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魚的重要載體,生生不息完全依靠水質的好壞來維繫生命的延續,識別水質好壞的重要依據是看水色。水色與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種群及其數量多少有關。我們在水產養殖實踐中遇到的水質問題以及水的顏色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就是同一種汙染源,對江、河等流動水體和池塘等非流動水體的影響,表現也不盡相同,同樣,養魚水色也千差萬別,瞬息萬變讓人捉摸不透也難以調控一塘好水來持久不壞,因此,水質與養魚的關係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水的管理應該放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的首要位置。
(好的水色水質)
一、水質的概念
水質是指水及水中溶存的物質共同表現出來的綜合特性,它包括:
感覺器官特性:顏色、氣味、味道、渾濁等。
物理化學特性:水溫、導電性、放射性等。
化學組成:也就是含有哪些物質以及它們的含量。
生物學特性:也就是有哪些生物以及它們的數量。
(水鏽)
二、水色的由來
養魚池塘水的顏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質、懸浮顆粒、浮游生物等反映出來的,如富含鈣、鐵、鎂鹽類的水呈黃綠色,富含溶解腐殖質的水呈褐色,含泥沙較多的水呈土黃色而混濁等。
在正常情況下,魚池的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反映,浮游植物細胞內含有不同的色素,當其種類和數量不同時,池水呈現不同的顏色與濃度。對於一般水產養殖來說,都只能通過觀察水的顏色、渾濁程度和聞其氣味以及測定水溫來判斷水質的好壞。
魚塘注水後,由於水中有溶解物質,懸浮顆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產生了水的顏色,其中
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浮游植物體內含有不同的色素細胞,當其種類和數量各異時,池水就呈現不同的顏色,並且視其存活及世代交替時間的長短,決定著水色維持時間的長短。(藍藻爆發)
三、影響水質的因素
影響水質的因素包括:
氣候:它會引起水體內的物質轉化或分解快慢不同以及周邊環境中的物質進入水體的速度不同。
周邊環境:土質、岩石、水源等。
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主要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質。
市面上的有機酸林林總總,建議大家選擇含量高的,且最好濃縮,使用時一般用量較多,方便攜帶。超濃有機酸,超濃配方,五倍濃縮;解毒排毒,調水淨水;適應於處理農藥殘留、藻毒素中毒、重金屬超標、水質異常等場景:緩解養殖動物中毒及應激反應,加速體內毒素排出,提高水體透明度,穩定水體pH值
施肥投餌:如大面積進行網箱養魚的水體常為烏黑的,它是由於投放的餌料未被吃完和魚排放的糞便引起等等。
(油膜水)
四、水質的簡單判斷
一般以水體呈黃綠色、無特殊怪味為好。
當水體呈純綠色,表明水體呈一定程度的富營養化。
當水體清澈見底,說明水體的營養物質少或清瘦。
當水體呈黑色,說明水體的有機物質含量過多。
當水體有較強的魚腥味時,說明水中養殖的魚的數量偏多或有一定的魚因病死亡。
當然,更準確的水質判斷應通過化學成份和生物種類以及數量後才能得出。
(富含小球藻的好水)
五、魚塘水質的目測方法
一看水的顏色
一般說油綠、黃綠、褐綠、茶綠、綠褐色是肥水;水質清淡,水色呈現淺綠、暗綠、藍綠色等是瘦水;水色是綠豆色水色,原則上就是好水;水色呈棕黑色是水質變壞的預兆,要採取換水等措施加以改善。
二看水色的日變化
如果一天之內水色多變,也是好水、活水。若一日之內出現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濃的變化現象,這是養魚的
好水。另外,一般肥水池的下風處油膜較多,並且上午呈茶褐色,下午往往帶綠色。三看水的透明度
養魚池塘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0--30釐米之間,小於20釐米或大於40釐米,表明水質過肥或過瘦了。
(透明度測定儀的結構)
