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簡介:《唐詩鑑賞大辭典》收錄唐代188位詩人921首詩作,明確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為界分四編;正文1460頁,2800千字。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目錄:卷571新嫁娘詞三首(其一)

雨過山村

贈李愬僕射二首(其一)

江陵使至汝州

十五夜望月

宮詞一百首(選一)

牡丹

送友人

籌邊樓

山石

雉帶箭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李花贈張十一署

青青水中蒲三首

聽穎師彈琴

調張籍

答張十一

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湘中

春雪

晚春

遊太平公主山莊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春閨思

秋夜曲

卷600秋閨思二首

秋思贈遠二首

劉郎浦口號

插田歌

平蔡州三首(其二)

蜀先主廟

金陵懷古

晝居池上亭獨吟

始聞秋風

西塞山懷古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望夫山

淮陰行五首(其四)

秋風引

竹枝詞二首(其一)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踏歌詞四首(其一)

踏歌詞四首(其三)

阿嬌怨

秋詞二首

竹枝詞九首(其二)

竹枝詞九首(其七)

竹枝詞九首(其九)

楊柳枝詞(其一)

浪淘沙九首(其六)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再遊玄都觀

與歌者米嘉榮

聽舊宮人穆氏唱歌

卷630石頭城

新嫁娘詞三首(其一)

王建

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笑令》,原題為“宮中調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末句斬釘截鐵,守望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江南三臺》:“揚州池邊小婦,長幹市裡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純是白描,別有情趣。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媳婦難當”——在舊社會人們普遍有這種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婦在令人作難的處境中找到了辦法,應付了難局,使得事情的發展帶有戲劇性,甚至富有詩趣,象王建的這首詩所寫的,即屬於此類。這也是唐代社會封建禮教控制相對放鬆,婦女們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夠得以表現出來的一種反映。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三日”,正見其為“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標誌著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在婆家開始她的勞動,表現新媳婦鄭重其事,力求做得潔淨爽利。

但是,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粗心的媳婦也許憑自己的口味,自以為做了一手好菜,實際上公婆吃起來卻為之皺眉呢。因此,細心、聰慧的媳婦,考慮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讓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滿意。

雨過山村

王建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

這首山水田園詩,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頗值得稱道。

贈李愬僕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這是王建贈給李愬的兩首七絕之一。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彰義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帶),與朝廷相對抗,嚴重地影響了唐王朝的鞏固和統一。元和十二年十月的一個風雪之夜,著名將領李愬發兵九千,以降將李祜、李忠義率三千精兵為前驅,急行軍六十里,首先襲擊了軍事要地張柴村,然後取道一條從沒有走過的險路,冒著大雪行軍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僅在一夜間,就攻下了頑敵老巢蔡州城,生擒了吳元濟。《新唐書》稱其“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王建這首詩,緊緊圍繞這次戰役,抓住天氣的極端惡劣與部隊紀律的高度嚴明這兩個特點,著意刻畫,寫得生動形象,不落俗套。“和雪翻營一夜行”,“和雪”,與雪攪和在一起,說明是在大雪中行動:“翻營”,傾營出動,足見規模之大:“一夜行”點明是夜晚奇襲。這句詩七個字,分為三層,一層一轉,不但讀來鏗鏘有力,而且以詩句強勁的節奏再現了部隊頂風冒雪夜間急行軍的情景。“神旗凍定馬無聲”,緊承上句,軍旗都已經被冰雪凍得僵硬,不能飄揚。在如此奇寒之中,人會怎麼樣呢?但接下去卻沒有寫人,而出人意外地寫了馬,他是以“馬無聲”來引導讀者去想象人的無聲。試想九千人的部隊在一夜之間要行軍一百三十里已是不容易了,竟能做到人馬無聲,不但表現了軍紀的嚴明,也反映了將士的鬥志。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雲間,寒食離家麥熟還。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這首紀行詩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來的路上行近汝州(今河南臨汝縣)時寫的。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宮詞一百首(選一)

王建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王建《宮詞》共百首,描寫宮女生活,素材據說得自一位作內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並非全屬紀實性質,《石洲詩話》說:“其詞之妙,則自在委曲深摯中別有頓挫,如僅以就事直寫觀之,淺矣。”頗中肯綮。這首詩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膾炙人口的一首。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蓆,夜深閒共說相思。

