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之後,化工行業投資機會在哪裡?

疫情對化工全年影響弊大於利

隨著疫情初步得到控制,近期各行業都將迎來全面復工,此時也有必要審視一下疫情到底對今年化工行業景氣有多大影響。

所有周期分析本質上都是供需分析,由於大化工必須連續化生產的特點,在疫情期間也不會停工,除湖北和部分精細化工企業外,整體行業供給受影響並不大。

而需求端則普遍面臨更下游的延遲復工,受負面影響很大,節後很可能會因為庫存壓力出現大面積的降價促銷,一季度化工業績肯定是很差的,這應該也是市場的共識。對後續需求雖然市場普遍認為更多的只是後置而已,長期影響並不大,但僅就今年而言有些需求確實是被消滅掉了,後續也很難再彌補,如成品油;有些如建築、紡織等看似有需求後置邏輯,但相比疫情前應該還是會有下滑。

疫情結束之後,化工行業投資機會在哪裡?

化工廠的夜景

煉化行業應該是確定性受損,其他大化工行業的週期性機會可能也要等到下半年超額庫存被消化之後,部分疫情期間停產的精細化工行業可能會受益於供給實質性減少疊加需求後置帶來的供需錯配和由此引發的價格上漲,整體而言疫情對化工企業全年業績的綜合影響應該還是弊大於利。對於不同行業受到的具體影響,我們判斷如下:

煉化行業確定性受損

對於以煉化為代表的大化工來說,其生產方式就決定了必須保證連續化生產,即使春節期間也不會停工,最多隻是會調整一下負荷,所以疫情對供給總量並沒有太大影響,最多隻是在物流運輸上造成了一些延遲。但從需求端看,煉化最主要的產品汽柴油1季度消費量肯定是大幅下滑,後續我們判斷也不會被彌補,換言之全年淨損失了至少1-2個月、千萬噸級的需求,國際油價受此拖累最近兩個月也暴跌接近30%。

而且對行業尤為不利的是去年底至今年初,隨著幾大民營煉化紛紛投產,供給大幅增長,供需格局本就急劇惡化,短期又遭遇需求斷崖和油價暴跌,不但業績壓力大,高槓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也很大,這恐怕是未來化工行業一個比較大的風險點。

大化工行業景氣復甦延後

對於其他大化工行業來說,供給情況與煉化類似,很難有實質性減少。但需求端的情況會好於煉化,畢竟其主要下游如基建、紡織、汽車等確實存在著需求後置的邏輯,所以全年的盈利走勢很可能是前低後高。

其實在疫情爆發前,我們對今年經濟還是比較樂觀的,受益於地產竣工需求和補庫需求的雙重拉動,今年經濟應該會呈現溫和復甦,同比去年增速會有小幅提升,化工作為週期性行業也會受益。

但疫情爆發後,整個週期的邏輯可能需要做比較大的調整。雖然疫情影響只是侷限在短期,但在我國經濟增速中樞下臺階的大背景下,週期反彈邏輯也是階段性的。兩者同為短邏輯,但烈度上顯然還是疫情更勝一籌。

因此後續週期的主邏輯很可能會轉向博弈政策刺激,如果再疊加下半年業績環比1季度低點必然出現的大幅反彈,不排除屆時市場會將其解讀為週期強勁復甦,並帶來一波週期股的行情。但這種復甦的含金量很低,是源於疫情造成的週期股波動率加大,而非真實的基本面好轉,本質上就是一種“朝三暮四”的數據遊戲,因此博弈性很強。

精細化工企業會比較受益

精細化工企業一般為間歇性反應,因此疫情期間普遍停工,生產受影響更大。而其需求一般也比較穩定,且佔下遊成本比重不大,即使短期有所過剩也更容易通過庫存來調節,供需情況整體要優於大化工行業。

尤其是對於農化這類需求已經進入旺季,短期供給又被疫情限制的行業,還可能會迎來一波價格上漲。另外本輪疫情對於資金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在現金流上的壓力很大,可能倒逼一些企業退出並加速行業洗牌。

相對而言,大化工目前留存下來都是些大企業,資金實力很強,所以上述情況更多的可能還是會發生在以小企業為主的精細化工行業,這對其遠期行業格局會是一個改善。

疫情結束之後,化工行業投資機會在哪裡?

從宏觀層面看疫情影響

本輪疫情爆發前市場普遍對今年經濟增速的預期為6.2%左右。疫情爆發後,如果要實現今年達成全面小康的政策目標,經濟增速最低也要5.7%。再考慮到1季度增速肯定很差,這就意味著後續每個季度的增速要極高才行。

這除了依靠經濟自發修復之外,恐怕還必須輔之以超常規的刺激政策,這也成為近期市場博弈政策放鬆的基礎邏輯。但是即使達到上述GDP增速目標,相比疫情前的一致預期還是有顯著下滑。

而且市場期待的政策放鬆空間到底有多大本身就值得探討,且為了達成短期目標對經濟過度刺激長期負面影響也很大,甚至會拉低週期股的遠期估值,這點在當年4萬億上已有先例。

另外本輪疫情是否真如市場普遍預期的只是短期影響,就如曾經非典那樣在幾個月內就被全面消滅,至少從其潛伏時間和海外擴散情況看也很難判斷,不排除在持續時間上會超預期。對未知的自然相比過度樂觀,還是保持一些敬畏之心比較好。

就政策放鬆而言,去年因減稅降費財政赤字已在加劇,今年赤字率到底還有多大提升空間本就是個問題。而貨幣寬鬆也受到近期物價快速上漲的制約,且資管新規後流動性傳導機制也與以前不同,除非銀行大幅放鬆信貸審批標準增加表內融資,否則流動性放鬆也很難快速傳導至實體經濟。

另外長期看貨幣是否中性在學界也有爭議,至少過去十餘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數輪量化寬鬆也未見對企業投資有多大的促進,更多的還都是流向了投機市場。

後續地產放鬆雖也是可能的政策選項,但畢竟買房對正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極大的開支,往往還要大幅加槓桿,疫情會影響很多從業者今年的收入(尤其是第三產業),以及對後續收入的增長預期,一般放鬆手段恐怕很難完全對沖疫情造成銷售下滑。

而徹底放開限購限貸又有違房住不炒的基本國策,也是一個比較兩難的政策選擇題。雖然長期看疫情最終必然會得到控制,我國經濟也有相當的韌性,但如果不能及時復工的話,今年經濟壓力還是很大的。

總需求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有受益於疫情的行業就必然有更多受損的行業,化工應該就屬於後者,因此今年除了部分行業外,大體靠業績推動股價上漲還是非常困難的。

疫情結束之後,化工行業投資機會在哪裡?

【免責聲明】本文發佈僅代表個人觀點。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