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君主歸順晉朝後,封魏為王、蜀為公、吳為侯?

用戶7344034730516


公元263年,隨著蜀國皇帝劉禪的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結束,而司馬昭也將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可以說對於劉禪也是仁至義盡,那為什麼三家歸晉之後,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被封為歸命侯?

首先我們來看看在曹魏時期的爵位是怎麼分的,曹操掌權之後,廢掉了之前的之前的爵位賞賜,但是魏文帝曹丕篡位之後,定爵製為九等,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國號、封地,縣侯以下無封地而有租稅,魏文帝曹丕的這一做法,也改變了當時曹操制定的無封地、無食的制度。

  • 蜀國皇帝劉禪的安樂公:

劉禪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當時的晉王司馬昭,蜀國雖然投降,但是卻經歷了姜維、鍾會之亂,之後鄧艾也被猜疑死掉,一場蜀國大亂也造成了司馬昭兩個親信的死,可以說損失慘重啊,於是司馬昭也開始安撫蜀地,而劉禪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作為投降皇帝的安置也就成為了司馬昭的第一任務,封為公,也讓蜀地看到魏國對蜀人也是有好的。

二、當時的晉王司馬昭掌權,可以說自己才位居王,所以劉禪絕對不能與自己平等,所以劉禪只能被封為公。

三、對劉禪的嘲諷,因為“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的典故),也讓司馬昭對他放心,於是出於諷刺封為“安樂公”。

  • 魏國皇帝曹奐的陳留王:

曹奐可以說是魏過的正統,但司馬炎繼承晉王之後,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魏國成為三國第二個滅亡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魏國作為當時中原地區正統王朝,也滅掉蜀國,三國已經變成魏國獨大,吳國偏距江東而已,晉王司馬炎要篡位登基,所以對於正統的曹魏皇帝曹奐,當然要妥善安排,封王並不為過,並且給予他使用天子旌旗,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等等的待遇。可謂亡國皇帝中待遇最好的。

二、此時已經成為皇帝的司馬炎,也不在乎封王了,因為晉王已經成為過去時了,曹奐的王爵可以封,而且“陳留王”明顯有諷刺意味,漢獻帝繼位之前就是“陳留王”,再封曹奐為陳留王,明顯有對曹魏政權的諷刺之意。

  • 吳國皇帝孫皓的歸命侯:

孫皓是吳國的皇帝,吳國稱帝最晚,滅亡也是最晚的,吳國投降之後,西晉做到了統一,而吳國皇帝孫皓封為歸命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吳國的開國皇帝孫權,曾經被曹操封為“南昌侯”,在魏國和蜀國相繼建立政權,曹丕和劉備都稱帝,而吳國因為跟蜀國的矛盾表示歸附曹魏,被曹丕封為吳王,但之後吳國又背棄曹魏,同蜀國修好,這讓魏國人對吳國並不有好,認為其是“朝秦暮楚”之人。

二、蜀國投降、曹魏政權被篡奪之後,晉朝皇帝司馬炎對兩國皇帝的妥善安排也是對吳國的警示,寓意投降則一切安好,不降只等準備就緒攻伐。但是吳國並沒有選擇一開始就投降,更是在晉朝建立之後,多次與晉國交手,這也讓晉朝在吳國投降之後,對吳國人士並不善待的原因。

三、“歸命侯”,這也是對吳國皇帝孫皓的諷刺,真正的晉朝六路大軍壓境的時候,吳國才真正的意識到晉朝的強大,於是孫皓才選擇投降,這個歸命侯就是順應天命歸順投降的亡國之君,歷史上僅有兩位,孫皓就是其中之一,並且吳國的侯位並不像魏國和蜀國那樣得到了世襲。

司馬家對三國的冊封,也表示出很明顯的意思,不但對自己皇權的象徵,更是對三國的諷刺。


歷史文武君


司馬昭滅掉蜀漢後封劉禪為安樂公,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為帝后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滅掉吳國封孫皓為歸命侯。