這首《牡丹》詩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間的感情反覆掂掇,造成情意綿綿的意境,構思新穎纖巧,獨具藝術風采。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溼紅箋怨別離。”別後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後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紅箋”,當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淚溼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讀來親切感人。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送友人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昔人曾稱道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無雌聲”。她這首《送友人》就是向來為人傳誦,可與“唐才子”們競雄的名篇。初讀此詩,似清空一氣;諷詠久之,便覺短幅中有無限蘊藉,藏無數曲折。

籌邊樓

薛濤

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讀了王建這首《寄蜀中薛濤校書》,不難想象,這顆閃閃發光的詩壇明星,是如何為當時所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過得多麼安閒寧靜!然而,她沒有躲在枇杷門巷這清幽的小天地裡把自己和現實隔絕開來,這首《籌邊樓》,便是她關懷時事政治心情的真實寫照。

籌邊樓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所建。據《通鑑》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可見李德裕建這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佔據的維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詩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了這首詩。

山石

韓愈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詩以開頭“山石”二字為題,卻並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篇敘寫遊蹤的詩。這詩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傳統的遊記文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在韓愈以前,記遊詩一般都是截取某一側面,選取某一重點,因景抒情。汲取遊記散文的特點,詳記遊蹤,而又詩意盎然,《山石》是有獨創性的。

這篇詩,極受後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遊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确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雲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詩意、詞語,都從《山石》化出。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雲:“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擬栩先生王中立傳)說:“予嘗從先生學,問作詩究竟當如何?先生舉秦少游《春雨》詩為證,並雲:此詩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葉大梔子肥之句校之,則《春雨》為婦人語矣。”可見此詩氣勢遒勁,風格壯美,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雉帶箭

韓愈

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覆沒。

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餘尺,紅翎白鏃隨傾斜。

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在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幕中。秋,被闢為節度推官。本詩寫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寥寥十句,波瀾起伏,神采飛動,“短幅中有龍跳虎臥之觀。”(汪琬《批韓詩》)宋代蘇軾非常喜愛這詩,親自用大字書寫,以為妙絕。

清人朱彝尊《批韓詩》評雲:“句句實境,寫來絕妙,是昌黎極得意詩,亦正是昌黎本色。”道出了韓愈善於捕捉藝術形象以描述客觀事物的高超藝術手腕。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燻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這首詩以接近散文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託,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詩裡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自己的塊壘不平。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韓愈

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雲洩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傴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慾福難為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朣朧。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

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韓愈因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連州陽山(今屬廣東)令。永貞元年(805)遇大赦,離陽山到郴州(今湖南郴縣)待命。九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參軍,途中游衡山時寫下這首詩。詩中深沉地抒發了他對仕途坎坷的不滿情懷。

衡山聳立在湖南衡陽盆地北端,氣勢雄偉。山上的衡岳廟,是遊人嚮往的名勝。詩的開頭六句,寫衡嶽的形勢和氣象,起筆高遠,用語不凡。先總敘五嶽,再專敘衡嶽,突出衡嶽在五嶽中的崇高地位。按古時帝王的祭典,五嶽都相當於爵秩最高的“三公”。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各鎮東、南、西、北四方,而嵩山則處在中間。衡嶽在炎熱而荒僻的南方,古人以為這裡有很多妖魔鬼怪,天帝授予嶽神權力,使它能專力雄鎮一方。詩人一連採用四個敘述句,從“五嶽”寫到衡嶽,竭盡鋪墊之能事。緊接二句,便一下子把衡山形勢的險要勾勒了出來:衡嶽半山腰中蘊藏著雲霧,不時噴洩出來,雖有山頂,又怎能攀登上去呢!一句中連用“噴”、“洩”、“藏”三個動詞,來描繪平日衡山雲霧濃重不散,既奇突,又貼切。

此詩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意境開闊,章法井然。詩一開首便從大處落筆,氣勢磅礴。中間寫衡嶽諸峰,突兀高聳,令人心驚魄動。求神問卜一段,亦莊亦諧,其實是詩人藉以解嘲消悶。末尾數句,更清楚地反映出詩人對現實所採取的比較泠漠的態度,他對自己被貶“蠻荒”的怨憤,也溢於言表。通篇一韻到底。押韻句末尾皆用三平調(少數用“平仄平”),音節鏗鏘有力。詩的語言古樸蒼勁,筆調靈活自如,風格凝鍊典重,無論意境或修辭,都獨闢蹊徑,一掃前人記遊詩的陳詞濫調,正如沈德潛《唐詩別裁》所說:“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公詩足以當此語。”

李花贈張十一署

韓愈

江陵

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

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

君知此處花何似?

