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1、月明見古寺——洛陽白馬寺(左白馬)

作為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有佛教“祖庭”和“釋源”之稱,幾乎是到洛陽旅遊的必選景點之一,1961年連同齊雲塔一起入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白馬寺,之前我一共去過3次。最早那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剛上小學不久,父親單位組織職工和家屬去洛陽春遊。殘存在記憶中的唯有三個片段:一是姊妹三人人手兩個煮雞蛋;二是我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樣騎在山門前的石馬背上,只好由大人抱著立於石馬旁照了張相;三是要返程時發現弟弟沒在大巴車上,父母和同事們慌忙分頭尋找,我隔著車窗看到了月亮和遠處模糊的石馬和山門,以及弟弟上車時的兩筒鼻涕和兩道淚痕。1990年暑假期間和同學一起又去,印象也不深。只有2012年夏天那次才能算是“遊”,在認真做了功課後陪同朋友較為細緻全面地遊覽了這座名寺,並且在微信上發了首詩(其實不過順口溜罷了)。

大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大詩人王昌齡,就是那個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破樓蘭終不還”等耳熟能詳詩句傳世的著名邊塞詩人,也在白馬寺寫了首詩。不過,事情得從上一年說起。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白馬寺山門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唐帝國一派人丁旺、物價低、治安好的盛世景象。史載:“是歲……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西京、東都米斛值錢不滿二百,絹匹亦如之。海內富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雖行萬里,不拿兵器。”但光鮮的外表下,卻暗潮湧動。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玄宗李隆基在十月的初冬於華清宮同楊玉環一見傾心。我們今天知道,這一年確是盛唐衰落的兆始之年。

對於詩人王昌齡來說,這一年也是個不順之年。

先是痛失友人。此前因事獲罪謫赴嶺南的王昌齡遇赦北還,在途經襄陽時專訪因“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一詩而婦孺皆知的孟浩然。他們是開元十六年秋天於西京長安結識並進而熟悉成友的。故交遠來,原本背生毒瘡就快痊癒的孟浩然欣喜萬分,早把醫囑忘到了九霄雲外,把酒言歡、縱情宴飲之時,不知道是吃了魚蝦還是羊肉亦或蘑菇之類的“鮮”物,在送別王昌齡後不久就疾發去世。驚聞噩耗,王昌齡痛若錐心,黯然神傷,遇赦之喜頃刻間煙消雲散。誰能料想,十餘年的故交竟終於這次“浪情戲謔”?一揮手間竟天人兩隔?看來,宴飲須節制,情緒須控制,以免損己體、傷人心啊!

再是二遭貶謫。這年冬天,一路奔波、返京不久的王昌齡屁股還沒坐熱就再次遭貶,遠謫江寧任縣丞。

可不知何故,直到第二年夏天,王昌齡的身影才出現在洛陽東郊的白馬寺。可能是心中不滿而有意拖延磨蹭吧,也可能是東行至開封或更遠的地方而後因故折返,我們現在已無法知道原委了。

綦毋潛、李頎等朋友們在東都洛陽相送,出永通門後依然依依不捨,直送到東城外十餘里的白馬寺。天色將晚,一行人就借宿在寺院。在“執手相看淚眼”的氣氛中,王昌齡寫了首《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鞍馬上東門,裴回入孤舟。賢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煙收。薄宦忘機括,醉來即淹留。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江月照吳縣,西歸夢中游。”客觀上說,此詩和他久負盛名的邊塞詩尚有較大差距。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洛陽白馬寺山門

而詩人李頎也在這個以送別為主題的夜晚,吟《送王昌齡》詩相贈:“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數千裡,中無蒲稗生。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夜來蓮花界,夢裡金陵城。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頗有些“念去去千里煙波”的味道。

在那個靠書信往來和捎口信才能瞭解對方境況的年代,見一面的成本和艱難,遠非我們現在所能想象。往往,一次擁抱可能就是今生,一次揮手可能就是來世(具體點擊:)。因此,彼此間對聚首和離別才看的那麼重,也由此才有大量膾炙人口的送別和思念題材的詩詞歌賦問世。

