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裡的智慧(一)

《素書》裡的智慧(一)

《素書》共分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就這麼短短一本書,卻能直指任何管理體系的大道和本質。其作者黃石 公,他的思想傳承於老子,是周皇室衰亡,聖王之學流入民間,裂道為百之後的產物,《素書》記載的並不只是流俗中的所謂 計謀之術,而是用於經天緯地,治國平天下的曠世鉅著。要讀懂《素書》也應該用《道德經》這本總綱來解讀,黃石公作為老 子的傳人,他的思想也源自於《道德經》。張良得十之一二就能輔助劉邦平定天下,立下絕世之功。我們普通人只求個修身齊 家,得其萬一足矣。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 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 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 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素書》裡的智慧(一)

簡明扼要,字字珠璣,原始章是本書的主旨及總綱,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完美體系。從開篇第一句就能說明其思想來 源於先週上古道術,其體現的天人並用思想不可能產生在春秋戰國之後。老子的道家主要講的是三皇時期天人兩道未分之際的 天道自然思想。儒家是以人為核心,以天子為天,對天道秩序的模擬重建。其實道儒兩家在本質上來講都秉持著同一條大道。 在《素書》中道儒兩家並行不悖,甚至於還綜合了法家跟兵家的主要思想,這更能說明《素書》是繼承於上古大道為一之時的 聖王之道。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都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也從反面揭示了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人也必須全面掌握道德仁義禮這 五個層面的道術。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這裡面的“道”是指常道,是萬物的本源,也是這個宇宙萬物的創造者。這裡的“道”也是《道德經》宇宙觀的延續。老子及 其弟子的書籍大部分都會在開篇來揭示這個從上古便傳下來的觀念。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偉大之處,先宏觀再微觀,先把宇 宙萬物的根源搞懂,再來分析具體的事物,因為人類任何觀念及決策的出發點及第一依據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宇宙觀,宇宙觀問 題是首要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無法理解“道”這個字的含義,那對於老子系列的文化思想便很難讀懂。

人之所蹈。指人與“道”的關係,存不可須臾相離,行不可須臾相違。是一種完全的自然狀態,不需要強制,也不需要教導, 就能自然而然的生活。不會產生疑問及困惑,像花草蟲魚一樣,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都能保持自然純樸的天性。這也是道家 聖人治國的終極追求目標。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實現這個終極目標的方法,其中有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指“道”本身)。人、地、天、道、再加上人們想要支配的物,構成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五 個層級,自上而下分別是,道,天,地,人,物。而《道德經》《素書》等著作的目標就是使人可以做到上可通天徹地,下可 統御萬物,自然而然的和諧共存。“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是天地沒有心,不應該將其人格化。道為萬物之母,化生萬 物而不有,依自己本性使然更是沒有心。物是指世間萬物,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它們根據自然規則生存,依據的是自己的本 性。只有人有心,所以人活得最累,自然界中活不到自己壽限的也就只有人了,不僅自己活不到壽限,還因為瞎折騰讓很多物 種滅絕,這就叫人物兩害。中國聖賢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讓人復歸於道,甩掉不開心,甩掉無休止的慾望,迴歸到純樸的本 性之中,迴歸到世界的母親道的懷抱中,健健康康活滿120歲。這就是使萬物不知其所由。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依靠國 家的力量,需要一個政權集體推動才能夠實現,於是《道德經》是一本聖王之書,是用來教導皇帝成為聖王的,對於普通人來 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聖王,管理好自己的身心,活出真我。《素書》是具體的教導管理者們如何領導管理國家及人民的,在 古代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謀略”。而《素書》也被稱之為古今第一謀略之書。

人脫離了道,會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事,會產生挫折跟失敗,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人的認知跟行為就會持續惡化,最初 的表現就是煩躁,易怒,抑鬱,人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制創造了很多精神鴉片來讓人沉迷其中,在古時表現出來的是各種各樣 的宗教甚至是邪教。在現代表現為,網遊,島國的老師們,垃圾影視作品等等,這些只會讓人變得更加迷茫,從而放棄對現實 對自身的優化,所作所為持續惡化,進一步表現為對外界,對他人的傷害及欺凌,憋的時間久了,總要發洩出來。這些都是病 ,得治。

《素書》裡的智慧(一)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道生萬物,德是負責分化及塑造萬物的。“德”給了萬物具體的形象及身份,也給了萬物具體的責任跟義務,古人常說人要積 德,就是按照“德”賦予的準則行事,若人缺了德,就會受到處罰,就會生病,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病都是缺德的 一種體現,這不是罵人,而是在闡述一種現象。有人會說,我按照自然規律生活為什麼還會生病,這個答案是環境在惡化,這 也是為何長壽的人多在未開發鄉間的原因。

莊子雲:“有一而為形,物得之以生,謂之德也”。這個德不是流俗說裡的思想品格抑或心態。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德賦予的, 這就是“德者,人之所得”的意思。老子認為,人要重積德,重積德無不克,積德則正,正則不病。就像人考駕照,應該按照 標準來駕駛,否則就會扣分。而缺德扣的分,就是壽命。