白花倒燭天夜明,群雞驚鳴官吏起。

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迷魂亂眼看不得,照耀萬樹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遊燕,對花豈省曾辭杯?

自從流落憂感集,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

力攜一樽獨就醉,不忍虛擲委黃埃。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春,韓愈為江陵府法曹參軍,常與功曹參軍張署詩酒往還。在二月底的一個晚上,韓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張署因病未能同遊,韓愈歸作此詩以贈。

這首詩寫得精妙奇麗,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詩歌前段著力摹寫李花的情狀,刻畫從黑夜到清晨之間李花的物色變化,真是燦爛輝煌,令人魂迷眼亂。後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詩情寓物中,物因情見,可稱詠物佳作。

青青水中蒲三首

韓愈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

君今上隴去,我在與誰居?

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

寄語浮萍草,相隨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

婦人不下堂,行子在萬里。

這三首樂府詩是具有同一主題的組詩——思婦之歌。它是韓愈青年時代的作品,寫於貞元九年(793),是寄給他的妻子盧氏的。清人陳沆《詩比興箋》說是“寄內而代為內人懷己之詞”,是一種“代內人答”的體裁,風格別緻。

聽穎師彈琴

韓愈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喜懼哀樂,變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狀,這就是韓愈聽穎師彈琴的感受。讀罷全詩,穎師高超的琴技如可聞見,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調張籍

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剌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與我高??br />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詩風的中唐時期,往往不被重視,甚至還受到某些人不公正的貶抑。韓愈在此詩中,熱情地讚美李白和杜甫的詩文,表現出高度傾慕之情。在對李、杜詩歌的評價問題上,韓愈要比同時的人高明得多。

答張十一

韓愈

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豔豔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張十一名署,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為監察御史,一起被貶。張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白簡趨朝曾並命,蒼梧左宦一聯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鵩鳥閒飛露裡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

題木居士二首(其一)

韓愈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幹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唐時耒陽(今屬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廟,貞元末韓愈路過時留題二詩,此為其一。詩乃有感於社會現實而發,非一般應景的題詠。詩中“木居士”與“求福人”不妨視為官場中兩種人的共名。作者運用詠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與物之間取其相似點,獲得豐富的喜劇效果,成為此詩最顯著的特色。

湘中

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自從漢代賈誼被貶長沙寫了《吊屈原賦》之後,以賈誼自喻、借憑弔屈原寄託失意之感便成了詩歌中常見的手法。韓愈此詩別具匠心,不寫與屈賈同病相憐之苦,而是寫英魂無處憑弔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靈的意境烘托心頭的迷惘惆悵,這就更深刻地表現了世無知音的寂寞悲涼。

貞元末年,韓愈官監察御史,因關中旱飢,上疏請免徭役賦稅,遭讒被貶為連州陽山令。政治上突如其來的打擊,在詩人心底激起了無法平息的狂瀾,從而形成了《湘中》詩起調那種突兀動盪的氣勢:“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這兩句語調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應首先點出汨羅江名,然後形容江上景色,但這樣語意雖然順暢,卻容易平淡無奇,流於一般寫景。現在詩人運用倒裝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魚騰踴,湘波翻滾,一派神秘愁慘的氣氛,以為詩人哀憤的心境寫照。首句又連用“猿”、“魚”、“踴”等雙聲字相間,以急促的節奏感來渲染詩人激動不平的心聲。因而,詩人雖然沒有直抒見到汨羅江時所引起的無窮感慨,卻自有不盡之意溢於言外。

詩人來到汨羅江本是為憑弔屈原而一洩心中的鬱悶,然而就是在這裡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邊到處飄浮著可供祭祀的綠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遺蹟已經蕩然無存;當初賈誼尚能投書一哭,今日卻連祭奠的地方都無從找尋,唯有江上的漁父舷歌依然,遙遙可聞。相傳屈原貶逐,披髮行吟澤畔,形容枯槁,遇一漁父相勸道:“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說罷,“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如今屈子已逝,漁父猶在,今日之漁父雖非昔日之漁父,然而今日之詩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賢者遭黜,隱者得全,清濁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閒的歌聲似乎永遠在嘲弄著一代代執著於改革政治、不肯與世同流合汙的志士仁人。這裡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渾成無跡,構成清空孤寂的境界,與前兩句激切哀愁的氣氛在對比中達到高度的和諧,生動地表現了詩人面對茫茫水天悵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發了那種無端遭貶的悲憤和牢騷。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獨具風采,是韓愈小詩中的佼佼者。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是韓詩頗富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諸說不一。