魏、蜀、吳三國不管是接受禪讓,還是自立為帝,都已經建國稱帝,之所以司馬氏家族對於他們的國主在歸順晉朝後,得到了不同的封爵,這主要是政治需要。

01

新朝對舊朝國主封爵是慣例,獻帝劉協禪讓後,被封山陽公

國家被滅,或者新朝建立,對前朝國主都會有封爵,但情況不盡相同。

周武王滅商後,封商紂王兒子武庚於殷地,稱邶國,祭祀商朝宗廟,但沒有記載其爵位。由於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謀反,被周公消滅。

因為商紂王荒淫無道,商王帝乙庶長子微子啟抱祭器歸順周朝,武王克商後,封微子啟於宋,封公爵。

《荀子·儒效》記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周朝分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最高。像周公旦、姜太公立下如此大功,也僅僅是封為侯爵。封公者僅有幾位:

虞\\ 姬姓, 公爵。系太王子仲雍之後,武王克商: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已為吳君,封其別子為虞公。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農陝縣東南之虢城。
虢\\ 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與虢叔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而文王友愛二弟,謂之二虢。武王克商,封仲於宏農陝縣東南之虢城。

由於周朝天子稱為王,諸侯國君主不能以王相稱。公爵與其他爵位一樣都是諸侯國,僅僅是等級不同。

周武王僅僅封了父輩後裔為公爵,功臣及子弟最高是侯爵,但前朝商的後裔封賞卻是公爵,也是唯一的姬姓以外的公爵,封賞不可謂不厚。

秦始皇登基後稱為皇帝,廢掉了分封制,改為二十等爵位制度,最高等級是列侯,分縣、鄉、亭侯三級。

秦朝滅亡,秦王子嬰投降了劉邦。項羽進入咸陽後,殺死了子嬰。項羽分封十八位諸侯王,但沒有分封秦氏子孫,這恐怕是項羽最失策的地方之一。

劉邦稱帝后,異姓諸侯王搞得他狼狽不堪,不得已分封的異姓諸侯王逐步被除掉,也就顧不得前朝那些事了。臨死之際,還跟大臣們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從此開始,東西漢遵循這一規則,一般不再分封異姓諸侯王。

王莽篡漢後,降皇太子劉嬰為定安公(也稱安定公),食邑萬戶,封地百里。

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一路走來,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開了篡奪之例,美其名曰“禪讓”。

曹丕接受獻帝禪讓後,封獻帝劉協為山陽公,食邑萬戶,允許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立宗廟以奉漢祀。這基本遵循了王莽接受禪讓後的舊制,但曹丕給與獻帝的待遇比王莽要好得多。

這或許是天下沒有統一,還有蜀、吳的存在,是從政治需要出發考慮的吧。

02

蜀主劉禪被封安樂公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討伐蜀國。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攻克綿竹,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漢滅亡後,司馬昭將後主劉禪及蜀漢大臣遷往洛陽,封劉禪為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其他物品也與之相匹配。劉禪的子孫有三人被封為都尉,封侯者有五十多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都張通並封列侯。

劉禪被封安樂公,從歷史淵源來看,是符合慣例的,不說很厚,但也不薄。後世滅亡之君一般也遵循了這一傳統。

03

司馬炎接受禪讓,魏主被封為陳留王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接受魏帝曹奐的禪讓,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

晉武帝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在鄴城,給與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祭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

從司馬炎給與曹奐的地位、待遇、結局來看,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這也是出於政治的需要。

曹操奉迎天子以令諸侯,此時,漢室已經名存實亡,曹操經過一生打拼才得來的霸業。

曹丕繼承曹操爵位後,起碼在魏國,人心、群臣已經歸順了曹魏。曹丕接受獻帝禪讓,應該是順應大多數人心、臣心的。曹丕封獻帝為山陽公,也符合一般的傳統。

但畢竟禪讓這事,都是逼迫的,並非真心把帝位傳給他人,就是自己的兒子也很少主動傳位的,何況是外人呢?

