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心有多複雜,為何與人為善,卻沒人幫你說話?

王攀112


王立群教授講《史記之漢武帝》時說過:往往人總是對幫助過他人的事記得很清,而對他人給予自己幫助的事容易忘記,這是人的本性。在職場中,這種現象更甚,每個人在做某一件事情時,都會想一下:我這麼做是有利還是有弊?絕大多數人都以保住自己的飯碗為重,因為每個人都不易!說句不客氣的話:當一個人在逆境中時,他只是在旁邊觀望,都算他善良了!落井下石的往往都是以前有求於你的人。這不是悲觀,現實如此,不必太計較!和善重要,但一定要懂得拒絕,一定讓自己的和善也帶有鋒芒。


他佈置的作業


這現象太普遍了。我把經歷過的案例說給你聽,你就知道職場的人心有多恐怖。

記得,在4個月前,我們的好同事辭職了。我們有些失落,畢竟跟我們相處了5年多,而且在職時跟我們關係很好,每逢節假日就帶家鄉特產給大家,由於他家在外地,每逢週末,他都願意留下來加班,好讓我們放假陪家人,去度假,這男生確實是很不錯。

逐漸地,由於工作原因,他有了辭職的念頭。剛開始,我們還勸他不要衝動,慢慢想清楚再打算,但他認為公司已經沒多大的發展空間了。他想回老家那邊找工作,既然勸也勸不動,就只能留下不捨了。

臨近辭職的時候,我們一群人為他踐行,那天,大家都喝了不少的酒,說了不少好聽的話,“前程似錦”、“一路順風”、“步步高昇”……

當天晚上,他打包好東西就走了。

第二天,辦公室一切恢復正常,而他的位置就空空如也。經理召集大家開晨會,在會上,經理把客戶投訴的問題列舉出來,問大家到底怎麼回事。

剛開始,一眾同事都低下頭不說話,一分鐘後,有一個聲音傳出來了:我當時接到客戶電話後,就記錄了問題,並交給了售後部,後面我就不知道他們怎麼處理了。

接著,另一個聲音傳來:這整理後的問題我是收到了,但是記錄不太清晰,我也讓他去詳細諮詢客戶的。

然後,角落裡又響起了反駁的聲音:客戶第二次打來電話,我就讓同事A(已經離職的那個)跟進的,誰知道他沒有及時跟進,導致客戶發火投訴。

其他同事接著說:是啊,同事A負責的,我們沒有收到他的反饋,怎麼處理下去呢?

同事們紛紛把責任歸咎到一個已經離職了的同事上,這場景跟前天踐行宴上的不捨格格不入。

隔了一些天,離職了的同事還發了微信給各位同事,問他們要不要家鄉特產,他寄些過來請大家吃。大家都說好!

突然感覺到很諷刺。果然人心隔肚皮。

歡迎關注【羊仔的職場之路】,職場無小事,處處大道理,每天分享一點點,每次進步一點點。

羊仔的職場之路


職場複雜的不是人心,是利益。表妹給我講過一件事情,她目前在國外工作,去年12月份的時候,國內領導到她的代表處出差。那位領導是在去年剛轉到表妹的部門,所以她們是第一次見面。

表妹發現他為人非常善良,請她吃飯,給她分享職場經驗,給她分享自己存錢買房的經驗等等。可是諷刺的是,這位領導的原部門的同事過來出差的時候跟她說,他在原部門對屬下非常苛刻。

這位領導在原部門是一個小經理,手下大概有二三十人。

他經常性的把女員工罵哭,女員工哭不是因為委屈,而是他用的語言帶有侮辱性質。表妹知道後,表示很難理解,就跟我講了這件事情。其實稍微分析一下,這件事就不難理解。表妹在國外,跟他沒有什麼業務上的交集,也就是沒有利益衝突。可是他在原部門時,他的工作績效有一部分是由他的下屬決定的,那他除了想看最終工作結果,其它他是不會太關心的。

當然,不是所有領導都是這樣,但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

人是沒有絕對善良的。那我們要如何“與人為善”呢?