遊太平公主山莊

韓愈

公主當年欲佔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這首詩寫作上一個特點是善用微詞,似直而曲,有案無斷,耐人尋味,藝術上別有一番功夫。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之女,封建統治階級中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莊位於唐時京兆萬年縣南,當年曾修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先天二年(713),她企圖控制政權,謀殺李隆基,事敗後逃入終南山,後被賜死。其“山莊”即由朝廷分賜予寧、申、岐、薛四王。作者所遊之“太平公主山莊”,無疑已為故址。而詩題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蘊藉的。

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

韓愈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新破蔡州回。

此詩寫在淮西大捷後作者隨軍凱旋途中。當時唐軍抵達潼關,即將向華州進發。作者以行軍司馬身分寫成此詩,由快馬遞交華州刺史張賈,一則抒發勝利豪情,一則通知對方準備犒軍。所以詩題“先寄”。“十二”是張賈行第;張賈曾做屬門下省的給事中。當時中書、門下二省官員通稱“閣老”;又因漢代尊稱州刺史為“使君”,唐人沿用。此詩曾被稱為韓愈“平生第一首快詩”(蔣抱玄),藝術上顯著特色是一反絕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剛筆寫小詩,於短小篇幅見波瀾壯闊,是唐絕句中富有個性的佳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

寄白二十二舍人

韓愈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

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

一個久雨之後輕陰轉晴的傍晚,曲江漲起了新碧,綠樹如洗,萬紫千紅,臨風吐豔。興致勃勃的韓愈,邀約張籍、白居易同遊曲江。可惜白居易因雨後泥濘未去。遊罷歸來,韓愈寫了這首詩,寄給白居易。

從美學觀點看,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往往格外給人以美的享受。大概,水中、鏡裡反映出來的形象,總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一種澄明而又微茫彷彿的美感,其動人情處,往往超過實體。本詩寫景之美,正從水中得來:久雨乍晴,藍藍的天,明晃晃的太陽,千門萬戶的樓臺,奼紫嫣紅的花樹,統統倒映在“曲江水滿”之中。花樹和樓臺的倒影斑駁地疊映在水裡。於是,花從翠樓頂上長出來,魚從綠樹中間穿過去。偶然,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樓臺花樹,搖晃生姿。這不比岸邊實景更令人神搖心醉嗎?

詩的結構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絕句三句便轉的規律,一連三句寫景,第四句才陡然一問作結。這種結構上的特點,也很值得玩索。

這首詩是寫給白居易的,除了傾訴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對方爽約的意思。詩人沒有直接表露自己苦候、失望、埋怨的情緒,而是巧妙地極寫曲江雨後空氣清新景物明淨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樓臺花樹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顯出辜負這良辰美景是多麼可惜。末句雖只輕輕一問,儘管語氣十分委婉,卻把詩人這種心情表述得淋漓盡致。詩人構思巧妙,也於此可見。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簷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春閨思

張仲素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

風俗畫畫家畫不出時間的延續,須選“包孕最豐富的片刻”畫之,使人從一點窺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一法門,對短小的文學樣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說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辦法,不到情事收場先行結束故事,任人尋味。而唐人五絕名篇也常有這種手法的運用,張仲素《春閨思》就是好例。

這詩的詩境很象畫,甚而有幾分象雕塑:一位採桑女子手提空籠(一種籃狀竹器),斜倚在樹旁,神情恍惚若有所憶……從這凝思的頃刻,藉助作品標題(可命名為“夢漁陽”),觀眾會悟到很多畫外之意。當然,詩畢竟是詩,終究有許多畫圖難足而只有文字可以傳達的東西。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這首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抒情細膩,結構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

秋閨思二首

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螿淚溼衣。

夢裡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雲,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第一首詩首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著寫她的夢境,是倒裝寫法。

她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床前,境界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溼了衣襟。

剛才在夢裡,不是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麼?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為她的良人就出徵到那裡。心頭一喜,快,趕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駐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連路也找不著了。一急,就此醒來。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

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寫出了她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不眠,她看到夜靜無雲,她聽到鴻聲斷續。鴻雁,向來被認為是替人捎帶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征衣,但寄到哪兒去呢?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誰想到,如今那兒又在移軍。怎麼辦?真叫人愁緒萬般,坐臥不寧。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裡洋溢著高昂、樂觀情調。中唐詩的基調開始轉為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惑裡,使人看出了邊關動亂不寧的影子。