這令時人及後世,詬病很多。

司馬炎接受曹魏的禪讓,比起曹丕來,遭到的詬病會更大。這不僅僅是在後世,在當時的群臣、民心中就會有很多的反對之聲。

當時,太傅司馬孚也是司馬氏宗族的大臣,在曹奐出城時,拉著曹奐的手,流著淚說:“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司馬氏上位已經是無力改變的局勢,但許多大臣心中並不認可,只是出於無奈罷了。

這與曹丕稱帝時的情況大不相同。為了籠絡人心,司馬炎對曹奐格外寵遇,也就在情理之中。04

吳主孫皓國滅投降,被封歸命侯

天紀四年(280年),孫皓率領太子孫瑾等人,主動到晉將王浚營門投降。然後被送往晉都洛陽,被封為歸命侯。

此時,晉朝建國已經十多年了,偏居江南一隅的吳國,遲遲沒有歸順,一直在與晉朝對抗。

司馬炎代魏稱帝后,雄心勃勃,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但卻遭到了以太尉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於水戰,北人難以取勝。況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滅吳,並非天時。”

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卻認為孫皓腐化透頂殘暴不仁,此時正是滅吳之際。如果錯過了時機,吳主更立新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爭鋒相對,最終司馬炎站在了主戰派一邊。

司馬炎經過長達十年的充分準備,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六路進攻東吳。這個過程自然讓司馬炎傷透了腦筋。滅掉吳國後,可想而知,孫皓就不太可能再得到多麼優厚的待遇了。

05

封賞有別,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

司馬炎代魏稱帝后,心裡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登上了皇位寶座,但危機依然存在。

從朝廷內部來看,其祖父、伯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誅殺了曹爽三族及其附屬勢力,殘酷的屠殺,造成的陰影依然橫亙在人們心中。

從外部來看,蜀漢雖平,但孫吳仍在。雖說孫吳不足以與晉抗衡,但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要鞏固政權,完成統一大業,就必須採取懷柔的政策。

司馬炎在即位第一年,就下詔讓陳留王曹奐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一切禮制仿效魏制。同時,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

這些舉措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曹氏家族對司馬氏統治集團的心理恐懼,對感念曹魏的臣民也起到了籠絡作用,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贏得了吳人的好感。
但在一統天下之後,吳主孫皓已經失去了任何利用價值,而且孫皓在主政時期,荒淫無道,在吳國臣民心中並非明主,而是地地道道的暴君。過高的禮遇,反而會引起吳國臣民的反感,不利於以後的統治。

這就是政治,其實,司馬炎如此對待三位不同的國主,還是非常高明的,是正確的策略。


豹眼看歷史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法有一些問題,因為三國君主未必是“歸順”晉國,或是被脅迫或是自願,這裡面就千差萬別了。既然說三者有差別,那肯定是有原因的。究竟原因是什麼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魏為王

被封為王的曹魏君主為曹奐,他最終被封為了陳留王。史書上是如此記載的:

“十二月壬戌,天祿永終,歷數在晉。詔群公卿士具儀設壇於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璽綬冊,禪位於晉嗣王,如漢魏故事。”

也就是說,曹奐仿效著漢獻帝禪讓一事將皇位禪讓給了司馬炎,最終司馬氏代魏,建立了晉國。作為回報,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得以安享晚年。曹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還是要從曹髦時代說起。

在高貴鄉公曹髦在世的時候,司馬昭已經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篡位之心了。但是司馬昭想要加封自己為晉王,受九錫。熟悉禪讓篡位套路的同學都知道,下一步司馬昭就該脅迫魏國的皇帝禪讓了。

高貴鄉公曹髦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因此曹髦便想與司馬昭拼死一搏,因此乾脆率兵要殺司馬昭。但是最終失敗,曹髦也被司馬昭指使的成濟給殺害。此事流傳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因此曹髦之死,司馬昭遭受了極大的政治壓力,不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在民間,人們都將司馬昭視作亂臣賊子,司馬昭只得暫停了自己代魏的步伐。

此後的轉折點便是在滅蜀之戰了。通過滅蜀之戰這場大戰役,司馬昭在大魏建立起了不世功勳,重新籠絡了人心,再次開始了代魏的步伐。但是司馬昭壽命頗短,還沒有代魏成功本人就先死掉了。因此最終代魏一事只能由他的兒子司馬炎開展了。

雖然有著伐蜀的功勞,但是司馬氏仍然不能忽視曹魏長時間內在魏國籠絡的民心,因此即便是廢除了曹奐的皇位,一樣要給曹奐加封為陳留王,表示對於曹奐的友好。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做樣子給天下百姓看,一方面是給朝臣們看,表現我司馬氏代魏並不會影響到你們。

二、蜀為公

在蜀國滅亡後,劉禪被遷到了魏國境內。當時司馬昭下詔書說:

