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他們為重症救治帶來“南京力量”

城市依然空曠,早高峰時的武漢看不見車水馬龍、人流穿梭,冷清的街景提醒人們,疫情防控正在最吃勁的緊要關頭。


探訪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他們為重症救治帶來“南京力量”


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醫護人員每天都要穿好防護服“全副武裝”進入收治重症患者病區。以南京市第一醫院、鼓樓醫院為主力,我市派出的260多名醫護人員整建制接管了這裡兩個重症病區,也是南京醫療力量在武漢最為集中的醫院之一。2月18日,南報融媒體前方記者前往病區清潔區域採訪,實地感受重症救治中“南京力量”。

精心救治,一個病區8名患者“由重轉輕“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一所新建的綜合性醫院,疫情發生以來,醫院成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800張床位劃分17個病區。以南京第一醫院醫務人員為主力,以及浦口、溧水、江寧區醫院派出醫務人員參與的隊伍負責這裡E5病區救治任務,50張床位目前是收滿狀態。

“聽到前方需要醫護人員,醫院全院上下踴躍報名,迅速組建了支援前方醫療隊伍,我們在2月10日就接管了這裡”,醫療隊領隊、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戚建偉介紹,E5病區按照隔離病房標準進行了改造,劃分出清潔區和汙染區,所謂清潔區就是醫護人員日常工作辦公區域,而汙染區域就是重症患者所在病區,兩個區域通道又設置了三重間隔區域,確保病毒不“串門”。

記者在現場看到,醫護人員每天輪班進入病房,每次都要穿好防護服,按照規範要求進入多道門阻隔的病區,以保證自身安全。進入病房救治和照料患者,一呆就要四個小時以上。接管病區以來,醫護人員依靠頑強毅力和專業技術,同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與近在咫尺的病魔較量,在醫護人員的精心醫護照料下,已有8名重症患者轉為輕症。

運用特色專科技術讓患者轉危為安

記者瞭解到,E5病區收治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症患者中,大多患有其他基礎性疾病,接手這批重症病例,南京醫療隊也遇到過各種問題。以一位高齡患者為例,既往腦梗塞,入院後進食少,精神狀態也一日不如一日,醫療隊隊員們心裡萬分著急。可是患者外周血管條件差,補液也很困難;如果留置深靜脈補液,但患者心功能不好,難以承受大量補液。


探訪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他們為重症救治帶來“南京力量”


前往武漢一線救治的南京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袁受濤主任提出可以嘗試盲法鼻空腸管放置這一南京市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特色專科技術以加強營養支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並可以適當補水,改善患者脫水狀態,而且考慮患者既往腦梗,留置鼻空腸管也可避免返流造成的誤吸。經這一特色專科技術治療,患者最終轉危為安。

“對於重症患者,我們要在治療新冠肺炎同時,綜合考慮他的身體狀況,對其他基礎性疾病給予針對性治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袁受濤告訴記者。

“我們在努力,馬上把熟悉的城市還給你們”

作為南京市第一醫院一名男護士,張國新接到任務出征武漢時沒有絲毫猶豫。在病區,每天他都要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全副武裝”,走進隔離病房這一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張國新說:這次接收的病人以重症病人為主,意味著對他們的治療、護理有著更大的難度,但大家絲毫沒有抱怨,因為病人的親人無法在他們身邊,我們更有責任照顧好他們。”

身穿全套防護服,彼此分辨不出容貌,只能在衣服上寫下姓名……記者採訪中看到真實的“戰疫一幕”。


探訪一線醫護人員工作:他們為重症救治帶來“南京力量”


連續多日奮戰,醫護人員儘管辛苦但信心滿滿。來自浦口中心醫院的李小龍換好防護服後,特意在防護服上寫上了“春暖花開”四個字。他說,這幾天武漢陽光明媚,春暖花開的季節即將到來,防護服上寫上這幾個字,代表著他的信心和期待,也希望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患者。

更多的醫生護士則是在防護服上畫出了“恐龍戰隊”的卡通圖案,寓意著一起“打敗怪獸”戰勝病魔。身在隔離病房內,隔著玻璃與病區外記者連線時,白衣戰士們一起為武漢加油,“我們在努力,馬上把熟悉的城市還給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