從風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曲折,以耐人尋味見長。象這二首中,“夢裡”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迴環曲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緻地表達出來。“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寫法,出於讀者意料之外。特別是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涵。

二首均有聲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講究。如用一“藹”字,表現月光深暗,創造氛圍。用一“靜”字,顯示夜空的冷寂,並襯托出下面的“鴻聲”清晰,女主人公則惟聞此聲,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滿腔心事。

秋思贈遠二首

王涯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裡關山覺別離。

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厭攀楊柳臨清閣,閒採芙蕖傍碧潭。

走馬臺邊人不見,拂雲堆畔戰初酣。

這二首詩,描寫了詩人對妻子真摯專一的愛情,文筆洗煉,意境明朗,親切感人,向為人們稱道。

開頭兩句,前句說了“當年”,後句便含“至今”之意。“只自”是唐人口語,作“獨白”講,句中含有甘心情願的意味。意思是:當年自己就立下心願,與妻離別後,甘自獨守空帷;幾年來,常常是“夢裡關山”——歷盡千山萬水,和妻子相會,但醒來卻發覺兩人仍處在別離之中。上句寫宿志兼點處境,下句寫夢幻兼訴情思,表現出詩人懷念妻子的深情。相傳王涯對妻子情篤,雖做高官而“不蓄妓妾”(《唐才子傳》),讀他的這首詩,更覺其情真意切了。

後兩句,上句說“不見鄉書”,下句道“唯看新月”,從這對舉成文的語氣裡,顯示了詩人對家書的時時渴望;他該多麼想望能象古代傳說那樣,突見雁足之上,繫著妻子的信啊!鄉書不見,唯見新月,一個“唯”字,寫出了詩人無可奈何的悵惘。詩人對月懷人,浮想聯翩,彷彿那彎彎新月就象嬌妻的蛾眉。

短短四句詩,卻寫得感情深,情態真,末句以景結情,更給人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的藝術美感。

從詩的內容看,第二首顯然是寫於穆宗朝詩人節度邊陲之際。

古人送別,常常折柳相贈,因此,楊柳便成了傷別的象徵。詩開頭說,“厭攀楊柳臨清閣”,“厭”字一貫全句,“楊柳”觸起離思,自然厭之有理;官署中的“清閣”,有似送別時的長亭,因此臨清閣也令人傷情。詩人極力想避開這離思之苦,可又怎麼能夠呢?你看,他避開了清閣楊柳而遊清池,那明豔動人的芙蕖(即荷花)卻又向他笑了。“閒採芙蕖傍碧潭”,一個“閒”字,刻畫出了詩人那種情不自禁的動作。芙蓉如面,蓮步生春,詩人芙蕖在手,但彷彿跳入詩人眼簾的卻是螓首蛾眉,美目盼兮的嬌妻。這離愁真是既苦且甜,既甜且苦,懊惱纏人啊!但詩人轉而又想,既有王命在身,自當以國事為重,於是筆鋒一轉,寫道:“走馬臺邊人不見,拂雲堆畔戰初酣。”“走馬臺”係指漢時張敞“走馬章臺街”之事。拂雲堆,在朔方,代征戰之地。這兩句說:嬌妻既在千里之外,想效張敞畫眉之事已不可能,而現在邊關多事,作為運籌帷幄的邊關統帥,應以國事為重,個人兒女之情暫且放一放吧!詩人極力要從思戀中解脫出來,恰是更深一層地表現了懷念妻子的縈繞之情;也是對久別的妻子的說明,完滿地表達了“秋思贈遠”的題意。

這首詩是情思纏綿與健美風格的有機結合。前兩句詩人將思遠之情寫得深情綿邈,卒章處卻是開闊雄放。纏綿與雄放,一般是難得相容的,但在詩人的筆下,卻達到了自然和諧的妙境,表現出詩人既富有感情又能正確對待的風度。詩的個性就在於此,作品的可貴也在於此。

劉郎浦口號

呂溫

吳蜀成婚此水潯,明珠步障幄黃金。

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

這首詠史詩是作者經過劉郎浦時,聽說此地是三國時劉備到東吳迎親的地方,有所感觸而寫的。

詠史詩難在是議論而又不死於議論之下。我們且看呂溫是怎樣解決這一難題的。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插田歌

劉禹錫

連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樓,適有所感。遂書其事為俚歌,以俟采詩者。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紵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

