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容易被忽視,但很重要的育兒知識?

小糖豆心理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 很多家長看遍了網絡上的文章和視頻卻依舊對育兒問題感到困惑。

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至關重要的,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家長,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而言是起到直接的引導作用的。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早就瞭解了,然而生活卻不是演戲,第一次做父母的寶爸寶媽們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考慮是否行為得當,所以父母的自我提升是相當重要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積累,這對寶寶和父母而言都是有益的。

2.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

或許父母會認為孩子經常索要玩具或者要求去遊樂場是無理的要求,但是好奇心和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長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判斷小孩子的思維,當所謂美德不是出於自願時,就會變成整個社會對於個人利益的綁架。

3.用“未來”壓制孩子

這無疑是給孩子增加焦慮。一些家長的口頭禪就是“等你將來就後悔了”“我這是為你以後考慮”...... 這也是萬萬不可對孩子說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接納自己並且肯定自己,永遠可以面對自己的本心,永遠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孩子應該擁有快樂的同年,而不是時刻擔憂未來的心,苛刻的環境是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

4.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衝突,作為家長應該給自己設定一條原則或者底線,不一味遷就也不要過分強硬。用理智面對孩子,不論是寶爸寶媽還是小朋友都應該成為情緒的管理者而非情緒的奴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個性化家庭教育



快樂琪琪3


1.吃飯

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天都要吃飯,有些小孩全靠追著喂,有些小孩靠看電視喂,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會讓小孩吃飯比較被動,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我寶寶會坐了我就買了餐椅(這是我覺得最有用的育兒工具😛)從一歲開始就讓他自己坐在上面吃飯,一直到現在吃飯都不用操心。

2.過度保護

現在都是一兩個孩子,有的爸媽爺爺奶奶怕孩子摔跤總是小心翼翼的,我見過一個寶媽說怕地上髒,就一直抱著他的娃,一直到一歲半娃還不會走路,成長中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

3.斷奶

孩子斷奶一定要讓他跟自己一起斷,不要給別人。


12花


1.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早上吃芝麻,核桃,可以吃完整的原食品,也可以吃芝麻核桃糊,買原味的。既滋補,又防止孕婦便秘。多吃魚類,前三個月補葉酸。晚上喝杯奶,助眠補鈣

2.整個孕期多吃富含鐵的豬血,豬腎,牛腎,羊腎,雞肝,蝦,雞肫;黃豆,油豆腐,銀耳,大棗等

3.晚上腿抽筋,要補鈣,食補:魚,豆腐,海帶,豆漿,必要時服鈣片。

4.堅持每天散步,有助順產。

5.寶寶要多多練習爬行,寶寶爬多了學走路很容易。爸媽讓孩子學走路著急,要慢慢來,學走路是自然而成的事情。

6.給孩子把尿其實作用並不大。孩子還小,尿褲子是正常現象,如果爸爸媽媽把尿,會影響他的骨骼發育。到了1歲左右,讓他自己學會上廁所就可以了。

7.讓寶寶喝骨頭湯進行補鈣,其實沒有多大的作用。骨頭裡的鈣質是碳酸鈣,溶解進湯汁裡。如果想給寶寶補鈣,還是老老實實吃鈣片吧。

8.如果父母給寶寶使用塑料奶瓶,最好3個月換一次。塑料奶瓶易變質,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定期更換是最好的辦法。

9.寶寶發燒要散熱,不要捂汗,越是捂汗,寶寶退燒就越困難。


我懂寶寶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愛打人的小孩就是暴力小孩嗎?

他們的背後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秘密?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一、1歲左右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特別想媽媽關注他的時候,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用手的語言告訴你,我需要關注。

父母該如何應對?

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為孩子需要你的關注了,增強安全感。

二、1-2歲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會出現手部敏感期,拿到任何東西都會想投擲,並想投擲在一個容器裡,所以家裡的垃圾桶,整理箱,甚至大人正在吃飯的碗,都成為了孩子玩耍的樂園。有的孩子表現的就是喜歡用手觸碰任何東西,包括用手拍打物體,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在這個敏感期沒有順利度過,扔擲物體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他會繼續做此類動作,直到認為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停止。

如果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爭搶玩具而出手打人,那是因為2歲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物權意識,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

父母該如何應對?

