帶來更多的利益。但是曹家要建立自己的政權、國家難免就需要士族階級的支持。為獲得其支持,曹丕選擇頒佈“九品中正制”大幅讓利於士族。從那時起,被打壓許久的士族階級重新活躍起來。並且在勢頭上逐漸蓋過了宗親勢力。直到曹睿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時候才意識士族力量已經很強大了。強大到連曹睿臨終任命託孤大臣的命令都可以反對,本來曹睿想清一色任命宗親為輔政大臣。無奈最終向士族讓步了,選擇了曹爽和司馬懿,而司馬懿就是士族階級的代表。


曹爽掌權後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在爭取宗親利益,大力打壓士族階級。只不過曹爽的手段強硬卻不夠狠毒,細節處理又不到位。可以說曹爽得罪了整個士族階級,卻又沒有使其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再加上曹爽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若要正面硬剛,曹爽的贏面其實很大。曹爽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終究是官宦子弟,養尊處優的,沒有當機立斷、放手一搏的勇氣和魄力。



左將軍


其實主要就兩點,一是曹爽懦弱無能且貪圖富貴;二是他在政治上太天真,輕易相信了司馬老兒。曹爽去高平陵,沒記錯的話,好像是帶了軍隊的,而且人數還不算少,好像有兩三萬,再說以曹爽當時的作為,張揚跋扈,又講究排場,他去給先帝掃墓,然後順便遊玩打獵,也不太可能只帶少數親信,軍隊是肯定要帶的。但就是手裡有兵,皇帝又在身邊,曹爽卻投降了,著實無能。現在分析什麼太后、士族、地方實力派都支持司馬懿,都是事後諸葛亮,紙上談兵。當時司馬懿也冒著巨大的風險,他就靠三千敢死隊,沒有其他武裝力量,因為軍隊基本都被曹爽帶走了,想迅速通知地方實力派來增援,當時的通信、交通條件也辦不到。如果曹爽但凡有點血性,有點政治頭腦,應該第一時間通報皇帝,就說司馬懿造反,挾持太后,囚禁大臣,並要殺害軍隊家屬。逼迫皇帝給全軍下詔:即刻發兵洛陽亂平叛。也用不著跑到許昌,號令天下兵馬來對抗了,因為那需要時間,等你跑到許昌,再把詔書發給各地駐軍,司馬懿和他的支持者早就準備充分了,以曹爽的本事打不贏,即便雙方僵持,搞不好魏國也會分裂動亂。個人感覺如果曹爽第一時間發兵殺回洛陽,司馬懿必定措手不及,幾乎毫無勝算。可歷史沒有如果,司馬懿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早算準了曹爽會投降,所以才敢冒險起事。


手機用戶12175003233



曹爽是故大司馬曹真之子,從小謹慎持重,以宗室身份出入宮中。曹睿即位後對曹爽器重有加,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後升任至武衛將軍。在曹魏時期武衛將軍這一職位雖然官職不是很大,但其負責皇帝的安保工作,實際權力並不小,而且不是皇帝特別親信的人也做不了這個位子,當年對曹操忠心耿耿的許褚就做過武衛將軍一職,說明曹睿對曹爽也很信任。



司馬懿在曹魏政權裡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自從曹魏政權穩定以後,曹氏宗親後代只顧貪圖享樂,失去了進取心。沒有什麼治國理政的才能,更不要說帶兵打仗了。而司馬懿卻是出將入相,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由於蜀漢和東吳一直對曹魏虎視眈眈,唯有司馬懿這樣的人,才能抵禦敵國的進攻。在曹魏政權裡,除了曹丕以外,曹操、曹睿和其他曹氏宗親對司馬懿都不是很信任。一到帶兵打仗就想起了司馬懿,等到戰亂平息後,立馬奪回司馬懿的兵權。

魏明帝曹睿病重時,拜曹爽為大將軍,與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熟悉東漢歷史的人都知道,太尉一職原本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是三公之中權力最大的。自從有了大將軍這一官職後,太尉的權力就逐漸被架空了。曹睿臨死前把曹爽從武衛將軍破格提拔為大將軍掌管全國兵馬,而太尉司馬懿雖說官職很高,但是實權跟大將軍比差遠了。當年曹曹挾天子後封自己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袁紹覺得曹操爬到自己頭上了,堅決不幹。可見曹睿臨終託孤時,最信任的還是曹爽。

在司馬懿看來,曹爽一介後輩,資歷名望,功勞能力全無,卻能爬到他這位三代輔政大臣的頭上,自然是憤憤不平。司馬懿心裡清楚即使自己的功勞再大,在曹魏政權裡也是外人。甚至一旦哪天沒有蜀漢和東吳的威脅了,他們司馬家族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都不知道。這是司馬懿最後決定發動政變的重要原因。