在正常天氣和魚塘水中泥沙等不多的情況下,透明度高低主要取決於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據此可以大致反映出水中浮游生物的豐欠和水質的肥瘦。
(透明度測定儀)
各種養殖魚類因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對水質的要求也不同,草、鯿、青魚適應於較消瘦的水;鰱、鱅魚適應於肥水。
(瘦水)
六、對水產養殖有利和不利的水色
1.有利的水色
對養魚有利的水色有二類:一類是綠色,包括黃綠、褐綠、油綠三種。另一類是褐色,包括黃褐、紅褐、綠褐三種。這是因為這兩類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數量多,魚類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
根據經驗,有利於鰱鱅魚生長的肥水型水質可分為兩類:綠色類(包括油綠、黃綠、褐綠)和褐色類(包括黃褐、紅褐、綠褐等)。這兩類水中浮游生物數量較多,魚類易消化的種群也多。
2.不利的水色
如果水色呈淺綠、暗綠或灰藍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數量多,而不能說明其質量好,這種水一般列為瘦水,是養不好魚的水體。
如果水色呈烏黑、棕黑或銅綠色,甚至帶有腥臭味,這是變壞的預兆,是老水或惡水,將會造成死魚。
瘦水的水質清淡,水色呈現淺綠色、暗綠色、灰藍色、藍綠色等,浮游植物的數量雖多,但不易被魚類消化吸收,屬養魚不好的水。水色呈墨黑色或棕黑色是水質變壞的預兆,要採取加換水、施生石灰等措施改善。
油膜水多是肥水,主要是看下風處的水面,一般肥水池的下風處油膜較多,粘性、發泡,並且上午較少,下午較多;上午呈黃褐色(茶褐色)或菸灰色,下午往往帶綠色。
(清水)
七、掌握水質優劣的變化規律
觀察水色的目的是為了識別其好壞。池塘養魚的水質要求達到肥、活、嫩、爽才是最優良的水質,其中
肥是關鍵。但肥而不活,肥而不爽,卻不是優質水。因為浮游生物測定指數揭示,水體中多數是魚類不易消化的藻類種群,是老水。肉眼觀察,這種水色一天內無變化。
早期肥水可以促進藻類的繁殖,培育浮游動物,為苗提供開口餌料;豐富藻類可調節水體透明度,避免陽光的直射,控制青苔的生長。EM菌配合有機肥,養殖前期使用,有益菌分解有機質,為水體藻類提供充足的養料,促進藻類繁殖。
肥中帶活、肥中有爽的水,是活水好水,該類水體具有以下兩個變化規律:
一是上、下午有變化。表現為上午淡、下午濃,這符合藻類具趨光性活動的特點,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易被濾食性魚類消化的浮游植物,大多有明顯的
趨光性,因此,水質較“活”,一日之內會出現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濃的變化現象,這是養魚的好水。二是上、下風處有變化。即是上風處水色淡,下風處水色濃。這種水易生成“水華”,大多是優質水的標誌,反之則是瘦水或老水。
(老水)
八、施肥與水色的關係
養魚的水大都要施肥,尤其主養花白鰱的魚塘,但很多老塘不需施肥,加水後水體會自肥,有時水質還過肥,需注意!
施化肥的池塘,其水色由開始時的黃褐色逐漸轉為黃綠色,再轉為嫩綠色,最後呈現藍綠色。這是因為出現黃綠色時,浮游植物中的硅藻和綠藻比較多;之後當鞭毛藻佔優勢時,水色出現嫩綠;最後藍綠藻佔優勢,水色藍綠。
水色由黑褐轉為黃褐,再變為茶褐,最後呈現紅褐。這是因為金黃藻及硅藻佔優勢,才出現黃褐色的緣故,當金黃藻衰退,隱藻、硅藻、甲藻佔優勢時,呈茶褐色 ,之後裸藻及原生動物出現,而硅藻銳減時,水色便變為紅褐色。
與上述同樣道理便可知各種肥糞的肥水原理:施牛糞的魚塘,水色大多為淡褐色;施豬糞的大多呈醬紅色;施人糞的大多為深綠色;施雞糞的大多為黃綠色。
(藍藻水華)
九、水質變化的特殊現象---水華
所謂“水華”,即是指由於某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雲塊狀顏色,這是在肥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水華也是藻類在水體中水平分佈的表現。如果出現“水華”,則具有雙重性。這種水反映水質肥,對魚類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種類也多,這是有利的一面。這種水的水質肥,浮游植物的種類雖少,但數量極多,魚類易消化的種類也多,對鰱鱅魚的生長極為有利,
