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法律工作者(教授,法官,律師等),你們讀過最好的書是什麼?

用戶2922405676205


新人登場,求關注求關照。

如果是其它書籍的話,還是看個人愛好就好,個人認為,書籍方面沒什麼最好的書這一說法,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這個道理,就算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一樣有人不喜歡看。除了毒雞湯和一些汙穢的書之外,讀書總是有收益的,無論是文學作品,小說,實用類書籍,或是快餐文化,都會開拓我們的視野,看待問題時也會不盲目,能從各個角度考慮,總結出自己的結論。

每天拿出一點時間讀讀書真的是一件滿好的事情,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

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匆怪。我來都來了,給個關注吧。承蒙關照,謝謝。


黑色一煙火


這個題目太大,好回答也不好回答。

從個人修養來說,應當全面閱讀,才能提高你的修養,古今中外的,歷史的,哲學的,文學的,等等,不一而足。

從法律職責來說,讀大學,讀研究生,大家讀了不少教科書,考了很多試,那正式從業以後,還是要繼續讀書,我大致分個類:

(1)基礎性的書籍,如法理學、法哲學、思想史、法制史書籍等,但是你不搞研究,估計沒有多少時間看這些。

(2)與專業方向有關的書籍,研究性的專著,專題研究著作,學術論文等,這些書報資料是用來做課題研究寫論文的。

(3)實務前沿方面的書籍,可以讓你捕捉法律實務前沿有爭議的問題讓你看法條的時候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4)實務技能書籍,比較如律師,這方面書籍很多,我喜歡購買最高法院法官編輯撰寫的書籍,比較權威,比如最高法院九民紀要的註釋版本等等。

總體上,看法律大家的書籍資料,北大,清華,人大,法大,社科院,專家教授等等,民商法領域,梁慧星,王利明,葉林,劉俊海,樑上上,郭峰,管曉峰,王軼,李建偉等等,他們的論文有深度,都是前沿問題。不說了,等你從事法律行業,慢慢摸索吧!








公司法專業律師王昌來


讀書,為增長知識,觸類旁通。即便是文學類消遣性的書藉,也可喻教於樂,況法律類專業書藉?所以,書無好壞之分,更無更好最好之說。專業,一分基礎知識。無基礎,則無法深入。就象向沒有法律基礎的人去解釋正當防衛,會急死,會煩死,會累死。二要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司法執法,各有專權,各司其職,除了法律專業知識外,還有本單位本部的專業知識。刑警,必然要學刑偵。法官,有民事刑事行政執行等分工。檢察,現在分部了,也是各司其職。律師,也有專長的案件種類,比如涉外案件,必須懂得相關法律和相應外語,否則,如何交流辯護?工商行政,海關,緝私緝毒,還有現在的監察委等許多機關部門,都有相應的專職執法權。第三,涉獵力爭廣博,專業精益求精,是學習的最高要求。這一點,只求力爭。第四,多備專業工具書。最後一條,有條件,看點外國的書藉,多做比較。做學問,必取眾家之長,方可成就。傳統中醫,只把外來醫術醫藥當作競爭飯碗的對手,再先進,再有用,中醫堅決不學不用堅決抵毀。所以,今天的中醫,快成博大精深的出土文物了。


斷劍66336482


近幾年,我讀過好的書,首推王陽明的《傳習錄》。它是儒家文化的骨血真傳,其言辭‘’致廣大,盡精微‘’,說到了文化的根兒。好比文化之門上的那個“拉手”,倆手一拉,門就開了,然而,眼睛與繽紛世界之間,卻隔著一道清淨明薄的心幕,於心開朗之際,隨即消逝,就釋化附著到萬千世象中去了~

我從2013年開始,至今7年了,自認為剛觸摸到了內核兒。這書~,要膚皮潦草的看,似乎也能懂,然而,卻進不到心坎兒,抵達不到那個心的獨知處。以‘’一心‘’為源,守住了心,就擁有了世界。千算萬算,只在一算,那就是從心上發力。格物,止於格心。在心上致良知,良知是什麼?就是心之獨知處生起的那個意,‘’獨知處‘’也就是平常說的那話兒“你懂的”的那地兒。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是言必行,行必果,說的是人的念頭兒,對待邪念要於心上戒慎恐懼,邪念於心上生起之際,即是為惡了,在這時就得厄制,並不是有了邪念,然後去做了壞事,才叫為惡。知有邪念生起,厄制邪念於生起處,即是知行合一。那善呢? 無善無惡的心才是至善,刻意去行善,那是妄善,也須用‘’知行合一‘’的法子,斬於心的未發之際。不生惡意,善的也不生,那心乞不死了?不是的,王陽明是要人持定那顆明潔的心,沒事兒時慎獨靜守,有事時隨緣動起,任那顆明潔的心發用清潔的自性,化而為情,與萬事萬物逍遙自在~。如此而已!

