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西北大開發”:雷聲大,雨點小

在20世紀三十年代和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朝野上下曾經掀起了一陣開發西北的熱潮。中央、地方政府、群眾團體和研究機構加強了對西北資源勘測和調查,政府和民間投資開發礦藏、興修水利、改良交通,興辦工廠和學校,整個西北地區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

民國時期的“西北大開發”:雷聲大,雨點小

這場聲勢浩大的開發西北運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給西北地區帶來了新氣象,支持了抗日戰爭,但是總的來說這場運動雷聲大,雨點小,舉措乏力,僅僅持續了十五年,就在經濟危機和內戰的隆隆炮聲中偃旗息鼓。

農林牧業

1929年陝西大旱,飢鴻遍野,餓殍遍地,使人們認識到興修水利勢在必行。此時楊虎城主持陝政,聘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修建灌溉工程,從1931年到1936年先後開鑿了涇惠、洛惠、渭惠、梅惠四渠,指派農業專家為指導員,組織信用消費及灌溉等合作社。

抗戰開始後陝西修建了黑惠渠、漢惠渠、褒惠渠、泔惠渠、澇惠渠以及陝西雲、榆、綏、定四惠渠,加上抗戰前所修渠道,受益面積達到300多萬畝。1936—1939年,是甘肅省農田水利的初創準備階段,完成洮惠渠工程,可灌溉農田50000畝。湟惠渠、溥濟渠開始動工修建,其他工程也在籌備中。

在河西地區,1943年整修舊渠57道,工程95處,受益面積1029839畝。1944年整修舊渠68道,工程105處,受益面積828372畝。

1942年新疆修成迪化紅鹽池水庫,可蓄水3600萬立方米,通過40公里的引水渠,可灌溉近十萬畝耕地。

1934年,陝西成立棉產改進所,推廣優良棉種“斯字棉4號”、“德字棉31號”。後來金陵大學西北農場和陝西涇陽農場,分別從“斯字棉”中選育出“斯字571號”和“陝斯棉”。西北農學院選育的棉花品種“32—433”也適於西北地區種植。引進選育了武魁番茄、紫白甜蘿蔔、武功包心菜、農院大蒜等新的蔬菜品種。

1935年陝西省頒佈《陝西省共有荒地承領造林工程》實施辦法,1938年頒佈《陝西省下溼地插條造林辦法》。同時,還頒佈了《陝西省墾殖實施辦法大綱》。

民國時期的“西北大開發”:雷聲大,雨點小

1932年,寧夏省頒佈《寧夏省各縣開墾荒地辦法》,1936年,頒佈《寧夏本省農民招墾辦法》。

這些辦法的實施,有利地促進了荒地墾殖。甘肅省1934年耕地面積為21676000畝,1946年增加到26167000畝。陝西省1934年耕地面積為30883000畝,194年增加到45627000畝。

工礦業

陝西省1931年發佈《歡迎國內及華僑實業家來陝投資興辦各項實業啟》、《振興西北實業計劃提案》、《陝西礦業計劃》。1936年成立長安大華紡織廠,填補了西北紡織業的空白。

1943年5月,陝西已有大小紡織廠106家,資本總額3437萬元,動力設備3641匹馬力,有工人7328人,分別佔全國棉紡織廠、資本、動力、工人總數的43%、49%、51%、51%。

1937—1942年,新疆紡織業有較大進展,資本總額達20萬元,又紗錠6.6萬枚。1939年,蘭州毛紡廠成立,到1945年生產毛呢達3萬餘米。1940年,寧夏也開辦了毛紡廠。

民國時期的“西北大開發”:雷聲大,雨點小

抗戰前,西安有成豐、華峰等麵粉廠,新疆有迪化、伊犁麵粉廠;寧夏有普利麵粉廠。1945年陝西正式登記的麵粉廠16個,總資本7274萬元,動力7151匹馬力。

抗戰期間,甘肅興辦的麵粉廠有西北面粉廠、蘭州麵粉廠、福五面粉廠:寧夏的普利麵粉廠改為利民麵粉公司。

1930一1945年,西北的火柴業、製革業、造紙業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陝西有協和新火柴廠、西北火柴廠、中南興記火柴公司、陝西製革廠、永昌製革廠、西北化學制革廠、長安製革廠、協興造紙廠、益生造紙廠等工廠。甘肅有同生、光明等7家火柴廠,有建國、蘭州製革廠,有興隆公司造紙廠等9家造紙廠。

民國時期的“西北大開發”:雷聲大,雨點小

然而,民國時期開發西北持續了僅僅15年,開發的最大受益者是四大家族和地方軍閥,官僚資本迅速膨脹,而民間資本卻沒有多大的發展。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濫發紙幣。在這種通貨膨脹政策下,西北地區的物價不斷上漲,西北的工廠賣出成品後,無力購買原材料,生產日益萎縮。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