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互聯網 ”下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2月17日是深圳“線上開學”的日子,每個深圳孩子都面對手機、電腦、電視中的五星紅旗肅立敬隊禮;除了升旗,還有在線晨讀、在線廣播體操……網友直呼:“疫情期間,深圳學校的開學典禮這麼硬核!”


留深過年的魏女士,被遠在外地的朋友問及疫情期間不能出門買菜會不會難熬,魏女士得意地說:“現在深圳想買任何東西都網上下單,很快就送貨上門,超方便,這個春節的支出比以往出門買的還多。”


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互聯網 ”下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在深圳,一個微信小程序可進行自主申報、在線問診;可快速查詢公交、出租車等乘客信息;出入小區只需打開手機出示健康碼;在深圳,龍崗區超過30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在用無人機消殺;5G通訊技術可對流動人群進行無接觸式快速測溫……


這些生動的片段是深圳利用新技術抗疫的縮影。作為互聯網創新城市,深圳在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在聯防聯控、復工復學等多個領域展示出了“互聯網+”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互聯網+疫情防控


聯防聯控是打贏戰疫的關鍵一環,而在疫情防控中,往往時間緊、任務重,互聯網、5G等信息技術便凸顯出優勢,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助力政府構築疫情防控方面,由深圳多部門聯合騰訊合作開發的“i深圳”APP上線了“深i您-自主申報平臺”,受到市民的認可。在深及返深人員可通過微信小程序和公眾號進行自主申報和在線問診;2月9日,深圳全面實施人員通行認證管理措施後,由於在深i您平臺率先上線了自主申報獲取的騰訊健康碼,深圳也成為全國首個疫情期間憑“碼”出行的城市。


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互聯網 ”下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一位騰訊政務雲的工程師告訴記者,深圳是移民城市,返深人員數量巨大,挑戰最大的是時間,為此,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合衛健委、政法委、公安局、騰訊等單位加班加點,全時作戰,快速將各部門數據打通,騰訊作為技術方僅用三天時間便上線了第一版本。目前,“深i您”累計註冊用戶量已超過800萬,累計訪問用戶數達到1.9億。


在社區防控利用新技術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位於深圳大鵬新區的葵涌辦事處葵豐社區,該社區安裝了“雲慧眼”智慧防疫系統,通過手機APP+分類微信群有機結合,實現了對轄區內12個“城中村”、19個網格、11個卡點、14696間(套)出租屋實施動態管理。葵豐社區黨委書記李建榮告訴記者,系統啟用後,除了卡點值守、物資供應外,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手機在網上完成。“無論人在哪裡,需要開會解決的問題在手機上就能完成。”


位於寶安區的深圳麗景城則率先引入了一款疫情問詢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讓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全天候的線上問診、疫情知識普及、疫情監控和送藥等服務,有效解決了許多居民存在的就診困難和外出可能交叉感染的雙重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領先的5G技術在此次防控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深圳企業研發的移動式5G紅外測溫快速篩查系統在深圳科技園開始現場安裝,並於日前正式投入使用。該產品可利用5G紅外熱成像測溫技術,對流動人群進行無接觸式快速測溫。其檢測距離更遠,被檢測人員無需停留等候,可有效地減少感染風險,適合大量排查。同時,智能房屋內設有獨立監控室,也可避免值班人員與通行者的直接接觸。


此外,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啟用前,移動5G網絡已率先良好覆蓋,也為防控疫情提供了通信保障,其中5G建站施工實現網絡信號覆蓋僅僅用了2天。


互聯網+復工復學


“用戶足不出戶,也是為抗疫做貢獻。”這句用來形容疫情期間的復工復學再合適不過。2月17日,深圳全市674所義務教育學校同步開啟“空中課堂”在線教學引起全國關注。


記者進入深圳第二實驗學校的在線教學平臺體驗了一節初二的數學課,發現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更多更強了。深圳竹坑學校校長耿曉龍表示,深圳的線上教學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不僅對學生是新鮮的,對教學管理更是一種挑戰。它一改線下面對面的方式,線上教學能更好地實現信息與課堂的融合,不斷鼓勵教師研發新課程,從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教育新路徑。專家認為,這一新鮮事物對不少老師和同學們都是新的挑戰,許多教育工作者也開始思考這一模式對教育改革即將帶來的推動。