1-2歲的寶寶與小朋友爭搶玩具時,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進行誘導,告訴他們東西給其它小朋友之後,還是可以要回來的,讓他們對物權有更準確的認識,並且示範給寶寶看,比如爸爸把玩具給媽媽,過一會兒媽媽再把玩具還給爸爸,如果寶寶堅持不分享,則一定不要強迫,切記這是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消失。

1-2歲寶寶發洩情緒時,父母可以幫他內化到遊戲中去,讓孩子知道,不高興時,除了打人,還可以做些別的。

2歲左右寶寶打人,可能僅僅是他們互動的一種方式,孩子很難掌握手臂的力度,撫摸很可能會變成推搡,另外他們也不認為大力的接觸他人是什麼不好的行為,所以父母要演示給孩子,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應該是過去拉住他的手,而不是過去直接拍他的頭。

當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時,父母都要馬上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心平氣和,不能粗暴的打孩子,否則孩子就會誤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

三、3歲以後的寶寶為什麼打人?

3歲以後打人,是孩子觸覺敏感的表現,就是所謂的“觸覺防禦過強”。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震動等產生的感覺。

人體對觸覺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防禦性的反應,就是單純的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另一種就是識別性反應,是大腦進行的精密觸覺辨識的反應。而觸覺防禦過強的孩子,對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出現單純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反應,即打人。

很多家長可以回想一下,當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將頭伸向孩子方向近距離接觸時,孩子會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動作。

父母該如何應對?

在家裡可以做的觸覺小遊戲,來幫助家長降低孩子的觸覺敏感度。

翻滾

訓練方法:家長可將孩子的毛絨玩具或軟體積木等物體鋪在地板上,在玩具上面鋪上一個毛毯,讓孩子從一邊翻滾到另外一邊,也可放置一些玩具,通過運輸小玩具增加遊戲的趣味性。根據年齡段不同,可設置不同的規則,3歲之前的孩子可翻滾或爬行運輸小玩具,3歲以上的孩子可設置時間和家長比賽。

踩氣球

訓練方法:家長可以將指壓板平鋪在地面上,上面放置彩色氣球,讓孩子用身體壓爆氣球,在壓氣球的過程中,氣球的質地柔軟,帶給孩子身體的觸覺是輕柔的,指壓板的質地堅硬,帶給孩子身體的觸覺是刺激的,在兩者之間對孩子身體進行不停的觸覺刺激,讓孩子在遊戲中進行觸覺按摩,降低觸覺敏銳度。

不論是打人還是被打,其實都是寶寶成長的一種經歷,是孩子們之間進行社交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更多的是需要平和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湖南沐苗教育


自閉症嬰兒時期的早期表現,別等晚了才發現!

自閉症是一種起病於嬰幼兒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很多新手爸媽沒有經驗,育兒知識只能從書本上或文章中瞭解一二。其實,嬰幼兒每一階段都有明顯發育標誌,會有一些明顯的症狀不同於正常嬰兒。北大醫療腦健康專家指出兒童孤獨症(自閉症)通常發病於3歲之前,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顯得極端孤僻,不與人交往,沉默不語或較少使用語言,特別喜歡重複、刻板地活動以及奇特的行為方式為主要特徵,至今病因不明,也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唯有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開發患兒的潛能,為他們將來求生存、求學習、求發展奠基鋪路。下面我們看看兒童自閉症有哪些表現?


目前觀察研究顯示,孤獨症兒童在此階段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但當出現以下異常情況時,家長應給予重視,必要時要帶嬰兒到兒科或兒童保健科就診諮詢。

· 嬰兒特別安靜或異常煩躁不安。

· 吸吮無力。

· 哭聲異常,如哭聲微弱或尖叫;哭鬧時不易被安慰。

· 聽到聲音沒有反應或不能追視物體。

· 睡眠過少或過多。

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專家建議:

1、母親懷孕時,儘量不要抽菸喝酒,這個是導致孩子產生自閉的直接因素,所以父母都要注意這一點。同時避免在孕期生病吃藥,藥物對胎兒也有激素作用。

2、父母應和孩子成為朋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鼓勵並引導孩子,拓展孩子的思維,經常帶著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做客。同時鼓勵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相互幫助,集體合作可以培養孩子的親社會性。