王昌齡詩中的“古寺”和李頎詩中的“野寺”,指的皆是洛陽白馬寺。

近2000年來,白馬寺因歷代政治變遷特別是兵燹戰亂而命運多舛。王昌齡在公元740年見到的白馬寺,寺內建築的建成時間不過50餘年光景,想來應該還是輝煌壯麗的,卻早已不是創寺時的舊物,而是薛懷義提議並遵照武則天命令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址重建的,薛懷義擔任監修兼寺主。重建後的白馬寺,僧人“數滿千人”,規模較之前擴大不少,新建的高樓和高閣,視覺效果宏麗壯觀。寺雖為重建,但創寺畢竟已近700年,王昌齡詩中謂之“古”倒也確切。

然而,王昌齡和李頎他們在白馬寺揮手相別僅僅二三十年後,有名詩《楓橋夜泊》傳世的盛唐詩人張繼眼中的白馬寺,卻是另一番景象。他也在白馬寺住了一宿,寫了首《宿白馬寺》:“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白馬寺山門

這首七絕,首句就用了“白馬馱經”的典故。原來,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在“夜夢金人,項有白光,飛行殿庭”後,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3年後,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天竺(即印度)高僧同蔡、秦等人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洛陽,受到漢明帝的親自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翌年(公元68年),白馬寺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落成。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張繼也是襄陽人,正經的孟浩然的老鄉,他寫這首詩的時間,約在安史之亂平息後的公元762年—770年間。安史之亂中,洛陽曾是唐軍和叛軍反覆拉鋸和長期相持的戰場,戰爭後期史思明還曾一度在白馬寺駐紮兵馬與唐軍對峙。歷經安史之亂的浩劫,白馬寺早已是一派斷碑殘剎、淒涼破敗的場景。

其實,何止是寺廟,就連洛陽這座城市也是屢毀屢建呢,以至於北宋司馬光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感慨。東漢末年,洛陽幾成廢墟。唐代東都洛陽城並未原址重建,而是建在漢魏洛陽故城以西的洛河、伊河匯合處。白馬寺的位置也由東漢洛陽城的城西,變成了唐代洛陽城的城東, 離城郭最近距離有十多里, 離皇帝辦公起居的宮城則有二三十里。因寺在城外,且有一段距離,在沒有現代化便捷交通工具的唐代,就顯得有些偏遠了,李頎詩中謂之“野”也未嘗不可。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白馬寺、漢魏洛陽宮城閶闔門遺址、隋唐洛陽故城遺址東門的位置圖

在此後的歲月中,白馬寺依然屢屢遭難,以至於寺內現存的文物古蹟多為元、明、清時所留。但即便如此,白馬寺的寺址自東漢建寺以來卻從未遷動過,其在我國佛教界的“祖庭”和“釋源”的地位也始終穩如磐石。

佛教在中國紮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中國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中國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中國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我們今天見到的白馬寺,坐北朝南,佈局規整,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主要建築均位於南北軸線上。寺院兩旁還有近些年建設的一些附屬建築,如西側的國際佛殿苑內的印度、泰國、緬甸風格的殿苑,東側齊雲塔院內的一些殿堂等。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在這個“滿地翻黃銀杏葉”的初冬時節,為了下文的薦遊,我專程四訪了白馬寺。個人認為,白馬寺有幾個不可錯過的古蹟看點:

一是漢代門券。山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據說是白馬寺初建時留下的原物,也是白馬寺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文物遺存了,不妨試著找尋一下。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山門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

二是宋代石馬。前文提及的寺外那兩匹宋代石馬,身高1.8米,長2.2米,雕工精細,是民國年間或新中國成立前後從他處移來的。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山門前的宋代石馬

三是歷代古碑。寺內保存有40餘方古碑,如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其中,山門內東側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於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所立,傳為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碑上無書丹者姓名),故稱“趙碑”。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明代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

