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文 |《科技創新與品牌》 魏曉文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到現在,一群醫學專家不忘初心,載譽而行,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寬廣的科學視角,尋找病毒的“原罪”,成為人民心目中的“逆行英雄”;同時還有更多的細胞專家、生物專家、IT專家、甚至城市規劃專家……他們立足本職,聞令而行,依靠紮實的工作積累和過硬的業務能力,抗擊病毒的蔓延,默默無聞,也默默無名,但他們在這場戰役中衝鋒陷陣,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科技工作者。

在當下的中國,以相應的科技工作為職業,實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產生、發展、傳播和應用的群體,有9100萬人,規模居於世界首位。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平安福祉。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對於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來說,自古沙場盼良將,今朝中國看擔當。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李蘭娟院士查看患者治療進展 防護服上寫著"武漢加油"

鍾南山說,他沒有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新冠病毒會傳播這麼快。

從發現到超過當年SARS的確診人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1月21日,科技部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

成立了以鍾南山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新型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

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病毒溯源、傳播途徑、動物模型建立、感染與致病機理、快速免疫學檢測方法、基因組變異與進化、重症病人優化治療方案、應急保護抗體研發、快速疫苗研發、中醫藥防治等等,都需要進行快速部署。

國家層面的應急科技攻關即時啟動,1月22日,首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的經費撥付到位。

這一刻,真的時間就是生命。

被很多人忽視的是,在鍾南山院士深入武漢研判疫情之前,揭示病毒真相的也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所長徐建國。

作為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最先聞訊而動的,基本都是這個群體中的菁英,他們是這個國家科技力量的柱石。對於他們而言,任務艱鉅,使命單純。

2019年12月31日凌晨,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聚集病例,中國疾控中心在接到標本3個小時後獲得了實時熒光定量檢測陽性的檢測結果;1月4日成功研製出靈敏度顯著高於其前期釆用試劑的高特異性PCR檢測試劑。

1月6日,中國疾控中心從臨床樣本中病毒分離成功。

徐建國在1月9日以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宣佈了不明肺炎病例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

1月12日,科研人員從環境樣本中成功分離病毒;1月24日,全球首發了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信息。

這支被標記為武漢株01的病毒,即便在1月6日被成功分離。雖然在確認病原體的工作中科技工作者的速度驚人,但是公佈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仍然較為有限,對於揭示病毒爆發的早期軌跡、分析病毒在人群中的進化趨勢,是遠遠不夠的。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科學更是如此,冷冰冰容不下半點虛假與馬虎。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彩色照片

1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的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離到8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浙江省疾控中心課題組成功分離到2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專家稱本次分離所得的毒株滴度比較高,可為即將開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提供幫助。

那一天,是大年三十。這應該是過去一年裡最令人振奮的科技消息之一。

即便對於科學大咖們來說,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和判別,也是個異常艱難的過程。

除了過硬的技術和經驗,如何認清和人類一樣不斷成長的細菌,還有一個要素:時間!

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張嚴峻介紹說,從病人痰液標本里處理病毒毒株後,接種到相應的細胞裡,然後讓這個病毒在細胞裡生長;再然後,對培養物進行鑑定,如果病毒已經在細胞裡增殖,說明病毒培養分離成功。

從病人中發現病原的核酸、基因組和抗體證據,短期內可以完成。病原的分離和致病性鑑定等科學研究,則需要數週時間。針對一種新發病原體的特效藥物和疫苗研發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來完成。

實驗室裡病毒培殖的過程,一分鐘都不能少。這就是科學,它不會因為人們的心急如焚而加快分裂的節奏,也不會因為科研人員廢寢忘食而改變生長的規律。

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

所以百姓說,怎麼這麼慢?業界卻驚訝,怎麼這麼快!

從2003年面對SARS的混亂,到如今面對新冠病毒的快速和精準的反應。事實證明,在認識病毒這件事情上,科技工作者已經比17年前反應更加迅速。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遍佈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組織進入戰疫狀態

病毒必須隔離,但人心不曾疏離。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群團組織之一,10天時間連續兩次向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發起倡議,提出“戰‘疫’有我,為決勝攻堅提供科技志願服務”,團結信任、創新爭先,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

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縱橫聯繫的科協組織網絡體系,聯繫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園區的9100萬科技工作者。

沒有多少人知道,被許多人稱之為“國士”的鐘南山,自從1994年起,就擔任廣州市科協主席,歷經三任,共16年。而在抗疫一線已經奮戰了近一個月的另一位“國士”李蘭娟,她肩上還有一個職務是浙江省科協名譽主席,她曾執掌浙江省科協5年。

