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新年伊始,疫情蔓延,看到電視裡男子對要上前線的妻子哭喊這說“我愛你”,我突然想起馬爾克斯的一本書——《霍亂時期的愛情》,酒紅色的封皮,我都清晰的記得它在我的書架的第幾排,左側還是右側。這本書要比馬爾克斯另一本非常有名的《百年孤獨》好讀的多。研究者們特別關注馬爾克斯小說中“馬孔多”小鎮的歷史命運和魔幻現實主義藝術,《百年孤獨》似乎成為馬爾克斯創作的唯一“標籤”。雖然《百年孤獨》的確奠定了馬爾克斯在世界文學史中的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馬爾克斯創作的成就還不止於魔幻現實主義主題的書寫。愛情主題,一直是他關注、思考的重點,並且是他創作的最主要的動力。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馬爾克斯推出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讓作者與評論家同感震驚,因為這代表著一個完全不同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馬爾克斯多次表示,他把自己變形成現代的世紀小說家,不再寫權力,而是寫愛與愛的力量。這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最受喜愛的小說。《百年孤獨》出版將近二十年之後,《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度給評論家與普通大眾一種純粹的閱讀愉悅。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小說內容以弗洛倫蒂諾和費爾米娜長達半個世紀的感情糾葛,以及烏爾比諾與費爾米娜的傳統婚姻為主線,期間穿插了弗洛倫蒂諾的風流韻事和一段自我地位提升的奮鬥史。作品最後以弗洛倫蒂諾和費爾米娜駛向永生永世的愛情為結局。這一結局象徵著愛情的全面勝利。加西亞馬爾克斯告訴讀者,只要擁有愛情,人就可以成為自己的主宰,只要愛情存在的地方就有幸福的烏托邦。小說勾勒出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愛情,因此被譽為“愛情的百科全書”。

愛情主題的選擇與昇華

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延續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什麼會感到孤獨?”然而,不同於《百年孤獨》中苦於探索之後的悲觀情緒,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找到了答案。愛情,是人類生存永恆的主題,也是年邁的馬爾克斯思考越來越多的問題。馬爾克斯說,“愛情是我所有書裡值得思考的唯一問題”氣他說,他重視愛情題材,這是他小說創作的原動力。《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以馬爾克斯家族的愛情為背景,描寫了兩段愛情故事,馬爾克斯告訴《國家報》這本書的故事只要一語就可以道盡:“

一對男女瘋狂陷入熱戀,卻因為僅有二十歲太年輕而不能結婚;等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滄桑,卻因為八十歲太老而不能結婚。”然而,馬爾克斯所表達的主題遠不止於此,他思考了生命、時間、死亡、生存等一系列問題。

  • 愛情主題的緣起

當談到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感源自何處時,馬爾克斯說:“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不懂愛情。布恩迪亞整個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這一解釋和弗洛姆的闡釋驚人的相似。“人——所有時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遠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克服孤獨感,如何超越個人的天地,實現人類的大同”人類脫離自然界、成為社會的人之後,不再能和自然界達到和諧統一,隨之而來就面臨著一種孤獨感。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人類開始試圖尋找愛情,渴望著愛與被愛。人們渴望與周圍的人建立長期的、充滿愛心的關係,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歸屬需要之一。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愛的需求意味著對他人的強烈的感情依戀,也意味著與他人在社會關係上的相互依賴。經驗告訴我們,為避免精神或身體上的許多傷害,任何一個人所能夠得到的最好的保護,莫過於置身於一個積極的、持久的社會關係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和信任。在我們低落的時候有可以尋求安慰的人,而在別人有需求的時候又可以提供幫助和關愛,可以說,以愛為中心建構的親密關係是個人生命當中最重要的資源。

