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

易宗禪


現在看紙質書的的人肯定是一個一茶一書一世界的人。

我就很喜歡看紙質書,因為兒時因家庭貧困的原因,購買一本書都是望眼欲穿,與現在是無法比擬的,可以看互聯網 電子書……

現在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有空誰便拿起看一下,慢慢,細細品味每一頁閱讀下去更好的享受書香氣息。

董卿每天都會在書上花一兩個小時,喜歡看書的人每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紙質書的感覺是因為習慣而產生的,就跟故鄉一樣,因為你習慣了,有回憶。

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日積月累必定腹有詩書氣自華。




咫尺天雥


讀紙質書是一種情懷。我喜歡讀書,最開始讀紙質書,後來讀電子書。而我的老婆只讀紙質書。她說讀電子書沒有感覺。我目前買了幾萬冊書籍給她讀,自己也讀,我趕不上她的閱讀速度,世界名著買了,小說買了,詩歌散文買了,繼續買,受益匪淺!


松花江之聲


現在還愛看紙質書的人,應該就是被大浪淘沙淘出來的真正的讀書人了吧?

我出生於60年代,我喜歡看紙質書,而且是百看不厭,(紅樓夢)想起來看一遍,(苔絲)(紅與黑)(飄)(戰爭與和平)這些世界名著我都有紙質的,實在無聊的時候,就拿起書,重溫一遍。而且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穫:關於優美語句的,關於風土人情的,關於人性美醜的,關於歷史背景的,總能在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我寫作能力強,就是得益於我愛看書,而且是邊讀,邊想,邊記筆記那種。

兒子生於80年代,他也愛看書,愛聽書,都是從網上下載的,那些“快餐書”。聽過了也就忘記了,純粹是消磨時光。我建議他找點紙質書看,他笑我老古董,說我不嫌麻煩。

其實,我覺得還是閱讀紙質書有營養,用眼睛看文字,用腦子想情景,記得牢,寫作時也用得上。

真正的讀書人,還是喜歡讀紙質書。





靜水深流691


現在還願意讀紙質書的人必是有“情懷”人。

1,閱讀習慣的情懷。

他們對紙質書情有獨鍾,喜歡紙質書的油墨書香味道,他們拿起紙質書都會產生身心的愉悅,對紙質書更有一種敬畏之情。

因為我就是這種人,雖然電子書我也看,那有時候是為了方便和打發時間而已。真正有空的時候,我會畢恭畢敬地端坐於書桌前,攤開一本名家名作,逐字逐句閱讀,旁邊放好了筆和本子,遇到美句,便摘抄下來;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並不追求讀書的速度,這算是我主動娛樂的方式。,特別是好的作品,一定要買了看紙質版,那和看電子書的感覺是絕對不一樣的!我看電子書的時候也做筆記,都是複製後粘貼到了電子筆記中,雖然方便,但是總沒有讀紙質書和記紙質筆記本的感覺。

2,文化使命感的情懷。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在進步,今天比過去好,人不一定。那文化就更不一定了!快餐文化時代,碎片化的泛娛樂化文字也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有態度的電子媒體平臺更是鳳毛麟角,而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也許就是這個時代的一股清流了,他們大多是有文化使命感的,也有文化不高的,但他們一樣的堅守,證明了他們是有著向上追求精神的文化使者。

當然,紙質書的內容也有好有壞,一些不會用電子產品的人也許是被逼無奈讀的“快餐式”的紙質書,但是我覺得,紙質書的藏汙納垢能力還是有限的,因為它只有想象化的視覺體驗,而視頻音頻的衝擊力會大得多,所以紙質書這種媒介大概只適合留存偉大的作品,邊邊角角的“偽文化”一定會被這種媒介淘汰。

也許有一天,紙質書將很少見到,那時候,紙質書一定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因為還能藏於紙張中的文化作品必是精品,而且每一本都是珍藏版印刷,只適合作為禮品相送了。那時還能堅持讀紙質書的人真的難能可貴,而讀紙質書就變成了一種奢侈了。

趁著現在紙質書還能買得起,我們還是多看看紙質書吧!


