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口罩的瘋狂

幾起幾落,中國的口罩行業頭上似乎盤旋著某種魔咒, 直到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口罩再一次站到了歷史的前臺。


2020年春,口罩的瘋狂


10年後,你會如何回憶我們正經歷的2020年春?

當我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新型冠狀病毒還在肆掠人間。

2020年的春節安靜而瘋狂地到來,新年的氣氛還未及發酵,新型冠狀病毒便以其強大的傳染性和殺傷力驚惶了全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辦公方式、社交方式被迫改變,大家微信裡討論的話題再也不是工作、時尚、旅遊或者親子育兒,而是:“哪能買到口罩?”

口罩,因為一場疫情突然跳上臺面,成為災難中人們的生活必須品,甚至是戰略物資。也有人調侃說不戴口罩上街無異於裸奔。

10年後,也許時間會沖刷掉我們對於這次疫情大部分的記憶,但口罩必將會與這一段特殊的時光糾結,成為這代人最深刻的春節記憶。

失控的口罩

“1月21日,一早起來就發現店裡的口罩賣空了!” 陳蓮在淘寶經營著一家五金店,也代理了一些國外品牌的勞保口罩,她的口罩庫存在20日晚間被搶購一空。而同一時間,驚訝於口罩銷售數據的店家絕不止陳蓮。

1月20日晚間,鍾南山確認了新型冠狀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點,而阻斷病毒人際間傳播的最好方法就是佩戴口罩。

幾乎一夜之間,便利店、藥房,甚至是五金器材、裝修建材店的口罩都被搶購一空。

統計數據顯示,1月20日、21日兩天,僅淘寶平臺就售出了8000萬隻口罩,相當於每天4000萬隻的銷量。1月20日後的四天內,京東平均每天銷售3600萬隻左右,僅1月22日一天,口罩銷量環比上月日均增幅高達48倍。

儘管賣出瞭如此多的口罩,還是有許多人從春節前到現在,一隻口罩也沒能買到,沒有任何過度,全中國陷入了“一罩難求”的局面。

中國到底缺不缺口罩,這個問題放在一個月前大概誰也不會去思考。

是的,世界一半以上的口罩都來自中國,國內口罩日產能可達2000萬隻,年產口罩的能力在45億隻。擁有如此龐大的生產能力,我們會缺口罩?

但在突發的疫情面前,醫護人員、患者、家屬、普通老百姓以及廣大農村居民,每個人、每一天都離不開口罩。而大部分的醫用一次性口罩每四小時需要更換一次。在武漢抗疫前線,口罩消耗的速度更是驚人。疫情一天不下去,口罩一天不可少。

這種海量的需求,疊加上中國14億的人口基數,我們幾乎無法去量化到底需要多少口罩?

世界需要的,中國就可以滿足;中國需要的,全世界也滿足不了。一個小小的口罩讓我們認識到,中國雖然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消費品這件事上,中國既是母親,也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14億人的中國,當人人都爭著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企業或者政府都無法擔當得起的。

中國口罩沉浮史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將口罩送上了神壇,也讓口罩產業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門類再一次站到了公眾視野的聚光燈下。

回顧上一次口罩在中國“奇貨可居”還是在17年以前。

2003年的開端與今年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年春天,SARS席捲中國大地,全中國第一次陷入了“口罩荒”。

經歷非典疫情洗禮,2003年成為中國醫療器械普及化的關鍵之年,而其後的17年,中國的口罩產業鏈幾經浮沉。

2003年非典之前,中國生產口罩的廠家並不多,非典期間以及之後出現過一輪短暫的井噴。

相應的,中國製定了各種標準以推進醫療器械類產業的發展,比如《GB19083-2010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同時,國家食藥監局也下發了《關於將醫用防護口罩等產品列入國家重點監管醫療器械目錄的通知》,並將醫用防護口罩和醫用防護服列入《國家重點監管醫療器械目錄》。

在政策的扶持下,口罩產業經歷了兩年相對平緩的發展期。好景不長,隨著非典漸漸從人們的記憶裡淡忘,與之相伴的口罩產業也逐漸進入低谷。

直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口罩又隨即火了起來,甚至帶動了生產原料的價格一路瘋漲。

這場被稱作做“豬流感”的疫情發端於美國,在中國本土影響並不大,大多數的口罩需求來自海外。國內沒有市場監管、沒有漲價禁令,企業按照自己對市場的判斷擴建產能。

H1N1疫情在當年7月份基本得到控制,如雨後春筍般瘋長起來的口罩一夜之間賣不動了,許多口罩及原料企業剛投入成百上千萬建成的生產線頓時被打入冷宮。

中國很多口罩和無紡布企業第一次嚐到盲目擴張的滋味。

後來,城市化進程加劇,工業化汙染進一步侵蝕著我們的生活,“霧霾”成為年代關鍵詞,口罩也再一次受到重視,口罩行業稍微得到了喘息。但隨著霧霾消散、醫藥控費,口罩行業又一次陷入了沉寂。

