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抓週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jianfeng_fm


古代聖人出生大凡都是有異象的。所以即便在《清史稿》裡,都能看到帶有神話色彩的正史記錄。

比如努爾哈赤出生就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懷胎10月生下的,努爾哈赤在母親的肚子裡呆了13個月。


因此很多歷史奇奇怪怪不符合常識的,也不必見怪。目的其實就是告訴你,有些人生出來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樣的。

正史都如此,更何況《清稗類鈔》這等野史?這裡有一個關於“雍正抓周”的故事也是如此。

滿月抓周這是漢人習俗,早在南北朝時期留見於史料記錄了。“抓周”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民俗,他寄託了大人們對一個孩子美好未來的祝福。


大人們會在孩子滿週歲會爬的時候,給他準備了一堆有著象徵含義的物件,比如毛筆、算盤、劍、雞蛋、橘子、梳子、尺子、銅錢,等等,讓小孩爬著去抓。小孩拿了毛筆不撒手,大人就會說,這孩子以後是個考狀元當宰相的。其實每個物件都代表了一個未來職業方向。但是那畢竟只是一個美好祝願而已。

話說康熙18年(1679年)農曆10月份,康熙也心血來潮,參加了胤禛的抓周儀式。


結果胤禛一把抓住了毛筆,大家都挺開心。這孩子以後是抓筆桿子的。但是胤禛拿著毛筆在哪胡亂畫了起來。康熙貼上去一看,畫出來的像極了一個字,頓時臉色驟變,摔袖子離開了,從此對胤禛留較為冷淡。

那麼胤禛究竟寫了啥,讓康熙如此忌諱?原來胤禛寫了一個“敕”字。這個字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寫的,因為只有皇帝命令才能用“敕”。

這也就意味著胤禛不是普通人,他是天命的未來皇帝。可是在當時,對於未來接班人,康熙早就做了安排的。唯一活著的嫡子胤礽在四滿週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封為太子了。而胤禛不過只是一個地位底下的婢女所生的庶子而已。烏雅氏當時甚至都沒有資格撫養胤禛。


所以康熙對胤禛冷淡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意味著如果天命屬實,他未來會挑戰胤礽的地位,而皇子奪嫡,對於做父親的那就是一個悲劇。

不過這顯然不是一個預言故事,而是一個後人穿鑿附會的故事,目的就是為了證明某些觀點罷了。



炒米視角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了幾下,康熙帝為何臉色驟變?

  據說當初胤禛的抓周儀式上,他拿起的是一支筆,康熙很開心,因為筆這東西代表著什麼呢,有才啊,會成為才子啊等等,誰知胤禛拿起筆就在紙上畫了起來,等康熙明白過來,細看發現這筆劃,竟然成了一個字,什麼字?“敕”。康熙因此大驚。

  如果胤禛和賈寶玉一般,抓胭脂水粉不過就是讓老爺子康熙怒斥為不可救藥的紈絝子弟,可為這個字不一般啊,老皇帝的心裡,波濤洶湧了。

  敕這個字,咱們都知道,放在古代,那就是和皇權聯繫在一起的,是帝王自上命下才用的詞,原本在漢時尊長告誡子孫或僚屬,都可以稱敕,但是南北朝以後就專指皇帝詔書。康熙本人是皇帝,用這個字無可厚非,但是胤禛不過一小屁孩子,竟然在胡寫中也寫下這麼字,怎麼不讓人吃驚呢?

  這個事情呢,不知道有幾分真實。但不影響咱們猜測康熙的心情,以下,說一說個人觀點。

  胤禛是康熙四子,前面有幾位哥哥,其中老二胤礽是皇后所生,此時已是皇太子,按正常的進度,胤禛註定是不會成為皇帝的,那麼,他寫的這個敕字,如果有心人操作的話,極有可能會成為超級漩渦——歷來天降異象,都是可以被利用的嘛。