“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因此劉禪被封為了安樂縣公。劉禪為何會被封為公呢?我想原因是多樣的。

第一,劉禪是主動投降的。我們上文曾經說過,司馬氏伐蜀有著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為自己代魏提供功勞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伐蜀失敗,恐怕面對司馬家的將是非常大的輿論壓力和政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主動投降幫助了司馬氏完成了滅蜀大業,對於司馬氏來說劉禪簡直是恩人啊!因此劉禪主動歸降功勞極大,值得被封為這個公。

第二,為了籠絡蜀漢舊臣。劉禪投降,不僅僅是劉禪這個人投降,而是以他為代表的蜀國投降。俗話說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蜀國雖然小,但是裡面也是有著許多舊臣的。這些舊臣很容易成為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籠絡好這一批舊臣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得通過先籠絡劉禪的方式進而籠絡這一批舊臣。不過司馬昭對於這一批舊臣也非常不錯,據記載: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基本上蜀漢重臣都成為了列侯,可以說是非常豐厚的賞賜了。

第三、為了做出一個姿態給東吳看。我們都知道,消滅蜀國之後,下一步就是消滅東吳統一天下了。因此司馬昭對於蜀國的舊主和舊臣待遇都非常好,就是為了向吳國表示我們司馬氏非常仁慈,只要你們放棄抵抗歸順我們,那麼待遇一定非常好。這種姿態不一定是出於真誠,但是一定對於吳國的君臣來說有著比較大的衝擊力的。

三、吳為侯

孫皓則相對來說慘了,僅僅是被封為了歸命侯。據史書記載:

“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說實在話,這個詔書已經說了一個孫皓僅僅被封侯的原因。歸納一下是這樣的:

第一,孫皓是窮迫而降。不像劉禪一樣“識時務者為俊傑”,孫皓選擇了拼命抵抗,並且給晉國造成了一定的麻煩。因此孫皓投降的時候,待遇肯定沒有比較識相的劉禪好。畢竟孫皓是極力抵抗才投降的,屬於“反面典型”,像劉禪那樣直接投降的才是值得表揚的。

第二,孫皓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說實話,當時三國歸晉,對於司馬炎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威脅他的力量的了。因此司馬炎就沒有必要像籠絡劉禪一樣去籠絡孫皓了,因此僅僅給孫皓封侯。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方圓論壇觀點

之所以晉朝建立後魏封王,蜀封公,吳封侯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後之所以能夠封公實際上還是沾了曹魏的光。要不然劉禪也就能混一個侯爵罷了。而魏之所以能被封王也是因為晉篡魏建立了晉朝。而三國正統又以曹魏為主。最早曹魏徵服蜀漢之後蜀漢後主劉禪就被封公。而晉朝取代魏之後對於魏的封賞必定得高過劉禪。所以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才被封王。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划算的。


而三國鼎立時期蜀漢成為了第一個覆滅的政權。蜀漢在與曹魏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已經難以為繼了。蜀漢後主劉禪為了避免百姓遭受屠戮所以率眾投降了曹魏。劉禪投降之後移居到了曹魏的都城洛陽。劉禪本人也被封為安樂公。因為當時的蜀漢和曹魏為同一等級政權。所謂曹魏給劉禪的待遇和原來漢獻帝的待遇也大相徑庭,同為公爵。晉朝取代魏朝之後劉禪的公爵依舊保留。

三國中第二個覆滅的國家是曹魏。曹魏的覆滅並不是外部的原因。而是毀在了司馬氏手中。魏帝曹髦被司馬昭爪牙殺害之後司馬昭與大臣商議後決定立曹璜為帝,而曹璜繼承之後改名也曹奐。表面上曹奐是皇帝,但實際上他就是司馬氏的一個傀儡。司馬昭時候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一切權利。後來司馬炎篡位奪取了魏國政權建立晉朝。魏朝滅亡之後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曹奐可以享受王爵的一切待遇。但並沒有實際權利。之所以曹奐被封王,一方面是因為晉朝代魏,所以司馬炎肯定會善待曹奐。再加上劉禪的公爵位置在那擺著呢。所以才會破例給曹奐封王。