四是二僧古墓。山門內東西相望的二僧墓(又稱“騰蘭墓”),即前文所說的前來洛陽宏法的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墓碑均為明崇禎七年所立。攝摩騰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去世,其墓在東;竺法蘭生卒時間不詳,去世時60餘歲,其墓在西。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東側的攝摩騰墓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西側的竺法蘭墓的墓碑,以及墓前的嫋嫋香菸

五是明代建築。天王殿、大佛殿和大雄殿的現有建築均建於明代,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前兩者為單簷歇山式,後者為懸山式。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天王殿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四字,中央為“佛光”

大佛殿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制比較罕見。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大佛殿東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上為斗拱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大雄寶殿外觀

六是元明造像。大雄殿內供著彌足珍貴的23尊元代夾紵乾漆造像: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面南而坐,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居中,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在左,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右;佛前站立著韋力、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大雄殿內的雙層佛龕以及內供的“三世佛”元代夾紵乾漆造像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韋馱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十八羅漢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

另,天王殿殿內正中安置著從北京故宮運來的雕龍貼金佛龕,內供明代的夾紵彌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的明代雕龍貼金佛龕,內供明代的夾紵彌勒佛像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明代雕龍貼金佛龕局部

夾紵漆像又稱乾漆夾紵像或乾漆像,它是塑像的一種方法,它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後再用麻(布)、絲、棕等裱裹縛纏,再行塗漆。如此經過多次反覆後,再脫去原胎(即將泥、草等取空,故又稱“脫空像”),最後彩繪,甚至描金。這種造像方法具有厚實、穩重、豐滿的特色,並且還有重量輕、色澤鮮、耐酸耐鹼、防腐防潮、結實堅固、經久不壞等特點,因為重量輕,便於移動,故又稱“行像”。這一造像技術始於東晉著名雕塑家、畫家戴逵,唐代夾紵漆像工藝高度成熟。

七是金塔。齊雲塔在白馬寺東側的齊雲塔院,始建於東漢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塔。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臨濟宗僧人棲巖彥公重建了磚塔釋迦舍利塔,清代如琇和尚改稱其為“齊雲塔”之名。重建後的齊雲塔距今也已經800多年,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築遺存之一。塔高35米,共13層,為四方形密簷式磚塔,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整體造型具有唐、宋時期密簷樓閣式塔的特點,並採用了仿木結構做法。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金代重建的齊雲塔

【Tips】

1.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自駕方便。
  2.門票35元,每日07:30-19:00開放。
  3.公交線路:洛陽火車站乘坐56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下車;關林廟乘坐58路到終點站下車。
  4.遊玩路線推薦: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毗盧閣——齊雲塔。白馬寺西側的國際佛殿苑和東側齊雲塔院內的一些殿堂,雖然不屬於白馬寺主建築群,但對於佛教信眾和愛好者,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一觀。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2. 客思逐楊花——開封相國寺(右相國)

開封相國寺始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比白馬寺晚了近500年,名曰“建國寺”。大唐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慧雲和尚募銀在汴州建寺時,在地下挖出了原建國寺的石碑,於是依然為重建的寺廟取名“建國寺”。延和元年(712年),經歷坎坷的唐睿宗李旦為紀念其由相王復登皇位,敕令建國寺更名“大相國寺”,親賜匾額,於是才有了我們習稱的“相國寺”之名。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相國寺山門外觀

大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後,我們35歲左右的盛唐詩人王昌齡正隨軍在苦寒的塞外。眼前,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的壯闊與蒼涼;心中,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壯志;口中,吟誦的卻很有可能是王瀚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相信,王瀚的這首創作於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前後,迅速走紅傳唱九州,洋溢著鏗鏘激越、爛漫豪放、視死如歸守邊將士情的“神曲”《涼州詞》,必定能夠引起王昌齡的共鳴和激賞,也一定會成為王昌齡軍旅生涯中時常口邊吟誦的一首詩。兩年的戍邊生活在王昌齡人生中不算長,但卻以《出塞》和七首《從軍行》等詩,成就了他邊塞詩“創始人”和“先驅者”的地位。

只是,此時的王瀚已卸任駕部員外郎(負責往前線輸送馬匹與糧草等軍需物資的官職),脫下徵袍“出為汝州長史”了,並於為官之餘在任所周邊悠哉遊哉,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知名景點”相國寺。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作者保存的相國寺門票

