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經》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大善既是大惡”,心理障礙了求解?

人參的杯具


老子是中國先秦真正的哲學家。我來分析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草紙紮的狗,古時候窮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沒用的東西。還有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很簡單,天地不仁慈,看萬物都不值得關心。聖人也不仁慈,不關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態,反對進步論。面對他所處複雜的春秋時代,他主張回去,回到小國寡民,回到半原始狀態。因為天地雖然不仁,萬物自生自滅,但也自由自在。聖人雖然不仁,不愛護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為聖人負責,不被管理,自得其樂。

如果一切都回到這樣自然的狀態,那我們社會就沒有鬥爭,自然而然,穩定而恆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聖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們回顧一下,多少“聖人”們真正的仁慈,最後都演變成了惡行?多少對這一群人的仁慈,其實是對另一群人的惡行呢?老子看來,我們人類做的越多,離毀滅就越近

。所以做好事,做壞事,從更高層面上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主觀的去做,就錯了。

大善既是大惡,道德經沒有這樣的表述。有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天想著表現道德,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我們能體味道德經的是,不要刻意,不要過分追求,順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狀態。

關於道德經的解讀,手機打字太累,我會專門文章來寫,腦洞史話,歡迎關注。


左倫


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莫名的有些激動,【道德經】是我最喜歡讀的書之一。謝謝題主這麼有幽默感的提了這麼大一個哲學問題。


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經】 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夠’ 或大善既是大惡’,心裡障礙了求解?


要解答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道德經】 這本哲學巨典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李耳(又名李聃)所寫。老子善於問道解道,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德經】是我過第一部完整的哲學鉅著,是老子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觀察後所作的哲學思考的文章總結,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科學以及宗教等諸多領域,體現了老子的自然觀和人生觀。


整本書最著名的應該是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真正的名和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認識的那種‘虛名’’。【道德經】一經問世,就以其豐富的內涵引起世人關注。兩千多年來成為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平天下的道理引領著作。它深刻影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其影響,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幾千年的道德典範。


而這句‘天地不仁,以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萬物無所謂仁愛,它把萬物當作稻草紮成的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芻狗,古代用稻草紮成的狗,用來祭祀用的】。用今天的話解釋就是田地萬物是客觀存在的,皆有所屬,它們共生於宇宙間,相互需要,但又不相容,是告訴我們看待任何事情都要用觀的態度。


大善既是大惡,不是出自【道德經】,這句話有人認為是出自孔子,但沒有史學家們的證實,所以不能定論它的出處。這句話的意思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有些善事不是你認為的小善,有些善事做了不能幫到別人反而會給別人造成麻煩,就成了惡事了。做善事要以能幫助別人,造福於社會為最基本的準則。


孔子有一句話是我在初中學到的,‘莫以善小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是說做好事不能以事小而不做,不能以善事大而做好事,這也是勸人向善的話。


【道德經】不只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有著深刻的影響。16世紀【道德經】被眾多翻譯家譯成多國語言,流向歐美各國,道德經目前是世界上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看到這些榮譽,我們生為華夏子孫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有這麼多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引領我們做人做事,所以請讀到這版回答的您多讀經典,傳承經典,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盡一份力。


我是跛腳的貓,喜歡用文字表達一切的70後,書中解疑如有不當的地方,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感謝您。



跛腳的貓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該做就去做好了。

寄聖人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虛用第五。

芻狗:在這裡的解釋是,用草編制的祭品。

1,我們要祭祀天地,已故的聖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達我們的誠意,祭品不用很貴重,重要的是要有誠意,就是用草編織一些祭品只要誠心誠意就夠了,這個”芻狗”很有意思,在沒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髒了,壞了,當祭拜之後就不當回事了,就丟掉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生自滅。天地是讓萬物自生自滅,比如草長大了,沒了,蟲子🐛長出來,被吃了,沒了,都是自生自滅,就跟芻狗一樣的。

2,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他是一樣的,讓老百姓過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聖人做了好像沒做一樣,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覺不到,如果讓老百姓感覺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給人家有壓力,給人家有強制性,讓人家感謝你,這都是老子認為不自然的。





長長久久之隨機應變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古訓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惡,大惡亦是大善”的說法,其實這些言語不該是成為“為善”的阻礙,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我更覺得這話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當然,從《道德經》的角度而言,不僅僅包括人,經書本身是超越人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所以,會說“以萬物為芻狗”,在聖人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遵循自己的“道”生生息息。