  康熙作為皇帝,皇權是他不會捨得放下的東西。別說他和別人,就是他和胤礽之間,其實也很矛盾,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皇帝與儲君,註定是會有衝突的。私人感情方面,他對這個兒子是特別的寵,什麼都給最好,一切都是頂級待遇,因為他是他最愛的女人拼了命生下來的嫡子,可是於公而言,這個孩子將來註定是要接他的班,或者說把他的權力搶走的,康熙不是神,自然也不能脫俗,地主張三家的寶庫鑰匙還想一直攥到死,何況是那天下?所以,康熙後來兩立兩廢,也冊封了許多成年皇子,參與國政,各有屬下,勢力極大,目的其實不好和人明說,至少不能和太子明說。

  此時,康熙對太子還沒有什麼猜忌,後來,太子也的確很能幹,很合格,可是,再能幹再合格,也依然成了父皇眼中的釘子——此時的胤禛雖然還小,但誰又能保證他不會想搶班奪權?何況他連太子都不是!要引起怎麼樣的大風浪,才會應了抓周的“敕”字?

  作為父親,他不希望兒子們互相殘殺,作為皇帝,他或許也希望有個強有力的繼承者,可是,這麼多的孩子,都和他爭這個皇位,康熙的心裡,估計也矛盾得很,兒子厲害吧,自己危險,兒子懦弱吧,天下危險,皇太子和兄弟爭鬥出最強吧,又要傷天家感情,他們不爭吧,又不可能,這個老四啊,真是一出生就給了老父親太多的感慨和擔憂了呢。

簡單說幾句拋磚引玉了,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葉之秋


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水生慕夕


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抓周在原理上與這句話是相似的。通過孩子小時候的愛好而推斷長大後的事業。

抓周最早有記載是起源於三國時期,有種說法是當時東吳的皇太子孫登因病去世,吳大帝孫權需要在其他幾個兒子中選出一位立為皇太子。此時一位叫景養的人求見孫權,說有不能只看皇子們是否適合做皇太子,也應該考量考量皇孫們。他一個辦法能幫助他測試哪位皇孫更賢德,適合繼承皇位,孫權命他選一吉日,進行測試。

當日景養將一個放了貝殼、珍珠、書簡等物品的盤子放在眾皇孫面前,讓小皇孫們任意挑選。皇孫中只有孫皓一人一把抓中了書簡和綬帶。而多年之後孫皓果然登上了皇位。

這個方法在江南廣為流傳,孩子週歲時都要抓周試兒。雖說抓周只是傳統習俗,不是一歲時抓到了什麼東西,未來就一定會做什麼事情,但是抓周這個習俗卻一直很受人們的歡迎,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有記載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週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 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關於抓周是有很多說法的,如果嬰兒抓到印章,則預料長大以後能當官,飛黃騰達;如果抓了筆墨紙硯或者文具等則說明勤奮好學,能寫錦繡文章,才華橫溢;如果 嬰兒抓到弓說明喜歡練武,將來會成為武功高強的武將;如果嬰兒抓到算盤的話,則說明長大以後會理財做生意,如果嬰兒抓到一些糕餅等則說明是長大沒出息的普通人,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則說明日後是喜歡尋花問柳的花花公子。

“胤禛抓周”的故事記載在野史《清稗類鈔》裡。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於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一年以後也就是1679年十二月十三日這天康熙心血來潮安排小胤禛抓周。

康熙皇帝讓宮女太監為小胤禛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皇四子的抓周儀式,以此來預測未來胤禛是從文還是從武,好對其加以培養。



一歲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過了前面的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這讓康熙皇帝十分的滿意,想著這個兒子未來一定能輔助皇太子成為一治世之能臣。

不過當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紙上寫的內容後,變得臉色鐵青,原來小胤禛寫的是一個“敕”字。


這個字康熙皇帝最熟悉不過,這是皇帝批改奏摺所寫的。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難道自己這個四兒子有為皇帝的徵兆?這不就意味著奪嫡麼?畢竟自己早已立了皇太子,這讓康熙皇帝心理有點不悅。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第二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比老四胤禛大四歲,是康熙皇帝最愛的髮妻赫舍裡皇后所生,因為她年紀輕輕因為生胤礽難產而死,所以康熙皇帝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皇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皇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見康熙皇帝對其何等寵愛,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繼承他的皇位的。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後,康熙皇帝對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親近自己的這個兒子,也不疏遠,有點讓人抓摸不透。 不過胤禛從沒表現出干預政事的心理,為人也是韜光養晦,甚至表面上對皇太子胤礽還比較恭謹,漸漸的康熙皇帝也對胤禛放鬆了警惕。

