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商鞅,衛國人,先秦政治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提起商鞅估計大家腦海中最先出現的兩個場景,

一個是徙木立信,一個是五馬分屍,這兩個場景可謂是商鞅整個輝煌的政治生涯的起點和終點。徙木立信讓商鞅在秦國取信於民從而使新法暢通無阻,而五馬分屍則是商鞅政治生涯走到窮途末路後的悲慘結局。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徙木立信

商鞅變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人可謂有功有過,譭譽參半,商鞅之功主要在經濟與軍事上,“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完成霸業,商鞅居功至偉,但商鞅也有過,甚至商鞅之過更大,不僅為秦開帝業,也為秦致亡道。朱熹評價道 “商鞅欲致富強而已,無教化仁愛之本,所以可罪也。”。但不管怎樣,商鞅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秦國,天下為公,鞠躬盡瘁,做到了無我無己。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商鞅

秦國老百姓對於商鞅更多的是痛恨和唾棄。商鞅變法伊始,“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商鞅最後因變法而死,“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看,這群眾基礎也太差了。是秦國百姓對商鞅變法的功績視而不見,不懂得感恩嗎?商鞅變法使秦國一統六國由弱變強,但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了嗎?沒有,一言以蔽之,“天下苦秦久矣”。那其餘六國百姓羨慕秦國人民嗎?非也!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人口遷移是比較自由的,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到比較嚮往的國家去生活,但六國民眾沒有誰願意去秦國成為秦國人的,秦趙兩國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當時秦國已經攻佔了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的民眾卻不願意降秦,“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就是說“讓我們韓國人向趙國投降變成趙國人可以,但變成秦國人我們不願意”。可以說秦國雖然強大,但對各國民眾毫無吸引力,秦國顯然不能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果變法不能使民眾幸福,那這樣的變法還有什麼成功偉大可言!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秦趙上黨郡之爭

為什麼商鞅變法不得人心呢?從《商君書》中我們能找到一些答案,《商君書》是商鞅及其後學的學說彙編,著重論述商鞅在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手段。讀來令人對商鞅其人充滿了憎恨厭惡和畏懼。商鞅旨在建立一個絕對一元化的國家,商鞅變法意在使民眾變成赤裸裸的整齊劃一的機器,只允許耕種和作戰,農民和戰士是僅有的職業選擇,全體民眾的意志都被高度統一到秦國富強爭霸的目標上。

為了實現目標,商鞅精心設計了一套馭民之術,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通過這些手段打擊異端,清除一切不和諧的雜音。商鞅變法沉重打擊了可以限制約束王權的貴族集團,加強了集權,大力推行流氓政治,慫恿卑鄙小人興風作浪,鼓勵民眾互相告密,剝奪民眾的私人財產,使民眾在精神和物質上都極其匱乏,無法自立,必須順從依賴國家,苦不堪言。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千古帝王之術-《商君書》

商鞅變法是反人性的,是禁錮個人自由,抹殺個人尊嚴的。法令之下,所有的民眾、所有的事情都是被監控、被限制、被約束的,都是扭曲變態的,沒有絲毫自由可言,一切都是按照計劃被決定被執行。這種由自以為擁有上帝視角的野心家規劃出來的一套制度法令,不管設想多麼美好,規劃多麼精緻,最終都無法帶領民眾走進美麗新世界,無數事實都雄辯地證明,好的制度只能是人自發行動的後果,而不是人為設計的。無視個人尊嚴和個體差異,烏托邦似的制度不會通往個人自由,反而會朝著專制奴役的方向邁進。

“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羅素的這句話深得人心,能容納不同個體、不同思想、不同生活方式的國家,才可能是一個幸福的國家。秦國民眾可以按照個人意願或選擇讀聖賢書,或選擇經商,或選擇從事手工業,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才會有幸福感。如果始終堅持價值一元論,排斥不同聲音,那不管一個國家把前途目標描繪得多麼輝煌壯麗,始終是不值得追求嚮往的,以賽亞伯林一生致力於反對價值一元論和文化一元論,“把人類在價值觀上的分歧看作善與惡、對與錯的鬥爭,必然會導致流血戰亂”,

應該尊重價值選擇的多元化,警惕以犧牲每一個個體的獨立自由為代價去強行整齊劃一。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羅素-“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不管有多少人鼓吹商鞅變法的成功,鼓吹秦國霸業的偉大,但當時代的車輪喧囂駛過,對民眾而言更重要的始終是自己個人的幸福,誰都不是可以隨便犧牲掉的可有可無的一個人,只有在個體幸福之上去追求國家的富強才有意義。商鞅變法把國家和民眾對立,當做對手盤,當做蹺蹺板,認為要強國,必須要弱民,何其荒謬,從這點而言商鞅變法難得人心。

烏托邦般的美麗新世界誘惑著每一個手握大權的執政者,在人間建立天堂一直是執政者的夢想。如果說商鞅變法代表法家政治理想的巔峰,那漢朝的王莽新政則代表儒家政治理想的巔峰。王莽本人是周公的虔誠信徒,為人處世一直遵從儒家經典,試圖按照《周禮》的道德標準去治理國家,心中始終有一個關於理想的美麗新世界的藍圖,王莽新政與商鞅變法相比更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是一廂情願的玄思空想,最終國家越治越亂。

商鞅一心要帶領秦國奔向美麗新世界,為何最終卻成為人民公敵?

荷爾德林文集

“人想把國家變成天堂時,總是把它變成了地獄”。這句話之所以廣為人知是源於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引用。真正出處是德國古典詩人荷爾德林的小說《許佩裡翁或希臘的隱士》,戴暉翻譯的《荷爾德林文集》中收錄了這篇小說。這句話道出了歷史上改革變法的悲劇緣由,無視“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妄圖掌控歷史、操縱天命、玩弄民眾,對世間眾生的參差多態視而不見,野蠻粗暴地一刀切,必然會導致失敗。商鞅最終淪為人民公敵,商鞅變法雖然使秦國崛起,但這種以犧牲民眾自由,貶低民眾尊嚴為代價建立的王朝很快就被推翻,看似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曆經二世就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