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叔本華曾說康德是把哲學搬進大學課堂的第一人,他使哲學變成了一門可用以傳授的客觀學問。康德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授課的時候不喜歡講述自己的哲學,而是介紹前人的思想。在他看來,

某一個哲學家的思想與“哲學”不是一回事,它們屬於個別與普遍的關係。

早在古代,希臘世界就出現了許多招納門徒、講授哲學的人,從智者普羅泰戈拉到哲人蘇格拉底,年老的哲學家們通過辯論向別人講述哲學,但他們教給青年的主要是修辭術,而非某種思想。之後,柏拉圖開創了學園派,亞里士多德建立了逍遙派,從這時起每個哲學家都喜歡把自己的學說當作唯一真正的哲學了。在古希臘哲學的晚期,出現斯多葛派、伊壁鳩魯派以及懷疑學派三足鼎立的局面。所有這些學派都在講授哲學,但他們的主張的觀點幾乎完全對立,而且互相攻擊對方是偽哲學。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哲學史中,我們會發現哲學的概念似乎已經模糊掉了,那麼究竟什麼是哲學?人們又為什麼要去研究哲學呢?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一般哲學”的概念

康德在課堂上教授哲學,這與古希臘思想家聚眾講學不同,前者講授的是“一般哲學”,後者則只向學生傳授自己的哲學。也就是說,在康德的哲學課堂上,你可以學習到蘇格拉底的哲學、柏拉圖的哲學或者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而在柏拉圖的哲學課堂上,你將只能聽到柏拉圖本人的哲學而已。

說到“什麼是哲學”時,我們所討論的是“一般哲學”,而不是柏拉圖哲學、笛卡爾哲學、康德哲學或叔本華哲學等具體的思想。就好比說,蘋果、梨、葡萄是不同的果實,但它們都是“水果”,這個“水果”就是“一般哲學”,是蘋果、梨、葡萄所共同的東西。當柏拉圖主義者嘲笑康德主義者不懂什麼是哲學時,他們實際上是誤把自己的哲學當作了“一般哲學”,就像蘋果自稱自己才是水果一樣。然而蘋果是水果並不妨礙梨和葡萄也是水果的事實,如果有一個蘋果愛好者堅決說梨不是水果,只有蘋果才是水果,那麼我們就要嘲笑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所謂的“一般哲學”就是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等各種哲學體系中共同的東西,柏拉圖哲學與康德哲學有什麼共同之處呢?首先他們都是一種知識,而且是“

理性知識”。

康德在《邏輯學講義》中說人類的知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於原理理性知識,另一種是來自於事實歷史知識,這是基於知識的主觀來源而說的。例如我們觀察到物體有掉向地面的必然規律,便推導出重力這種歷史知識來;然後又根據個別的重力原理,進一步思考,不斷深入到普遍與必然之中,將重力推廣成萬有引力,發現只要任何兩個物體的質量相同,那麼它們之間的距離越大,引力就會越小。後一種知識比前一種知識更為深刻,它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

物理學家離不開儀器,化學家離不開試管,生物學家不能沒有顯微鏡,因為它們都是從事實中獲取知識的,然而再總結原理,進而發展成理性知識。但是有兩門科學卻不需要工具的輔助,僅僅依靠思維與邏輯,從一開始就能夠純粹根據原理來推導出新知識,它們便是數學哲學

。一般而言數學偏向量,哲學則涉及一切,但數學並不含於哲學,因為它們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不一樣。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康德認為哲學與數學超越感性經驗,屬於理性知識

哲學與數學的區別

康德認為哲學與數學的知識都來自於原理而不是事實,哲學中的本體、理念、自在之物等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學中的直線、平面、符號也並不真實的存在於生活中,因為沒有人摸過無粗細的直線,也沒有人看到過無厚薄的平面,這些東西只存在於人們的思想裡。

哲學與數學雖然都是理性知識,但是二者還是存在區別。因為哲學的理性知識來自於單純概念,而數學則來自於概念構造。數學中的直線、平面是從對現實事物的直觀而得到的,例如我看到平靜的海平面,便在內心中設想出一條無顏色、無載體的直線,數學思維並不關心事物的質,只把重點放在量上。哲學則含有對本質的追問在其中,想要尋根問底。

萬事萬物都有規律及道理,就連語言也是如此。文盲未必懂語法,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說話;常人也未必懂哲學,但這也不妨礙他們進行思考。但哲學就像語法一樣,是十分必要的,語法能讓我們知道應怎麼去說才能說得清楚、準確,哲學則使我們知曉要怎麼去想才能想得明白、透徹。