職場與人為善的前提是不要當“爛好人”

所謂職場“爛好人”就是凡事不拒絕、害怕得罪人,覺得一個愉快的工作環境比工作本身更重要。可是通過這種方式維持的愉快的工作環境,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當週圍同事習慣了我們的不拒絕又,一旦拒絕,那比從一開始就合理拒絕帶來的負面效果會更大。所以職場想要與人為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做“爛好人”。

  • 職場幫人量力而行。在公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職責,但是人各有所長,求助人和被人求助非常正常。但是我們在幫人時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就是要確保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會受影響。
  • 職場幫人要盡力而為。我們都知道在職場中,值得被人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旦我們決定了要幫人,就一定要盡力而為。特別是如果後續發現事情跟自己的任務發生衝突,我們可能無法達到對方的期望時,一定要提前知會對方。

職場與人為善要克服“玻璃心”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很出名的臺詞: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句話雖說不能當做我們做事的行動指導,但至少可以用來理解其它人的行為動機。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他的行為動機不可能跟小孩子一樣,非黑即白、是非分明,只有所謂的“善”。是因為成年人圓滑嗎?不是,是因為成年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更多了。

比如之前你幫過一個同事,如今你碰到難題了,想請他幫忙,他拒絕了你。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會“玻璃心”的覺得對方不懂感恩,或者覺得對方不值得交往。可是現實情況很有可能是,他家裡的小孩生病了,他夫人一個人照顧的非常累,他想早點下班回家陪孩子,同時幫夫人分擔一下。所以在職場中,我們不要玻璃心,在理解對方的行為時,要懂得多角度換位思考。

  • 在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時,儘量往積極的方面去想。
    如果這件事是在很困擾你,想辦法用一個委婉的方式問一下對方,比如針對上述情況,可以問:你這麼著急回家,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情?
  • 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們非常容易把自己放在道德審判的位置上,很喜歡用的句式是“如果是我,我就不會像他那樣不近人情”。可是事情情況是,我們大對數情況下,就是跟對方做法一樣。所以,當我們心裡這麼想的時候,停下來,真誠的問下自己:我是否真的能達到我對他人的要求

人心說複雜也複雜,說不復雜也不復雜,只是看我們能否嘗試用一顆包容、淡然的心去理解各種職場現象。


學習委猿


在職場有"三不幫,三不說"。

1、別人不開口請求不幫。

2、別人開口請求要考慮個人能力,沒有十全把握不幫。

3、要有眼色判斷聖意,有時領導為了“修理”某個刺頭會給他有難度任務,這時你千萬不能幫,否則受株連。

三不說:

1、對同事有關領導消息不說。否則你會死得很難看。

2、不要對同事掏心窩子話。

3、不要把同事當朋友,搞搞清楚,他是與你在同一個平臺爭利爭寵人。



一筆飄紅


職場大忌:與所有人為善。

一個與所有人都交好的人,實際上和所有人都不好。

所以,當出現沒人幫忙說的一天,不要怪別人,只怪自己。因為這就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01

混職場,最差的人不是那些沒交到朋友的人,而是自認為與所有人都交了朋友的人

我們總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於是有人就誤以為,只要與所有人為善,對方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於是自己就有了更多的朋友。

真的是這樣嗎?不需要舉什麼例子,看看自己是怎麼做的就知道了。

你會發現,和自己相熟的永遠就那麼幾個,而不是自己在公司裡的每一個人。

絕大部分人,等到你離職了,你都不知道對方長什麼樣。這才是職場真相。

所以要說善待所有人,可能嗎?這裡的善待,不是說與人友善,而是特指事無鉅細,什麼都說“好”的人。只要是別人的請求,自己就會答應,完全不管自己是不是能夠接受。

自己內心所想就是,只要自己幫了對方,對方就會對自己懷有感激。

說實話,都是一些好不起眼的小事,順手幫個忙而已,又能有多大的感激呢?如果你不能幫,他大可以換一個人。實在不行,那就自己來吧。

對感激,最好的定義是“寧給窮人一斗,不給富人一口”。

只有在對方最要的時候,給予的特殊關懷,才會讓對方心存感激。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

可往往,爛好人只是在給“富人”一個毫不起眼的幫助。

02

實際上,越是把自己姿態放得低,對方越瞧不上自己,自然也不會平等相待

良好的關係,是建立在等價基礎之上的。我幫得到你,你也幫得到我。這和人脈有著相似之處。

如果自己只是一味的遷就對方,實際上了,對方會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甚至你不再幫他,他反而會覺得你這人太不夠意思。

在這種非良性的互動中,自己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培養了對方的習慣,讓對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凡事都好說話的人。既然你什麼話都好說,那我為什麼還要特意把你放在心裡?