嫩冬瓜


我就是堅持看紙質書,看到你的問題,很心動,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喜歡看紙質書的人多半不喜歡看電子書。我也看過電子書,但看著很累眼,眼睛不舒服。

其次,電子書不方便做讀書筆記整理。每個人的看書習慣不同。我喜歡邊看書邊做記號,看到喜歡的句段,字詞,會劃橫線或者圓圈做標註。這樣便於過後做摘抄筆記。電子書不太適合這種看書習慣。

最後,看紙質書會讓內心更安靜。我喜歡邊看書邊飲茶,喜歡這種看書的氛圍。喜歡手捧一本書,紙張通過指尖一頁頁翻過,在字裡行間中找尋最令人怦然心動的句子,那種感覺很美妙!

上述三點,是我看紙質書的一點體會。

我覺得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都是內心沉穩,有情懷,懂浪漫的人。

他(她)們不急不躁,有條不紊捧讀一本書在看的樣子很浪漫。與書本約會,內心才能安靜祥和。看紙質書的過程也是修心的過程。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手機不離手,用手機閱讀電子書也很方便。但還是對閱讀紙質書情有獨鍾。喜歡紙質書中散發的淡淡油墨香味。

也許現在還願意看紙質書的人多半都是喜歡慢生活的人吧。





雪凝時間


在內容呈現上

視距一旦被拉近,自然就容易引起眼疲勞,如果說紙質書可以一口氣看完,同樣的幾個小時換成手機屏幕,藍光和紙張對我們人眼的區別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這裡只默認為你一次性拿起手機,只是單純地、專注地看電子書。

面對紙質書,封面、封底、序、前言、目錄、附錄等內容都一目瞭然,且隨時可以無障礙進行概覽、速讀、精讀或回看。

紙張的質感及文字樸實的排版都會將我們帶入學習的氛圍中,一盞茶、一本書,可以將我們的專注力聚焦在整個午後的時光裡,而非與手機共度。

用手拿起書本的動作就會自然地向我們強化讀書這件小事。而閱讀電子書只是我們打開手機裡的一款讀書軟件的一個操作。同樣是讀書,最大的區別就是讀書與讀手機上的軟件的差別。

你可曾想過老師和學生都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來上課的場景?

在閱讀感受上

從心理感受上來說,看電子書與看一些文章和信息的感受有所雷同,對文字的整體大意及作者的用意很難產生敬畏心。

為什麼要談感受呢?手機玩久了,看裡面的任何內容,都很容易產生一種假象:就是文章、視頻、電子書、或是既有電子書又有紙質書的內容,他們背後的創作其實並沒有那麼嚴肅。

因為不論對方的創作及發表形式是怎樣的,對於讀者來說,拿起手機的那一刻,瀏覽方式是完全一樣的。

這一點在閱讀紙質書時,則完全不同,很多人閱讀電子書只是打開一款軟件,很隨意地就會看起來,或是採用聽書的方式,自己還可以同時做些其他事情;

相對地,更多閱讀紙質書的人會為自己提供一個有利的閱讀環境,目的是為了能夠好好享受閱讀的過程,若是能夠沉浸其中,那對專注力的養成是極好的訓練。

曾有人問我,我為自己創作的閱讀環境是怎樣的,我回答:一壺雀舌、一張乾淨無塵的桌子、一本即將要看的書。

你可以將它看作是一種簡單的儀式,也是一個每天都在重複的習慣。每當我需要沉下心來閱讀,就必然會把茶泡好。

閱讀電子書卻不需要儀式感,因為看書之前的動作是拿起手機,這也是一個必然條件,拿起手機是一天當中最為普遍的一個動作,它並不需要提前為閱讀環境做什麼準備。

因此對於拿起手機和拿起書籍所觸發的心理感受和習慣性的行為都會有所不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無法在閱讀電子書時,投入到不被任何事物所幹擾。

