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别用做伤人的武器

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海涅

01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无意间看到一则帖子,说的是因为在某个视频下说了几句不同见解而被追着辱骂的事,纵然隔着屏幕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对方快要哭出声的委屈。我想所谓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抵如此吧。

帖子底下有许多表示理解同情的评论,本想也说些什么安慰的话,可思虑许久删了又改改了又删竟是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言辞妥当。羞于自己辞藻匮乏之余闲来静坐,思及近来发生的种种,难免多生出些许感慨,不吐不快。

在这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时候,某四字慈善机构的风波尚未平息,社会各界善心人士还未得到一个足以服众的交代,却有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谩骂声齐转向在前线病倒的某位艺人。

我是不知道连一包方便面的去向都可以公开的自发性慈善组织犯了什么滔天大罪需要在这样特殊的时候被人大肆诟病,好奇心促使,键盘轻敲之下,入目所见的一些言论让人无奈又心痛,也才了解到在网络越加发达的现在,有一种专门的职业叫做“水军”。

我想这类人大概都是些没有感情的机器,总是不分轻重粉墨登场,肆意地跟随号召者带动节奏,从不顾后果如何,更不会生愧疚之心,也更加不会因自己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自责。在他们眼中,蝇头小利永远大于人道正义。

涉猎与好奇是人生而有之的特点,所以对于公众人物,我们普通人总多长了一双眼睛去盯着,所以他们一个小小的于我们而言再平常不过的举动都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全民讨伐。有人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也是人言可畏埋于重压。

有时候,即便亲眼所见,也难红唇白齿一碰就断人是非,遑论不问因由键盘一敲就妄定世间公正?

02

人言可畏,言于人心,畏其人性

“对人而言,语言是治愈烦恼的医生,因为唯有它才有治愈灵魂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作为人心向外的媒介之一,本该是于清风明月中诉说衷肠,于微雨落花中共谱篇章的传世瑰宝,可什么时候它竟沦落成伤人于无形的刽子手?仿佛灵魂所托不再纯粹坦然,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

其实自古以来,不分国界不分种族,言语伤人的例子数不胜数,犹如蝼蚁遍布,或无心或无意,似乎已经融于骨血再难分离。很难评判这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但到底多了些戾气,少了些平和。

当然,不是说语言只能用于溢美之词,只要能引人于善,止人于恶,言辞声厉也是无妨的,但“忠言逆耳”从来都不等同于“恶语伤人”。

莎士比亚说“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可见语言是应该高于感性的表达,以理性为加持。然而很多时候,总会有人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伤人寒心却洋洋自得。

家国无恙之时,不少见批判医务工作者的人,也不少闻数落军人的声音,可一旦灾祸降临,大家只能以最美的言辞去赞许感激这些不计生死奔赴前线的英雄们时,最鸦雀无声的也是那些“舌头奔得太快”的人。

这是人心,也是人性!

曾与一位朋友谈及这类问题,她秉持的观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论”,虽觉她言辞之间有些偏激,但也能理解她的想法。“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原本就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各人自有各人的见解,无须统一盖棺定论。

我虽不觉“人性本恶”,但也不觉“人性本善”,或许更赞同告子的“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而语言无非就是人性的另一层展示意义。

泰剧《禁忌女孩》中有一个小故事——《诅咒墙》。整段故事因单元主角的嫉妒之心而起,一次偶然在墙上涂鸦发泄她的不忿,意外发现写在墙上的话竟能成真之后如获至宝般欣喜若狂。可惜,既为“诅咒墙”,顾名思义便只能诅咒成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不灵坏的灵”。

后来因为这面墙,人性的恶被无限放大,所有人不遗余力地展露着自私恶毒的阴暗面。当这位主角想挽回一切时已经来不及,结果不但伤害了她最在乎的人,也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罪恶深渊,最终以所有人的消失为结局,包括她自己。

多荒诞稀奇的故事,观之却令人唏嘘不已。

人言可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言的是人心,畏的是人性!

语言的威力,或许就在于此。

倘若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认识到“语言”这两个字的分量,那个时候,相信我们会发现更多美好与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