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和沙漠到底什麼關係?如何區別?

大地理館


所以,荒漠的類型十分廣泛,如果地表荒蕪缺乏植被覆蓋,地表覆蓋物多為沙子,那麼這種荒漠就可以稱為“沙漠”。除此之外,地表還可以由其他的物質覆蓋,因此荒漠的類型還包括巖漠(石漠)、礫漠、泥漠、鹽漠等類型。甚至在廣義的荒漠範疇中,南北極高緯度地區那些由冰川覆蓋的冰原地區,上面也沒有植被覆蓋,十分荒蕪,所以就稱為“冰漠”,也就是指冰川組成的荒漠。

所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只要地球表面那些沒有植被覆蓋的地區,都可以稱為荒漠,從自然帶的角度來說就是“荒漠自然帶”。除此之外地球表面還有以草原植被為主的“草原自然帶”,以及以森林植被為主的“森林自然帶”。在自然的演化過程中,荒漠分佈的地區往往是氣候乾旱,降水稀少的地區,如果我們把兩極地區的冰川覆蓋地區形成的冰漠除去,那麼荒漠在地球表面的分佈面積大約為30%。
礫漠

在荒漠地區由於降水稀少,地表水缺乏,所以流水作用就十分微弱,而風力作用就會加強,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長年累月的風力侵蝕、搬運和沉積下,大塊的岩石逐漸變成小塊的岩石,最後逐漸變成細小的沙子覆蓋在地表,從而形成“沙漠”,所以沙漠是荒漠中最為主要的一種類型。地球表面的沙漠可以分為熱帶沙漠和溫帶沙漠兩大類,位於非洲北部地區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總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千米。位於亞歐大陸內陸地區的中亞及我國新疆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十分稀少,分佈有面積巨大的溫帶沙漠,比如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就是典型的溫帶沙漠。沙漠


地理沙龍


荒漠與沙漠,一字之差,很多人聽起來覺得差不多,使用者也常常將二者互相替代。地理教科書上,二者出現頻率很高。

|中國主要沙漠分佈地圖|

對於我國西北地區,地理課本有一個經典描述“地面植被自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這裡所說的的荒漠,包括了我們熟知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庫布齊沙漠等著名沙漠。

那麼,荒漠和沙漠到底是啥關係?什麼時候該用沙漠,什麼時候該用荒漠呢?

相似:都描述景觀,都強調幹旱

<strong>

沙漠一詞的漢語,很早就有,泛指被大片黃沙覆蓋之地,古代文獻常用來指我國西北到中亞一帶,它有一個同義詞叫“沙幕”

如北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紇於弘神道碑》所言:“祁連猶遠,即受冠軍之侯;沙幕未開,元置長平之府。”

<strong>

當代所說的沙漠,是自近代科學引進我國以來的專有地理名詞,亦稱砂漠。專業地理詞典對沙漠的定義是:

地標為流沙覆蓋、沙丘廣佈的地區。沙漠地區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大,地面缺少經常性水流,植物稀少矮小,多風沙地貌。(《簡明地理詞典》)

Desert常被人翻譯成沙漠,但其準確的對譯詞應該是“荒漠”。不列顛百科詞典對荒漠的定義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動稀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真正的荒漠”指的是年平均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地區。

光靠定義,許多人還是無法完全將二者區別開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它們都是對地球自然景觀的描述,都強調了氣候的乾旱。

範圍:沙漠內容小於荒漠

<strong>

沙漠和荒漠是有交集的。有一種定義認為,沙漠的全稱是“沙質荒漠”——言外之意,沙漠是荒漠的一種。

荒漠的範圍遠遠大於沙漠:沙漠地區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約1/10,而荒漠則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3。荒漠更像一個泛稱,包括了那些乾旱少雨,人煙稀少的地表,按照地表沉積、覆蓋物的類型,可以分沙漠、巖漠、泥漠、礫漠、鹽漠、水漠、冰漠

|以色列Makhtesh Ramon荒漠|

Mark A. Wilson攝影

沙漠是荒漠中最常見的一種,大片地表為沙覆蓋。

巖漠,又叫石漠,是裸露堅硬岩石覆蓋的乾旱地區,以澳大利亞的石質荒漠平原為代表。泥漠發育在乾旱窪地中有泥土沉積的區域,一般面積不大,作為沙漠、石漠的附庸存在。

礫漠,則是地表被礫石碎石覆蓋,即中文所說的戈壁,音譯自蒙古語。著名的大戈壁跨越了蒙古國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其中既有礫漠,也有巖漠,還有包括巴丹吉林、騰格里等在內的沙漠。鹽漠,指的是鹽分在地表高度寄居形成的景觀。