但康熙皇帝晚年變得越來越疑神疑鬼,因為皇太子胤礽幾次監國表現出不錯的治國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太子黨,康熙皇帝懷疑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的胤礽會搶班奪權甚至謀害自己,康熙皇帝對太子黨進行殘酷打壓,培植其他皇子抗衡太子黨,並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引起“九子奪嫡”的悲劇。



而狡猾的老四胤禛看到皇太子胤礽被廢,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深藏不露,與親信隆科多年羹堯及十三弟胤祥等形成四爺黨,在背後推波助瀾挑動兄弟之間惡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最終太子黨、大爺黨、八爺黨都受到重創,三爺黨也被四爺黨陷害而偃旗息鼓,皇位最終在老四胤禛與老十四胤禵這對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之間爭奪。


康熙皇帝與老四、老十四的親生母親德妃都更喜歡英武正直的老十四,而不太喜歡深藏不露的老四,康熙皇帝封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以天子規格出征西北,因此朝野上下都認為老十四是康熙皇帝的接班人。

老四胤禛為了奪取最高權力,與親信隆科多一起不惜鋌而走險,謀害了69歲的康熙皇帝,篡改遺詔登基為雍正皇帝,並在繼位以後不久逼偏愛老十四的親生母親自殺。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把老大老二繼續囚禁,把老三、老十四發配為康熙皇帝守陵,廢太子胤礽雍正二年就一命嗚呼,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又殘酷殺害了老八老九兩個弟弟以及親生兒子弘時。幫助他篡位的功臣年羹堯隆科多等也先後被雍正皇帝處死。

為了掩蓋自己殘酷對待親人的暴行,雍正皇帝還親自編寫了《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辯護,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

雖然雍正皇帝是一位心狠手辣的暴君,但雍正皇帝據說是學佛開悟的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勤政的一位皇帝,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日,為治國安邦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父親康熙皇帝收拾爛攤子,又為兒子乾隆皇帝留下豐厚的家業。

雍正皇帝自己累死累活只在位十三年就不明不白死去,傳說是被人刺殺砍去腦袋而死,是用黃金做頭下葬,雍正皇帝的死因已經成為千古之謎,除非哪一天考古學家打開雍正皇帝的陵墓才能真相大白。


厚德載物49847


胤禛何許人也,就是清劇中最忙的那個四爺,也是正史中清朝康熙帝之後的雍正皇帝。

首先我們先介紹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先從太子胤礽說起,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裡的兒子,由於赫舍裡難產,生完胤礽後就撒手人寰,康熙悲痛之中就封了胤礽為太子,以懷念對赫舍裡的情感。康熙十分看中胤礽,教導太子完全親力親為,完全把胤礽當做大清的繼承人來培養,這就引出後來胤禛抓周的事情使康熙大驚的事件。

在胤礽5歲的時候,胤禛剛好滿週歲,康熙照例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因為當時都有抓周的習俗,皇家也不例外。在抓周儀式上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抓周的用品,康熙想看看胤禛能抓取什麼,用來初步判斷以後他是從文還是從武。

然而小胤禛卻抓取了一支筆,在紙上胡亂的畫,康熙看到頗為高興,認為胤禛會在文學上發展,可是當他把紙拿過來看臉色大變,因為紙上乍眼一看寫的很像一個“敕”字,這可是皇帝批閱奏摺用的專用字。康熙認為胤禛有帝王之兆。然而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已經立了胤礽為太子,太子才是合法繼承人,但胤禛也有帝王之氣,那麼不就意味著胤禛有可能會向李世民那樣殺哥奪位麼,這就是康熙對胤禛抓周事件大驚的具體原因。

