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根源是哪本經典書籍?

國學紫微


四書五經

《易經》——中國古人對世界的思考:無止變化的世界,以及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庸》——中國人為人處世的理念.中庸不是中立,而是把握一個“度”.

《莊子》——世界原來還可以這樣看,人與世界的關係.現實中的不得意,不妨礙我們在精神家園的逍遙.

這九本書是中國文化內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論述哲學思想,還是論述文學歷史;不管你是講政治、經濟、法律,還是講農、工、醫、科技,都離不開這幾部經典的根本理念和價值觀念,引經據典也都不會超出這九本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瞭解這九本書,那麼就很難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反過來,即使是瞭解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將它們統攝到這九本書裡去,那麼也把握不住中國文化的根本理論基礎和核心價值觀念。











瓷磚王子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我們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好的文化傳承也是在不斷的激勵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

《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深深影響著無數人的一言一行,教會了世人如何為人處事,如何做人。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順風順水,光有一肚子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這些知識只能教你做事,教你做事的方法,這些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社會是一個很複雜的大學,沒有智慧是很難立足的。

《道德經》這部名著就是教我們如何闖蕩江湖,在複雜的人情社會中如何才能如魚得水,它區區五千左右的字就把人生哲學講的淋漓盡致,只要熟讀並且悟透就能遇事時才能處事不驚。

在我國像這樣的經典著作非常之多,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教育在教學生們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把想這些傳統文化也可以提上日程,孩子們的分數很重要,但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視。

現在的社會物質豐富,生活五花八門,男女老少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精神頹廢,被各種誘惑遮住了雙眼,在其中不能自拔,在不把德智體教育大力宣傳呢,後果不堪設想。

只有像《道德經》,《易經》等這些古籍經典才是中國文化的根源。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是《連山》!

《易經》是我國早期文化體系的源頭,《易經》分為三部,天皇氏時代《連山》、《歸藏》,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並稱為“三易”(另有一說三本書均作於遠古)。

《連山》是中國最早的易學體系,是三易之首。據古文獻(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記載,《連山》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連山》和《歸藏》、《周易》並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連山,屬先天易,以“艮卦”為首。鄭玄在《易贊》中說:“《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其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曰連山。”

《連山》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座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其先天八卦圖,以艮(山)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探索者Kcarl


《周易》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奠定了東方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總根源。它的最重要意義,就在於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周”可以理解為“周代”、“周遍”(周到、周全、周密)、“週轉”。“易”有“三易”之義:即簡易(簡約、平實、容易)、變易(易就是變化)、不易(不變)。因此,“周易”總體可以理解為:用最簡單的符號和系統(簡易),來認識、概括、掌握和闡釋不斷變化的現象(變易)背後永恆不變的本質規律(不易)。而且,這種把握,還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週而復始的。(易簡而天下理得《易傳.繫辭上》)。它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上》)。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陰陽,或者說都可以分為陰陽,都是由陰與陽這兩個選項構成。同時,世界變化規律就在陰陽關係之中,它們的關係包含了相生、相剋、共存、轉化。它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易經》系統,一個是《易傳》系統。在《易經》系統中,又有符號系統和文字系統。它給我們最為重要的啟示就是:憂患意識、理性態度、變革精神和中庸原則。


33陳皮


中國文化的根源在《道德經》這本書籍裡面

文而化之,道以立德。《道德經》是偉大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時移世易,社會進步。當今社會,無論是商人還是官員、農民還是工人,都知道《道德經》,都認同其博大精深。卻不知《道德經》與道教密不可分,而與中華本土文化深深相連、並具有鮮明中華特色的道教的文化傳承,卻瞭解甚微,更不知道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及民間風俗、手工、五穀種植、建築、醫療等諸方面都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文化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甲骨文

先從中國文字及書法說起。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流傳至今的實物文字就是甲骨文,而最早在甲骨上刻文的人是道士,因為甲骨是占卜用的,而演繹八卦的是周文王,周文王的老師是道教真人姜子牙。

姜子牙遇文王

大文豪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等所臨寫的書法碑帖---《瘞鶴銘》,其作者陶弘景,(關於該碑的作者考證,見本人拙文《惶兮惚兮其中有仙---千古迷碑〈瘞鶴銘〉臨考》一文)他是南北朝時期的道士,死後化仙,《神仙傳》有其名。仙氣十足的《靈廟碑》也是南北朝時期,名道寇謙之的弟子寫的。