中國科協在倡議中說,為“逆行而上”的防控一線科技工作者提供溫情關愛和有力援助,幫助他們守好後方、做好保障。

被譽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科協組織,科技就是家人們用來抗疫的最佳“武器”。

2月1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平臺採用了阿里達摩院研發的AI算法,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被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並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

負責這次阿里巴巴技術攻關的是博士顧斐,這是一位集醫學和算法於一身的大神。在這裡,有1000多名在各個領域頗有建樹的科技工作者。

病毒的傳播在加速,但科技的對抗能力也在提升。

1月26日,騰訊就開始在微信“支付”頁面向全國用戶增加“醫療健康”服務,並開設“全國新型肺炎疫情動態”專區,集合權威醫學科普、國家衛健委的24小時實時疫情統計、發熱門診地圖等功能,向用戶一站式提供及時、準確和權威的疫情信息。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先進的紅外測溫技術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科技力量參與度最高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

為了應對疫情期間呼吸科、感染科醫生緊缺的困難,搜狗搜索的科技工作者實時監測各平臺接診情況,依據平臺醫生接診能力和對口程度,每30分鐘更新一次服務列表,為用戶精選問診資源。

上海靈至科技公司所在的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雖然尚處於封閉停工狀態,但在相關部門特批下,靈至的科技工作者於1月30日就開始加班加點工作。他們生產的“消毒機器人”不僅可以支持過氧化氫、紫外、次氯酸等多種消毒模式,還能採用多種傳感器和新型的視覺AI處理技術,自主導航、自主移動,高效、精準地對室內進行360°無死角消毒防疫。

30米遠距離掃測所有人體溫,測速用時不到一秒,誤差不到0.3℃。東北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哈爾濱新光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1月26日開始研發雙光譜測溫儀,20名科技工作者搞科研攻關,從正月初二到初七,僅用了五天時間。

在這場以技術為核心的攻防戰中,技術不再是冰冷的機器或者枯燥的代碼,通過科技工作者,他們彰顯了技術之於人類發展的力度和溫度。

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員要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中國科協倡議,研當以報效國家為己任,學必以服務人民為榮光。

相比於奮戰在一線的大咖們,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做的,不是完全消滅病毒,而是以實際的預防和控制技術,與病毒進行時間大戰,在它被徹底消滅之前,為生命爭取更安全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

一場讓世界心碎的疫情,給予我們的不應該只有傷痛。對於9100萬科技工作者,這更像一場淬鍊,抗擊疫情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倒逼科技創新的突破戰。

科技向善。從無知到有序,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斷地縮小人類和病毒對抗的差距,減小人類面對新病毒時的學習成本。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寫下《這次我們一起做白衣戰士》戰“疫”家書的科技工作者陳歡(資料圖)

大型戰爭往往以兵團為單位作戰。

在科協系統的戰鬥序列裡,有一個特殊的團體:學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由科技工作者自願組成的科技學術團體,往往是各專業領域具有最高水平的“人才硅谷”。

中國科協正通過210個全國學會與其絕大多數領域的一流專家緊密聯繫,這些專家以及他們背後的機構,正以“兵團”的形式,向抗疫發起衝鋒。

“20年前,我們一起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一路走來,歷經諸如SARS,仍初心不改,此生無悔入杏林,就像兒子在他日記裡寫的‘別人說這個病很可怕,但我的爸爸媽媽不怕它’”。

一封《這次我們一起做白衣戰士》的戰“疫”家書,讓所有閱讀者淚目。

它的作者,中國麻風防治協會理事陳歡夫妻二人都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這是她給同為醫生的愛人寫下的家書。

疫情突起。

中華醫學會聯繫推薦20位高級別專家、110位相關專家,先後赴武漢一線參加救治工作;

中國防癆協會理事長劉劍君親自率隊出征,一直戰鬥在臨床一線;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副會長張抒揚帶領專家團隊出征武漢參與抗疫。

2月11日,191個全國學會共同倡議為決勝攻堅提供科技志願服務。

中國毒理學會成立疫情防控科普宣傳組、疫情防控知識培訓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組和心理健康防護暨心理援助工作組,防控工作隊伍打響疫情防控狙擊戰;

中國數學會會員周曉華帶領研究團隊利用流行病學、病毒基因、交通流量等數據,對武漢市病毒潛在感染人數進行估計,預測疫情走勢,為實施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中國製冷學會專家組形成《關於近日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幾點釋疑和建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一個減少冠狀病毒擴散的規劃建議》;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廣西防癆協會會員單位組織的抗疫防控隊奔赴湖北疫情第一線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開設“新技術、新產品推薦”專欄,幫助會員解決疫情期間生產製造產能及材料緊缺等問題;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發布《新冠疫情對有色行業的影響分析及復工進展》;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連夜趕寫的《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正式出版,組建115人的公益心理督導師團隊,為公眾提供免費諮詢服務。

