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哪本经典书籍?

国学紫微


四书五经

《易经》——中国古人对世界的思考:无止变化的世界,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庸》——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理念.中庸不是中立,而是把握一个“度”.

《庄子》——世界原来还可以这样看,人与世界的关系.现实中的不得意,不妨碍我们在精神家园的逍遥.

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你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也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那么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是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那么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











瓷砖王子


大家好,我是冀东老李,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好的文化传承也是在不断的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深深影响着无数人的一言一行,教会了世人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人。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顺风顺水,光有一肚子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些知识只能教你做事,教你做事的方法,这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学,没有智慧是很难立足的。

《道德经》这部名著就是教我们如何闯荡江湖,在复杂的人情社会中如何才能如鱼得水,它区区五千左右的字就把人生哲学讲的淋漓尽致,只要熟读并且悟透就能遇事时才能处事不惊。

在我国像这样的经典著作非常之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教育在教学生们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把想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提上日程,孩子们的分数很重要,但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社会物质丰富,生活五花八门,男女老少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精神颓废,被各种诱惑遮住了双眼,在其中不能自拔,在不把德智体教育大力宣传呢,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像《道德经》,《易经》等这些古籍经典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冀东老李


是《连山》!

《易经》是我国早期文化体系的源头,《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

《连山》是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是三易之首。据古文献(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连山》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连山》和《归藏》、《周易》并称为占卜的三易之法。连山,属先天易,以“艮卦”为首。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曰连山。”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探索者Kcarl


《周易》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奠定了东方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它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周”可以理解为“周代”、“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周转”。“易”有“三易”之义:即简易(简约、平实、容易)、变易(易就是变化)、不易(不变)。因此,“周易”总体可以理解为: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简易),来认识、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变易)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不易)。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到、周全、周密,可以周而复始的。(易简而天下理得《易传.系辞上》)。它告诉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或者说都可以分为阴阳,都是由阴与阳这两个选项构成。同时,世界变化规律就在阴阳关系之中,它们的关系包含了相生、相克、共存、转化。它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易经》系统,一个是《易传》系统。在《易经》系统中,又有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它给我们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和中庸原则。


33陈皮


中国文化的根源在《道德经》这本书籍里面

文而化之,道以立德。《道德经》是伟大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时移世易,社会进步。当今社会,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农民还是工人,都知道《道德经》,都认同其博大精深。却不知《道德经》与道教密不可分,而与中华本土文化深深相连、并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道教的文化传承,却了解甚微,更不知道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及民间风俗、手工、五谷种植、建筑、医疗等诸方面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文化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甲骨文

先从中国文字及书法说起。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流传至今的实物文字就是甲骨文,而最早在甲骨上刻文的人是道士,因为甲骨是占卜用的,而演绎八卦的是周文王,周文王的老师是道教真人姜子牙。

姜子牙遇文王

大文豪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等所临写的书法碑帖---《瘗鹤铭》,其作者陶弘景,(关于该碑的作者考证,见本人拙文《惶兮惚兮其中有仙---千古迷碑〈瘗鹤铭〉临考》一文)他是南北朝时期的道士,死后化仙,《神仙传》有其名。仙气十足的《灵庙碑》也是南北朝时期,名道寇谦之的弟子写的。

孙思邈《千金要方》

其次是中国古诗词最早是用于庆典祭祀庙会,古诗词中的古韵及民间戏曲的一唱三叹皆与古代道教祭祀赞颂礼仪有关。现在,中华古曲古韵己频临失传,但道教祭祀音乐流传有序。

舜帝

再次,炎黄子孙能够在历史战乱长河中生生不息,自力更生、利人济物,养人”民间手艺七二行“,其发明传承人亦是历代的高道真人!如:轩辕黄帝留下棉花造衣、玄女娘娘留下织布保暖、孙真人留下医术治人、杨武仙师留下画工艺术、郑元子留下泥象雕塑、吴道子留下丹青翰墨、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载物、洞宾先师留下做黄酒养人、苍頡先师留下字迹记史、华陀先师留下刮骨疗伤、文伯仙师留下烧砖瓦造壶器、徐庶留下地雷火炮、孔明留下火攻战策、鲁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蔡伦仙师留下造纸、淮南子留下做豆腐熬糖、袁天罡留下算命卜卦、麻衣仙师留下看相测字、周公留下风水罗盘、神农留下草药……

再而,中国历史上,诸圣贤帝王拜师,其师也多是真人仙家。如:尧王拜广成子为师,舜王拜赤松子为禹王拜真定子为师,汤王拜尹喜子为师,文王拜姜子牙为师,周易王拜袁天罡为师,汉高祖拜张良为师,光武拜邓中华为师,刘玄德拜孔明为师……

中国第一本劝善之书《太上感应篇》,是《道藏》经典,宋后历代道士为之宣讲不息,佛门泰斗印光长老毕生推崇,倡印数量亦在佛经之上!以上部分列举,不但看出中国文化在道教中的传承,更加说明了道教的人间化,普世化。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道教文化,何时才能振兴?近年,各种媒体都在呼吁重视普世价值观,反对坑蒙拐骗,倡导善心善行。而提倡善心善行、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支柱---道教,则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这也与当今中央提倡深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全民道德修养不谋而合。

路漫漫其修远兮,弘扬道教文化任重道远,此文粗浅,权作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道教及道学爱好者参与讨论,一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小辅料大生意