|甘肅敦煌附近的戈壁灘|

Leon petrosyan

水漠,說的是蒸發量極大、生態惡化、幾乎沒有生物的水體,如死海

|死海衛星影像|

冰漠

,固體水覆蓋的原面,如常年覆蓋地表的冰川,以南極大陸、北極圈附近陸地為代表。

|南極洲冰蓋覆蓋的冰漠|

Stephen Hudson攝影

另外,在極高山地區上部、高緯度寒帶地區,因低溫引起生理乾燥形成的植被貧乏之地,也屬於荒漠範疇,有人稱其為“寒漠”

|世界荒漠化程度地圖|

分佈:沙漠在溫熱地帶,荒漠有冷有熱

一般提到沙漠,如東半球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卡拉庫姆沙漠,西半球的大盆底沙漠,是發育在中低緯度。一種是在低緯度亞熱帶,為信風在副熱帶高壓帶形成的熱帶沙漠;一種是在中緯度溫帶大陸腹地,因遠離海洋形成的溫帶沙漠。

還有兩種面積狹小的沙漠:雨影沙漠、沿海沙漠。山高形成遮擋,則有雨影效應,山的背風坡一側降水遠少於迎風坡,久而久之形成沙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帶,就是這種。

|世界重要荒漠分佈|

極地附近為“冷荒漠”,以冰漠、寒漠為主

熱帶溫帶地區是“熱荒漠”,以沙漠為主

<strong>

沿海沙漠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因寒流造成降溫,冬天霧氣遮陽等,造成海岸附近沙漠化,南美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非洲的納米布沙漠,都是如此。前者是世上最乾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記得有一年當地突降罕見雨水,沙漠上一夜之間開滿鮮花,讓人驚歎不已。

荒漠總體上又被分為“冷荒漠”和“熱荒漠”,沙漠以及熱帶、溫帶地區的其他荒漠,為熱荒漠;而位於高山和極地地區的冰漠、寒漠,則為冷荒漠。

冷荒漠,也可簡稱冷漠——沒錯,平常我們說的冷漠是形容詞,其實它本身還是個地理名詞呢。

沙漠重氣候,荒漠重植被

<strong>

前文我們揭示了:沙漠和荒漠對景觀、氣候描述方面有相近之處,荒漠覆蓋的範圍大於沙漠;這是二者的相同和聯繫的一面。

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

作為名詞的沙漠出現時,一般都帶有明確的所指對象,如某某沙漠,它所指對象十分具體,畫面感強。荒漠常常是泛指,很少有一種東西被命名為“某某荒漠”(特殊除外,正常情況下用更具體的沙漠、石漠、冰漠、冰川來描述)。

荒漠除了泛指,還常用來修飾其他詞語,如荒漠草原、荒漠土壤、荒漠植物

在專業的地理詞典或百科全書中,沙漠有關的名詞出自“地貌”“氣候”單元,荒漠有關的名詞歸入

“土壤”“植被”等單元。

|納米比沙漠的植物|

Luca Galuzzi

沙漠首先本身是一種地貌,其次是衍生了“沙漠氣候”,廣袤的沙漠覆蓋了地球陸地的1/10,這些地區的氣候特色鮮明,所以成了一種氣候類型,又分“溫帶沙漠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柯本氣候分類系統)。

因乾溼、海陸位置不同,氣候又分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其中沙漠氣候是大陸性氣候的極端。

荒漠衍生了“荒漠植被”和“荒漠土壤”。

“荒漠植被”的定義是極端大陸性乾旱地區的植被類型

,其特徵是植被十分稀疏,呈板塊狀分佈在大片裸露地上,物種貧乏,主要是旱生、巖生灌木、半灌木、肉質植物、短命植物或類短命植物。所謂肉質植物,即我們俗稱的多肉植物,它們原生的故鄉就是荒漠——荒漠都可以生長,何況溫室乎。

“荒漠土壤”指的是在熱帶和熱帶荒漠(包括沙漠)的土壤,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特點是腐殖質含量極少,也就是土壤極度貧乏。當然,如果我們描述更具體的的對象時,也可以在荒漠土壤中,分出沙漠土壤、冰漠土壤、石漠(巖漠)土壤。

這裡可以概括沙漠和荒漠的區別之二:沙漠及其衍生詞語,側重地貌、氣候;荒漠則與植被、土壤等聯繫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