真正的好書,才是源源不斷的心靈資源,才能使內心強大,強大到於驀然回首之際,身後空無一人,也並不心虛~!天地之間萬物紛繁,也只是一個背景~。

《傳習錄》半文言文兒,不好讀,包括我,建議百度”傳習錄原文+譯文‘’,有譯示,有評析,易且益於閱讀。隨時願與諸君分享心得與交流。


水中尤龍


你問的是這幾天嗎?那我就暫且認為是這幾天吧!讀了好多法律方面的,有《合同審查》《建設工程法律問題》《(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理解與適用》《刑事案件量刑規範》《律師指南》《企業破產法》《網絡寫作》等。

我認為最好的是《(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理解與適用》,理由如下:

一、瞭解了民商事審判工作當前形勢、面臨挑戰、下步要求,也知道了相應民商事審判規範,很受用,有啟發,有收穫。

二、明白了自己法律路上的方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爭取以後當個盡職盡力的法律人。

三、該書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有較大指導作用,書中明確提出,法官審判時,可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說理。



胡小匠


我覺得因人而易,而且要看時機,同一本書不同的年齡會讀書不同的味道。你問什麼書最好,那麼說明你有打算讀書的意願,而且是法律方向的意願,這頭人好的。而要說哪本好,真的需要看自己所處的階段,我們讀本科、研究生的時候,可以多看一些理論方面的書籍,而且是自己所研究的領悟,例如《理想國》、《論法的精神》、論文之類的,可是如果是實踐,尤其是剛畢業的學生,我們需要補充大量的時間書籍,而且針對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我現在從事侵權,我看的都是侵權有關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法、勞動關係之類。另外,不管處於何種階段都該看文學書,我讀大學的時候沒有看,畢業了,反而喜歡上這些本來大學期間就該看的書,例如《簡愛》、《平凡的世界》《湯姆叔叔的小屋》《紅與黑》《明朝那些事》等,他們與法無關,但是你又能從他們的文字中,看見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支撐你堅持夢想的養料,希望對你有用。





普法蝸牛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人性的弱點,作為卡耐基最成功的勵志經典,這本書薈萃了卡耐基思想理論最精華的部分。該書在1937年首次出版,剛一上市就風靡全球,幾十年間被翻譯成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主要語言,全球總銷量已達1.5億餘冊,被視為社交心理和溝通技巧的“聖經”。它改變了千千萬萬人的命運。發明之王愛迪生、相對論鼻祖愛因斯坦、印度聖雄甘地、“米老鼠”的父親華特•迪士尼、建築業奇蹟的創造者裡維父子、旅館業鉅子希爾頓、白手起家的臺灣塑料大王王永慶、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洛克等等,都深受卡內基思想和觀點的激勵和影響。

這本書收錄了卡耐基本人、他的朋友為此書所寫的內容推薦與背景介紹,並完整保留首版中卡耐基對婚姻與家庭的真知灼見。此外,本版新譯的語言風格更貼近當下人們的閱讀喜好,在融合時下語言風潮的同時也不失中文特有的韻味。它作為一本實用的人際關係著作,從人性本質的角度,挖掘出潛藏在人們體內的弱點,使人們能夠充分認識自己,並不斷改造自己,從而能有所長進,直至取得最後的成功。

在過去的77年裡,戴爾•卡耐基的忠告帶領著上千萬名讀者攀登上成功的階梯,無論在事業方面還是個人生活上,他的箴言不斷被一代代人實踐與驗證。在出版史上,本書創造了全世界圖書銷售空前的記錄。在經濟蕭條時期之後,本書滿足了普遍存在的人性的需要,觸動了讀者的神經,在當今社會依然有其特有的借鑑價值。其實,《人性的弱點》絕非是一部成功學書,卡耐基也從未在其中宣揚任何成功學觀點。卡耐基是成人教育專家,在此書中他只是把他及一些偉人如何與人交往的經驗展現給大家,所以此書毋寧說是一本關於改善人際關係、教人做人處事藝術的書。   

當你翻看此書時,你可能會疑問卡耐基是不是有什麼特異功能,他是如何做到似一般洞察人性,人性的弱點在他面前展露無遺。他將人心中所想所思全部羅列在此。卡耐基為了寫此書閱讀了能找到的所有相關資料——無論是報紙專欄、雜誌文章、法院的卷宗,還是老一輩哲學家以及新興心理學家的著作。

卡耐基曾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賴人際關係、處世技巧。軟與硬是相對而言的。專業的技術是硬本領,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交際本領則是軟本領。卡耐基經過15年的實驗與研究才誕生了此書,你會發現那些書中總結的經驗或建議簡直就是一個個錦囊,在你為人處事時它們會讓你無比得心應手、輕車熟路。這正是卡耐基撰寫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不只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為了指導實踐!


乾坤書書


我可以列個書籍清單給你,不管對你是否受用,好書實在是太多了,閱讀還是要跟自己的興趣來比較好。本人覺得主要還是看你喜歡哪類書籍或者眼下解決問題需要,例如法律工具書、人物傳記、文學、懸疑等等。書籍清單: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曾國藩《曾國藩家書》、柏拉圖《理想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林達《歷史深處的憂慮》和《如彗星劃過的天空》、費孝通《鄉土中國》、孔飛力《叫魂》、吳思《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等等。希望你喜歡閱讀這類書籍。


追夢人鄧日東


世界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更好就是綜合的悟性,且它來自數理化語生外吏地等學科柔和統一後的共性。因此最好的書就是辮證唯物主義哲學。由上述結論可預見:任何一個法律工作者,如果離開了哲學思想的指導,那麼他遲早會犯下不可原驚的法律錯誤。


張同圈


這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書,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書,每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讀書的偏好不同,有人喜歡美食,自然對美食類書籍情有獨鍾,有人喜歡小動物,自然喜歡看關於動物的書籍。書作為人生活中的精神食糧,是我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進而獲得生存本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