越是深入学习中华历史和文化,就越会发现,真正奠定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本质的内容,都是在先秦(春秋战国)以前便已经出现过了。

一般对中国历史稍有研究的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过大规模的学风思潮和思想碰撞过程,即所谓的“百家争鸣”,也有后人归结为“九流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九流去小说家,余同)。下面我就来简要概括一下这“九流十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道、法、墨”四家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所在。

首先是占据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领域半壁江山的儒家:

要明确的是,儒家同现代所说的儒学、儒教并不是一类东西,儒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其所展现的精神纲领与宋明之后的程朱理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先秦儒家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学风方面的两个派系,一个是经学,一个是理学。

所谓的经学,就是考据先朝典籍,追古索旧,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历代儒家经学大师于保存中国文化典籍这方面功不可没。后世训诂学、考据学、分类学等也是由经学衍化而生,在这一方面,儒家的代表经典有《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典籍的合称,在这《五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早期口述史的严谨记录态度及先朝文化信息搜罗记录的博学与通览,这是影响中国后世治学文化的奠定基础。

另外所谓的理学,就是儒家总结出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与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礼”字。儒家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概括了他们理想中社会秩序所应具备的一切礼法规则,这一部分是中国封建制度文化乃至宗族文化的理念发源。

接下来说一下道家:

如果说儒家经典是支撑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庙堂秩序的基础的话,那么道家的思想就是中国人精神追求与艺术浪漫的源头所在。道家不同于道教,主张的是“休养生息”,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庄周的《庄子》,体现的都是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可以说道家养成了中国人顺应时势,知白守黑的传统性格,尤其在艺术文化领域,道家的飘逸、灵动、不拘一格形式无处不在。

接着说法家: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体系架构一直是“外儒内法”,即所谓的礼数纲常用儒家,秩序治法用法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作有商鞅的《商君书》,韩非的《韩非子》等。后世儒生攻击法家,多斥责法家著作“多严刑酷律”,这是不正确的。法家经典奠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整个吏治文化的根基,即所谓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可以说中国法家文化造就了中华文化中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即实用主义精神,法家思想也为后世的阶级更迭、基层吏员推动高层变革等历史转折提供了思想依据。

最后说墨家:

如果说儒家主要影响的是中国学界,道家影响的是出世者和艺术家,法家影响的是吏治,那么墨家主要影响的,是中国真正的民间匠人与劳苦大众。

与以上几家或洋洋洒洒或慷慨激昂的经典不同,墨家的经典《墨子》即便如今读来,也非常接地气,墨家习惯用最平直的语言向普罗大众传授知识与道理,总结下来墨家的经典思想有“兼爱”、“非攻”、“节用”等,提倡的是注重实效、反对铺张与奢靡的物质追求,倡导人人平等、互利互惠的普世价值雏形。故而墨家曾经是与儒家齐名的“显学”之一,其思想哪怕在如今看来,也非常有吸引力。

除以上四家以外,其余十家中也颇有能代表中华文化先进思想的具体理念存在,比如纵横家的“近攻远交”、“合纵连横”等外交手段;名家的哲学辩证思想启蒙;小说家的文化陶冶等,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回答中获得一些知识上的启迪,对中华文化对一份好奇与尊重,多了解一些古人真正的智慧,为今世所用。


茧破


中华文化的根源主要在以下几本书上:

1. 《易经》:天地阴阳,自然生消之道。

2. 《黄帝内经》:人类修生养息,人与自然之道。

3. 《山海经》:博物与神话传说,中华精神之源。


WILLSON39


普遍的认为《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籍浩如烟海,为什么《周易》独占鳌头呢?所谓大道至简,《周易》虽简涩难懂,但它以简驭繁,给后人以足够发挥的空间。她用金光一般的两条主线统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异彩纷呈。这第一条主线就是《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勤劳为世界所共知,而尚俭、尚善、尚和和包容同样是炎黄子孙的鲜明特征,这些民族特征成为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基因,也是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所在。我们现在识人、选人一是看才,一是看德,同样是这条主线的体现。第二条主线就是她的太极图中体现的辨证法思想。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变则通,通则久直至中庸。当我们赞美我们民族的时侯,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勤劳、善良、智慧,这是民族醒目的印记,是创造伟大文明的金玉之方。


后天之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足以证明,其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化著作如三海经,黄帝内经,诗经,易经,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等不一而足,使我国古老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但是其中最有魅力和影响的我认为是易经。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被称为群经之首,经典中的经典。它运用的是对立统一即一分为二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方法论,以阴阳和八卦的形式来揭示宇宙间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上论天文下论地理中讲人事,包罗万象,是我国预测学和信息科学的起源,可学可用,但由于其文字艰辛,语言晦涩难懂,许许多多学者望而却步,更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易经不仅是一部预测和理学的书籍,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的知识宝库,好多现代实用成语都来自于易经里,否极泰来,错综复杂,包括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是。

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确是我国文化史上一课璀璨的明珠!到现在更令外国人膜拜不已




冷眼向洋看世界17


都说《易经》是万经之首。中华文化所有的都是从《易经》演变而来、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从《易经》的伏羲一画开天可以追溯的盘古开天,而盘古就是《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

所以易经的源头可以找到《山海经》。而只有《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却影响着中华女儿一代又一代。所以中华文化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山海经》。所以《山海经》到目前为止是中华文化寻根到底的文化源头。

很难想象在远古时代那样的交通环境下、古人是如何杜撰出《山海经》这样一本千古奇书的?除了史前超高的文明,你还能像到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