《素書》裡的智慧(一)

萬物獲得“德”賦予不同的“得”,而變成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又有不同的天性,率性而為叫行其所欲,想要得其所欲 ,天性不能跟德相違背,這樣萬物才能各得其所欲。怎樣管理萬物讓其天性不與德相違背,這就是聖人的職責,相當於萬物的 老師,以“德”為準則,輔助天地教導及養育它們的子女,讓他們能夠各得其所欲,這也是管理的最高目標。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仁者,愛人矣。仁是德的外在表現,有德者比有仁,也就是所謂的仁者德之光也。聖人教導管理萬物,首先,要通曉萬物,通 曉萬物需要藉助“道”的力量,只有合於道,回到萬物之母哪裡才能對萬物有更深刻的瞭解及掌握。其次,要對人有巨大的慈 愛及犧牲精神,以天下為己任,這點在毛主席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想做聖人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非大德之人不可為。再 次,要懂得經世濟民,不僅要讓百姓吃飽穿暖,繁衍不息,還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恢復萬物的本真,不至於被慾望衝昏頭 腦。這些道理對於管理一個企業、一個家庭、一個身體來說同樣適用。

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是指像一個母親疼愛自己孩子的心情一樣,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孩子平安健康的長大成材。

《素書》裡的智慧(一)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仁義兩個字一般是放在一起的,仁者必有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仁”。“義”是萬物之間交往的一種規則,其主要目的是讓 萬物和諧發展,彼此無害。人之所宜的意思是,大家都認同的,對大家發展都有利的秩序準則。聖人治世,從“義”出發,要 讓人明白什麼是有益於人真正的善,什麼是有害於人的惡,這才是真正愛人的一種體現。

“賞善罰惡”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是具體的做法,讓人明白善惡,需要賞善罰惡。這個做法體現了法家的思想。孩子將垃圾分 類丟垃圾箱,做對了需要獎勵。亂丟垃圾,做錯了就應當處罰。從小事做起,賞善罰惡讓孩子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行為準則, 這樣長大後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趨吉避凶,有所成就。按照這種方式養大的孩子,當他們踏入社會,各行其所宜,人人都是 仁義君子,各成其所成,各得其所欲,天下自然長治久安。這就是所謂的立功立事。我們現在做的一帶一路、和諧發展、青山 綠水,都帶有“仁義”的特徵,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想要有所成就必然以“義”為基礎。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聖人治理天下,對萬民施以教化,分身乏術,於是創立了禮教,將怎樣做是對的制定為“禮”,只要符合禮的規範就是對的, 超出了禮的規範就是錯的,也就是孔子說的不逾矩。人們根據“禮教”的規範,日以繼夜的實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將禮教 變成了自身的行為習慣,那麼人倫秩序就建立起來了。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是謂人之本,缺一不可。

人首先應該具有正確的宇宙觀,哪怕不能合道而超凡入聖,也應該知道“道”的存在,這樣最起碼不是妄人。其次要有“德” 知道積德的意義,哪怕不能長命百歲,最起碼也能多福多壽。有德必有仁,有仁必有義,有義必守禮。對於聖人治理天下來說 道德仁義禮也相當於五個要素。合於道而曉天下勢。道生萬物而不有,道創生了萬物卻不認為它們是自己的私產,這樣萬物才 會長久的歸附於道。德賦予了萬物不同的性,尊德而行就會成其所欲。仁者愛人,像對待自己孩子似得呵護其成長。義者共存 ,賞罰分明,成功立業之基石。禮者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道德仁義禮,以道為出發點一直寫到具體治理人用的規矩,可謂 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素書》裡的智慧(一)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賢人君子,指可以輔助君主統治天下的人。人對萬物的統御,是通過治人來實現的。只有先傳道於人,組織起更多的人才能更 加有效的建立起良好的自然秩序。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也是最複雜的生物,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人的能力也是地球生物中 最大的,這個能力用對了為善,可以與萬物和諧共存,讓人類更好的繁衍生息。用錯了則為惡,害人害己,人物兩傷。謀略的 目的就是教導人用善的力量戰勝惡的力量,將人從作死的3道路上拉回來。《素書》開篇講宇宙觀,講道德仁義禮,不僅僅是針 對人類自身,而是從整個生態鏈出發,為了人類能夠更長久的生活在地球上而提供謀略。中國朝代的更迭都是在得道時興起, 在失道後隕落,無一例外。我們的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等,他們的小目標都是想讓這個週期變得更長一點,大目標是想 讓人類族群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如果他們在當代沒有做到,那就著書立說將方法傳承下去,以待後人研習。

《素書》裡的智慧(一)