所以任何一種哲學都常繞不開這些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應當做什麼?”我可以期待什麼?”形而上學回答第一個問題,倫理學回答第二個問題,宗教回答第三個問題。此外還有第四個問題,“人究竟是什麼?”啟蒙思想將這個問題置關鍵性地位,並嘗試回答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所以哲學要研究人類的理性,考察知識的源泉以及理性的界限。這也是近代哲學的一大特點,培根、笛卡爾、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茲、狄德羅、孔狄亞克、霍爾巴赫、康德乃至黑格爾,幾乎所有近代哲學家都把哲學的重心轉向了理性,人類理性成為哲學繞不過的話題。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康德認為近代哲學與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理性”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經驗主義者力圖從最簡單的感覺出發,然後再進展到抽象的思維;唯理論者則跳過了感覺,強調悟性與冥想。柏拉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它僅僅是另一個理念世界的投影;費爾巴哈則說世界就是它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樣子,它坦誠相見,而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哲學史就像一個理性的博物館,向我們陳列了古往今來無數智者思考問題的方式,它將各種思想體系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作為理性知識的原理,供我們去思考。因此,可以簡單的說,哲學就是對思想進行再思想,是一種反思,或者說“後思”。

當我們研究柏拉圖的思想時,我們就接觸到了哲學,因為我們用自己理性去認識柏拉圖的思想,通過我的大腦去探索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們對他的思想進行了再思想。這就有點像反芻,牛羊未經充分咀嚼就將草料吞嚥進瘤胃裡,過了一段時間又將食物逆嘔回口腔,重新咀嚼,然後再度下嚥。哲學就是這樣一種反覆思考、後思的過程,是對認識進行再認識。黑格爾就曾說:

“密涅瓦的貓頭鷹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

當所有認識已經形成後,哲學思考才開始,就像黃昏來臨,所有鳥兒都歸巢後,貓頭鷹才開始起飛覓食一樣。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密涅瓦的貓頭鷹總是黃昏才起飛

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在哲學史上,“炒冷飯”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柏拉圖死後六百多年,古羅馬哲學家普羅提諾就對他的思想進行後思,創立“新柏拉圖主義”;康德離世一百多年後,李凱爾特、文德爾班、朗格等人也提出一個“新康德主義”。此外,另有形形色色的新黑格爾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等。其實每次炒冷飯都是一次反芻、後思的過程,因為前人的思想尚有未完全被理解及消化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的作用日益突顯,響應了時代的要求,所以日益為人們所發掘。從這種角度來看,研究哲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將我們過去的思想進行反思,重新梳理,挖掘出曾被忽略了的東西。

文藝復興時期,培根在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的基礎上寫作《新工具》;伽桑狄則從伊壁鳩魯的哲學中找到了批判神學的武器。啟蒙時代,羅馬法學家的共和思想再度被髮掘,成為反抗封建專制的彈藥庫。在現代社會,我們通過哲學研究,發現老莊的道法自然觀念吻合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儒家的“和為貴”思想,啟迪我們要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等等。

研究哲學就是對人類思想進行深度的發掘,往更深的土壤去探索。哲學傢俱有超出常人的洞見力,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去發現真理,這與他們常年從事哲學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因此,可以說研究哲學就是為了深度發掘前人的思想結晶,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轉變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

康德: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哲學?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哲學?

人要學會運用自己的理性

學哲學絕不是拾人牙慧,而是培養自己理性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學習哲學只是為了成為某個哲學家的信徒,那麼他最終將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淪為古人的精神奴隸。從來沒有專門靠研究別人的思想而成為哲學家的人,柏拉圖的弟子多達上千,但只有一個亞里士多德能與他並駕齊驅,因為這個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與老師不同的思想,能夠建立自己獨創的理論。

研究哲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哲學家們研究別人的哲學,目的是為了啟迪自我,而不是為了成為沒主見的信徒。哲學知識基於原理之上,而非直接來源於事實,所以研究哲學需要掌握推理的能力。不是把別人的思想簡單的拿過來,而是在拿過來之後,在上面推理出新的東西。柏拉圖講理念,黑格爾就推出絕對理念;叔本華說生存意志,尼采就推理出不同的權力意志;哲學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著,逐漸豐富起來。

除了獨立思考之外,人還需要掌握抽象思維

的能力,能夠理解思辨性的問題,而不是在常識中打轉。哲學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屬於理性知識,離感性經驗太遠,所以不能拿常識的思維去研究哲學,常識在哲學中往往是無效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常識理解不了矛盾,常識喜歡講非此即彼,而哲學卻承認亦此亦彼。哲學的語言也不同於日常語言,許多哲學術語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多見,而且含義不一樣。人們需要知道,當進入哲學領域後,思維也就像踏入了更深的水池之中,需要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問題。

研究哲學不是必須的,就如人不知道消化系統的構造並不妨礙正常的飲食,但對知識的無限追求正是理性的本質,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與創新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