所謂親密關係,是一種有著多種成分的複雜關係。它“至少在六個方面與其他一般關係有所不同,這就是:瞭解、關心、依賴、相互性、信任和承諾”。人們只有生活在這樣一種關係中,才能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才能體會到個體存在的價值。消除孤獨、困惑和遺憾,創造一個大同、和諧的社會,離不開親密關係的構建。而愛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最優的親密關係。古往今來,對愛情的理解有多種解釋。而認知神經科學從神經生理機制的角度給出愛情本質的解釋。愛情:不過是伴隨著古老的神經聯結和神經遞質的作用而出現,經過大腦內神秘的獎賞區域(“伏隔核區域”)而長久地使人感到滿足和快樂氣這一闡釋,一方面說明愛情是從後天的學習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並且類似於集體無意識,一代一代傳去;另一方面就是告訴我們,愛情可以讓人感到快樂和滿足,就是獎賞的功效。馬爾克斯創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的初衷正是對此的充分證明。小說講述了弗洛倫蒂諾和費爾米娜之間的愛情糾葛,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愛情在小說的發展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具有戰勝一切乃至生死的意義,它讓主人公在繁瑣、困惑、無奈和遺憾的生活中,獲得心靈的慰藉,甚至能夠使人獲得重生。

《霍亂時期的愛情》創作的直接起源,是馬爾克斯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對來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溫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載他們出遊的船伕用漿打死了,為的是搶走他們身上帶的錢。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穩定的婚姻,而且子孫滿堂氣這個故事與父母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雜糅在一起,為作家筆下的虛構小說奠定了時間跨度與張力結構,但是,馬爾克斯更為重要的創作契機源自於他個人對愛情的理解和對拉美文化的認識。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愛情”、“情愛”、“性愛”並沒有明顯的區分。馬爾克斯的書裡很少出現“性”這個具體的字眼,他習慣使用的是“仰慕”、“愛”之類的抽象字眼。這種用法,讓愛與性在他那裡似乎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關係含混複雜。在馬爾克斯看來,愛和性顯然不應該截然分開。這符合現代人們對愛情的認識。也因此給馬爾克斯書寫愛情題材時所帶來一種特別的味道,一種或許受到誘惑的感覺。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愛情”、“情愛”、“性愛”並沒有明顯的區分。馬爾克斯的書裡很少出現“性”這個具體的字眼,他習慣使用的是“仰慕”、“愛”之類的抽象字眼。這種用法,讓愛與性在他那裡似乎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關係含混複雜。在馬爾克斯看來,愛和性顯然不應該截然分開。這符合現代人們對愛情的認識。也因此給馬爾克斯書寫愛情題材時所帶來一種特別的味道,一種或許受到誘惑的感覺。

可以說,寫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既是馬爾克斯對外界某些誤讀的回應,更是他長時期思考的必然選擇,體現了他獨具特色的人文關懷和視野。

  • 愛情的類型與真愛的特徵

從愛情心理學來看,愛情由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大基石組成,斯滕伯格認為,在愛情的三元理論中,愛情、激情和承諾可以看成是“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邊。因為每個成分的深淺程度不同,“愛情三角形”就可能有著各種不同的大小和形狀。由此,可以分為這幾種愛情的類型: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無愛。如果這三大基石全部都缺失,那麼愛就不會存在,兩個人或許僅僅是熟人或普通的朋友而已,彼此的關係是隨機的、冷漠的、缺失承諾的。

喜愛。如果親密的程度較高但激情和承諾不夠的時候,便會產生喜愛。喜愛可能會發生在真正的、親密的友情中。但是,這並不會喚起激情,也不會喚起兩個人長相廝守的期望。

迷戀。雖然有強烈的激情,但是缺乏必要的親密和承諾,迷戀經常出現在人們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慾望的時候。

空愛。缺失親密或激情而只剩下承諾的愛,就是空愛。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這種愛情類型常見於激情燃盡之後,他她們既感受不到溫暖也覺察不出激情。然而,在包辦婚姻的文化中,空愛往往是兩個人需要共同生活的第一階段,而非最後一個階段。

浪漫之愛。當較高程度的親密和激情同時出現的時候,就是浪漫之愛。浪漫的愛也可以被視為喜愛和迷戀的結合。人們會輕易地對浪漫之愛作出承諾,然而,斯滕伯格卻認為,承諾不是浪漫之愛的典型特徵。因為,夏季的一場風流韻事可以很浪漫,儘管雙方都知道夏季結束後,這場浪漫之愛也會隨之消失。

友伴之愛。親密和承諾同時存在,就會形成兩人之間伴侶式親密的愛,即友伴之愛。雙方的關係伴隨著親近、交流和分享,同時,雙方也努力維持著這種長期的友誼。友伴之愛在長久而幸福的婚姻中比較典型,雖然年輕時的激情早已褪卻,但兩個人誰也不能離開誰。