但這種水質難以長期維持,經驗不足的養魚戶很難掌握其規律。因其透明度小,溶氧條件差,如任由藻類繼續過度繁殖,當天氣變化時,不僅容易引起魚類缺氧浮頭,而且藻體自身也因缺氧而往往大量死亡(即死藻、倒藻) ,水質便會迅速惡化變黑,繼之轉清,甚至發臭,成為“臭清水”,出現泛塘死魚。
因此,如見池塘中有大量“水華”出現時,必須及時採取加註新水、開增氧機和控制投餌施肥等措施,將“水華”控制在較低水平,防止水質惡化。
(壞水)
十、水質惡化的辨別
1.水質惡化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水質惡化是由於水體中有機物質或腐敗物過多引起的。“流水不腐、死水易壞"是人們都知道的常識。流動的水體含氧量高,有機物質也不易淤積,所以大江大河的水質一般都比較好,而死水塘和流速緩慢的小溝小河,水體就容易變質。
自然的水體本身就具有自我淨化的功能,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水體汙染,大都是由於人類缺乏生態意識,人為地破壞了水體的自然生態平衡所致。就拿魚塘來說,如果施肥、投餌過量,或者用未經淨化的汙水補水,都會使水體產生大量的額外耗氧,不僅造成水體嚴重缺氧,還會產生大量的氨、甲烷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導致水質的惡化。
2.水質惡化的特徵
水體是否惡化變質,一般可通過水體生態的變化(如水生動植物種類的變化)和水的理化特性變化(如顏色、氣味、溶氧量等變化)來進行初步的判斷。
根據水體汙染的不同程度,魚塘的水一般有四種較為典型的顏色變化伴隨著水體的惡化程度。
(1)藍綠色——水質輕度惡化
施肥、投餌過量或汙水灌塘,會促使水體中耐肥性強的藍、綠藻大量繁殖,在水體表面漂浮一層膜狀物,水體渾濁呈藍綠色,這種“假肥水”現象是水質開始惡化的典型特徵。
(2)灰黃色——水質次重度惡化
投施過量且未經發酵的有機肥或淤泥過多的老塘,夏季會產生大量的耗氧和甲烷、硫化氫、氨氮等毒、害氣體,致使水體中的浮游生物和各種藻類大量死亡併產生毒素,呈灰黃色並形成發出臭味的“
臭清水”。(3)暗綠色——水質重度惡化
夏季高溫季節,由於不斷投施有機肥或補充生活汙水,不易被魚類利用的藍、綠藻反覆形成大量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惡性循環,造成水質濃綠而渾濁,水中重度缺氧,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產生較明顯的腥臭味,水質出現較嚴重的腐敗惡化。
(4)黑褐色——水質極度惡化
多年未清淤的老塘,塘泥深厚腐殖質過多,又不能補充新水,夏季高溫時會產生大量甲烷、硫化氫氣體,水色黑褐,水面漂浮一層黏稠的泡沫,發出較強烈的腥臭味。這種水體的生物循環幾乎停止而成為死水。
上述所說的為非流動水體的魚塘的四種比較典型的情況,僅供參考。
十一、水質的簡易調節
在平時可施入一定量的生石灰漿或調水劑來調節水質,施入的生石灰漿的數量應根據水體的烏黑程度和水體的大小來決定,生石灰10-40斤/畝,調水劑按使用說明投用。
當水體清澈見底時,應施入一定量的有機物質或尿素以及碳銨等肥糞來增大水體的肥度,促進水體浮游植物的生長,但施入尿素和碳銨等肥糞時也應注意施入的數量不能一次性過大,否則會引起魚的氨中毒或迅速過肥從而引起水質驟變。
當水體有較強的魚腥味時,應減少(比如分塘)或捕撈上市減少一定量的存塘魚的數量或加強開啟增氧機曝氣,當然,有水源條件的應該加水換水為最佳措施。
除以上措施調節外,平時多加新水、多開增氧機為萬全之策,另外,通過化學測定後,根據水體缺少成份的多少來施入某種物質(比如改底劑、生物製劑等),若某種成份過多,應施入多少處理所用的藥物等來進行較準確的調節,不能盲目的胡亂投入生物製劑。
綜上所述,精養魚池最理想的水質是:水呈淡綠色或茶褐色,水質濃而不混;透明度20--30釐米;水色的日變化明顯,有朝紅夜綠的變化。這樣的水浮游生物多,溶氧條件好,既保證了魚類良好的生活環境,又有豐富的天然餌料。
總而言之,只有在魚類養殖的全過程中控制好各個環節的水質,採用較好的養殖技術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每個養殖戶都不容易,選好正確的“養殖用品”很關鍵!點擊文章下方“瞭解更多”,瞭解更多水產養殖優選“好物”,祝願大家年年有個好收成!
閱讀更多 調水專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