再者“大善即是大惡”,這話雖不是老子親口所說,卻很老子,很有道家的辯證思想,正如福兮禍兮、水滿則溢的相互轉折的意思,它真正的本意並不是簡單的“好心幹壞事”,正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樣,是告誡人們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幹涉別人的人生軌跡,無論是你的善心還是惡意,因為無法對對方的未來負責,就莫要強行改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善即是大惡”不是不讓做好事,而是在說萬物平等,萬物自有緣法。有些話這麼說出來似乎帶著很多消極的意思,其實不然,更多的在警示我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正如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可妄言,不可妄為,拿到“善”這一個角度來講,那就是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簡單自以為善,再樸素點來說就是要科學行善。

在小說《豔鬼》中,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仙君路遇一位九世乞丐——九次輪迴都不得好結果,做了九輩子的乞丐的人,乞丐餓的只剩下一口氣了,奄奄一息中向仙君討一口活命飯,仙君告訴對方說,在城外某處有一棵樹,樹下埋了千萬黃金。說完此話,仙君就離去了。與仙君同行的人極為不贊同仙君的做法,言語苛責道:這人做了九世乞丐,眼見就熬到頭了,下輩子是天子之相,貴為九五之尊,你現在將千萬財富的埋藏地點告訴他,若是他去取了,就壞了乞丐的機緣,這一世仍然不得善終,來世依然沒有出頭之日,九世的苦是白吃了。仙君卻是笑笑說:我只是告訴他黃金萬兩的地點,也沒告訴他取多少,若他是個貪財的,拿了黃金,一時改變此刻的命運,那就要付出代價;若是這人只取了一個饅頭錢,那他依然可享來世的榮華富貴。取與不取,從來都不是我定的,而且,既然我與他相遇,那他就是應該經此一遭。敢問仙君,這是行善還是為惡?可以說這位仙君本身是懷有惡意的,也可以說這位仙君是在考驗乞丐,只是出於高高在上的人設的本能作為,那些傳說中的仙人人物不是都善於考驗人心嗎?無論是哪一個出發點,基於什麼樣的目的和心思,我們都能看出,
“施予”這個行為有時候包含了太多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好心辦壞事”。

人性是複雜的,並不是只有善惡兩面,但是“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本能,這種本能不止存在在人的身上,而是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相較於其他的存在而言,人的善意更復雜,更難以捉摸。所以,在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或者特指去做一件好事的時候,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給與,而是讓自己的動作發揮出它最大的善意,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句話,要善於行善,而不是粗糙簡單的“做好事”。有人疑惑自己的一些善意行為可能並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或者是沒有發揮到它該發揮的作用,更甚至是背道而馳,尤其是現在社會,網絡上也爆料出一些人利用人的善心來積累財富、滿足一己私慾。其實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在現在,而是在自有“分配”之後就一直存在的,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這些並不會阻撓人們為善的本心,這就是生而為人的善良,作為人的本性。

如果有人說,因為一些人的惡行讓我喪失了為善的初心,其實大可不必,我倒是覺得,這種事情但求無愧於心,量力而行,作為人,最大的行善就是做好自己。近期看了一則新聞,很受感動,就是那位從山東開車去武漢送菜的司機,“沒錢可以出力”,這是最為樸實不做作的善舉,對於這位小師傅來說,他已經做好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但是對於有些人,他們即不想承擔足夠的責任,又不能恰當的行善,可能就會帶來一些不太好的結果,就比如說溺愛孩子,本意是很好的,卻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做自認為好的事情,這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記得在很久之前有一個《變形記》的節目,大概是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交換身份生活一段時間,節目的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對於當事人——孩子們,短暫的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視野的開闊,因為我們無法永遠給某個孩子提供糖果,甚至知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吃到的糖果,那麼在給與的時候是不是更要考慮的是怎麼送出這顆糖果,而不是這顆糖夠不夠甜?因為一旦方式方法錯了,將會給這個孩子帶來一生的遺憾。後者的這種善行,就更需要謹慎行為了,不然也會適得其反。

不管怎麼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要保持清醒,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比如疫情時期,對於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照顧家人,體諒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不要給國家添麻煩,這就是做好事了;至於平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讓自己的同情心保持一點點理智,這也許比簡單的施予更有意義。

至於有人所疑惑的那兩句古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行善即是行惡等等,大可不必對此掛懷,第一,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做好事不對,只是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萬物,肯定其中的緣法道理而已;第二,樂善好施不是一個壞的品德,但還是要謹言慎行的好,這樣可以免去被有心人利用,又可以更好的解決關鍵問題;第三,千言萬語,做好自己,問心無愧才是真。


下雨了,總要做些什麼,是否?