孫思邈《千金要方》

其次是中國古詩詞最早是用於慶典祭祀廟會,古詩詞中的古韻及民間戲曲的一唱三嘆皆與古代道教祭祀讚頌禮儀有關。現在,中華古曲古韻己頻臨失傳,但道教祭祀音樂流傳有序。

舜帝

再次,炎黃子孫能夠在歷史戰亂長河中生生不息,自力更生、利人濟物,養人”民間手藝七二行“,其發明傳承人亦是歷代的高道真人!如:軒轅黃帝留下棉花造衣、玄女娘娘留下織布保暖、孫真人留下醫術治人、楊武仙師留下畫工藝術、鄭元子留下泥象雕塑、吳道子留下丹青翰墨、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載物、洞賓先師留下做黃酒養人、蒼頡先師留下字跡記史、華陀先師留下刮骨療傷、文伯仙師留下燒磚瓦造壺器、徐庶留下地雷火炮、孔明留下火攻戰策、魯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蔡倫仙師留下造紙、淮南子留下做豆腐熬糖、袁天罡留下算命卜卦、麻衣仙師留下看相測字、周公留下風水羅盤、神農留下草藥……

再而,中國歷史上,諸聖賢帝王拜師,其師也多是真人仙家。如:堯王拜廣成子為師,舜王拜赤松子為禹王拜真定子為師,湯王拜尹喜子為師,文王拜姜子牙為師,周易王拜袁天罡為師,漢高祖拜張良為師,光武拜鄧中華為師,劉玄德拜孔明為師……

中國第一本勸善之書《太上感應篇》,是《道藏》經典,宋後歷代道士為之宣講不息,佛門泰斗印光長老畢生推崇,倡印數量亦在佛經之上!以上部分列舉,不但看出中國文化在道教中的傳承,更加說明了道教的人間化,普世化。

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源頭---道教文化,何時才能振興?近年,各種媒體都在呼籲重視普世價值觀,反對坑蒙拐騙,倡導善心善行。而提倡善心善行、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支柱---道教,則希望得到更多有識之士的重視,這也與當今中央提倡深入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全民道德修養不謀而合。

路漫漫其修遠兮,弘揚道教文化任重道遠,此文粗淺,權作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道教及道學愛好者參與討論,一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小輔料大生意


越是深入學習中華歷史和文化,就越會發現,真正奠定中國民族精神和文化本質的內容,都是在先秦(春秋戰國)以前便已經出現過了。

一般對中國歷史稍有研究的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過大規模的學風思潮和思想碰撞過程,即所謂的“百家爭鳴”,也有後人歸結為“九流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九流去小說家,餘同)。下面我就來簡要概括一下這“九流十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墨”四家的主要思想和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影響所在。

首先是佔據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文化領域半壁江山的儒家:

要明確的是,儒家同現代所說的儒學、儒教並不是一類東西,儒家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其所展現的精神綱領與宋明之後的程朱理學是有本質區別的。先秦儒家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學風方面的兩個派系,一個是經學,一個是理學。

所謂的經學,就是考據先朝典籍,追古索舊,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歷代儒家經學大師於保存中國文化典籍這方面功不可沒。後世訓詁學、考據學、分類學等也是由經學衍化而生,在這一方面,儒家的代表經典有《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五本典籍的合稱,在這《五經》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於早期口述史的嚴謹記錄態度及先朝文化信息蒐羅記錄的博學與通覽,這是影響中國後世治學文化的奠定基礎。

另外所謂的理學,就是儒家總結出的一系列社會關係與相應的社會道德規範,總結起來就是一個“禮”字。儒家用《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概括了他們理想中社會秩序所應具備的一切禮法規則,這一部分是中國封建制度文化乃至宗族文化的理念發源。

接下來說一下道家:

如果說儒家經典是支撐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廟堂秩序的基礎的話,那麼道家的思想就是中國人精神追求與藝術浪漫的源頭所在。道家不同於道教,主張的是“休養生息”,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還是莊周的《莊子》,體現的都是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可以說道家養成了中國人順應時勢,知白守黑的傳統性格,尤其在藝術文化領域,道家的飄逸、靈動、不拘一格形式無處不在。