虛幻之愛。單隻有激情和承諾而沒有親密的相伴,便會產生虛幻之愛。在這種愛的催促下,人們會迅速陷入瘋狂的求愛中,也有可能在激情催使下閃電結婚,但彼此之間並不很瞭解或真正喜愛對方。

圓滿之愛。當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因素同時以較高的程度存在時,就可以稱作圓滿之愛。這是一種理想的愛情模式,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斯滕伯格認為,短時期擁有圓滿之愛是容易的,很難長久維持。

以上這幾種愛情的類型幾乎可以囊括《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所有愛情關係。在眾多的情人中,弗洛倫蒂諾大多表現為無愛、空愛或浪漫之愛,只是為緩解思念費爾米娜而產生的。小說中,對這些愛情關係中的情人描寫比較詳盡的有拿撒勒寡婦、奧森西婭坦桑德爾、萊昂娜卡西亞尼、薩拉諾列加、奧林匹她蘇萊塔,還有弗洛倫蒂諾的最後一位小情人阿美利加維庫尼亞等,這些情人最終不過是弗洛倫蒂諾記錄風流韻事的個本子中的一頁,是他失去真愛機會後的物慾上的彌補。烏爾比諾醫生和費爾米娜青年時期的愛情是空愛,漫長的婚姻生活形成了友伴之愛。弗洛倫蒂諾和費爾米娜青年時期的愛情是虛幻之愛,老年的結合便可稱為圓滿之愛。

可以說,馬爾克斯是將不同類型的愛情在進行對比,特別是兩位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和烏爾比諾的愛情。兩者擁有差別巨大的愛情。相比較而言,前者是激情的、悲壯的,帶有幻想的性質,而後者是理智的、平淡的,帶有世俗的性質。在小說中,費爾米娜是唯一一個幸福的女人,是愛情最大的贏家。青年時代,她受到弗洛倫蒂諾愛情的啟蒙,而後嫁給物質條件優越的烏爾比諾醫生,漫長的婚姻生活教會了她如何維護來之不易的愛情。老年時期,本應該除了死亡別無他求的她,卻又一次被弗洛倫蒂諾的激情點燃,獲得了重生。

顯然,馬爾克斯把費爾米娜兩段感情經歷結合在一起的情節安排,是在尋找浪漫之愛和世俗之愛的結合點,尋找激情與理智、悲壯與平淡、幻想與世俗的完美平衡。也許,這就是馬爾克斯通過《霍亂時期的愛情》表達的他理想中的真正的愛情。理智的、平淡的愛情教會費爾米娜如何生活,給了她巨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半個世紀的婚姻生活使得他們彼此非常相愛。在烏爾比諾醫生突然去世之後,費爾米娜懇求上帝能夠挽留丈夫片刻的時間,以便讓丈夫清楚地知道,無論他們倆之間曾存在過什麼樣的猜疑,她對他的愛毫無動搖過。因此,一種無法抗拒的強烈願望湧上心頭,她希望能與他再次相戀,讓他們能夠開始新的生活,以便把兩個人之前保留的、所有沒有說出口的話全部都告訴彼此,重新做好所有以前做錯了的事。雖然他們生活了半個世紀,其間的瑣碎大過於浪漫,煩惱多過於溫馨,但是,假如上帝能夠給她再來一次的機會,她無疑還會選擇烏爾比諾醫生,和他繼續生活一輩子。激情的、悲壯的愛情賜予費爾米娜重生的機會。經歷了世俗之愛的洗禮,費爾米娜超越了對婚姻的忠誠,弗洛倫蒂諾經過了對性愛的迷亂後,再一次對費爾米娜吐露真情,憑藉自己堅貞的信念,兩人終於結合在一起,直達馬爾克斯心目中真愛的核心。“他們並不像新婚燕爾的夫婦,而是像一對經歷了生活磨練的老夫老妻,在寧靜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無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樓:超越了愛情”。