3、如感覺孩子有異常行為請及時帶孩子前來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圖片來自網站)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


問題好大,我說三個方面

不作為

很多新手父母看了很多書,發現要給孩子自由。所以平時的教養都是由著孩子,孩子想玩車就玩車,想出去就出去,在家不主動和孩子互動,在外跟著孩子後面不加引導。

其實,給孩子自由,這句話沒有問題,可它並不是說我們不主動引導孩子,不主動提供環境、資源。就像一棵樹苗,很容易長歪,肯定是需要我們照料的。

太限制

這點跟上面想反,在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限制太多,控制太多,“太高,不能爬”“太髒,不要摸”“不對,這個玩具不是這樣玩”“快點,過來玩這個”……

孩子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就是過度的控制他,會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

自我限制

由於“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經常認定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了,要麼說沒必要去學習,要麼說哪有那麼多時間,又或者說我學不會、學會也做不到……

殊不知為人父母,是最需要學習的。現在想當個保姆都要去學習考證,可偏偏對父母沒有要求。


你好,我是睿小丫和睿小咩的爸爸,也是一個從業近十年的早教人,曾輔導過超18000名孩子和家長。關注我,一起探索科學育兒、自我成長的道路。


李慶Celeb


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視的育兒知識,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往往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燈下黑,以為這個育兒方面的表現不重要,往往忽略掉了。但實際上那是對孩子影響會特別大的方面。

下面的話,我來說一說有哪些容易被忽視,但又很重要的育兒知識。


第一、不準哭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喜歡哭,對這種行為特別不喜歡,一哭的話就會感覺煩躁,所以會要求孩子說不準哭。這種不準哭,往往是對孩子的壓抑,會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一個情緒,長期以往這種情緒積累下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

是不是經常會說不準哭,有些男孩子還被教育男生不能哭,哭是小氣鬼等等。這些都讓孩子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進而養成什麼心事都藏心裡的習慣。一切都讓自己來默默的承受,時間久了,誰都受不了,內心也是脆弱的。

而這些,源頭就是從要求孩子不準哭來開始。


第二、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很多人是忽略掉的,因為孩子每天就在我們的眼前生活,相處的時間也很長,很多家長自以為跟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很好。但實際上,往往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親子關係,並非用一個時間長短來衡量,而是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你並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想法,和需求,那麼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往往並沒有你所想象的那麼好,這一點特別重要。

我一再跟很多家長說的,沒有關係就沒有教育,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出現問題沒有效果,歸根到底都是因為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關係不好導致的。

說句不好聽的,孩子就算想哄你開心,讓你因為自己的表現而高興,他也會想做些什麼事情來達到這個目標,於是他會表現出聽話來。


第三、聊天和溝通

不懂得跟孩子聊天和溝通的父母大有人在,簡單來說,如果你發現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孩子說的話你聽不懂,孩子莫名的哭鬧你也搞不清楚是為什麼,如果這種事情很多,那要注意了。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和聊天這一方面,有可能做的不好,溝通不暢,另外也說明,我們對孩子的瞭解還真的不夠。

常跟孩子說心裡話,孩子的狀態往往也是非常穩定和愉悅的。如果孩子只會默默玩自己的,沒興趣跟父母一起玩,這說明父母跟孩子間,溝通存在的是一條巨大的鴻溝。

第4隨意的逗孩子玩,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可以隨意的逗

這種最常見的就是長輩和親戚。覺得孩子可愛,於是總是逗他玩,結果逗得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

殊不知,孩子又不是馬戲團的動物,亂逗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也會下意識討厭身邊的人。

有媽媽曾經說過,他們家的孩子對誰都很好,但是就是對爺爺特別有意見,一看到爺爺就哭鬧,不肯他抱。為什麼呢?因為爺爺抱了他之後呢,經常逗他捏他。讓孩子生氣哭鬧而哈哈大笑,這讓孩子看到爺爺就躲開,就要哭鬧。那像這種原因是誰造成的呢?就是爺爺自己所造成的。


第5、教育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聽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者另外一種極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滿足,不論對的不對的,毫無原則的嬌寵和溺愛

這兩種面對孩子的方式都不對。最關鍵的是,旁人看得清,自己父母卻一幅無所謂的樣子。那些堅信孩子一定要打的父母,他最喜歡的就是否定孩子不要打的教育,不打怎麼行?而那些溺愛的父母,也聽不進別人的看法。