是的,王瀚遊覽過汴州(今開封)的相國寺,有詩為證:“夷山寶剎自唐家,石塔橫空半欲斜。神鹿聽經翻貝葉,毒龍噴水出曇華。咒師碧眼渾如鵠,老衲弓身曲似蝦。知我登堂來問法,呼童先點趙州茶。”這首《和體方遊相國寺》,有可能就是王瀚在汝州或仙州(今平頂山市葉縣)任職時所作。只是,重建僅一二十年的相國寺,難道就已經“石塔橫空半欲斜”了嗎?

王昌齡和王瀚,這兩個同一時期的以邊塞詩著名的詩人,沒有留下相互唱和的詩歌,好像也沒有什麼交集。有說兩人都是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但據傅璇琮先生考證,王昌齡其實是京兆(今西安市)人。王昌齡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應博學宏詞科第二次進士及第後,“遂授氾水尉(氾水在今河南鞏縣東北,黃河南岸)”,此時的王瀚,很有可能在仙州別駕任所,也有可能被貶官道州了。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相國寺山門

繼王瀚遊覽相國寺後又過了五六十年,一個能詩、擅畫、懂樂的多才多藝的徐州人劉商,在一個暖陽高照、柳絮輕颺的春日,哼著小曲走進了相國寺的山門。此時正是大曆年間,大唐王朝剛剛步入“中唐”階段,社會處於安史之亂平定後相對安定的時期。在和煦的春風中,時任汴州觀察判官的劉商登高望遠,為我們留下了一首《登相國寺閣》:晴日登臨好,春風各望家。垂楊夾城路,客思逐楊花。

劉商貌似是王維和李白的複合體。他的興趣愛好挺像王維,詩、畫、曲皆通,而且還有“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那般令人生羨的小任性!比如他在汴州觀察判官任上就“辭疾掛印,歸舊業”,回家繼續搞他心儀的詩畫創作去了。

當然,任性須有資本。要是在當下,以劉商的成就,起碼能成為全國作協、美協、音協的常務理事吧。他的生活態度又挺像李白,既狂放不羈,“性好酒,苦家貧。嘗對花臨月,悠然獨酌,亢音長謠,放適自遂”;又世俗避世,“春草秋風老此身,一瓢長醉任家貧。醒來還愛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屬人。”

吟詠相國寺的唐詩,遍查網絡我只找到了王瀚和劉商的這麼兩首,但我相信遊過逛過相國寺的詩人絕不止他們兩人。

畢竟有唐一代,汴州絕非偏僻蠻荒地,雖遠不如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那麼繁華,且西距洛陽還有近400裡地的腳程,但交通卻很便利,是人員往來和漕糧西運的必經之地,經濟發展水平尚可,也絕非我們印象中的水患頻仍。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相國寺大雄寶殿

開封相比洛陽更臨近江淮,眾多河流和隋煬帝開鑿的通濟渠使開封成為了水陸交通便利之地。隨著後來洛水因“漕洛幹淺,船艘不通”而逐漸喪失通航之便,到晚唐時,特別是後周世宗柴榮著力修治以汴河為主的航道從而連通了黃河和長江使得漕路疏通之後,開封就接替洛陽成為了中原的物流樞紐。唐之後的五代和北宋,大都選擇定都開封,主要也是看中了這一點。另外,北宋之前的黃河,尚距開封200裡之遙。只是從北宋開始黃河頻繁決堤,且整個南宋時期宋人與蒙古人的數次輪流扒堤,天災與人禍的疊加,才導致黃河河道逐漸南徙,日益逼近開封城。