古代哲學思考


請加多一個字,若!天地若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若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你就明白了。道德經是懷疑論為主體的,由質疑而開慧。後幾句“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其中“猶”和“若”相近,“而”與“若”也類似,“如”和“若”就更相近了。這其實指出了事物的“兩面性”,一旦由一面去到相反的一面,並不是同等能量的轉換而已,其尺度是被放大的,絕非簡單的易位,也就是說,態度的轉變會付出更大代價。也即仁者若惡其惡非惡者能比,惡者若善其善非善類能同,所以你就清楚了為什麼老實人一旦行兇其結果都非常殘酷,同樣,浪子回頭那也是金不換。既然態度的轉變會有如此大的代價,那結論當然是“守中”最好。


阿含小和尚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係,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以自然為本,但不是恣意妄為,對於政權的統治者來說,是讓統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則可起到輔助作用。讓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總體思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民眾不受干擾,自由平等,各盡其性,社會安泰和美。

所以說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違法的事情少做哈哈)



一朵小情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真正的含義是:天地,不會因為誰拿祭品供奉它,它就對誰特別仁慈!聖人也不會因為誰拿禮物供奉他,他就對誰特別仁義,道就存於天地之間,無窮無盡的能量蘊藏其中,你用的越多,他給予的越多,與其談論道,不如行道(來真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當天下人都知美(名,色,利)而去爭名逐利,這種美行已經不是美了。知道這是善行而刻意為善,這種善行也不是真善。這是因為,人為定義善美的背後一定有人定義惡醜作為對比,才創造出善美的定義,就想一個東西長,一定是有短的來比較的。一個聲音大,也一定拿聲音小的來對比。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這一刻溫順謙和,下一刻凶神惡煞是什麼造成的呢?人總是受在外的影響(他人的看法),而變換著自己的情緒態度和行事方法。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即使最不善的人,也不願意背棄道行啊!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真人不辯,要辯去證明其真的話,說明離不真近了


通源堂自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指:天地沒有任何私心偏愛,對待萬物都會一視同仁,不管是人,是草狗,還是禽獸。在天地之間都會受到天地的滋養和撫愛。

“大善既是大惡”沒有找到出處,大致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溺愛,過分的付出,反而對對方是一種傷害。

上述可見,好事儘管去做,只要把握好分寸,凡事以中為度,就是真善。


五行學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不干預,不調控。做慈善,或做好事也是如此。刻意為之,或有目的、求回報的去做,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回到題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其中芻狗的本意是古人用草蓆紮成的用以祭祀的狗,意指最普通的東西。此話的後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和聖人不夠仁慈,把人和百姓當做祭品一樣對待。但是,結合《道德經》通篇來看,深意是天地和聖人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區分對待。也就是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待大自然的萬物和對待人是一樣的。所以,不應該理解為天地是真的不仁,而視生命如草芥。這與做好事是沒有衝突的。

“大善即大惡”的意思是做好事要順其自然,符合道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做好事的人,不應抱有回報的心來做好事。不是你行的善大,就得到的回報大。有回報本身的想法就是錯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善不分大和小。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不然,超過你的能力,有可能會步入“求回報”的歪道,從而內心紛擾糾結。二是做好事不應該給接受方造成壓力,更不能助長不勞而獲,不思進取,一味索取的惡性循環。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特別是外國所謂的好福利,養了很多的懶漢。這不得不說是好福利帶來的負面反應。

所以,好事該做,但最好順其自然,量力而行,雙方心安,良性循環。

以上所說,僅為個人所思,不當之處,歡迎交流。


黑色暱子外套


本人不讀《道德經》所以沒有研究成果!按淺析是:道,規則。德,收穫。經,內容。這就是道德經三個字的意思。例,捕魚有捕魚的規則與方法,而不能用捕魚的方法去製陶。修煉有修煉的方法,但不能用修煉的方法去種田...。至於天地不仁,不仁,就是沒有感覺,所以萬物的存在,天地一點都不知道。何況人乎?芻狗,說法很多,其實就是人類自己認為的事物,而天地卻沒有這樣的心理,也不存在天地感情。本人解釋,芻,幼稚。狗,苟也。萬物的存在既幼稚又短暫,凡指生命類。可能沒有讀懂,胡亂解釋,南懷瑾雲,誰說老子,都不是老子說。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