第二,把自己的地位降低,無形中拉大了自己和對方的心理位置。對方不會覺得你的行為有什麼好,反而會覺得和你在一起,會降低他的那種存在感。

這就像那句話說的,“面子給多了,連狗都覺得自己是獅子”。自己的無限遷就,就是讓對方誤以為自己是獅子。

所以,當遇到了某事,自己覺得不公平的時候,怨天尤人或者責怪別人是不對的,要怪就怪自己,沒有理清這層利害關係。

03

人可以善良,但善良裡一定要帶著點鋒芒。鋒芒不是刺,而是自己的個性,這才是吸引人的關鍵所在

每一個老好人,都不招人喜歡。這就像便利貼,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不需要的時候就晾在一邊。

只有那些帶著鋒芒的人,才會被人正眼瞧。

人有時候也是很怪的,對他好,他不在乎。反而不對他那麼好,偶爾好一下,卻對你倍加感激。

自己既然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那就必須做一個能讓他們關注的人。而關注,就得有稜角,太順滑了,手感沒什麼區別,也就不會加深印象。

其實這樣一來,自己活得也更加的自在。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我們都只在這世上走一遭,難道就是為別人而活的嗎?自己難道不是最應該被關心的那個人嗎?

再說了,與所有人交好,就憑自己有限的精力,又哪可能辦得到。

與其如此,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幾個人身上。和這些人關係打牢靠,自然就會通過他們無形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說白了,一個處處與人為好的人,就是沒有特點的人。沒特點,就是容易被忽略。

我是@次等大叔,著有《從零開始學招聘》,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10年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經驗,擅長生涯諮詢、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同事小小是做客服,她的工作就是通過線上接待客戶,促成銷售。小小為人也比較爽快,經常對同事都是有求必應的。平日裡行政會叫她去幫忙做些雜事,編輯也會找她上傳下產品之類的。每次有人叫她幫忙,她都來者不拒,這導致有客戶諮詢的時候,經常找不到人。

慢慢的客戶投訴率越來越高,領導對她的意見也越來越大。沒過多久,她就被開除了。

當她被開除的時候,很多同事還在那邊說風涼話,特別是之前有受到她幫助的一些同事。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形象,就是因為很多人不懂的職場中,那就是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是多幫別人的事情。

要明白,領導叫你過來是來創造價值的。衡量你是否創造價值,看的是你的本職工作有沒有做好,又不是說你是否幫別人做了多少事。所以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點非常重要。

當有同事請你幫忙,你又不懂得拒絕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你的善意是非常的廉價,就不懂得珍惜。以後他們什麼事都會找你,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被批評的時候,他們幸災樂禍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你幫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你被批評了他們附和是為了給領導看,向領導表忠心。


老茶關係學


親愛的,職場裡面不是與人為善就有好結果的。

不過與人為善首先是沒有錯的。

作為領導的秘書,茉莉和你分析一下該怎麼做,也希望其他有經驗的朋友在留言區多點評論,讓我們一起成長。

第一,善良是沒有錯的

與人為善,在職場,在生活都是需要的,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原則。就像茉莉領導說的,我們不害人,只是因為我們工作生活的時間比較久了,所以要有防人之心。

但是茉莉還是會勸大家,有顆善良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不是盲目的善良,幫人不要自己太主動。適當的時候才出手,日常拿個快遞什麼的,也是可以的。蹭車是你自己方便的時候才給他們蹭,要不就不需要了。

第二,職場裡面需要界限感

其實就是距離感。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隱私,所以不需要和同事領導透露太多。特別是家裡,還有你個人 的感情發展,都不需要和公司交代,回公司就做好工作就行了。茉莉看到題主說希望同事給介紹對象,茉莉一直很反感這樣的行為。也不支持。同事介紹的,無非就是同事的親戚或者朋友,那就總是和同事有關係的,雖然是知根知底的行為,但是自己出去找也可以啊,你覺得同事介紹的都是好的嗎?現在認識人的途徑這麼廣泛。再說如果以後你和你對象有什麼不開心,你對象就要和你的同事,就是介紹人反饋了,還有很多事情也會被同事知道了,特別是如果是領導給你介紹的,後面更加扯不清了,麻煩。感情都是清晰的比較好,但是情到濃時以及要分手時,大家都會不冷靜的。