但是閱讀紙質書時卻有可能專注到讓人暫時不去理會其他事物。

喜歡讀紙質書的人,一定會對生活充滿儀式感,專注且有定力的人。





米粉娛樂甄選


問題:您覺得還願意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

“今日頭條”《鹿徑路標》系列原創編者(作者)蘇櫶邑以詩作答:

《紙書》

*蘇櫶邑

感情難寄託,一紙花雨夜。

三頁夾歡歌,五頁夾失落。

六格放不捨,九格存蹉跎。

餘書無處擱,心房還有格。

常有不眠夜,鉛字是星月。

不懼兄猝死,還有弟一個!

【註釋】

喜歡讀紙書的人:

都是些熱愛生活的人、尊重感情的人、珍愛生命的人、講究禮節的人、藝術人生的人、品味思想的人、情操高尚的人!

所以,請心神煩亂的急行者們放慢焦躁不安的腳步,腋窩挾一本大書:或者是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或者是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或者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是泰戈爾的《新月集》、或者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者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或者是楊沫的《紅紅的山丹花》……都行!

在你的不遠處,就有一片寂靜的園林,小花小草,山溪游魚、大樹落鳥,石凳是空的,空氣是新的,在此洗涮心靈,無人打攪。

(作於2020·2·19 雨水)



蘇櫶邑


電子書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有幾點電子書替代不了紙質書:

一、紙質書方便任意風格的標記和筆記。可以畫個圈,或者在某段落旁邊寫一段話,貼某個貼紙等。電子書雖然也有標註的功能,但功能還是比較受限。

二、有些專業書籍包含尺寸較大的圖表。紙質書可以根據其內容選適合它的本子大小,換做電子書,你可能需要換一個平板或換一個顯示器。

三、更重要的是,紙質書比較不傷眼。你可能說有kindle之類的設備,但是墨水屏也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夠流暢、翻頁時刷新稍微遲鈍,跳著翻更不方便了。

紙質書缺點也很多,比較貴也比較重,不方便攜帶。因此,根據自己需要,決定看什麼樣的書。與其說看紙質書的是什麼樣的人,不如說什麼樣的人有看紙質書的必要。





清無色


現在的生活裡,有太多的時間被電子設備侵蝕,即使是用kindle看書,仍會覺得自己沉浸在網絡社交中,難以抽身。

不是kindle本身存在缺陷,不可否認kindle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舒適體驗。但是,它無法替代紙質書。

喜歡書的人,會很享受購書拆箱的快感,會動心思想想這本書擺在書架哪個位置合適。書卷泛黃,示意著它陪伴了我們度過多少時光。正如《查令十字街84號》所寫的一樣。

手指翻閱書卷的感覺與觸碰屏幕截然不同,一頁頁翻過,似乎更容易讓人沉靜下來。

紙質書並沒有凋零的勢頭,你會發現近些年頗有新意的圖書館、書店越來越多,西西弗、噹噹閱界,風格不一但都引來不少讀者。

可能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想要從紙質書裡提取到一些澄淨的文字和思維吧。


撩一撩浮世炊煙


我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人,是一個靜得下心的人,是一個精緻生活的人,是一個有深度的人。理由如下:

首先,開卷有益。前幾天宅家,我也看了好幾本書,雖然不是一字一碼,但現在感覺,過程挺精彩。剛開始,覺得無法閱讀,但慢慢的,漸入佳境,實踐起來,“開卷有益”,確實真理。

其次,魅力獨特。辦公室翻翻紙質報刊,或宅家角落手捧薄書,徜徉知識海洋,寫寫劃劃,摘摘抄抄,折摺疊疊,偶爾還激勵自己“此頁回頭還得細嚼”,這些,就是紙媒獨有的魅力。

最後,與己對話。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其實,拿著任何一本墨香書,安下心,靜下身,深讀時,就是與高人對話。當然,另一角度看,讀的不是書,讀的是自己。與己對話,讀懂自己,本就是任何人,一生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