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

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

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

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

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這首樂府體詩歌寫於劉禹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期間。詩以俚歌形式記敘了農民插秧的場面以及農夫與計吏的一場對話。序文說希望中央派官吏來採集歌謠,明確表示他作詩的目的是諷諭朝政、匡正時闕。中唐新樂府詩雖然大都有意仿效樂府民歌通俗淺顯的風格,但象《插田歌》這樣富於民歌天然神韻的作品也並不多見。這首詩將樂府長於敘事和對話的特點與山歌俚曲流暢清新的風格相結合,融進詩人善於諧謔的幽默感,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詩歌意境。

平蔡州三首(其二)

劉禹錫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軍雪夜襲破蔡州,活捉了割據抗命的淮西藩帥吳元濟。劉禹錫滿懷激情地寫作此詩,熱烈讚頌這一重大勝利。

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樂府《雞鳴歌》成句:“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雞登壇喚”,句中“汝南”兩字彷彿專為此詩而設,信手拈來,可謂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襲,正好至翌日晨雞啼鳴而奏功,二巧;雄雞一唱天下白,隱含官軍克復蔡州城、人民重見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備興句的性質,三巧。細繹詩意,其地、其時、其事無一不巧,可謂巧合無垠,深切樂府神理而又全不著痕跡。次句“城頭鼓角”四字說到了平蔡州的戰事。這次戰役是奇襲,判軍猝不及防,在睡夢中就被解除了武裝,敵我雙方沒有經過激烈的廝殺,而李愬又極富於指揮才能,城破以後號令嚴明,一無所犯,所以連善悲的鼓角聲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和平”了。開頭兩句用常語寫奇襲,而務於字外著力,看似平易,其實筆運千鈞,而又能舉重若輕,不同凡響。淮西藩帥判亂達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發動多次征討,都以損兵折將告終。李愬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舉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戰,殺人盈城”,平蔡之戰,卻幾乎是兵不血刃,簡直是個奇蹟。劉禹錫不去正面描寫奇襲的險艱,也不去正面描寫李愬的智勇,而是竭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雞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氣氛。這樣寫,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著“奇”字而奇蹟愈顯,取徑之曲,全在藉端託寓。《藝概。詩概》所謂“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這兩句適足以當之。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蜀先主廟》是劉禹錫五律中傳誦較廣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劉備。先主廟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東),本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寶曆二年(826)冬,劉禹錫由和州返回洛陽,途經金陵。從詩中的寫景看來,這詩可能寫於次年初春。

晝居池上亭獨吟

劉禹錫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

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

法酒調神氣,清琴入性靈。

浩然機已息,几杖復何銘?

劉禹錫是我國唐代一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長期遭貶,備受打擊,卻仍然抗厲不屈。這首詩正是充分地表現了他的可貴品格。唯寫作時間不可確考,但定於開成元年(836)分司東都以後,當無大誤。

“日午樹陰正,獨吟池上亭。”首聯兩句寫出了一個恬靜幽雅的環境,藉以襯托詩人孤獨閒適的情韻。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沖走鐵錐,以火炬燒燬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讚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麼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讚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係。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裡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瞭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劉禹錫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劉禹錫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年(815)夏初,是對他的摯友柳宗元的《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被貶放湖湘遠郡。是年正月剛得召還長安,時僅一月,因遊玄都觀,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觸怒權貴,又被排擠到更加荒遠的嶺南州郡去。而柳宗元這時也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同出長安南行,到衡陽分手,詩即為此而作。

望夫山

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立在山頭守望不回,天長日久竟化為石頭。這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在民間流行極為普遍。此詩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唐時屬和州。此詩題下原注“正對和州郡樓”,可見作於劉禹錫和州刺史任上。

全詩緊扣題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見,詩意也推進了三層。一、二句從“望夫石”的傳說入題,是第一層,“終日”即從早到晚,又含日復一日時間久遠之意。可見“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歸”,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疊用形成句中頂針格,意轉聲連,便覺節奏舒徐,音韻悠揚。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為石,不回頭”(王建《望夫石》),表現出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三句“望來已是幾千載”比“終日望夫”意思更進一層。望夫石守候山頭,風雨不動,幾千年如一日。──這大大突出了那苦戀的執著。“望夫”的題意至此似已淋漓盡致。殊不知在寫“幾千載”久望之後,末句突然出現“初望”二字。這出乎意外,又盡情入妙。因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寫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現了相思之情的真摯和深切。這裡“望”字第三次出現,把詩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層次上有遞進關係,但通過“已是”與“只似”虛詞的呼應,又有一氣呵成之感。

