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抗疫是這樣做的,現在抗肺炎就在借鑑使用

在古代,什麼是疫?

在傳統史籍中,對流行病所用的名稱有疫、疾疫、癘等,而一般統稱為疫,合稱疾疫。從現代疾病分類學看,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氣、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風病等,包含甚廣。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抗疫的歷史。有據可查的古代抗疫次數,達到352次。天津中醫藥大學的王玉興教授在2003年發表的《中國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詳細的數據:

從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這2154年裡,中國發生重大疫情共352次;

其中,秦漢34次,三國8次,兩晉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

平均6.1年發生一次重大疫情,後期頻率更快,到了清朝,這個數字是2.3。


這個頻率很可怕!

怎麼辦?

瘟疫一旦爆發,靠人力主動撲滅,這在古代是極難的。想我華夏文明四五千年,沒兩把刷子,也撐不到現在。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來抗擊瘟疫的?

綜合古書記載,古人抗疫主要靠“治”、“助”、“防”。

具體是這樣的:


無論什麼時候,對付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隔離傳染源。夏商周時期,隔離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擴散的思想就已產生。

秦漢時期,就已建立了隔離麻風病人的癘遷所,將患有麻風病的病人集中隔離起來,有效地阻止了麻風病的傳播。

《晉書·王彪之傳》中就有“朝臣家有時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的記載。

宋神宗年間的虔州瘟疫,其源頭是上游被汙染的水源,有這源源不斷的汙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極快。眼瞅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新任知州劉彝果斷採取措施,以“雨汙分離”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壽溝”,確保汙水繞開生活區。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年),杭州飢疫並作,染病百姓不計其數。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處疾病之人”,實際就是簡陋的隔離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令失時”。除此之外,人們會在患病的人家門口懸掛黑色的布條以此警示其他人不要靠近。而對於急性和大規模傳染病,常常會採取強制性封戶或者封城,然後將因瘟疫而死的百姓的屍體集中掩埋或焚燒,阻斷傳染病的傳播與擴散。除病人外,接觸過病人的人也要被隔離。

清朝時期由於天花肆虐,朝廷專門建設有“避痘所”,不過這個場所並不是安置病人的,而是健康的人在這裡居住,防止被感染,承德避暑山莊就是當時皇家用於避痘而建的場所。


百姓一旦染上疫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往往只能等死。因此,封建社會的官府,往往在疫情爆發的時候,派出醫生帶藥品到鄉村巡視,及時救治染病的百姓,從而抑制瘟疫的蔓延。在宋代,對疾疫的治療較之以往各代都更為重視。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康熙十九年,就遣太醫官三十員,分治饑民疾疫。一些地方官也會組織醫生進入疫區進行疫病的救治。

在中國曆代抗瘟疫的鬥爭中,那些醫術高超的大夫們總是戰鬥在抗病的第一線上,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

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因為一次瘟疫辭官行醫,成一代醫聖,以治療傷寒著名,寫下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

古代,抗疫是這樣做的,現在抗肺炎就在借鑑使用

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後來演變成了中藥諺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

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3.宣傳疫病知識,改善居住條件,注意個人衛生

封建社會人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疫病了解不足,疫病一旦爆發,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慌,所以及時地宣傳疫病的防治知識顯得尤為重要。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的方書,並錄於木版石條上,在村坊要路公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

古代,抗疫是這樣做的,現在抗肺炎就在借鑑使用


4.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護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護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5.官府減免稅賦,地方的鄉紳會承擔起災民的安置工作

賑災施粥、派送醫藥、疫病教育、機構救助等。一般來說,官府會在疫災過後會減免疫區租賦、鼓勵墾荒等,促進疫區經濟的恢復和人口的穩定。

永建時期瘟疫,朝廷就決定“疫癘水潦,令人半輸今年田租”;延熹時期遇上大瘟疫,朝廷依舊令“大司農減租調”(《後漢書》)。


6.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古代,抗疫是這樣做的,現在抗肺炎就在借鑑使用

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即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人痘接種術發明,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疫苗和麻疹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以上這些預防疫情的方法仍在被借鑑使用。在當下疫情上升期,我們要對堅守在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充滿信心,對國家有信心。我們要做的就是勤洗手,儘量少出門,不出門,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在這個特殊的春節,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堅定信心,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保衛生命健康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