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這些年因為電影行業的繁榮,越來越多元化的類型片有機會征戰大銀幕,紀錄片也是其中一種類型。只不過遺憾的是,雖然每年都有多部紀錄片電影上映,其中不乏品質不錯口碑也很好的片子,但票房大多不理想。

有一些觀眾反映,自己看到了一些院線紀錄片其實很不錯,但在推薦給朋友時會很猶豫,因為潛意識裡還是覺得這有點兒小眾。看來讓更多觀眾願意為院線紀錄片是件任重道遠的事。不過在電影院不開門的日子,如果選擇在家看電影進行“雲旅行”,紀錄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大河唱:黃河流域的曲藝傳承

我們常常在談傳承,但傳統文化、傳統手藝的傳承依然艱難。《大河唱》作為一部好看又好聽的音樂紀錄片,關注的是我國5種古老的民間曲藝形式和對應的5組仍在艱難傳承的曲藝人。他們在黃河流淌過的地方,以泥土譜曲,用生命作詞。看《大河唱》,在感受曲藝傳承的同時還能看到壯麗的黃河風光。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一個致力於將古老民間小調融入搖滾裡的音樂人,一個年過六旬總盼望著找個老伴的說書人,一個把愛情唱進“花兒”卻總被身邊人嫌棄的“花兒”歌手,一個因演員流失而愁眉不展的秦腔劇團團長,一個總在擔心後繼無人的皮影班班主,他們的故事被記錄,他們的歌唱匯聚成大河的悠揚。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我在故宮修文物:擇一事終一生的浪漫

怎樣換一種方式去遊歷故宮?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提供了新的視角。

如果說3集的劇集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像是科普小品,會讓觀眾驚歎於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組成部分的文物的華美和精妙,以及文物修復者的手藝之高超,算是故宮文物修復工作的知識普及。那麼電影版則更有詩意,它關注到了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和他們的人生態度。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文物修復實際上是一件相當枯燥的工作,它很考驗工作者的定力。文物本就是器物而已,但因為有了人的參與,器物便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而當一件文物被修復展出時,人們只是被器物驚豔,怕是沒幾人會想到器物背後默默付出的工匠。大抵上是因為文物所代表的是歷史,文物修復者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所以才有了海報上的“小工匠,大歷史”。但能做到“擇一事,終一生”,亦是不易,平凡而不凡。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一百年很長嗎:渡過這一關,我們就能好好生活了

《一百年很長嗎》電影版著重講在佛山學蔡李佛拳和舞獅的黃忠堅和新疆哈薩克族做馬鞍的老爺子阿合特。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同,《一百年很長嗎》不僅將關注點從皇城轉移到民間,還淡化了器物和手藝本身,把人推到了最前面。手藝傳承只是人物生活中的一個點,影片想要展現的是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他們應對的方式。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在我看來。“一百年很長嗎”這句話是用時間拷問生命,而《一百年很長嗎》的電影則是把生命細化為生活中的片段,用生活回應時間的拷問。作為紀錄片,導演一如既往地比較好的做到了真實性,儘量避免了過於刻意的導向。沒讓電影本身徹底走向苦大仇深的賣慘或是去塑造勵志典範。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不過蕭寒導演依然有他所堅持的浪漫主義情懷,黃忠堅和阿合特身上都能看到很強的對生活的信念感。阿克特的一句話就是註解:“渡過這一關,我們就能好好生活了。”雖然我們都明白,渡過這一關,還會有下一關。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四個春天:溫暖流淌在生活中,潤物細無聲

導演用鏡頭記錄下自己家——一個貴州普通家庭的生活日常。呈現出最美的風景和最溫暖的生活樣式。

沒有太刻意的去營造故事邏輯,只是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地去經歷生活的悲喜。儘管也會有不如意,但看完全片的終極感受依然是感嘆:這是多麼熱愛生活的一家人啊!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他們生活的樂趣不一定在於去成就多麼偉大的事業,他的的情感也不需要在強烈的衝突中顯露。一起吃一頓年夜飯,邊吃邊唱著;一起出去走一走,邊走邊唱著;一起去祭奠逝者,邊落淚邊唱著。簡單的生活片段,就已把他們的一切都充分說明。人生總有徹骨的寒冬,可最終一切最會在春天好起來的。

平靜祥和,有人情味。《四個春天》通過紀錄,在努力還原生活的真知。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喜馬拉雅天梯:登頂喜馬拉雅到底為了什麼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高的風景,那一定是在喜馬拉雅。在曾登陸院線的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裡一定能找到這樣壯闊的美景。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對於很多登山者來說,登上喜馬拉雅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巔峰,但對於珠峰腳下登山學校裡走出的高山向導來說,那只是完成了一次工作。“現在爬喜馬拉雅成了時尚,我有什麼話可說呢?”在上絨寺僧人眼中,這是座神聖的高峰,本不該被侵擾。這部電影在記錄美景之餘,還在探討旅遊、時尚與自然、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天梯到底通往何處?引人深思。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味道中國:從春到冬,從南到北,尋覓家鄉味道

很多人把吃當作旅行的第一要義,一部電影版《味道中國》就涵蓋了二十多個地方的特色食物,從春天到冬天,按照時令一一排列。在見證一道道美食誕生的過程中,也在隨著紀錄者的蹤跡遊覽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味道中國》的章節分配較為刻板,卻也頗有些笨拙的感動,還透著各個地域的人對家鄉的熱愛,不經意間就被他們的情感帶著走進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家關於愛的美味故事中。該電影2015年上映,比《舌尖上的中國》大電影還要早一年,雖然時至今日紀錄片依然是院線電影中的小眾,但宅在家的時候再拿出來回味依然看得很開心。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舌尖上的新年:中國人舌尖上的美味新年

與前一年的《味道中國》按照時間地點整齊排列不同,《舌尖上的新年》的剪輯方式更加跳脫,集中將祖國各地新年餐桌上的特色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菜的製作過程進行一一展示,充滿著喜慶的年味,看了之後不僅會對食物垂涎,還會惹起鄉愁。

除了美好的食物,作為《舌尖上的中國》新年大電影的《舌尖上的新年》還呈現了各個地方的特色建築和其他民俗,在家裡看上這樣一部電影,等於足不出戶前往了祖國各地的尋常百姓家,這是體驗即便是親自旅遊都未必能達成。

這些曾征戰大銀幕的紀錄片,票房雖不理想,但都挺好看

另外,阿鯤為《舌尖上的新年》創作的音樂非常精良,一聽就想到了過年,幾乎要溼了眼眶。


除此之外,還有《二十二》、《生門》、《大三兒》等許多優秀的曾走進院線的紀錄片電影值得被挖掘,希望這個值得出爆款的電影類別早日真的出一個爆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