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拾柴火焰高——探訪孝感丹陽辦事處三利社區

孝感日報 記者劉勇

“魏書記,我們組的物資今天估計什麼時候開始配送呀?”

“今天可能要稍晚一點,我們正安排人從孝昌採購鮮肉,給大家改善下伙食。”

“好的,我在群裡跟鄉親們解釋下。”

這是2月18日下午,孝感市高新區丹陽辦事處三利社區書記魏麗萍在電話裡與一位小組長的通話。

三利社區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村改社區,由12個居民小組、21個自然灣組成,戶籍人口3681人,返鄉人員307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225人)。隨著2月14日唯一一名確診病人康復出院,三利社區成功實現了“清零”,目前社區無疑似病例、無發熱人員,群眾防控熱情很高。

部署早:社區防控顯成效

“正月初一,社區就施行了封閉管理,將與外界連通的13個進出口完全封閉,只保留了一個應急出口。”社區副主任鄧四平坦言,相比其他地方,三利社區施行封閉管理要早一些。

“當時村兩委班子還是頂著一些壓力的,不過從效果看,還是很明顯的。”經過前後四輪的摸排、測溫及隔離,目前社區已沒有“四類人員”,唯一一名確診患者也康復出院,但即便如此,三利社區的防控工作也絲毫沒有鬆懈。

每天對社區公共場所、垃圾箱進行消毒,主要路口卡點24小時值守,分片區不間斷巡邏宣傳,生活物資及藥品配送上門……社區書記魏麗萍坦言,雖然防控工作初顯成效,但遠沒到鬆懈的時候。

思路明:基本物資有保障

施行封閉管理近一個月,如何做到防控不鬆勁的同時,全力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三利社區兩委班子有著自己的思路——緊緊依託市、區、辦事處防疫工作隊,由工作隊帶領志願者負責卡點值守、轄區巡邏、保潔消殺等防控工作,社區則主要負責居民物資的保障及配送。

“我們跟社區最大的一家超市簽訂了協議,由他們負責居民生活物資的集中採購,並在協議裡對價格做了要求。然後在21個自然灣分別組建一個微信群,選出一個小組長並配備一名志願者。居民需要什麼物資,直接在群裡下單,由小組長和志願者統計登記。超市根據訂單進行分揀,然後由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第一時間配送上門。”據社區書記魏麗萍介紹,經過20多天的不斷磨合、完善,目前他們已經形成一套運作順暢的配送流程。

18日下午,三里小學的一間教室裡,超市老闆娘楊娟和三名志願者正在根據居民的訂單分揀物資。這裡是社區生活物資臨時集散中心。間教室裡擺滿了各類物資,不僅有蔬菜、水果、油、米、面,還有日用品、調料、零食等。

“目前供應的物資,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沒有問題,但像鮮肉、魚等物資還是比較緊缺,主要是難得找到貨源。”為此,社區多方聯繫,從孝昌購買了一批鮮肉,“今天下午這批肉就能運回來,我們也在想辦法幫居民們改善伙食,畢竟過年的存貨也吃的差不多了。”魏麗萍坦言,像嬰幼兒用品及一些特殊藥品,還需要專門派人進城代購。

人心齊:志願服務熱情高

“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裡,雖然很忙很累,但居民們的防控熱情讓我們很感動。”魏麗萍告訴記者,目前社區防控力量有將近90人,其中志願者將近60人。他們跟防疫工作隊一起,承擔著卡點值守、物資配送、摸排測溫、宣傳巡邏、保潔消殺等工作。

舒澤華和胡旭東是社區衛生室的兩名醫生,疫情發生後他們不僅承擔著重點人員摸排、測溫以及普通病的診治工作,還擔負著為居民購藥、配送等志願服務。“都是從孝感城區幫忙代購的,少數特殊藥品,有時候需要跑好幾家藥店甚至醫院。”舒澤華介紹說。

20歲的彭俁航是一名大二學生,祖籍福建的他6年前跟父母定居在三利社區。2月13日,他主動請纓成為一名志願者,目前負責值守社區居委會大門,承擔進出人員登記、測溫等任務。“我是社區一份子,更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為社區疫情防控盡一份力。”

三里路口卡點,是社區連接外界的一個重要通道,目前由四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值守著。他們分別是68歲的夏福田、62歲的姚長安、58歲的劉德權、57歲的戴協清,四人都是社區的志願者。

2月15日,一場寒潮帶來了大風和雨雪,之前安裝的圍擋不少被風吹倒。得知社區重新焊裝圍擋缺幫手,二十餘位居民主動過來幫忙。安裝圍擋的油布不夠,不少居民紛紛將家裡的油布送到社區。

“眾人拾柴火焰高。本來只差200多米,結果那天鄉親們送了300多米過來。不少人說,社區缺什麼,只要家裡有的隨時送過來。”居民對防疫工作的支持,讓社區副主任鄧四平感動不已。“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收到居民們自發捐款近2萬元,還有人送過來水果、方便麵,大家都在積極配合防疫工作,都在努力守護社區這個共同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