先不討論這事件的真實性,但是後來胤禛真的做了皇帝,並不是像李世民那樣靠造反多權,而是太子胤礽被康熙廢除,太子因為自己的不思進取丟失了帝位,而成全了胤禛。這真認證了那句話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侃侃談古今



胤禛在抓周儀上抓了一支筆,康熙很是開心,以為皇家要出一位大才子了,可是胤禛又拿著筆寫了一個敕字,康熙就無法淡定了。

因為這個敕字乃是皇帝專用的字,胤禛的舉動是有天子之相了,而康熙早已經立下他和赫舍裡的兒子為太子了,有了皇位繼承人的他對於皇位是很敏感的,康熙是很不開心胤禛還有天子之相了。

但是之後的胤禛的確成了天子。

胤禛一直與世無爭,對太子很恭敬,對兄弟很友好,康熙喜歡他這樣的友愛恬靜的態度。在覺得太子荒誕無法繼承皇位,其他皇子也無法與胤禛比的時候,就真的立了胤禛為接班人。
胤禛的確也算是一位好皇帝。

胤禛成了皇帝,也的確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了,康熙沒有選錯人。胤禛勤政愛民,有過很多舉措,讓人歎服,並且對於太子等人,他也沒有大開殺戒,這點應該是康熙最放心的,他一直就不願意看見兄弟相殘的局面。



故事講完了,但是怎麼去評價這件事情了?這事應該是胤禛為了自己的皇位來的更正統而杜撰的一段歷史。胤禛說自己剛滿週歲就有了天子之相,會讓更多人認可他的天子之位了。


湘西小木魚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周”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然而胤禛似乎對父皇的冷淡並不在意,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太子謙卑,對父皇尊敬。如今面對儲君之位,胤礽依舊保持自己的穩重,這種王者風範被康熙皇帝看在眼裡。因此在考慮繼承人時,康熙皇帝對胤禛已經有所青睞,再加上憶起過往,似乎胤禛乃是冥冥之中註定要為帝的,於是康熙皇帝駕崩之前留下遺詔,傳位於四子胤禛。隨著科技進步,人們早已明白“抓周”不過是牽強附會,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只是將其作為一種習俗而傳承。


飄雨石花


抓周最早起源於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在新生兒週歲的時候,將各種物品擺放在小孩面前,讓小孩自己去抓,一般擺放的物品都是些筆墨紙硯以及算盤書籍和胭脂糕餅等,這是為了在小孩週歲的時候預卜嬰兒前途的風俗。

一般抓周的時候,如果嬰兒抓到印章,則預料長大以後能當官,官運亨通,如果抓了筆墨紙硯或者文具等則說明長大以後好學,能寫錦繡文章,才高八斗。

如果嬰兒抓到算盤的話,則說明長大以後會理財做生意,如果抓到一些糕餅等則說明長大沒出息,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則說明日後肯定沉迷酒色,要嚴加管教。

因此抓周其實不是父母迷信孩子以後的前途,純粹是為了取樂逗趣,當然也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舐犢情深以及對孩子美好未來的期盼。

到了清朝,抓周仍然盛行,不僅民間流行,皇宮裡也開始盛行,康熙年間,他在位時間最長,因此皇子眾多,皇子們出生一週歲的時候也會舉行抓周儀式。

胤禛也就是雍正一週歲的時候,皇室也給他舉辦了抓周禮,當時康熙也在一旁觀看,當抓周儀式開始的時候,小胤禛拿起一支筆,康熙看著高興,以為這個皇子喜歡文具,長大一定滿腹詩書,是個大才子。

誰知胤禛直接抓起筆,在紙上亂畫,起初康熙並沒有太在意,以為是小孩子胡亂畫畫而已,不必在意,但是在胤禛畫完以後,康熙定睛一看,才發現胤禛竟然寫了個“敕”字。

在古代“敕”字是皇帝的專屬,因為“敕”是指代皇帝的詔書和命令,和皇權聯繫在一起,這寓意著胤禛有潛龍之象啊,這可了不得,因此康熙看完臉色驟變。

不過康熙看完以後雖然臉色驟變,可是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早就將這個事情拋之腦後了,因為當時太子已經冊立了康熙和赫舍裡皇后所生的嫡子胤礽。

況且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出身卑微的德妃,胤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看起來完全和皇位無緣,因此康熙只把這次抓周當成巧合罷了。

若干年後,胤禛果然當上了皇帝,拿著一支硃筆殺伐決斷,幾乎每天都在奏摺上寫“敕”字,難道和一週歲的時候他抓周寫的“敕”字有關嗎?你們說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啊!