廣東省藥學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血藥濃度檢測技術指引》

成都預防醫學會副秘書長田汶佳來不及照顧剛剛重病做完手術的母親,更來不及照顧年僅二歲的女兒,堅持在防疫崗位,加班加點參與編寫《成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密切接觸者集中醫學觀察點消毒方案》等12個消毒防控技術方案、《公眾健康提示》等10份健康科普宣傳資料,拍攝《手機消毒》等2個科普視頻,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及時指導;

……

過去的年代,他們被稱為“知識分子”,他們是這個社會知識存量相對富裕的個體,在這場舉國為兵的戰役面前,他們必須站在隊列的前方,他們或許不是逆行者,但他們卻是迎風而立的舉旗人,彙集天下知識,為人民抗疫所用。

科技就是人類面對病毒時,所持有的勇氣和希望;而科技工作者,就成了社會面對病毒時,所持有的底氣和底蘊。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科普志願者韓子夜為一線防控人員捐贈提高免疫力的靈芝粉

位卑不敢忘國憂。

一心只想當將軍的士兵未必是好士兵,但能一頭撲到戰場上的士兵一定是好士兵。

雖然不是在與病毒的決鬥場,但作為科技工作者,他們都成為這場戰役最普通的兵,也是最有擔當的兵。

2月1日,安徽六安。安徽省科協駐六安市葉集區洪集鎮唐畈村扶貧工作隊三名共產黨員提前返崗,組織人員率先在全鎮開展村道設立勸返點,開展勸返活動。他們協助村兩委把全村32個村民組1516戶村民重新進行了網格化劃分,對全村35名涉鄂人員逐人包保服務,一天兩次見面,兩次測量體溫,兩次彙報,截至目前,全村無一例疑似和確診病例。

2月3日,河北任丘。懸圃靈芝種植科普示範基地負責人韓子夜,成為一名科普志願者的同時,自願加入村抗擊疫情突擊隊。當他了解到靈芝是有助於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營養補充劑時,短短几天時間,韓子南、韓子夜兄弟將價值近6萬元的靈芝孢子粉捐贈給防控一線人員、街道辦事處以及當地紅十字會。

2月4日,一條愛心接力信息在“中國科協企業工作”的微信群中惹人注目。

廣西省科協李湘發出一條信息:廣西亞健康學會詢問誰能夠提供援助武漢的渠道?有100多噸優質蔬菜即將出棚,種植戶想全部無償捐獻給武漢或黃岡疫情防控區,希望有條件的公司或部門解決運輸問題。

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任蘇小軍在微信群中第一時間“秒回”,隨即多位熱心的科協人鋪開了愛心這張大網。未幾,這張網的另一端已經聯繫到了湖北省科協副主席餘軍,捐助事宜立時妥善處理。

抗疫:一場從將軍到士兵的戰鬥

武漢青山區紅鋼城街社區醫療中心的護士在隔離病房忙碌

2月6日,自我隔離的中國科技館人力資源部副主任常羽收到消息,自己出錢購買捐贈山西呂梁嵐縣醫院的500個N90醫用防護口罩,已經從廠家快遞發出。嵐縣,那是他掛職的地方。一週之前常羽連夜駕車從北京趕回山西,“與全縣人民共同進退,就算疫情更加嚴重,我也應該是隔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心理學會會長朱慧明牽頭成立新型肺炎心理援助工作小組,開通心理援助熱線,14名專業科技工作者為公眾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引導大家理性應對疫情,緩解焦慮情緒。

這個2020,類似的故事在科技工作者的身上不斷上演,不論將軍或士兵,他們都是這場戰役的主角。因為不論缺了誰,這場疫情帶來的悲劇都不會更迅速、更安全地落幕。

科協組織,成為了萬眾一心抗擊“新冠”的戰鬥中,科技工作者們集群攻堅最重要的紐帶。

沒有人知道,這場戰役我們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結束。

在捐贈1億元用於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後,馬雲說:“疫苗從研究到最終投入使用絕非一朝一夕之易事,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條路需要更多的耐心與積累,也需要更多的信心與希望。”

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責任,就是當下這個社會的信心和希望。一場戰役,有嘔心瀝血拔旗攻堅的英雄,也有默默無名埋頭衝鋒的勇士,他們都是我們的信心和希望。

且等凱旋將士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