接著說法家: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體系架構一直是“外儒內法”,即所謂的禮數綱常用儒家,秩序治法用法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商鞅的《商君書》,韓非的《韓非子》等。後世儒生攻擊法家,多斥責法家著作“多嚴刑酷律”,這是不正確的。法家經典奠定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個吏治文化的根基,即所謂的“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法不阿貴”。可以說中國法家文化造就了中華文化中最可貴的精神之一即實用主義精神,法家思想也為後世的階級更迭、基層吏員推動高層變革等歷史轉折提供了思想依據。

最後說墨家:

如果說儒家主要影響的是中國學界,道家影響的是出世者和藝術家,法家影響的是吏治,那麼墨家主要影響的,是中國真正的民間匠人與勞苦大眾。

與以上幾家或洋洋灑灑或慷慨激昂的經典不同,墨家的經典《墨子》即便如今讀來,也非常接地氣,墨家習慣用最平直的語言向普羅大眾傳授知識與道理,總結下來墨家的經典思想有“兼愛”、“非攻”、“節用”等,提倡的是注重實效、反對鋪張與奢靡的物質追求,倡導人人平等、互利互惠的普世價值雛形。故而墨家曾經是與儒家齊名的“顯學”之一,其思想哪怕在如今看來,也非常有吸引力。

除以上四家以外,其餘十家中也頗有能代表中華文化先進思想的具體理念存在,比如縱橫家的“近攻遠交”、“合縱連橫”等外交手段;名家的哲學辯證思想啟蒙;小說家的文化陶冶等,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回答中獲得一些知識上的啟迪,對中華文化對一份好奇與尊重,多瞭解一些古人真正的智慧,為今世所用。


繭破


中華文化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幾本書上:

1. 《易經》:天地陰陽,自然生消之道。

2. 《黃帝內經》:人類修生養息,人與自然之道。

3. 《山海經》:博物與神話傳說,中華精神之源。


WILLSON39


普遍的認為《周易》為群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浩如煙海,為什麼《周易》獨佔鰲頭呢?所謂大道至簡,《周易》雖簡澀難懂,但它以簡馭繁,給後人以足夠發揮的空間。她用金光一般的兩條主線統領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異彩紛呈。這第一條主線就是《周易》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勤勞為世界所共知,而尚儉、尚善、尚和和包容同樣是炎黃子孫的鮮明特徵,這些民族特徵成為中華文化的最主要的基因,也是華夏文明綿延不斷的根本所在。我們現在識人、選人一是看才,一是看德,同樣是這條主線的體現。第二條主線就是她的太極圖中體現的辨證法思想。物極必反,柔能克剛,變則通,通則久直至中庸。當我們讚美我們民族的時侯,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勤勞、善良、智慧,這是民族醒目的印記,是創造偉大文明的金玉之方。


後天之本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足以證明,其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經典的文化著作如三海經,黃帝內經,詩經,易經,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等等不一而足,使我國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但是其中最有魅力和影響的我認為是易經。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具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結晶,被稱為群經之首,經典中的經典。它運用的是對立統一即一分為二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二元方法論,以陰陽和八卦的形式來揭示宇宙間事物的存在發展和變化的規律,上論天文下論地理中講人事,包羅萬象,是我國預測學和信息科學的起源,可學可用,但由於其文字艱辛,語言晦澀難懂,許許多多學者望而卻步,更給它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易經不僅是一部預測和理學的書籍,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的知識寶庫,好多現代實用成語都來自於易經裡,否極泰來,錯綜複雜,包括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都是。

易經內容博大精深無所不包,的確是我國文化史上一課璀璨的明珠!到現在更令外國人膜拜不已




冷眼向洋看世界17


都說《易經》是萬經之首。中華文化所有的都是從《易經》演變而來、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從《易經》的伏羲一畫開天可以追溯的盤古開天,而盤古就是《山海經》中的一個神話。

所以易經的源頭可以找到《山海經》。而只有《山海經》裡的神話故事卻影響著中華女兒一代又一代。所以中華文化的根源歸根到底是《山海經》。所以《山海經》到目前為止是中華文化尋根到底的文化源頭。

很難想象在遠古時代那樣的交通環境下、古人是如何杜撰出《山海經》這樣一本千古奇書的?除了史前超高的文明,你還能像到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