剛開始,曹爽對司馬懿還禮敬有加。後來由於手握大權,身邊聚集了大批唯利是圖的小人,慫恿曹爽跟司馬懿對著幹,曹爽採納丁謐的建議,明升司馬懿為太傅,實則奪司馬懿之權。司馬懿看到曹爽大權獨攬,主動稱疾蟄伏,伺機而動。曹爽從此也毫不收斂,驕橫跋扈,朝中要職全部委以親信,這就得罪了眾多朝中大臣。司馬懿韜光養晦,收攬人心。終於在曹爽兄弟和天子去高平陵祭拜時發動政變。

曹爽得知司馬懿政變後,驚慌失措。桓範建議曹爽挾天子到許昌號令天下共討司馬懿,這樣鹿死誰手還不一定,但這個方案有幾個致命弱點。

首先跟曹爽出城的將領們家屬全在司馬懿控制的洛陽,曹爽平時為人驕橫跋扈,不如司馬懿會收買人心,論威望資歷,還是個人能力,曹爽都沒法跟司馬懿比。對於將領們來說聽司馬懿的可能比聽曹爽得更好。況且司馬懿還控制著將領們的家屬,曹爽身邊的將領們根本不願意與司馬懿開戰。很有可能曹爽還沒到許昌,半路就會發生兵變,到時候會死的更慘。

退一步說就算曹爽到達了許昌,向天下號召討伐司馬懿,有多少人會響應呢,此時的曹爽已經站到了世家大族的對立面,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聽曹爽的話。而且曹爽的能力有限,論帶兵打仗,十個曹爽加一塊也比不過一個司馬懿,真打起來曹爽有多少勝算呢?最重要的是曹爽始終認為司馬懿只是想奪權,沒有殺他的意思,自己交出兵權還能保住終身富貴,曹爽也知道自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沒有魚死網破的決心。主帥沒信心,將領沒鬥志。這仗還怎麼打?




在古代政治鬥爭中,能力和權力是相對應的,有多大的能力才能駕馭多大的權力,一旦人的權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很難會有好的下場,就像一句常說的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權力,曹爽懵了,他不知道該怎麼用,身邊聚集了一些小人利用他爭權奪利,徹底把他給毀了。

曹爽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不會駕馭,受到小人蠱惑,又不能壓制自己的囂張跋扈,最終把自己推向了大眾的對立面。再看他的對手司馬懿不論玩弄權術,帶兵打仗,還是名望資歷都甩曹爽好幾條街。高平陵這場政變,實際就是司馬懿與曹爽的個人能力之戰,所以司馬懿發動政變的開始,曹爽的失敗似乎也就註定了。



龍舞


試回答本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分析,然後再才能得出結論。是哪兩個方面呢?是從“高平陵”政變前後,曹氏和司馬氏面對的形勢,以及曹爽的素質上去做解析。

一、曹氏與司馬氏的合作與鬥爭


在魏明帝曹睿死後,受命託孤的曹爽與司馬懿,也曾合作過一段時間,共同輔佐幼主曹芳。

但是曹爽畢竟是曹氏親貴勢力的代表,這就決定了他決不會甘心讓別人來分享曹氏的權力。更不要說此人還是“鷹視而狼顧”的司馬懿了!

因此久而久之雙方便生出了嫌隙,甚至是利益上的爭奪。魏國政權畢竟是曹氏的,故曹爽便藉故以明升暗降的手段,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奪其掌握的太尉兵權。

司馬懿因為尚未做好政變的準備,所以只能隱忍。甚至為防不測而採取假痴不顛之計——示弱、裝病,以便麻痺曹爽。但在暗中司馬懿卻一直在做出反戈一擊的準備。

司馬懿和曹爽的積怨是這樣深重,導致了司馬懿在發動政變之後,一定會斬草除根。而曹爽呢?雖然掌握了軍政大權,但因無才無德又很跋扈囂張,使得許多老臣都是對他有看法的。這樣就形成了一股倒曹爽的勢力,他們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開始同其合作,曹爽因為不得人心而被孤立了。

政變發生前曹爽及其黨羽傾巢而出,陪同皇帝祭祖,朝內為之一空。司馬懿趁機控制了朝廷和都城,曹爽已經失去了對都城的影響力。所以在氣勢上就先輸一局,更兼曹爽素知司馬懿之能,對其更是心生畏懼。故雖有兵、有糧,又有天子在掌握中,卻仍然不敢與司馬懿相抗。

二、曹爽的素質遠差於司馬懿

曹爽本來就是曹氏家族的“功二代”子弟,其才能遠不能和其父、祖相比。更兼其人沒有經歷過風塵洗禮,屬於那種典型的紈絝子弟。

這樣的人在順境中,可以依靠祖上的餘蔭、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來為自己壯膽。可一旦遭遇逆境,他就容易變得六神無主、沒有主見。

當司馬懿以突襲的方式發動政變後,正處在得意之中的曹爽,是突然陷入了危機之中的!這時的曹爽早就沒有了往日的囂張氣焰,餘下的只有震驚與彷徨了。

司馬懿的軍力能力之強、用兵手段之狠——司馬懿掃蕩遼東、平定孟達叛亂,又耗垮了赤膽忠心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威名顯赫、功高蓋世,又豈是曹爽可比的?