所以職場裡面必須要有界限,工作就是工作。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其他的事情。

第三,立足本崗,提升技能

工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核心任務是什麼,自己有沒有做好。

如果自己的任務能做到80分了,那才叫做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然後再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橫向技能。也可以說讓自己的光芒散發出來,這樣領導才會重視你,領導重視你了,同事自然就趨之如騖了,這個事情真的是很現實的。


Molly小秘書


你把善良給錯了對象,把友好給錯了人。

身邊的人是需要區別對待的,朋友、親戚、同事、老同學,對待不同的人方法不同。

老同學少聯繫,除了個別關係好的,朋友多聯繫,不管能不能幫上你,親戚也分近親遠親,也是區別對待,而同事呢?他們不大可能做朋友,還應該保持距離,別太近,也別太遠,不害他們,防著他們害你。

職場,以利聚人,本身就是為了賺錢聚在一起的人,平時一起聚聚餐、聊聊天還行,小忙適當幫,也分人幫。

你錯在哪呢?對他呢期望值太高這點就不說你了,剛入社會吃點虧正常。

你是逮誰都幫,什麼忙都幫,寧願吃虧受委屈,還是想著幫別人,

你啊,典型的小時候教育的問題,從小就是乖寶寶,學校家人教你“助人為樂”“樂於助人”“朋友互相幫助”,“待人友善”、“將心比心”、、於是你就真信了,你甚至以為,我對你好,你就會對我好,於是就有點討好的心態,幫助別人,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其實呢?你不分人,不分事的幫助人,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底線,明白?與人相處,第一步就是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並且尊重你的底線,這樣才會尊重你的人。

你顯然沒有底線,至少,你沒有讓人看到你的底線。

你每個人都幫,什麼事都幫,對別人來說,你就不是幫忙,對她們沒有恩情,這點你要搞明白。

你應該區別對待,別人能做但不想做的事,不要幫,別人想做做不到的事,你幫,比如你會修電腦,而別人不會,你可以幫忙,別人口渴了,你幫忙倒水,那不叫幫忙。

你每個人都幫,那也不叫幫忙,別人會認為,你每個人都幫,又不是幫我一個人,憑什麼我要回報你?

學會拒絕,一些別人力所能及的事,一些關係普通的人,學會拒絕別人。

你自己研究一下週圍受歡迎的人,沒有一個是樂於助人的人,而樂於助人的人通常不受歡迎,是不是顛覆了你的認知?

職場並不複雜,如果說複雜,又豈止是職場?有人的地方都複雜,但是,只要你找到了竅門,就能進退自如。

不要有弱者心態,想要討好別人,你把自己放在了弱者定位上面,別人會尊重你?

你自己不要隨便幫助別人,也不要隨便向別人尋求幫助,獨立自主,才能贏得尊重。

聽說,你缺男朋友?我想,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人生


南朝居士


在職場沒有永久的友誼,也沒有長久的敵人。雖環境,時間變遷。友誼小船也會翻,曾結下的樑子也會解。原因何在呢???

  1. 同事小鷗是一個非常善良,平易近人的姑娘。和大家關係相處都很好,還結交了一個好友。平時,自己經常為好友做這個,弄那個的。小歐比較愛化妝,消費觀念也比較超前,自己用的物品比較多,還經常給好友帶一份,可謂是對這個朋友非常用心,在乎。
  2. 小歐進部門是儲備幹部,一段時間上級安排她要去其他部門輪值,學習。剛巧到她這個好友部門,這個時間一長,小歐畢竟是儲備幹部,很多業務沒有實操性自然做不好。做不好就會給這個好友工作舔了不少麻煩,這個好友可不是省油的燈。既然在領導面前告了小歐一頓,小歐知道後非常的傷心難受,在單位還痛苦一場,自己想不明白,自己那麼對待這個好友,換了為啥是這般待遇。
  3. 其實平時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大家都覺得小歐為人不與錯,對這個好友非常關心照顧,甚至有人還說這個好友白眼狼。但是都不會出面,為小歐出這口氣。
  4. 原因在這裡,因為人的關係會變!!!