三國之中最後覆滅的是吳國。司馬炎篡魏第三年之後決定進攻吳國統一中原。吳國末代皇帝孫皓雖竭盡全力抵擋晉朝大軍但終究無力迴天。最後孫皓率領吳國投降晉朝。孫皓的投降也標誌著三國時代正式結束。而孫皓歸降之後被封為歸命侯。之所以孫皓只被封為侯爵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首先曹魏的建立是取代了漢朝。而蜀漢的建立又是繼承了漢室的衣缽。所以說曹魏和蜀漢是正統被承認的政權。而吳國的建立名不正言不順。從司馬炎對於孫皓的態度來看顯然司馬炎也是不認同吳國的政權合理性的。所以才會只封孫皓為歸命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晉朝統一三國的時候,給了三個亡國之君不同等級的封號,按理說三國時期三足鼎立,

同為亡國之君,三人的封號本該一樣。

但是晉朝是直接繼承魏國的天下,認為曹魏最具有正統性,並且當時為了籠絡魏國人心,晉朝給曹奐封了王爵。

蜀國繼承漢朝,也有一定的正統性,所以劉禪被封為了公爵。

而晉朝認為東吳只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出身相對較低,所以只是給孫皓封為了侯爵。

司馬家族的晉朝是從魏國手中得來的,說明魏國在三個國家中最具有正統性,既然承認

魏國的正統地位,那麼司馬懿封曹奐為王也不足為奇。

第一可以顯得自己比較的高貴,第二還可以收攏人心,何樂而不為,畢竟曹髦死在父親

手裡,這樣做的話也能給西晉王朝正名,而且皇位也是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給自己

的,如果殺了曹奐的話就證明自己真的是搶得了。

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侯爵的等級比公爵的等級要低一級,對司馬家

來說三國之中數魏國最尊貴,蜀國和吳國也不是一個級別。

因為三國的建立曹丕是受漢獻帝禪讓得來的,有法統,蜀漢的開國皇帝是漢室宗親。反

觀吳國既沒有具備法統,也不具備血統。

所以即便亡了國,吳國也不可能和蜀國並列,孫皓也不配和劉禪並列稱公,但是太刻薄的話孫皓也容易引起吳國舊民的反抗會得不償失,所以封孫皓為侯。

對於三個亡國之君的封號等級雖然不同,但其實對比之下意義不大,三人都經歷過亡國之痛,亡國之恥。即使晉朝給他們在高的封號,也無法彌補三人心中的痛。


江水趣談


這個問題挺不錯的!<strong>

確實,當年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不過他們的爵位卻高低不同。

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這是為何呢?咱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兩個原因


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第二個原因,當時是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因為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那麼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至於孫皓為何最終僅僅只落得個侯爵!

主要是因為他們家不姓劉啊!

人家劉禪他爹劉備,好歹是劉皇叔,名義上的漢朝宗室。跟著漢獻帝一起稱公那是沒問題的。

你孫皓呢?

孫權當年最高也就是個吳侯,至於後面的稱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認!

所以按照爵位傳承,孫皓他只能稱侯!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炎不是太爽東吳。

當年蜀漢投降後,吳國居然還硬扛了快20年,令司馬氏頗為惱火。

按照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原則,自然是不會給與其太多的優待。


白話歷史君


魏王曹丕在代漢稱帝后隨即將漢獻帝改封為山陽公,而晉朝代魏後卻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蜀國滅亡後,蜀漢後主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照比魏國末帝爵位低了一級,而最後滅亡的吳國,其主孫皓則被晉帝封為歸命侯,其級別又比蜀主劉禪低了一級。之所以三位末帝歸降後待遇和地位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之前的地位各不相同。

雖然蜀漢嚷嚷了幾十年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但是其實蜀漢君臣上下心裡都明鏡兒似的,所謂的正統和人心早已經到了曹魏一方,自己的蜀漢雖然自稱是延續大漢正統,但是無論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和人口數量都無法和曹魏抗衡,自己的所謂“大漢正統”實際上只是偏安一隅的一個地方政權罷了。這一點不僅蜀漢君臣心知肚明,就連魏、吳兩國也是清楚的,並且晉國得之於曹魏,自然要將曹魏地位抬高,奉為正統,從而證明自己得國之正,晉王代魏稱帝后隨即將魏主曹奐封為陳留王,以示恩寵,同時也是為了安撫曹魏舊臣。另一方面三國之中,魏國的國力之強盛,地位之重要,在當時的天下百姓之中也是眾所周知的,並且魏國皇帝是主動禪位,所以必須得到禮遇。