所以儘管曹爽有兵、有糧、有天子,也不敢貿然與司馬懿對抗。更何況即使是對抗,也未見得有勝算!

因此曹爽在權衡了利弊得失之後,也就只能釆取投降乞饒的手段,希望司馬懿念其投順之情,能夠饒過自已!然而這只是痴心妄想,以司馬懿之狠辣,又豈肯放過這一消滅曹氏親貴的絕佳機會呢?故而曹爽一黨在投降後,很快便被誅殺了!


北疆同心


曹爽的拱手投降,就是一起典型的“性格決定命運”的案例。

曹爽能夠成為輔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兒子。外加當時的魏明帝曹睿病糊塗了,而掌握機要的中書孫資、劉放二人厭惡夏侯獻、曹肇,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薦曹爽與司馬懿輔佐。



曹爽畢生毫無建樹,就連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漢,也被王平打得大敗,成就了王平興勢之戰的功業,除此之外,曹爽與紈絝子弟無異。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劇。曹爽執政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尊重同僚,可時間一長,開始排擠異已,結黨營私,軟禁太后,禍亂後宮,曹爽的行為不僅打擊了司馬懿,郭太后,而且連魏國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統統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變,司馬懿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乘曹爽離開京城,聯合郭太后及一幫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關閉城門,在政治訴求上要求罷免曹爽。

司馬懿給曹爽的選擇是:放棄兵權,可保爵位及富貴。

而且保證人有:太尉蔣濟、尚書陳泰、侍中許允、殿中校尉尹大目,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親信。



曹爽面臨的選擇就是:要麼投降,做個富家翁;要麼與所有人為敵,進行一場在曹爽自已看來不可能勝利的戰爭。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馬懿,可他相信蔣濟、陳泰、許允、尹大目這些人,況且司馬懿在當時所有人看起來,就是一個社稷之臣,司馬懿的偽裝不在於騙過了曹爽,而在於連蔣濟、陳泰這樣極有心機的大佬也被騙過了。

所以桓範的苦勸,曹爽沒有聽。就連蔣濟都看穿了曹爽的內心,認為曹爽只是弩馬戀棧豆中的一匹劣質馬而已。



司馬懿最擔心的就是桓範的建議,挾制皇帝到許昌,以皇帝名義調動全國兵馬勤王,司馬懿守著一座孤城洛陽,難有勝算,這也是曹爽挫敗高平陵政變的唯一辦法,雖然不敢說有百分之百的取勝把握,但對於只要有機會就會爭取的曹家先輩們來說,曹爽的選擇正如桓範說的那樣:曹真何許英雄,競生出你們這樣像豬和牛一樣蠢笨的兒子。

蔣濟認為曹爽是弩馬(劣質馬),桓範認為曹爽是犢耳(像像豬和牛一樣蠢笨),而曹爽的選擇是:放棄抵抗,投降,做個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引言: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成功,曹爽手中既有天子曹芳在手,又有大將軍兵權在手,為啥不抵抗,三言兩語就被勸降了。我們可以從事史書裡瞭解到曹爽是個大大的草包,“不失為做一個富家翁”就是出自他之口,看到這裡,可以說曹魏的政權在曹爽這樣的人手裡,即使沒有司馬懿,曹爽遲早也會滅亡的。

曹爽的一系列的做法斷送了曹魏的基業

曹爽一開始是個十分謹慎的人,作為曹真之子的曹氏宗親與魏明帝曹叡關係非常好。曹叡主政期間司馬懿不敢有異心,曹爽也是非常規矩。但在曹叡死後,曹爽與司馬懿一起作為輔政大臣,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1.曹爽通過扶植親信,重用了一大批被曹叡棄用的無能昏庸之人,如何宴、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等,這些人進入朝堂,大肆排擠朝廷里正直的大臣,把持了魏國的朝政。