職涯求生


不是職場的人心有多複雜,而是你的想法過於簡單。俗話說工作之中無交情,職場裡也很難有朋友。

對於職場的大多數人來說,大家彼此只是上下級關係,或者是同事關係。在同一個公司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分工,幹自己的活兒。如果你單純的以為與人為善,別人就是你的朋友,那麼我想你想錯了。

簡單的與人為善,並不能讓對方成為你的有效人脈,只有你進一步的建立更牢固的價值關係,在你有難的時候對方才會主動的幫助你。

小林是公司的銷售經理,為人十分熱心腸,不管是對上司或者下屬,包括新入職的實習生都熱心對待。

小林如果出差的話,經常會給公司領導們帶一些小禮物。公司中層領導們,經常會誇獎和感謝小林。

公司開會討論升職人員的名單,小林是其中的備選,卻是第一個被pass掉的。只因其中某一位領導說,小林的性格只適合做銷售,不適合升到更高的管理層,而其他的領導們紛紛點頭,並沒有人幫助他說話。

可見職場當中,並不是你與人為善,處處對別人好,別人就是你的有效人脈資源,在關鍵的時刻能夠幫助你。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

一個人晚上到銀行的ATM機存款,恰巧這臺ATM機出現了故障,1萬元被吞了,於是這個人馬上聯繫銀行,但被告知要等到天亮。

這個人絞盡腦汁突然靈機一動,使用公用電話給客服打,告訴ATM機多吐出3000塊錢,5分鐘後維修人員就趕到了。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別人不幫助你是因為沒觸及到他的利益,只有你想辦法把你的問題和他的利益聯繫在一起,才能引起對方的重視,讓對方變成你的有效人脈,採取行動來幫助你。

如何建立有效的人脈讓別人願意幫助你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搭建人脈關係要經歷三個階段,初級的感性衝動,中級的理性互惠,高級的價值導向。

一、初級的感性衝動

初級的感性衝動是指平白無故就願意幫助別人的人。

有人會質疑,真的會有這種情況嗎?回答是當然有,比如說,某一個業界的大佬,對於一些後輩的提攜和提點,並不是指望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或者回報,只是的單純看重這個年輕人的某一個優質特點,或者跟自己早期有著相似的經歷,就願意提攜和幫助她。

《都挺好》中蒙總對剛上大二的蘇明玉的提攜,就是因為看中了蘇明玉是一個可塑之才,願意幫助她培養他。

比如某一個大咖請求粉絲們幫忙宣傳產品,某一個人發請求希望粉絲幫忙,這時候粉絲們都會蜂擁而上。

這個階段想要獲得幫助,增強人脈關係,就需要:

1、想辦法提升自己的能力,並在合適的場合展現出來,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值得幫助的人。

2、適當的公開自己的要求。你想讓別人幫助你,你總得說出來你的需求,別人才會知道你需要幫助。

對於初期的這種人脈關係,是一種非常簡單和不牢固的關係,充滿了不確定性,你需要進一步加深連接,才可以讓你們之間的這個關係更加的牢固。

二,中級的理性互惠

中級的理性互惠,重點是雙方會考慮自己的投入產出比。

有些人幫助你,是因為你之前幫助過我,回報給你。還有些人,幫助你之後就期待今後你也能夠幫助他。

這個階段想要獲得幫助,增強人脈關係,就需要:

1、你是主動幫助的一方的話,那麼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降低自己的回報預期。

因為互惠關係中,人人都期望自己是低投入高回報的。如果你在此刻斤斤計較,我幫助你那麼多,你卻沒有同等的回報於我的話,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很難進一步加深,變得非常脆弱。

2、作為接受幫助的一方,要避免一味的索取而不懂得回報,互相的幫助是需要近似值的交換。

<strong>

如果對方主動的提出或給予幫助的時候,你要想辦法給予回應。就像你如果幫助某些能力和資源比你強的人,儘管你幫助的不是很大,他們也會找恰當的機會回報於你。

三、高級的價值流動

這個階段是指經過了我們初級付出,同時雙方達到了一個非常穩定的互惠關係後,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進入到高級健康的價值流動階段。

通常情況下是多年的老朋友之間,你們之間的互相幫助,不需要思考太多的得失,因為你們彼此之間是非常信任的。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能夠擁有這樣的友誼是非常不易的,因此我們可以擴大利益資源的共享來鞏固這種關係。比如行業大咖之間的資源共享,孩子的父母之間教育資源共享等等。

在職場當中,我們想建立牢固的人脈圈子,就需要經歷這3個階段,並且在每一個階段,通過自己的表現和努力來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毫無條件、不求回報的付出,在職場當中並不適合,這樣的付出方式只會讓別人不在意你,只有共享資源,擁有共同的利益,你們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的牢固。

我是@張小桐2019 ,專注職場領域,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