實際上三國之中,蜀國是最先滅亡的,並且同吳國不同的是,蜀國最終還是滅亡在了世仇的魏國手中,雖然當時魏國已經是司馬氏的天下了,但是曹氏皇帝仍然是國家的合法元首,所以蜀國滅亡後,司馬氏授意魏帝將蜀主劉禪封為安樂公,因為蜀漢自稱延續漢朝,而漢朝則有一條祖制,那就是“異姓不得封王”魏國皇帝將投降了的蜀主封為比王爵低一級的公爵也算是皇恩浩蕩了。其實,當時還未代魏自立的晉王之所以以公爵之尊對待蜀主劉禪,其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表示承認蜀漢為漢室血統,體現晉王的懷柔政策;第二、以此向還未歸附的東吳示意,明確表示:歸順有高爵,反抗則必死;第三、晉王為了安撫曹魏舊臣,讓他們看到,只有曹魏故主封的是王爵,而自稱正統的蜀主封的只是公爵,這一舉動也明確表示承認代漢的魏國的正統地位,而日後晉王代魏也將是承襲正統。

而相比魏國和蜀國,最後一個滅國的東吳就無關緊要了,東吳滅亡時晉室已經代魏稱帝,並且晉國當時伐吳的過程非常順利,幾乎沒遇到有效的抵抗,吳國無論投降或是抵抗,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已經意義不大了,吳國的滅亡已成定局,所以晉朝皇帝不會給予吳主過高的爵位,並且,東吳孫氏並非皇族出身,在三國中也是最晚稱帝的,並且東吳曾經經常向魏、蜀稱臣,左右逢源,其地位明顯低於魏、蜀二國。晉帝司馬炎在滅亡吳國之後冊封吳主孫皓為歸命侯,從歸命二字上我們可以看出,晉朝認為孫家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侯,僅管孫氏一族曾經當過皇帝,但是最終還是迴歸到魏國給他們封的侯爵位置。


歷史大潮,浩浩湯湯,昔日戰國時三家分晉,後又有魏蜀吳三家歸晉,歷史往往驚人的有趣,三國的舞臺中,曹氏、劉氏、孫氏糾纏數年沒有結果,反而是司馬家笑到了最後。魏主禪晉後受封為王爵,蜀主歸晉受封為公爵,吳主降晉受封為侯爵,王、公、侯爵位的不同代表了晉朝對魏、蜀、吳三主不同的態度。


歷史課課代表


首先要說一下,蜀漢劉禪投降的時候魏國還在,劉禪的安樂公是魏國所封,並非晉國,魏國曹奐在禪讓皇位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吳國被滅以後孫皓則被封為歸命侯,這三種不同的封號是有其特定含義的。

封劉禪為安樂公一是為了招攬蜀地人心,二是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給吳國看。

劉禪是三人中第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蜀漢投降以後,魏軍雖然攻佔了蜀地,但是蜀魏兩國敵對時間很長,司馬昭為了避免蜀地出現動亂,一方面重用蜀人治理蜀地,以拉攏蜀地的地方士族,另一方面則對劉禪加以厚封,以安撫蜀地還對劉氏政權有好感的人士。

在漢獻帝禪位以後,被魏國封為山陽公。劉禪這個蜀漢皇帝,對於魏國來說是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但是在投降以後依然被封為安樂公,和漢獻帝退位以後的爵位相當,可以說這個封爵已經非常高了。

另外司馬昭這麼做也有向東吳表示自己會寬大對待敵人的意思,以便為未來攻打吳國減輕阻力。實際上後來在攻打吳國時,這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孫皓下定決心投降。

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則是為了安撫還忠於曹魏政權的那些人士。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魏國政權以後,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時代以後對魏國的朝政控制已經非常嚴格了,那些敢於公開反對司馬家族的人也大多被消滅。但是在朝堂之上,對於曹魏依然抱有好感的人還有不少,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就一直為魏臣自居。