事實上,王昌齡、岑參、高適、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孟郊等唐代詩壇大家都曾到過開封,並都有關於開封的詩作。如:王昌齡可能作於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至天寶三載(公元744年)之間的《大梁途中作》:“怏怏步長道,客行渺無端。郊原欲下雪,天地稜稜寒。當時每酣醉,不覺行路難。今日無酒錢,悽惶向誰嘆”;孟郊的《汴州留別韓愈》:“不飲濁水瀾,空滯此汴河。坐見繞岸水,盡為還海波。四時不在家,弊服斷線多。遠客獨憔悴,春英落婆娑。汴水饒曲流,野桑無直柯。但為君子心,嘆息終靡他”;以及岑參的“平明辭鐵丘,薄暮遊大梁”;高適的“驅馬出大梁,原野一悠然”等等。詩中的大梁和汴州指的都是今天的開封。

那麼,這些有著遊歷四方經歷,喜覽勝跡、尤好登臨的詩人們,難道真的會同大相國寺擦肩而過?我不願相信。

覽勝跡,有得看——自盛唐始,相國寺都是規模宏偉、殿堂巍峨的一座名寺。特別是在睿宗、玄宗朝時,相國寺因得帝王照拂而受到尊崇。睿宗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御書寺額。擅用行書寫碑的唐代書法家李邕創作於開元年間的《大相國寺碑》碑文中,就讚譽相國寺“棋佈黃金,圖擬碧絡,雲廓八景,雨散四花,國土威神,塔廟崇麗。”後來,在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7),相國寺內又營造普滿塔,至代宗大曆十年(775)竣工,塔內供奉文殊、維摩像,為唐代畫家吳道子所塑,生動自然,精妙奇絕,更增添了相國寺的魅力和吸引力。

好登臨,有地標建築——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建築大師邊思順奉命修建相國寺排雲閣,高達三十丈,是當時汴州的地標性建築,惜於唐末大順二年(公元891年)毀於雷火。前文提到的劉商,登的就是這座排雲閣。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相國寺內塑像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見到上述這些才華橫溢、口吐珠璣的詩人們有關相國寺的哪怕隻言片語的詩句。要知道,在我們這些後輩看來,他們的那些詩詞句章,即便吉光片羽流傳至今,也都是金玉珠貝啊!

隨著政治經濟中心向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的轉移,相國寺也迎來了她歷史上的全盛時期。作為當時的皇家寺院和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內建築金碧輝煌,雕塑壁畫巧奪天工,佔地達500餘畝,內分64個禪律院,每個院都設主持,並由皇帝御賜封號。

排雲閣於宋真宗賢平四年(公元1001年)重修並更名為資聖閣,再度成為東京汴梁的地標建築,“資聖薰風”遂成為“汴京八景”之一。可惜隨著靖康之變和宋室南遷,相國寺一度沉寂,並因戰亂水患而一再損毀。

如今,紅牆碧瓦,殿宇巍峨的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中心,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清代乾隆年間的殿宇和文物古蹟,享受著熙攘信眾的膜拜和穿梭遊人的瞻仰。

大雄寶殿是大相國寺的主殿,重簷歇山式,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氣勢恢宏,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大雄寶殿外觀

大殿周圍及月臺漢白玉欄杆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獅子,刻工精巧,形態各異。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大雄寶殿外的石獅子

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該殿佔地828平方米,由遊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羅漢殿,即“八角琉璃殿”外觀

羅漢殿中心聳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用整棵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藝人耗費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傑作。像高6.6米,須彌座高0.55米,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6只大手及扇狀小手3至4層,每隻手掌中均刻有1眼,共計1048隻眼,民間俗稱 “千手千眼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相國寺鎮寺之寶——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

藏經樓佔地面積680餘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米,二層建築,高20餘米。藏經樓明間簷下懸掛篆書匾額,白底黑字,筆力遒勁,相傳為清代書法大家孫星衍遺墨。

相國寺,我在1991年夏和2000年四五月間各去過一次,都沒有留下照片,除了千手千眼觀音像和大雄寶殿外眾多的小獅子外,其餘的印象也不深。那時候,一來對文物古蹟和建築遺存還不那麼感興趣,二來只迷《三國》不喜《水滸》,不過隨同旁人到此一遊式的粗略一逛罷了。不過,這堂課,得抽時間補回來。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雕塑