這首詩是深有寓意的。劉禹錫在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政治上備受打擊和迫害,長流遠州,思念京國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詩即借詠望夫石寄託這種情懷,詩意並不在題中。同期詩作有《歷陽書事七十韻》,其中“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兩句,就是此詩最好的註腳。純用比體,深於寄意,是此詩寫作上第一個特點。

此詩用意雖深,語言卻樸質無華。“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詩意在用字重複的過程中步步深化。這種反覆詠歎突出主題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作者思歸之情,含蓄地表達了他堅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作峰頭望故鄉”,與此詩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詩“望故鄉”用意顯而詩境刻意造奇;此詩不直接寫“望故鄉”之意,卻通過寫石人“望夫”,巧妙地傳達出來,用意深而具有單純明快之美。陳師道因而稱讚它“語雖拙而意工”。這是此詩寫作上又一特點。

綜上兩方面,可以說此詩體現了劉禹錫絕句能將深入與淺出高度統一的藝術優長。

淮陰行五首(其四)

劉禹錫

何物令儂羨?羨郎船尾燕。

銜泥趁檣竿,宿食長相見。

早春時節,清淮浪軟,紫燕雙飛。一位少婦在船埠給自己的丈夫送行。詩中略去了一切送別場面的描寫,一落筆就抓住了女主人的心理活動,集中描寫她的內心獨白。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可能作於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詩的內容,其實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別》詩開頭兩句所說的“西北秋風至,楚客心悠哉”;但詩人沒有在客心上多費筆墨,而在秋風上馳騁詩思。

竹枝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劉禹錫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於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822)到長慶四年。

踏歌詞四首(其一)

劉禹錫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

踏歌,是古代長江流域民間的一種歌調,一邊走,一邊唱。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踏歌詞四首》是劉禹錫在夔州時所作。此為第一首。

踏歌詞四首(其三)

劉禹錫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

《踏歌詞》四首,是劉禹錫學習民歌體寫作的一組小詩,此是四首中的第三首。詩的內容是記寫當時四川民俗,每當春季,民間男女相聚會,聯翩起舞,相互對歌的熱烈場景。全詩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種狂歡的場面和氣氛。第一句寫歌,第二句寫舞,第三句寫歌停舞散,第四句卻從側面含蓄地補足寫出歌舞場面的熱烈。

阿嬌怨

劉禹錫

望見葳蕤舉翠華,試開金屋掃庭花。

須臾宮女傳來信,言幸平陽公主家。

劉禹錫的詩歌以精煉含蓄著稱。《阿嬌怨》在體現這一藝術特色方面,比較典型。據《漢武故事》記載,武帝幼年為膠東王時,就喜歡阿嬌,曾對阿嬌之母長公主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阿嬌當了武帝的皇后(稱陳皇后)以後,擅寵驕貴,但十餘年無子。平陽公主進歌伎衛子夫得幸生子,阿嬌見疏,恚憤欲死。劉禹錫這首詩,追尋前事,摹寫阿嬌當日望幸不至的哀怨情狀,並寄予深切的同情。

全詩很短。劈頭就以“望”字領起:“望見葳蕤舉翠華”。阿嬌望幸心切,遣宮女時刻伺察武帝動靜。宮女不能接近武帝近衛,只能機靈地守候遙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見皇帝的儀仗──裝著羽飾(即葳蕤)的翠華之旗舉動,便趕緊回來報信。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竹枝詞九首(其二)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這首《竹枝詞》含思宛轉,清新活潑,音節和諧,語語可歌。特別是把比興揉而為一,此詩興中有比,比中有興,頗富情韻。

詩中刻畫了一個熱戀中的農家少女形象。戀愛給她帶來了幸福,也帶來了憂愁。當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時候,這種藏在心頭的感情頓被觸發,因而託物起興:“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繪出一幅山戀水依的圖畫。山桃遍佈山頭,一個“滿”字,表現了山桃之多和花開之盛。一眼望去,山頭紅遍,象一團火在燒,給人以熱烈的感覺。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過,一個“拍”字,寫出了水對山的依戀。這兩句寫景,卻又不單純寫景,景中蘊涵著女主人公複雜的情意。

但這種託物起興,用意隱微,不易看出,於是詩人又在興的基礎上進而設喻,使這種情意由隱而顯。“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讓女主人公對景抒情,直接吐露熱戀中少女的心緒。“花紅易衰似郎意”照應第一句,寫她的擔心。一個“紅”字,說明鮮花盛開,正如小夥子那顆熱烈的心,讓人高興;但小夥子的愛情是否也象這紅花一樣易謝呢?“水流無限似儂愁”,照應第二句,寫少女的煩憂。既相戀,又怕他變心,這一縷淡淡的清愁。就象這繞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樣,無盡無休。