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也希望通過厚待曹奐,以儘可能的安撫這些還忠於魏朝的大臣。漢獻帝禪位以後是山陽公,所以司馬炎乾脆把曹奐封為王,顯示自己比曹魏當年還要寬厚,以安撫朝臣。

另外晉朝的法統繼承自魏國,此前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封曹奐為陳留王,可以顯示曹奐比劉禪地位高貴,也能增加晉朝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封孫皓為歸命侯,則是因為此時孫皓價值已經不大,所以被封的最低。

孫皓是三國裡最後一個國滅投降的皇帝,此時對於司馬炎來說,天下已經平定,也沒有什麼敵人還在和晉朝對立,繼續厚待孫皓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起不到什麼示範作用,因此並不需要過於優待。

當然,孫皓畢竟是自己主動投降,所以司馬炎也不可能把他封的太低。孫權當初向曹操稱臣時曾經被任命為南昌侯,所以封孫皓為侯也是一個比較恰當的爵位。


不沉的經遠


這肯定是有的講究的啊,三國征戰天下,本來應該是北魏取得勝利,但是因為司馬懿的種種謀算,結果桃子讓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炎給摘了,如果要硬來的話,在司馬昭的那個時期,就完全可以奪得天下,是司馬昭並沒有著急,選擇了為後人掃除障礙,最終才由司馬炎建立了晉朝政權。 三個國家全部投降於司馬家。而司馬炎本來是北魏的大臣,他能夠當上皇帝,就是靠的魏帝曹奐禪讓才能夠成功繼承大統。才能順利建立西晉王朝,而別人讓位給你,你成為了天下最大的人,如果太小氣,會被天下人所唾棄,為了安撫,肯定得給別人一個比較高的職位呀,而除了皇帝以外就是王,所以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是一種優待。 蜀國就不一樣了,蜀國是曹魏的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國戰敗,後主劉禪投降。當時的漢獻帝都被降為公,而後主劉禪作為投降之人,肯定不能被封以王的封號,那麼只能是公。漢獻帝都是公爵,劉禪被封為公也是非常符合禮法的。 吳國的遭遇和蜀國差不多,雖然比蜀國後投降,但按照道理來說,最差也應該是個公爵,畢竟都是三國之一,但為什麼吳主孫皓給偏偏只得了一個侯的封號。那是因為吳主孫皓不僅無能,而且昏庸,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司馬炎非常討厭他,但為了安撫三國,所以堅決只封侯,也從他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司馬炎是多麼的厭惡他,歸命侯,歸命就是想讓他去死。 歸根到底,司馬炎給三國君王分封爵位,也只是為了安撫,為了更好的接收地盤。


識二時辰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遜帝劉協被封為山陽郡公。在幾十年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脅迫魏帝曹奐禪位,而曹奐退位後被司馬炎封為成陳留王。


曹奐被被封為陳留王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拉攏還忠於魏國的那些人的心。意思就是曹奐是禪位於司馬炎,我司馬炎對他也不差,現在給他封王。並且讓他在自己的封地供奉魏國宗祠,並且不朝拜使用天子旌旗。這待遇其實跟劉協退位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劉協是郡公而曹奐是王。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晉國是繼承於魏國,表示跟魏國繼承於漢朝一樣,是屬於正統。


劉禪投降後被魏國封為安樂縣公。蜀漢是三國中最先被滅的國家,那時候魏國還在雖然實際上做主的人是司馬昭。但是東吳還沒有被吞併,這也是為了給東吳做一個榜樣。意思是你看蜀漢被滅,他們的皇帝投降依然被封為公爵,待遇很好。可以看出劉協和劉禪都是被封為公爵,但是劉禪的是縣公,劉協是郡公差別還是很大的。但是公爵屬於第二等爵位也不差,蜀漢名義上是繼承漢嗣所以劉禪被封為公爵。

在晉朝建立不久,晉朝就伐吳統一南方。東吳被滅後,孫皓一樣被遷往洛陽。孫皓作為三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被晉國封為歸命侯。作為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也不需要做給誰看了。但是封孫皓為侯還是為了撫慰東吳的臣民,而且東吳比起蜀漢魏國不存在正統了完全性的割據政權。魏國是受禪於漢帝,蜀漢是繼承漢嗣,都有一定程度上正統姓,而東吳只是一個諸侯國勢力,自然只能被封為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