這兩類父母都容易走極端,並且很固執相信自己的教育。

實際上,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父母完全可以在幾個角色間變換:老師、同伴、媽媽、監督者、懲罰者、獎勵者等等。但我們如果總死抱一種角色,孩子會很容易找出對付這個角色的方法,你會發現教育無效又費勁。


以上幾種,可能很多父母都碰到過,可以留言討論。


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庭爸談育兒


小編總結有以下5點,可能大家在這上面或多或少都有誤區。

1、很多朋友說孩子出牙晚、頭髮少頭髮黃、長得慢、不吃飯、不睡覺......都是因為缺鈣?

其實“鈣”表示有點冤枉!

寶寶發育的種種,都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比如出牙晚,寶寶有個體差異,長牙的時間並不完全一致,不一定就是缺鈣了!

實在想補鈣的話,不妨帶寶寶曬曬太陽,還能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不要暴曬,早晨和傍晚最好。


2、發熱後降溫,應該增加散熱。發熱後捂汗,是普遍的錯誤認識。

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

有不少醫生抱怨過,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時,明明已經發燒了,還穿了好幾層的衣服,讓脫還不願意。

實際上,小兒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汗腺發育也不完善,用“捂汗”的方法不但不能使體溫下降,還會使體溫驟升,出現高熱驚厥。


3、寶寶吃奶吐奶,3個月後會減少。第一次遇到寶寶吐奶時,媽媽們一定是非常擔心的。

事實上,寶寶吐奶的現象很常見,一般3個月後會減少。

吐奶主要是因為寶寶的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連接食管處的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連接小腸處的幽門較緊,再加上吃奶時常常吸入空氣,奶液倒流口腔,就容易吐奶了。

注意幾點:

1、避免寶寶吃太急;

2、餵奶中途停一下,拍拍背;

3、已經吐奶了,將寶寶身體側過來;

4、吐奶後要注意清潔擦拭。

4、穿衣有講究,多穿未必好。穿少了會著涼,穿多點總歸有利無害?不!

穿太多,寶寶也容易生病。尤其是已經會走路的寶寶,他們本身體溫要比成人高一些,容易出汗,捂得太嚴實,難以散熱。

孩子和大人穿一樣多件就夠了。要判斷寶寶冷不冷,可以摸一下後頸和上背心處。

5、隨時隨地親吻寶寶,有害!“愛我你就親親我!”看到可愛的寶貝,用吻來表達愛是最直接的。但卻是有害的!

英國媽媽艾米·斯廷頓就用兒子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不要隨意親小孩。她家14個月大的寶寶被患有唇皰疹的親人親吻了一下,結果手臂到腳長滿皮疹。這樣的新聞還有很多......

所以,一定要學會幫孩子拒絕別人的親吻,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的健康狀況。

另外,大人患有疾病時也不要親吻寶寶,平時親吻最好不要嘴對嘴。


螞蟻觀察


1. 很多家長看遍了網絡上的文章和視頻卻依舊對育兒問題感到困惑。


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是至關重要的,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家長,父母的一言一行對他們而言是起到直接的引導作用的。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早就瞭解了,然而生活卻不是演戲,第一次做父母的寶爸寶媽們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考慮是否行為得當,所以父母的自我提升是相當重要的。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積累,這對寶寶和父母而言都是有益的。


2.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


或許父母會認為孩子經常索要玩具或者要求去遊樂場是無理的要求,但是好奇心和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家長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判斷小孩子的思維,當所謂美德不是出於自願時,就會變成整個社會對於個人利益的綁架。


3.用“未來”壓制孩子


這無疑是給孩子增加焦慮。一些家長的口頭禪就是“等你將來就後悔了”“我這是為你以後考慮”...... 這也是萬萬不可對孩子說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接納自己並且肯定自己,永遠可以面對自己的本心,永遠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孩子應該擁有快樂的同年,而不是時刻擔憂未來的心,苛刻的環境是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


4.堅持自己的原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有衝突,作為家長應該給自己設定一條原則或者底線,不一味遷就也不要過分強硬。用理智面對孩子,不論是寶爸寶媽還是小朋友都應該成為情緒的管理者而非情緒的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