如果說費爾米娜和烏爾比諾醫生之間的愛情是實在的、觸手可及的,那麼她和弗洛倫蒂諾之間的愛情就是浪漫的、激盪人心的。由一位女主人公和兩位男主人公所組成的愛情模式,前者可以看做世俗的、平凡的,生活磨滅了他們對激情的嚮往和追求,但使兩個人慢慢變老卻互相理解,直到誰也離不開誰;後者的愛情則是激越的、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在靈魂上給對方以呼應和慰藉,使耄耋之年的兩個人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青春。而且,在衰老與愛情的關係問題上,馬爾克斯思考得更多,更深。在他看來,年老的人擁有死亡,可是人越接近死亡就越是愛的熾烈。甚至可以說,馬爾克斯思考的是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藉助愛情心理學的理論,本文辨析了《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描寫的各種愛情,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馬爾克斯對理想愛情的思考:一方面,愛情離不幵世俗生活的支撐,具有凡俗的特點;另一方面,愛情應該具有脫俗的特點,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抵達靈魂的深處,激發人的生命活力。

愛情的多維透視

  • 霍亂與信箋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霍亂時期。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賦予霍亂一種象徵意味——愛情。因為霍亂能致人死命,也能讓人懂得生之珍貴,激發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對於小說的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阿里薩來說,霍亂與愛情的作用相近。馬爾克斯用令人恐懼的霍亂隱射愛情,似乎告知人們,愛情雖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來,會讓人生不如死。但是,不經過這樣的生死考驗,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愛情。馬爾克斯將自己對愛情的獨特理解投射到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形象之中。

剛剛墜入愛河的弗洛倫蒂諾,“他腹瀉,吐綠水,暈頭轉向,還常常突然暈厥。這一次可把他的母親嚇壞了,因為這狀況不像是因為愛情而心神不寧,倒像是染上了霍亂。”當弗洛倫蒂諾和費爾米娜兩個人的愛情因為太年輕而不可如願時,弗洛倫蒂諾如同再一次染上霍亂,只有他的母親特蘭西多阿里薩相信這隻可能是相思病。為了挽救兒子的性命,她求弗洛倫蒂諾的叔叔萊昂十二羅阿依薩把可憐的兒子送到交通閉塞、見不到費爾米娜的地方,她相信遙遠的旅行會幫助他忘記愛情。與其說特蘭西多是為了讓兒子忘記愛情,倒不如說是為了讓他逃避霍亂,保住性命。饒有意味的是,一個無名氏女人在船上強姦了弗洛倫蒂諾,讓他在短暫的魚水之歡中忘記了費爾米娜,緩解了自己的病情。這似乎預示了,由愛情引起的“病”只能通過愛情才能得到救治。

面對情與欲,面對痴情與濫情,有的學者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分析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的人格特質,認為阿里薩在認識費爾米娜之前,他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大系統基本保持平衡,可自從愛上了費爾米娜,他便一直處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相互碰撞中。在本我和超我的作用下,他徘徊在濫情和痴情的兩個極端,同時,自我又時時在兩者之間調節斡旋,從而使他得以保持正常的人格。

性對象和性目的的混亂更符合弗洛倫蒂諾的心理特質。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提出,具有性吸引力的人被稱為“性對象”(,性本能欲求的行為是所謂的“性目的”(氣而正常的性目的,通常是指通過性交雙方的性器官的結合消除性緊張,緩解性衝動。

小說中,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得不到自己真正的性對象,在與費爾米娜的愛情中飽嘗苦果,甚至有生命之憂,猶如感染霍亂一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眾多的情人關係中,不斷得到了性目的的滿足,這反而更加強化了他對費爾米娜持久不衰的愛情。因為弗洛倫蒂諾把自己的生命力與性能力等同起來,性慾的旺盛使他相信自己並未老去,使他相信最終能夠等到和費爾米娜結合的那一刻。可以說,馬爾克斯賦予了愛情以激發生命的力量。在他筆下,短暫的魚水之歡不僅不會消解真正的愛情,反倒是堅定了主人公追求真愛的勇氣和信心。而且,小說的結局對此予以了肯定。

  • 衰老與不朽

可以說,馬爾克斯在創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時,並非只是關注愛情本身,而是關注生命的狀態。時間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維度。作品一開始就寫了赫雷米亞德聖阿莫爾的自殺——因為他堅信,衰老是一種不體面的狀態,應當及時制止。這種情節安排,說明作家有意要在愛情主題中引入生命的時間維度。