詩所表現的是初戀少女微妙、細膩而又複雜的心理,十分傳神。

竹枝詞九首(其七)

劉禹錫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這是《竹枝詞九首》的第七首。詩從瞿塘峽的艱險借景起興,引出對世態人情的感慨。

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兩岸連山,水流急湍,形勢最為險要,古有“瞿塘天下險”之稱。峽中尤多礁石險灘,峽口有“灩澦堆”,就是一巨大石灘。“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就描繪出瞿塘峽的這種險阻形勢。“嘈嘈”,流水下灘發出的嘈雜聲。“十二灘”,並非確數,猶言險灘之多,其險絕情況也就可以想見了。

面臨著驚濤拍岸、險阻重重的瞿塘峽,詩人不禁由江峽之險聯想到當時的世態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瞿塘峽之所以險,是因為水中有道道險灘,而人間世道”等閒平地“也會起波瀾,豈不令人防不勝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峽水還要兇險。這是詩人發自內心的感慨之言。劉禹錫參加永貞改革失敗以後,屢受小人誣陷,權貴打擊,兩次被放逐,達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維艱,兇險異常,故有此憤世嫉俗之言。長恨,顯示出長期埋在詩人心中的,對那些慣於興風作浪、無事生非、陷害無辜的無恥之徒的無比忿恨。說瞿塘之險用”人言“提起,意為盡人皆知;嘆人心之險則用”長恨“領出,主語是詩人自己,點出自己在現實的經歷和體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態,並且明確表示了自己對它的態度。兩句之間有轉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險,在人之言與我之恨之間過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從而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竹枝詞九首(其九)

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

這首詩是一幅巴東山區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它不是一般的模山範水,不是著力於表現山水的容態精神,而是從中發掘出一種比自然美更為可貴的勞動的美,創造力的美。

楊柳枝詞(其一)

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劉禹錫的樂府小章《楊柳枝詞》,一共有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說是這組詩的序曲,鮮明地表現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革新精神。

浪淘沙九首(其六)

劉禹錫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此詩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六首。詩人著意描寫淘金婦女的勞動,歌頌了勞動的創造力,立意警拔高遠。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劉禹錫此詩,通過人們在長安一座道士廟──玄都觀中看花這樣一件生活瑣事,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貴。

永貞元年(805),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由於刺痛了當權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為遠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環境卻無改善。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眾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著筆。陌本是田間小路,這裡借用為道路之意。紫陌之紫,指草木;紅塵之紅,指灰土。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並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只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煉。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裡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眾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並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唐詩鑑賞大辭典1020卷》全文閱讀(571——630卷)

再遊玄都觀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詩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雲:“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復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說得很清楚,詩人因寫了看花詩諷刺權貴,再度被貶,一直過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長安任職。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爭仍在繼續。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決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

與歌者米嘉榮

劉禹錫

唱得《涼州》意外聲,舊人唯數米嘉榮。

近來時世輕先輩,好染髭鬚事後生。

米嘉榮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現存劉禹錫詩中有兩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題目寫作《米嘉榮》,大約是本詩的初稿。《與歌者米嘉榮》,從反面著筆,於溫柔敦厚中藏怒目金剛,工巧新穎,深得風人之旨。

聽舊宮人穆氏唱歌

劉禹錫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雲間第一歌。

休唱貞元供奉曲,當時朝士已無多。

德宗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去世,順宗即位,改元永貞,但這位新皇帝卻已因中風不能理事。這時,在宰相韋執誼主持下,發動了一個政治革新運動。韋執誼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對政治進行改革,很得人心。柳宗元、劉禹錫等都參加了這場政治改革。但順宗只做了八個月的皇帝,便因病傳位給憲宗。接著這場革新運動就被扼殺了。柳、劉等八人,都被貶謫到南方的荒遠各州,降為司馬,因此被稱為八司馬。十年以後,他們才被提升。劉禹錫因在召還長安後作了一篇玄都觀看桃花的詩,諷刺當局,再度被貶。又過了十四年,他才被再度召還,先後在長安及洛陽任職。這首詩即作於飄零宦海、久歷風波之後,反映了他追念往日的政治活動,傷嘆自己到老無成的感情。這不只是個人的遭遇,而更主要的是國家的治亂問題。所以,滲透於此詩中的感情,主要是政治性的。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金陵,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若論寫得早又寫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就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