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別用做傷人的武器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海涅

0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無意間看到一則帖子,說的是因為在某個視頻下說了幾句不同見解而被追著辱罵的事,縱然隔著屏幕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對方快要哭出聲的委屈。我想所謂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大抵如此吧。

帖子底下有許多表示理解同情的評論,本想也說些什麼安慰的話,可思慮許久刪了又改改了又刪竟是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言辭妥當。羞於自己辭藻匱乏之餘閒來靜坐,思及近來發生的種種,難免多生出些許感慨,不吐不快。

在這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時候,某四字慈善機構的風波尚未平息,社會各界善心人士還未得到一個足以服眾的交代,卻有鋪天蓋地的質疑和謾罵聲齊轉向在前線病倒的某位藝人。

我是不知道連一包方便麵的去向都可以公開的自發性慈善組織犯了什麼滔天大罪需要在這樣特殊的時候被人大肆詬病,好奇心促使,鍵盤輕敲之下,入目所見的一些言論讓人無奈又心痛,也才瞭解到在網絡越加發達的現在,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叫做“水軍”。

我想這類人大概都是些沒有感情的機器,總是不分輕重粉墨登場,肆意地跟隨號召者帶動節奏,從不顧後果如何,更不會生愧疚之心,也更加不會因自己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自責。在他們眼中,蠅頭小利永遠大於人道正義。

涉獵與好奇是人生而有之的特點,所以對於公眾人物,我們普通人總多長了一雙眼睛去盯著,所以他們一個小小的於我們而言再平常不過的舉動都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全民討伐。有人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也是人言可畏埋於重壓。

有時候,即便親眼所見,也難紅唇白齒一碰就斷人是非,遑論不問因由鍵盤一敲就妄定世間公正?

02

人言可畏,言於人心,畏其人性

“對人而言,語言是治癒煩惱的醫生,因為唯有它才有治癒靈魂的不可思議的力量。”

語言,是表達內心情感的途徑。作為人心向外的媒介之一,本該是於清風明月中訴說衷腸,於微雨落花中共譜篇章的傳世瑰寶,可什麼時候它竟淪落成傷人於無形的劊子手?彷彿靈魂所託不再純粹坦然,多麼可笑又多麼可悲?

其實自古以來,不分國界不分種族,言語傷人的例子數不勝數,猶如螻蟻遍佈,或無心或無意,似乎已經融於骨血再難分離。很難評判這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但到底多了些戾氣,少了些平和。

當然,不是說語言只能用於溢美之詞,只要能引人於善,止人於惡,言辭聲厲也是無妨的,但“忠言逆耳”從來都不等同於“惡語傷人”。

莎士比亞說“你的舌頭就像一匹快馬,它奔得太快,會把力氣都奔完了”,可見語言是應該高於感性的表達,以理性為加持。然而很多時候,總會有人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傷人寒心卻洋洋自得。

家國無恙之時,不少見批判醫務工作者的人,也不少聞數落軍人的聲音,可一旦災禍降臨,大家只能以最美的言辭去讚許感激這些不計生死奔赴前線的英雄們時,最鴉雀無聲的也是那些“舌頭奔得太快”的人。

這是人心,也是人性!

曾與一位朋友談及這類問題,她秉持的觀點是荀子的“人性本惡論”,雖覺她言辭之間有些偏激,但也能理解她的想法。“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原本就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的話題,各人自有各人的見解,無須統一蓋棺定論。

我雖不覺“人性本惡”,但也不覺“人性本善”,或許更贊同告子的“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而語言無非就是人性的另一層展示意義。

泰劇《禁忌女孩》中有一個小故事——《詛咒牆》。整段故事因單元主角的嫉妒之心而起,一次偶然在牆上塗鴉發洩她的不忿,意外發現寫在牆上的話竟能成真之後如獲至寶般欣喜若狂。可惜,既為“詛咒牆”,顧名思義便只能詛咒成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的不靈壞的靈”。

後來因為這面牆,人性的惡被無限放大,所有人不遺餘力地展露著自私惡毒的陰暗面。當這位主角想挽回一切時已經來不及,結果不但傷害了她最在乎的人,也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罪惡深淵,最終以所有人的消失為結局,包括她自己。

多荒誕稀奇的故事,觀之卻令人唏噓不已。

人言可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一個詞語,言的是人心,畏的是人性!

語言的威力,或許就在於此。

倘若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認識到“語言”這兩個字的分量,那個時候,相信我們會發現更多美好與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