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曹操《卻東西門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兩漢曹操《卻東西門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據考證,這首詩作於曹操的晚年,即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敗於赤壁之戰以後。當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年事漸高,面對戰亂連連,統一中國的事業仍舊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首詩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詞。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卻東西門行註釋: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大雁生活在遙遠的塞北,那是荒涼無人的地方。

舉翅萬餘裡,行止自成行。舉翅飛行萬餘里,飛行棲息自成行。

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冬天在南方飽食稻穀,春日一到又飛回北方。

田中有轉蓬(péng),隨風遠飄揚。田中有草叫轉蓬,隨風遠飛四處飄揚。轉蓬:飛蓬,菊科植物,古詩中常以飛蓬比喻征夫遊子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活。

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從此永遠離開自己的根,萬年難相會各在天一方。不相當:不相逢,指飛蓬與本根而言。

奈何此征夫,安得驅四方!遠征的將士怎麼辦,怎能離開四方歸家鄉。奈何:如何,這裡有“可嘆”、“可憐”的意思。安得:怎能。去:離開,避免。

戎馬不解鞍(ān),鎧甲不離傍。戰馬永不卸徵鞍,鎧甲不離人身旁。

冉(rǎn)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歲月流逝人漸老,何時才能返故鄉。冉冉:漸漸。

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神龍藏身在深淵,猛獸漫步在山岡。深泉:應作“深淵”,唐人抄寫古書時常把“淵”字改為“泉”,以避唐高祖李淵之諱。猛獸:應作“猛虎”,唐人為李淵之父李虎避諱,常把“虎”字改寫作“猛獸”。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孤死頭還向山丘,人的故鄉怎能忘。狐死歸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首丘,頭向著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來的一種說法,用以比喻人不該忘記故鄉。



曹操的主要作品有:

蒿里行、龜雖壽、觀滄海、苦寒行、短歌行、短歌行、謠俗詞、氣出唱、土不同、豔、薤露、冬十月、度關山、述志令、精列、秋胡行·其一、秋胡行 其二、卻東西門行、氣出唱、對酒、薤露、董逃歌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