小說描寫了步入老境的三位主人公的生命狀態。烏爾比諾醫生的腳步日益蹣跚,脾氣反覆無常,記憶中出現了裂痕,形成了在睡夢中抽泣的習慣;弗洛倫蒂諾失去了他的頭髮和牙齒,跛著腿、後背像被磨破了皮的驢子;費爾米娜常常說自己身上散發出一種老人的酸味,說自己是一個除了死亡已經不再渴望其他任何一種幸福的女人。衰老是一把屠刀,在它的利刃下,生命扭曲、變形,醜陋不堪。

面對衰老的到來,兩位男性主人公有著顯著的區別。烏爾比諾醫生希望自己能夠長久地擁有穩定的幸福,不願意懦弱地面對自己的衰老。他服用了各種緩解衰老的藥物,儘管作為醫生的他並不認同這種做法。弗洛倫蒂諾則默默承受著自己的衰老。他覺得衰老並不可怕,因為他的對手也在老去,他決心一定要等到那個屬於他的愛情的降臨。衰老反而激發了他活下去的勇氣,越是接近死亡,就越是接近自己的愛情。前者是珍惜生命,斤斤計較自己的幸福;後者是揮霍生命,期待愛情將帶來的幸福。

馬爾克斯顯然是願意站在弗洛倫蒂諾這一邊。小說中,當弗洛倫蒂諾聽到烏爾比諾死亡的鐘聲傳來時,他毫無眷戀地離開了自己的第位情人。這個自稱“心房比婊子旅店裡房間更多”的男人,在那一刻將無數的愛的瞬間化為愛的永恆。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他那持久的等待與思念不是將他引向衰老,而是將他最終送到“永生永世”。因此,他可以面不改色地對費爾米娜說“我依舊為你保有處子之身”——不是未經人事的身體,而是矢志不移的“處子之心”。同時,他執著的愛情也喚醒了美人遲暮的費爾米娜。她發現自己心底那個擁有棄兒般眼神的“影子”從未離去。最終他們帶著各自身上腐朽的酸味,升起象徵愛情的霍亂旗幟,駛向了永恆。


重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馬爾克斯通過小說告訴讀者,在生命的漫漫長河裡,愛情不可或缺。特別是在人生暮年,愛情解除了衰老帶來的痛苦,給予生命以勇氣和尊嚴;同時,老年人的的經驗和智慧使他們的愛更加純粹和堅強。就像馬爾克斯在小說裡所說,愛情就是愛情,與其他無關,越是接近死亡就愛的越熱烈。

馬爾克斯在採訪中說到自己的愛情生活,“我之所以沒有成為一個無所顧忌的所謂唐璜式的人物,倒不是因為我還不懂得愛乃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一無所獲的襲擊。我認為,情愛是男女雙方的一種持久而又緩慢的關係,因此,根據我目前的情況,是不可能再增加的”。“男女雙方的結合,如同整個生活經歷一樣,是一件極其難以處理的事情,它必須從最初的時刻起天天重新開始,而且必須在有生之年天天如此。這種努力應該是經常的,有時甚至還往往是相當累人的,但是卻是值得的。”

在馬爾克斯看來,愛情就是生活,愛情就是生命。生活有多麼豐富多彩,愛情就有多麼豐富多彩。生活中有多少艱難曲折,愛情中就有多少艱難曲折。雖然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正如小說富有象徵意義的結尾所告訴我們的:兩位老人,因為登上了愛情的諾亞方舟,所以拋開了生死,駛向了永恆。這意味著:愛情不朽,生命永恆。

從不同角度具體考察了《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愛情,力圖全面揭示馬爾克斯對愛情的思考。其中,對情與欲、得與施的辨析,是要回答愛情應該是怎樣的問題。對自然與文明、衰老與不朽的討論,則是要彰顯愛情的現實意義與生命價值。

在小說中,加西亞馬爾克斯主要為讀者展示了兩種愛情類型:浪漫與激情之愛和穩定和諧的婚姻之愛。<strong>一種是拉美本土的、充滿著幻想與熱情的民族之愛,另一種是歐洲文化、現代文明之愛。作者沒有對這兩種愛情進行厚此薄彼的區分,而是認為它們各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己經展示出了他對兩種文化的妥協,一種文化上的中和。

希望這次疫情能夠早點過去,相愛的人能夠在一起,在往日街道的車水馬龍,匆匆人流中一如平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