小聰歷史客棧


康熙臉色驟變的原因是胤禛雖是胡亂畫了幾下,卻碰巧“畫出了”一個“敕”字,因而令康熙大帝臉色驟變。

敕為何意

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繫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

抓周起源

抓周儀式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擇一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端出一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鬥,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後,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大臣們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時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採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

自此之後,世人都喜歡用抓周來看這個孩子長大之後的成就會如何,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胤禛抓周

四皇子胤禛在抓周儀式上,最開始抓起了一支毛筆,這讓康熙看到十分高興,認為自己的四兒子以後會成為文能提筆安天下的才子,但是沒想到,胤禛在拿完毛筆之後,在紙上胡亂畫了幾下,竟然畫出來一個敕字。

康熙看完就很鬧心,因為當時胤禛的二哥胤礽已經早早的被康熙立為太子,滿朝文武皆知胤礽就是康熙殯天之後接任的人,但是在古代比較相信這些天註定的東西,胤禛手寫敕字,代表著有帝皇之氣,這如何不讓康熙鬧心呢?代表著自己的四兒子是帝王之才啊,但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是康熙不願意見到的。

思慮過後,康熙雖然不再提及此事,但是從此對四皇子胤禛也沒有那麼熱情了。

抓周成真

雖然康熙對胤禛的態度不好,但是胤禛也給自己長臉面,從小就性格淡然,端莊守禮,表現出了不同凡響的氣質。

後來康熙兩廢太子,在最終康熙去世後,果真也留下了遺詔,讓胤禛成為皇帝也就是下一任皇上,雍正。

結語

雍正的登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們也不知道抓周儀式上所發生的這件事情 是否是真實的,但是,這也表示了當時的皇帝們,更喜歡用神權交付,天生帝王的形象來襯托自己,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神化,保證皇權的昌盛。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說起抓周,這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想通過週歲抓周的方式預測孩子的未來,所以“抓周”在古代是一家人重要的一個儀式。且這不僅是老百姓們的專屬,就算是帝王家也都十分的重視“抓周”,甚至連皇帝本人都對“抓周”十分的重視,畢竟皇子們的將來關係的是皇室乃至王朝的未來。


但清朝康熙皇帝四子胤禛在抓周儀式上的一個舉動,卻讓康熙皇帝臉色驟變,甚至心裡面對這個胤禛這個兒子生出了隔閡,這是什麼情況呢?

胤禛在週歲的時候,康熙皇帝依照慣例為其準備了筆、墨、紙、硯、馬鞭、弓箭等用於皇四子的抓周儀式,以此來預測未來胤禛是從文還是從武,好對其加以培養。


一歲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過了前面的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這讓康熙十分的滿意,想著這個兒子未來一定能輔助太子成為一治世之能臣。不過當康熙看清胤禛在紙上寫的內容後,臉色驟變,原來小胤禛寫的是一個“敕”字。這個字康熙在熟悉不過,這是皇帝批改奏摺所寫的。



難道自己這個四兒子有為帝的徵兆?這不就意味著奪嫡麼?畢竟自己早已立了太子,這讓康熙心理有點不悅。

所以在抓周之事之後,康熙對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親近自己的這個兒子,也不疏遠,有點讓人抓摸不透。

不過胤禛從沒表現出干預政事的心理,為人也是淡泊名利,甚至還一直支持太子,漸漸的康熙也對胤禛放鬆了警惕。

在後來太子被廢,或許是康熙想起了當日抓周的情景,又或許是其它的原因,最終康熙還是選擇了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不過不管是什麼原因,胤禛小時候抓周就有成為新帝王的預言,最終也成為了帝王,二者重合也算是一件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