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背後的“資本大拿”李革

2015年,藥明康德在美國以33億美元私有化,後經一系列資本“騰挪”於2018年A股上市。上市首日後連續15個漲停,進入A股“百元股俱樂部”,並直接成為千億市值藥企。此後,解禁減持“負面”不斷,令人意外的是其股價卻屢創新高。而這背後,離不開藥明康德本身業績加持,以及創始人李革的資本運作。

2月15日,藥明康德旗下藥明基金一期擬2000萬美元認購罕見病藥物創新平臺型公司北海康成優先股。作為一家市值超1800億的CRO龍頭企業,其一舉一動皆被投資者關注。

自2015年以33億美元從美股私有化以來,藥明康德這幾年“似有神助”,2018年A股上市不久市值便超1000億元,此後股價雖有回落,但2019年之後開始“高歌猛進”,一路新高,截止2月18日,A股市值1864億,也就是說,四年左右的時間,市值翻了約9倍。

而藥明康德備受資本青睞的原因,一方面來源公司不斷增長的營收和淨利潤,另一方面或許也離不開創始人李革的資本運作。

“資本大拿”李革

2007年8月,藥明康德登陸美國紐交所,2015年以3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從美股退市。三年之後的2018年藥明康德於A股上市。截止2月18日,其A股市值1864億元,四年左右時間市值增幅約9倍。而這一成績或許要歸功於董事長李革的資本運作。

藥明康德在紐交所上市後,李革就開始佈局醫療器械、生物製劑等臨床前CRO業務,而後收購上下游產業,佈局研發服務生態圈。據統計這些年,藥明康德先後兼併收購AppTec、津石傑成、美國美新諾、Crelux、輝源生物和美國Pharmapace,從臨床前CRO延伸到臨床CRO以及全產業鏈。

但美國資本市場並不認可這一行為,認為公司已經偏離核心業務,主營業務下滑明顯,因而導致其估值不高。李革曾表示其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是華爾街太過於關注短期業績。

因不滿美股較低的估值,2015年藥明康德籌劃私有化退市。單對私有化而言,資金是最大難題。彼時,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僅持有藥明康德1.4%股份,另一名創始人張朝暉持有1.1%股份,其他董事高管均不持股。

為此,藥明康德管理層一方面聯合外部PE機構,另一方面進行“一拆三”私有化。2015年5月,先推動子公司合全藥業(CMO業務)在國內新三板掛牌,並將藥明生物相關的大分子業務剝離至藥明生物。

而其中,李革對於旗下企業合全藥業的運用堪稱經典,先是用合全藥業為私有化過程中的併購貸款提供擔保。而後或是為了緩解藥明康德私有化後的資金壓力,合全藥業2016年推出了資產重組方案,擬向控股股東上海藥明康德購買其擁有的PDS部門全部資產與負債,交易作價15.2億元。2017年10月,該項重大資產重組完成。

2017年6月,主要負責生物製劑部分業務的子公司藥明生物,宣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2018年5月8日,藥明康德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同年12年又順利登陸港股。至此藥明康德“一拆三”迴歸完成。

藥明康德分三地上市,實現了市值最大化,而這還不是李革的全部運作。

據瞭解,2015年“核心發動機”合全藥業登陸新三板後,當年8月掛牌公司就進行了一輪定增,投資人包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二者各認購6000萬元。此後,合全藥業相繼進行了4輪定增,投資人包括復星等43傢俬募股權基金和一位名叫林濤的特定投資者。不完全統計顯示,這44位特定投資者共計出資8.69億元配售了1016萬股。其中2016年的的定增價格是123元/股,而2015年的定增價格是69.65元/股。

2019年4月合全藥業公告稱擬從新三板摘牌,由大股東上海藥明康德向異議股東回購股份,按異議股東取得該部分股份時的成本價格和48.00元/股的孰高值進行回購(成本價格需進行除權除息處理),並承諾摘牌之後三年之內不謀求任何形式的上市。

以當時合全藥業的行業前景以及較為優質的業績,勢必將受到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追捧。對於投資人來說,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從新三板摘牌,再登陸科創板。而這則公告對PE投資者來說,卻等於是個噩耗。

