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史上那些能力很強,卻沒命當皇帝的皇子

第一名:扶蘇

秦始皇長子。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後,遺詔扶蘇治喪即位。中車府令趙高聯合丞相李斯,擁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矯詔逼令扶蘇自盡,葬於上郡(今陝西省綏德縣)。

盤點史上那些能力很強,卻沒命當皇帝的皇子

第二名:楊勇

隋朝太子,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楊堅長子,母為文獻皇后獨孤伽羅。俊美好學,寬和率真。初以門蔭,受封博安縣侯。父親楊堅執政後,冊立隨國世子,拜大將軍、左司衛、長寧郡公。大象二年(580年),遷洛州總管、小冢宰,總管北齊之地。入為上柱國、大司馬、御正上大夫,管理宮禁防衛。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皇太子,參決軍國政事,聯姻於左僕射高熲。品德不修,驕奢淫逸,失寵於文獻皇后,受到晉王楊廣和司徒楊素的陷害,坐罪廢為庶人。

楊勇被廢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在駕崩之前,他得知楊勇的冤屈,一切都是楊廣搞的鬼,他明白了。他派人召楊勇進宮,準備廢楊廣而復立楊勇為太子,只是太晚了。楊勇終被楊廣害死,而大隋,終於滅亡在楊廣手裡。楊廣是個怎麼樣的皇帝且不論,對於楊勇來說,他很委屈,可是,政治不相信眼淚,作為失敗者,只有流血的份。

第三名:李建成

唐朝開國太子,唐高祖李淵嫡長子。

晉陽起兵之前,前往河東募兵。率軍攻略西河,攻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冊立為皇太子,協助處理政事。李多次率軍打退突厥的入侵,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發生玄武門事變,為李世民所射殺,時年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唐朝建立以後,李建成太子府任用的很多人才都為大唐作出了重要貢獻。

盤點史上那些能力很強,卻沒命當皇帝的皇子

武將薛萬徹,在李建成死後為唐征討突厥、吐谷渾、高句麗等;馮立在突厥逼近長安時以少戰多,大戰突厥;馬三寶於唐創業時立下不少功勞,李世民曾因馬三寶的死而廢朝;文官有王珪為唐初名相,魏徵更是進入凌煙閣。

李淵起兵之前,李世民、劉文靜等多次勸諫李淵早點起兵,但李淵以李建成未到太原不肯起兵,直到同年六月李建成到了太原之後,李淵才決定正式起兵。

李淵正式起兵往關中進軍,第一戰是攻打西河,由李建成和李世民帶兵。李建成給新聚集的義兵制定軍法號令,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對百姓也是秋毫無犯,使得李淵起兵之初既得將士之心,也得百姓之心。李建成前後只用了九天時間就平定了整個西河。

李淵進攻霍邑的時候,逢天降大雨,派去突厥的使者劉文靜沒有回來,於是有傳言說劉武周聯合突厥打算偷襲太原。李淵招集眾人商議,參與議論的人多認為家屬都在太原,必須回救,但李建成與李世民認為,突厥貪利,如果要進犯,會打馬邑,劉武周想打太原,必定會與突厥意見不合,所以不用擔心,反倒是如果進軍一半回救太原,就需要同時面對屈突通、宋老生、劉武周、突厥等。李建成又分析霍邑守將宋老生有勇無謀,雨停之後進軍,可一戰將其斬殺。 [50] 李建成與李世民的話使李淵堅定攻打長安,進而建立李唐政權。

第四名:李恪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英武果敢,深得寵愛。武德三年(620年),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授安州都督。

盤點史上那些能力很強,卻沒命當皇帝的皇子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太子太師。拜安州都督。永徽四年(653年),牽連房遺愛謀反之案,為太尉長孫無忌所害,以國公之禮,葬於高陽原。

李世民曾評價過李恪“英果類我”,也就是說,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樣英武果敢。因為這一點,李世民打算廢了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因為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只得打消了這個念頭。

神龍元年(705年),平反昭雪,追贈司空,後恢復吳王爵。

第五名: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後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功。成祖即位後,封為漢王,藩國雲南。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繼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宣宗親征後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與諸子相繼被殺。

朱棣詢問解縉更看好哪位皇子。解縉不假思索地說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這個答案顯然不符合朱棣的心意,他立即把臉一沉說道:“放屁,他若是天下歸心,那麼朕這個皇帝又該當如何?”普通人被朱棣這麼一喝斥,估計要嚇得屁滾尿流,可是解縉是個官場“老油條”,早就摸準了朱棣的心思,因此他不急不慢地說出了三個字:“好聖孫。”一聽這三個字,朱棣茅塞頓開,當即轉怒為喜。原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非常優秀,比皇孫明顯高出一截。在朱棣眼中,朱瞻基就是他的最佳第三代繼承人。既然將來希望朱瞻基成為繼承皇位,那麼眼下自然就該把皇位留給朱高熾。於是這個糾結了朱棣很長時間的難題就這樣被化解了。

第六名:多爾袞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第七名:愛新覺羅·胤禩

盤點史上那些能力很強,卻沒命當皇帝的皇子

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

實際上,胤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威望太高。顯然,在雍正與胤禩的鬥爭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諸王大臣的心都向著胤禩,只不過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論,雍正和胤禩都夠格當皇帝。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胤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裡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後,曾多次說過:“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