明於盛衰之道。天下有盛就有衰,主宰這一切的是道,想要成為賢人君子而看清盛衰之道,首先需要解蔽。

第一層解物蔽,是操縱物的首要條件,比如人想拿起一個箱子,在箱子內部是很難完成的,從箱子裡出來再拿起箱子就能容易 的多。人之所以可以驅使物,是因為人站在物的外部,可以把物塑造成我們想要的形象。我們應該把物裝進自己心裡,物沒了 心還在,而把心裝進物裡面,物碎了心也跟著毀了,心毀了,人也就病了。站在更高層次,居高臨下的操縱物,做物的主人, 而不是奴隸。解了物蔽,方能明物御物。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呂不韋,他曾說過: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 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這就是解了物蔽的體現。

第二層解人蔽,這方面集大成者是儒家,儒家以人為核心,為天下定人倫,將人導向仁、義、禮,這些是建立在對人的認知之 上的。他們打破了人的桎梏,以人倫綱常為天下制定秩序,儒家可以說成是中國大部分朝代幕後真正的統治者。只有解人蔽, 方能治人,成為人之主。

第三層解地蔽,想要更好的治人治世,需要經世濟民,這就需要解地蔽,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我們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都產自 大地,人類想要更好的生存,必須合理的處理人與大地及大地產物的關係,做到和諧發展,這樣才能長久。想要理解地,只能 站在天的角度才能看清,這也是古人制定曆法來指導農業生產的原因。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解除地蔽後的表現。

第四層解天蔽,想要理解天,理解天文變化,就需要取法於道,因為推動天文變化的是陰陽二氣,而推動陰陽二氣的是道。只 有合於道才會看清其推動陰陽二氣的規律。

道推動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推動天文週期,天文週期推動地理週期,地理週期推動人文週期,人為週期推動朝代更迭,這就是 盛衰之道。作為賢人君子需要首先分析自己所處的時代有道還是無道,有道則盛,無道則衰。

通乎成敗之數。這裡的數是指,氣數、命數、天數。盛衰週期由道而定,稱為天數。世間萬物被天數而定,表現為自己的命數 。萬物皆由氣所成,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由生至死的週期稱為氣數。由此看來,地球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由人所組成的組織 、國家等機構也是有生命的,都有其氣數及命數。

賢人君子,可以通過觀察感應來測算王朝的氣數及命數,再審視自身成功立事的運數,若時機已至,動則功成。時機不至,則 時運不濟,功敗垂成。

審乎治亂之勢。天下有盛有衰,當權者能否做到盛勢守正,衰勢治邪。在盛時要能分析可以盛多久,在衰時結合當政者的措施 來分析能不能治衰,需要多久才能治好。若不能治,需要多久國家才會滅亡。這就是審乎治亂之勢。

達乎去就之理。通過上面三個方面的分析,閒人君子就可以分析出這個國家還能不能治,能治,沒有不可抗力阻擾,自己也一 定可以成功,那就可以投身其中治國平天下。反之,則去則隱,不要投身其中。

《素書》裡的智慧(一)

短短一句話,《素書》就將人成功立事需要的四個步驟給講清楚了。引用至現代的項目管理,第一步,明乎盛衰之道,相當於 做項目分析,排除一些即將衰敗的行業,確定項目目標及導向。第二步,通乎成敗之數。相當於項目評估,分析這個項目的前 景,以及投資收益率。第三步,審乎治亂之勢,相當於可行性分析,實行這個項目的話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成功。第四步,達 乎去就之理。項目決策階段,決定做或者不做。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身居於世,心守大道,伺機而動。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歷史上的聖賢偉人之所以成事,關鍵在於他們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他們是順天而為,順勢而成。借用了天地人之力方才可以獲得成功。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時運已至,人合時而行,則可以位極人臣之位。這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姜子牙,潛居抱道至七十餘歲,終於等到商滅周興之際,時運來了,這才乘勢而起,施展一身絕學,成為周朝第一功臣。時運不濟之時也只能做點小買賣,整天被妻子奚落,養家餬口而已。得天機而動,天人合發,人得天時、地利、人和,率眾而起,必成絕世之功。想統御天地人之力,需要等待時機,時機到了,整個時代就會推著你前行。

《素書》裡的智慧(一)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沒身是指恢復到潛居抱道的狀態。如果時機不到,不過潛居抱道罷了。

我們現在已知的聖賢,都是因其生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而得以名傳於世,他們自身掌握絕世道術只是一個前提,讓他們從潛居抱道中脫離而出是因為時機已到,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他們才可以應時而動,建功立業。而在平常的歷史時期,還有很多同樣身懷絕世道術的人在潛居抱道著。

在聖人看來,成功的根本目的是救人於水火,是讓天下恢復有道的秩序,是為了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他們不會期盼天下大亂,他們同樣渴望盛世,渴望為自己的民族、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素書》裡的智慧(一)

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是這個世界善的代表,我們現在講和諧發展,講青山綠水,講一帶一路,講全球一體化,就是想用善的力量讓我們人類得以更好的繁衍生息。人類需要自救,地球比我們能活的多,螞蟻都在地球生存了兩億年,我們人類只是地球歷史的滄海一粟,華夏的傳統文化才是讓人類能夠長久生存下去的根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