2.曹爽聽從了何晏等人之謀,軟禁了郭太后,皇帝曹芳年幼,得罪了太后,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3.對司馬懿並沒有時刻保持戒備之心,曹爽通過明升暗降的做法,把司馬懿尊為太傅,奪了司馬懿兵權,本來是好事。但司馬懿善於隱忍,在荊州刺史李勝赴任之前,曹爽讓他前往司馬懿處拜會順便試探虛實,司馬懿在李勝面前故意裝作衰老病重、奄奄一息的狀態,李勝回去彙報後,曹爽信以為真,對司馬懿放鬆了戒心。



4.在祭祀高平陵之時,拒絕了桓範的遠見。智囊桓範認為曹爽兄弟掌握朝政和禁軍,不宜一齊離開,以免一旦有人關閉城門反對他們,他們就不能回到洛陽控制大局。曹爽卻認為無人再能對他有威脅而不聽,實在是愚蠢之極。


5.曹爽的囂張跋扈,曹爽的衣食住行按皇帝的標準來,還把魏明帝的妃子來自充實己的妻妾,曹爽你是當皇帝嗎?結果後來就是被司馬懿以謀反最夷滅了三族。

司馬懿並沒有坐以待斃 而是時刻準備著 等待合適的時機

曹爽上臺以後的所作所為,司馬懿全都看在眼裡,司馬懿父子三人一直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司馬懿通過裝病成功騙過曹爽,在暗中養了三千死士,為奪取洛陽積極準備。



終於在高平陵之變之中,司馬懿先是通過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陽的府庫和整個洛陽的城防,再進宮請求郭太后旨意,誅除曹爽,使自己名正言順。後通過蔣濟、陳泰和曹爽的親信等人勸說曹爽,只要曹爽放棄兵權,不會為難他們,爵位和俸祿不變,司馬懿還指著洛水起誓。而曹爽竟然相信了,桓範從洛陽城逃出去見曹爽,並極力勸說曹爽以天子名義到許昌,再興兵討伐司馬懿,並以大司農的身份為曹爽籌集糧草,可惜這個草包曹爽想了一夜的結果,就是要投降,要做個“富家翁”,太可悲可笑了。


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冒著一定的風險的,雖然司馬懿對曹爽看得很準,曹爽是個庸才,不會去反抗的,但曹爽手下不缺有見識的和忠心的人比如曹爽之地曹羲、大司農桓範、司馬魯芝等,但曹爽猶猶豫豫,胸無大志、只圖享樂、不肯接納好建議、又無主見的性格,已經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

結語:從另一方面來說,司馬懿這一次發動政變是看準了時機,準備充分,打了曹爽一個措手不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曹爽能聽從桓範的建議,挾天子到許昌,再號令勤王之師討伐司馬懿,司馬懿必敗無疑,畢竟這一次的政變,關係到曹魏政權以後的歸屬。只可惜曹爽的所作所為,也傷害了朝廷的士族集團,把世家大族推向了司馬懿這一邊,又失去了民心,明明手上有一手好牌,結果還沒打,自己先認輸了。

當然能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1.曹爽對整個局勢的錯誤判斷

正在熱播的《虎嘯龍吟》中,把曹爽塑造成一個有勇無謀,優柔寡斷得甚至有點蠢萌的人物形象。

把司馬懿塑造成一個隱忍,為了自保才籌謀奪權的忠臣形象。

歷史上真實的曹爽未必萌,但必定是有些蠢的。司馬懿未必忠心,但一定是隱忍的。

曹氏家族十分排外,魏的人才選舉制度對非曹氏宗親的人十分苛刻,這導致了很多人對曹氏宗親的不滿,而曹爽是宗親的代表人物,這種不滿自然而然就集中體現在他身上。

作為曹睿的兩位託孤輔助大臣之一,司馬懿顯然圓融得多,所以他成為了那些人擁護的對象。

兩個陣勢對立起來。一方是不滿曹氏宗親的士人階層,一方是已失去了民心的曹氏宗親。

大戰前夕,如果曹爽聽了桓範的話,擁護皇帝退守許昌,聯絡各地都督討伐司馬懿,他未必會敗給司馬懿。

然而,當時朝中的太尉蔣濟等人向曹爽保證,司馬懿只要權利,不會傷及性命。

曹爽很傻很天真,完全相信了,以為退路很寬,就放棄了和司馬懿對立的信念,欣然投降了。

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手握兵權的司馬懿出爾反爾,待他投降回到洛陽後,將他滿門一網打盡。

2.司馬懿掌握了兵權

如果沒有兵權,司馬懿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太傅。然而,他控制了洛陽的禁軍,就有了對抗曹爽的最大籌碼。兵權是個好東西,司馬懿對兵權的熱衷,在影視劇《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中都有較為形象的體現。

再加上司馬懿隱忍腹黑的性格,裝得一手好無辜,騙取了太尉蔣濟等一干老臣的信任,也騙過了天真的曹爽,最終使得曹爽不戰而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