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得不讀的奇書—《素書》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宣揚處世智謀、人生韜略的著作中,《素書》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本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類似“語錄”體的書,被歷代的隱士高人、謀臣策士奉為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籍和成就大事業的不二指南,從而流傳甚廣,影響極大。


《素書》的面世頗為神秘。該書作者相傳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隱士黃石公,他當時預見到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想物色一個優秀的人オ,以輔佐有道明君推翻秦的暴政,拯救天下蒼生,恰好於始皇十九年(前218年)遇到了在博浪沙(即今河南鄭州東北)行刺秦始皇不果而被追捕、正在亡命途中的張良。黃石公先故意把鞋子拋到橋下,讓張良取上來併為其穿上,來考驗張良的耐心、胸懷以及對長者的尊敬,認為其“孺子可教矣”,後又三次提前相會的時刻考驗他的氣度、誠心和勤奮,最後認為合格了,才把一卷書給了張良,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這本書就是《素書》。隨後張良熟讀此書,運用其中的韜略之術輔助劉邦成就了帝業。對於這一段老人授書的離奇故事,司馬遷慨嘆說:“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而《素書》的再次出現和流傳更具傳奇色彩。張良死後,該書不知何故也隨之湮沒了。到了五百多年後的晉朝,有盜墓者發掘張良之墓,在玉枕中發現了這部書,上有秘誠:“不許傳於不神不聖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此後,該書才在世間廣為流傳,並在清朝被收入《四庫全書》。


該書語言高度凝練,內涵極其豐富,對人世變化和事物發展的趨勢觀察細微、體會深刻;對如何提高自身修養、學會為人處世、理家經國、趨吉避凶、成就大業總結出一整套法則和經驗。


作者生逢亂世,詳察世間紛紜萬象,對人性的觀察和分析、對事態變化的把握、對利害禍福的剖析、對鬥爭謀略的指點都極為尖銳犀利,讀來驚心動魄,莫不切中要害。


張良運用《素書》的法則和謀略,使劉邦在與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屢次化礆為夷、遇難呈祥,以至於劉邦發出有名的慨嘆:“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素書》具有驚人的實踐性和極大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該書也是中國傳統人生哲學和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這在該書的每一章中都可以體現出來,而最後一章排比式的警句箴言尤其精彩絕倫,表明作者對對中國的歷史傳統、對老子和《易經》的哲學有著獨到而深入的認識。至於本書的真實作者,歷來有爭議,但普遍認為所謂“黃石公”者,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學說的隱士的化名,或認為他授書給張良,是通過張良來達到自己滅秦興漢的目的,其本人則逍遙自在。果真如此,則黃石公不愧為張良的老師一一他深藏不露、假手於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大象無形無為而無不為,其人生謀略已經達到老子學說的化境了


至於書名,《素書》的“素”意為“樸素、簡單”,就是說為人處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則無非道、德、仁、義、禮而已,但在實踐中的應用就莫測高深了,必須根據具體的情況隨機應變。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的《素書》開頭也對“素”字做了解釋:“素者,符先天之脈,合玄元之體,在人則為心,在事則為機,冥而無象,微而難窺,秘密而不可測,筆之於書,天地之秘洩矣。”


雖說書為奇書,但並不是說不管誰讀了都能成為像張良一樣的人。我們在瞭解領悟之後轉化為自己東西,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能為我所用,這才是一本書真正價值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