幾起幾落,中國的口罩行業頭上似乎盤旋著某種魔咒, 直到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口罩再一次站到了歷史的前臺。

據統計,全國衛醫護人員每天在崗大約1200萬人。

2019年我國的最大口罩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即使現在全國22個重點省份口罩產量已經恢復到接近2019年的最大產能,但最緊缺的N95口罩日產量佔比還不到1%。

所以,即便每個醫護人員日均消耗僅2個口罩,當前的產能連醫護人員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口罩產業在今時今日,擁有了太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為何難覓一線口罩品牌

據統計,1月21日-27日,電商平臺上搜索量前三的口罩品牌分別是:3M、穩健和霍尼韋爾,除穩健外,其餘都是清一色的外資品牌。

事實上,這樣的局面已經延續多年。如果按照防霾口罩領域計算,3M口罩可能佔有國內市場大概90%的份額。而從各地查獲的假口罩來看,3M也是中招較多的品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者的需求。

3M口罩進入國人的視野要回溯到2003年的SARS時期。

那時候,醫院裡醫生們佩戴的口罩、防護服以及醫用消毒水等防護用品上幾乎都印著3M的品牌標識,而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對3M的品牌背書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在普羅大眾心中,醫生的專業度給3M這個牌子鍍上了金邊。

其後,2013年霧霾襲捲中國,人們認識到了PM2.5的威力,3M再一次以強大的防護力使其品牌認知在國人心中穩穩紮根。

而此次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顯示了中國衛生防護用品產能上的應急生產能力有限,也暴露了在高端衛護用品領域對國際品牌的依賴。

在防護口罩方面,僅3M和霍尼韋爾兩家就在中國擁有大量的市場份額,儘管口罩只是它們千億產業帝國中不起眼的一個副業。

這不禁讓人發問:以在國內的發展來看,國產品牌與3M等國外品牌的口罩在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且我國口罩產業日最大產能2000萬隻,年產量佔全球約50%,為何就殺不出一個能夠匹敵3M的口罩品牌?

這似乎又回到了中國製造頗為人垢弊的老問題。與國外口罩品牌分類明確、科技含量高相對比,我國的口罩行業顯得原始而粗放。

口罩生產看上去技術含量很低,實際上要保持高過濾能力和低呼吸阻力,並不簡單。3M利用細小的纖維和靜電吸附,讓口罩既能透氣又能過濾極為細小的病毒粉塵等。

並且,因為需要銷售到世界各地,所以3M的口罩具有中國、美國、歐盟3大系統的認證。簡單來說,N/R/P系列是美國標準,KN/KP系列是中國標準,FFP系列是歐洲標準,數字越大防護等級也越高。

相對於3M等國際品牌的標準化管理和高研發能力,中國的口罩企業明顯具有低門檻、小規模的特點,且大多數企業為代工模仿。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統計,口罩企業2013年之前約有500家左右,而2017年已經近1000家。近幾年口罩行業產量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5%。但這其中獲得“醫用口罩註冊證”及“醫用口罩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僅有364家。這個數字對於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而言,顯得太不起眼了。

新冠肺炎疫情當下,面對巨大的口罩缺口,當務之急要解決的還是提升自身產能。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跨界生產口罩,加入了與新型冠狀病毒的賽跑。

比如,富士康的口罩生產線,日產量可達200萬左右;中石化是最大的口罩原材料供應方,口罩生產線也已經建好投產。

汽車企業也紛紛加入口罩的生產中,上汽通用五菱聯合其供應商建了12條口罩生產線,日產量預計達到200萬左右;比亞迪產能最大可達500萬隻/天;廣汽、陝汽也已經加入。

紡織服裝類企業中,水星家紡、三槍內衣、華紡股份、紅豆、報喜鳥等公司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罩生產線;紙企中,潤美紙業、中順潔柔紙業等2月初就開始援助口罩生產;紙尿褲企業爹地寶貝3月的日產能有望突破350萬,其中100萬將是醫療口罩;製造業企業中,包括OPPO、三友化工、和碩等製造/代加工企業也加入到了口罩的生產行列。

有了這些大企業的賦能,相信不僅能緩解這次疫情的口罩壓力,更能在疫情平息之後,加大自主創新提高研發能力,將中國以口罩為代表的衛護產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