要說起來,這相國寺還真得感謝花和尚魯智深及其背後的作者施耐庵,倒拔垂楊柳這一情節寫得著實精彩。相國寺如果要海選宣傳大使,倒是可以考慮一下魯智深。

【Tips】

1.相國寺位於開封市順河區自由路西段,地處鬧市,在鼓樓南側,距鼓樓夜市很近。


  2.門票45元,每日08:00-18:30開放。
  3.公交線路:開封火車站乘坐4、5、9路公交車到相國寺站下車;開封北站(高鐵站)乘坐8路到小紙坊街口站下車。
  4.遊玩路線推薦: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碑亭——藏經樓——資聖閣。大相國寺的梵樂較為知名,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知現在還演出不,若感興趣可在買門票時問一下。


3.尾聲

原本是想把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風穴寺等 “中原四大名剎”放在一起寫的,可是考慮到字數較多,1.5萬字的篇幅,手機閱讀實在不便,故而一剖兩半,兩兩結對,分作“文風穴、武少林”(具體點擊:和“左白馬、右相國”共兩篇。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中原四大名剎”位置圖

這4所寺院,從所處位置而言,相國寺和白馬寺位於東西兩側,少林寺居中,風穴寺偏南;依創寺時間排序,則白馬寺最早,相國寺最遲;從獲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和批次來比較,白馬寺最早(第一批,1961年),之後是風穴寺(第三批,1988年)、少林寺(第四批,1996年),相國寺最晚(第七批,2013年);從知名度來看,相國寺顯然略遜一些,風穴寺更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從入列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名單情況來看,只有白馬寺和少林寺入選;比較寺內現存文物古蹟的年代,則相國寺普遍較晚些。

穿越大唐,“左白馬,右相國”!千年古寺今安在,隔空對望心安然

“中原四大名剎”簡單對比表

總體而言,如果非要將白馬寺和相國寺排個順序,好像白馬寺的優勢更突出些。為求與上文“文風穴、武少林”這一表述的呼應,無奈之下,依據“左尊右卑”的傳統,姑且將本文命之曰“左白馬、右相國”吧(面對地圖,恰好白馬寺居左,相國寺在右。)。

這4座寺廟,已然被人們尊為“中原四大名剎”,尚且被我在這裡顛來倒去的胡亂比較一通,若換做我們滾滾紅塵中的世人,恐怕早就對我嗔怪有加甚至怒目而視啦。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大詩人陸游的一首詩:“長安市上醉春風,亂插繁花滿帽紅;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

千年之前,三次貶謫的王昌齡、家貧緩葬的張繼、仕途坎坷的王瀚、掛印遁世的劉商,分別寫下了關於白馬寺和相國寺的詩歌。千年間,古寺雖命運多舛,但終於在當下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詩人們生前雖飽經滄桑,但終於在身後為包括我們在內的後人們所敬仰。

滄海桑田,白駒過隙。世道會變,但世態炎涼不會變;容顏易改,但人情冷暖不會改。

隔著千年的時空對望,我想,我們和王昌齡們依然能夠彼此理解。

生逢靖康之難後趙宋偏安亂世與宦海浮沉之苦的詩人陸游,為我們總結出了這句“不曾不貴不曾窮”,告訴我們要看淡生死、得失、榮辱、富貴、貧賤等身外物,尋求內心的安詳。其實,懂得笑看得失、淡觀榮辱的人,才是智者。

幸好,當今的盛世沒有給我們經歷顛沛流離喪亂之苦的機會。那麼,就過好當下,遠離煩心和抑鬱。我心安然,何復他求?

還是像上文那樣,以我非常喜歡的兩句詩詞作為本文的結尾吧: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情。


【注】關於王昌齡的出生年份和籍貫,以及王瀚的生卒年,學者有不同看法,本文采信傅璇琮觀點,不予辯論。


【參考資料】1.《唐代詩人叢考》,傅璇琮著,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一版

2.《說唐代洛陽白馬寺——兼容幷蓄的佛教道場》,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03期,作者郭紹林

3.《關於洛陽白馬寺的幾個問題》,洛陽市文物局網頁文章,作者徐金星

4、《開元八年洛陽水災試析》,作者朱宇強


文中相國寺部分圖片系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