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中醫的五運六氣,看什麼書好?

三品刺客


學中醫我覺得兩本書必須看,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目前,我也在自學中醫中,剛剛開始。我在聽郭亞寧老師的大白話說中醫,我覺得她講的很通俗易懂。郭老師說過,學中醫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黃帝內經和傷寒論。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基礎,傷寒論是辯證治病。不管怎樣,就算成不了醫生也可以學些養生,對自己的身體總有好處吧。


老唐的生活


俗話說,不識五運六氣,讀遍方書何濟?中國文化講一以貫之。這個一有兩個,一個是易,另一個是醫,而易醫同源。華夏文明使用的是陰陽合曆,具體體現在天干地支。商代的甲骨文使用的便是干支紀年法。而天干地支分別蘊藏不同的陰陽五行屬性。五運六氣中的五運,指的是易經術道中的天干五合 甲己合土 、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 、壬癸合火,而六氣指的是地支六沖組合,配對一年氣候中的風 熱 火 溼 燥 寒 ,其中中醫講的風為五行中的木,為地支巳亥厥陰風木,熱火分別為子午少陰君火和寅申少陽相火,溼為醜未太陰溼土,燥為地支卯酉陽明燥金,寒為地支辰戌太陽寒水,主氣是根據五行相生的原理 排列 ;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而客氣是根據三陰三陽順序排列,其順序為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所以想學五運六氣必須要懂一些易經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熟悉天干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所以可以讀專門介紹五行的書籍《五行大義》,有了基礎再讀《黃帝內經》更好理解了。


三易說古蜀


黃元御《四聖心源》六氣解,比較形象易懂。別的因現與古的教學不同,文字乖僻,意思澀不熟悉,黃元御是學霸的才智,化繁為簡,比喻生動形象,看後可以明白五運六氣的作用,成因,影響,結果。明白這些道理,最從道教經典中瞭解,黃婆,奼女,炁,性情,坎離金木互情,鉛汞等學說,中醫是從這些內容中演化而來的,現中醫教學,教材是誤人子弟,(李可老中醫最大聲呼喊)。你會明白何為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含義,春風,秋風,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二十四節氣與中醫的關係。悟性高的,可參透悟出,《黃帝內經—陰陽印象大論中》所說,所指,所謂的原是這樣,真真切切,進而知曉,太陽寒水,為什麼太陽,又寒水的稱謂,厥陰風木的含義,少陰君火與少陽相火的二者之火性,…聯想出,天,地,人,是這樣維妙互見,推演出人病之成因。我們的祖先是聖賢超出五千年後的(曙光萬億/秒計算機)。你是佩服五體投地,還是輕狂無比,全在你的德行,學識,品味,悟性,…山中有木,品百種,有棟樑之材,也有薪火之材,不見是木的都是同性。


李大山270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

所謂“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氣循環運行,每運司掌一年,(在一年中,五運又各主一季)叫“主運”,由天干表示;

六氣即三陰三陽分管一年24節氣,為風、寒、暑、溼、燥、火的交替程序,以地支表示。

古人認為,在廣袤的宇宙中,充斥著不斷運動著的大氣,它是萬物之源,所以稱為“元氣”,元氣雖然無邊無際,卻有一定的規律。

天地的陰陽變化,在天表現為高懸的景象,在地表現為萬物的形體。天地相交,便產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與風、暑、火三陽及燥、寒、溼三陰的六氣。

一年中,四時更替,寒來暑往,六氣自天而下,大地受其影響而化生萬物,研究它們之間的規律,並運用於氣象醫學的理論,即為“五運六氣”。


雷先生lk


中國中醫藥文化淵源流長!五氣六運語出《黃帝內經》之古籍,《黃帝內經》是上古先賢就人體與自然界關係的研究。天地對人類自身的影響,著重論述了人體是如何發生的病變,又如何對症施藥的。以及我們如何養生等!七情六慾怎麼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書上以黃帝問歧伯答的形式進行的論述!這樣的古籍對我國的中醫醫學者是必修課之一。



來去無影69627713


中國中醫是五千年傳承不斷,創新發展的傳統文化重要部分,在百姓口口相傳,尚書記錄之中,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伏羲仰觀天文俯查地理,畫八卦通人情,神農先聖嘗百草開創中醫治病先河,自古易醫不分,中醫的五運六氣在漢唐先賢至真的解釋裡,有易經大師三元九運之論述,通易必會醫,學中醫五運六氣,要把黃帝內經和易經結合研究,可惜我是小白,不喜稍看勿黑,公開交流共同進步。


青棗葉


從經絡入手看《黃帝內經》



天佑中華美


如果五運六氣與易學掛鉤 甚至是跑易學那才整明白五運六氣 那中醫離徹底淪陷不遠了 本來就很多人說中醫是巫術 你在整個五運六氣出來 這麼些年了哪個中醫還用五運六氣指導看病 甚至是誰還懂這個 再深一點說 現在八零九零的孩子 再往上說六七十歲的人 很多人說周易是迷信 拿中醫掛周易上去 所以我說這人這次宣說 有可能是砸倒中醫的一塊磚


92816513234燕山


五運?金運,木運,水運,土運,火運合稱五運。

六氣?風,寒,暑,溼,燥,火。這些詳述在《黃帝內經》上。


金鶴逸士


我得建議是要有分主次,以《黃帝內經》為主,日久見人心,以其它為輔助,五運六氣也就是五運五行之理,六氣六合之用,五運以天干為紀數,六氣以地支為紀數,凡是有天干地支存在的地方就存在五運六氣學,還有四拄,奇門等數紀,陽陽(三陰三陽),二氣對待′流行,五行(五藏五運),五氣生克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