選擇不退出,那麼投資機構未來三年恐怕都沒有好的退出渠道,且這些PE投資者,面臨著LP到期退出的壓力。若選擇退出,目前的退出價格並不可觀,且無法分享到合全藥業未來發展的成果。若按照上海藥明的回購方案,意味著三四年間的收益基本為零。

更有趣的是,據傳聞,李革收購合全藥業剩餘股份的資金就是來源於藥明康德港股IPO募集的資金。而此次併購也有利於增厚上市公司的業績。一套資本運作下來,李革自身收益豐厚。

市值千億CRO龍頭

藥明康德於2000年12月創立,創立之初,藥明康德以小分子藥物研發和生產服務起家,而後隨著客戶粘性的增加,業務的拓展,逐步發展成為製藥以及醫療器械研發開放式能力和技術平臺企業。

藥明康德主營業務橫跨研發外包(CRO)和生產代工(CMO)兩個領域。國內CRO行業中,藥明康德市場份額佔比在16%左右,為行業第一。其中CRO業務還可以進一步分成臨床前CRO與臨床CRO業務,而臨床前CRO業務是藥明康德的核心,該領域國內第一也為藥明康德。

CMO業務即代藥企進行藥物生產,藥明康德的化學CMO業務由旗下合全藥業主營,生物藥CMO業務歸屬的藥明生物已於港股獨立上市。

創新藥的研發需要漫長的過程、昂貴的成本,而其成功率極低,促使更多藥企將新藥研發業務進行外包。藥明康德業務主要在歐美市場,佔比超過70%。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轉移趨勢,疊加國內政策及新藥研發環境的改善,國內CRO/CMO行業迅猛發展。藥明康德的業務重心在逐步向國內轉移,國內業務收入佔比已經從2015年的17.16%提升至2018年的25%。同時由於在CRO/CMO兩個細分賽道,藥明康德均有佈局,加之受益於國內市場的爆發,藥明康德三年內營收與歸母淨利潤雙增長。

截止目前,藥明康德靜態市盈率超80倍,估值的確不便宜。從絕對值來看,80多倍的估值在醫藥整個板塊算是非常突出的了,要比醫療器械、零售藥店、化學制劑等細分領域高出一個量級。

前景廣闊,價值業績穩定增長,市場對藥明康德的熱情與追捧就不難理解。據統計,藥明康德A股上市時,僅用50天便成功過會;2018年5月上市後,藥明康德的股價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從21.6元/股的發行價上漲到超過130元/股,市值高達1500億元。

另一方面,從其股價走勢,也能略窺市場對其高期待。2019年5月之前,藥明康德股價腰斬,經歷了半年多的震盪。而在之後,更是有8位股東擬減持股份,擬減持股份總額約為3.65億股,在總股本中佔比25.67%。按照期間均價83.50元/股簡單計算,擬減持金額約304.78億元。此外,限售股解禁量已超總股本的50%,面對如此重的股東拋售壓力,彼時外界甚至有“私有化迴歸套利”等諸多質疑。出乎意料的是,股價不跌反漲,不斷突破前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價不斷新高之際,藥明康德的歸母淨利潤增速卻在下滑。不過,公司在增收以及佈局方面似乎又有了新的打算。2020年1月10日,藥明康德發佈公告,2020年1月10日,公司全資子企業WuXi Fund I擬認繳投資基金“Epidarex”的30萬英鎊的份額,其中包括43.27英鎊的股權級份額和2,999,956.73英鎊的債權級份額,約佔已募集投資基金份額的3.0%。

公告表示,公司以較低比例投資Epidarex作為其有限合夥人,一方面有望使公司在投資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獲得風險投資相關的財務收益。另一方面,該項投資還可以增進公司對新型診斷、治療技術領域發展最新動態理解,支持公司的業務拓展和抓住大健康產業的前沿發展機會。

眾所周知,作為“賣水人”的藥明康德近幾年充分享受了創新藥帶給CRO行業的紅利,不過隨著CRO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行業的飽和,藥明康德未來靠什麼維持目前近2000億市值或許是其首要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