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互聯網 ”下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除了在線學習,還有在線辦公。微信發佈的疫情報告顯示,隨著部分省市逐漸復工,在線辦公類的小程序使用量有了非常明顯的增長,辦公類小程序在2月3日至2月9日的日活躍用戶數量環比增長了385%,部分小程序增長接近20倍。深圳也不例外,作為互聯網創新城市,深圳人在家辦公期間用得最多的就是騰訊會議。


位於深圳的創業公司左鄰永佳,有約200名員工。公司的主要商業模式是智慧空間管理,受疫情影響,社區、樓宇對空間管理的需求激增,該公司的辦公方式均是線上遠程辦公。公司創始人彭海星介紹,公司通過騰訊會議以及公司自主開發協同工具應對遠程辦公需求,各業務線日常使用免費的騰訊會議來召開會議,把不同部門的人在不同的地點組織起來,通過公司開發的日程軟件做員工日程排期,責任一目瞭然,通過在線任務管理執行任務管理跟蹤。會議、日程和任務三個功能讓整個工作全部閉環。


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員工超過1萬人,在抗疫期間,每天使用騰訊會議進行遠程溝通和協作,最高一天開了160多場,平均每天100多場。在廣東政府移動政務民生平臺,目前數字廣東1600人左右,粵省事項目組60人左右,每天人均要使用3-4次騰訊會議。


騰訊會議最多可同時容納300人在線,微信視頻語音群最多可支持9人一起溝通。據騰訊會議方面介紹,從1月29日開始到2月6日,騰訊會議每天都在進行資源擴容,日均擴容雲主機接近1.5萬臺,8天總共擴容超過10萬臺雲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


互聯網+消費服務


“2月12日深農星選上線的幾種蔬菜組合套餐進行了配送到家服務,當天銷售便達到300單,目前日均銷售均維持在100單左右。”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的深圳市民通過網上購物解決吃穿用度和生活所需。業內專家表示,“互聯網”成為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引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深圳多個大型商超的外送業務出現翻倍激增的態勢。天虹APP、天虹小程序的到家外送業務時常出現爆單,廣東地區訂單量增加近3倍,銷售增長超2.5倍;人人樂深圳27家門店線上訂單量相比平日增長500%,日均5000單;沃爾瑪京東到家客單價對比平日近翻倍增長,整體到家業務的訂單量每日以10%的速度遞增;華潤萬家APP及華潤萬家在線上平臺總銷售額對比年前增長約3倍,訂單量增長約5至6倍,每單訂單購物品種數對比年前增長4倍。


手段多、方法新、應用廣,“互聯網 ”下的深圳抗疫新模式


新的場景刺激了新的需求,新需求也催生了新商業模式的爆發。為避免面對面接觸降低風險,深圳各大線上平臺又紛紛推出無接觸式配送服務,例如監督騎手對外送箱進行消毒,站點會對配送員進行體溫檢測和口罩等防護用品發放,以保障防疫期間消費與配送安全。一時間,無接觸式配送服務成為帶動線上消費又一助推器。


達達快送華南大區負責人王濤介紹,京東到家、達達快送平臺上線“無接觸式配送”服務,用戶選擇該選項後註明將外送貨品放置何處。即使用戶沒有選擇該服務,騎手在配送中會提前電話溝通用戶貨物放置地點,整個過程中用戶和騎手都不會產生任何直接接觸,這樣既保證了用戶安全也保證了騎手的配送安全。


企業微信負責人表示,“無接觸”方式配送貨物,不僅可以持續給用戶提供安全的生活保障,還降低了自身經營的風險,保證了企業經營工作的正常運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