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的瘟疫,最後都消失了?傳染病傳染性越來越弱?

小飛自媒體2020


這次新冠肺炎超強的傳染性、突如其來的爆發、不可逆轉的傷害,給所有人敲響了警鐘:疫情雖然終會過去,但留下的傷痕似乎永遠無法癒合。那麼,為什麼大的瘟疫最後都消失了呢?是因為傳染病的傳染性越來越弱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傳染性疾病的流行必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三者缺一不可,而這三個條件也是終止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切入點:

第一個條件是病毒來源。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傳染性疾病的始作俑者,多數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來源於野生動物,如摧殘人體免疫系統的艾滋病毒,開源於大猩猩;17年前肆虐全國的SARS病毒,來源於果子狸;此次橫掃全國的新冠病毒,可能也來源於某種野生動物。這些病原體不僅可在動物與人之間傳播,還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因此感染者也是傳染性疾病的傳染源,是引起傳染性疾病爆發與流行的源頭。

第二個條件是傳播途徑。即使傳染性疾病的病原體存在於野生動物體內,但我們若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沒有合適的傳播途徑,則不會引起感染與流行。正因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零距離接觸,才使得這些病原體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血液系統等途徑進入人體。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病原微生物,人體對它毫無招架之力,因此不僅會引起重要器官損傷,還可能通過其傳播途徑傳染給他人。

第三個條件是易感人群。這一點很重要,有了傳染源與傳播途徑,若人群對這種病原體普遍不易感,那麼則無法在人群間傳播與流行,如前段時間的豬流感病毒,雖然可在豬與豬之間傳播,但不會在豬與人之間進行傳播,人群對它不易感,從而不會在人群間傳播與流行。其次,不同的人群,病毒對他們感染、致病的幾率不一樣,部分年輕體健、免疫功能強大的人群,自身防禦能力強,感染部分傳染性疾病的幾率則較小。



縱觀歷史上重大傳染病的流行,似乎均來無影、去無蹤,正因如此,這才是傳染性疾病的恐怖之處,因為你不知道它何時會捲土重來。17年前的非典結束後,我們認為非典不會再來,但現在與SARS病毒相似的新冠病毒卻無情肆虐。而傳染病的消失,重在對三個條件的干預,它的病原體來源於野生動物,我們就與之保持距離,保護它們,也是保護人類自己,它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我們就將感染的人群隔離並治療,避免傳播給更多人群;它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系統等途徑傳播,我們就戴口罩、清潔飲食、潔身自好,阻斷它的傳播途徑,使它無法傳播給更多人群;它可傳播給易感人群,我們就把這部分人群保護起來,如這次新冠肺炎,全部居家、自行隔離14天以上,自然不會被感染。當然,傳染性疾病的消失,可能也與環境的改變有關,17年前的SARS病毒不耐受高溫,他消失的時間恰好也是7月,外界環境溫度均很高,可能已不再適合它生存;其次,傳染性疾病在傳播過程中,確實有傳染性下降的趨勢,比如此次的新冠病毒,傳播數代以後,傳染性似乎較前有所減弱。因此,傳染性疾病的消失與多因素有關。


綜上,傳染性疾病的消失,與隔離並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密切相關,這是控制傳染性疾病重要的干預措施。同時,可能也與外界環境的改變、傳染性減弱等因素相關,這些因素的出現可加速疫情結束。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 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大瘟疫,但最後都平息了,是傳染病傳染性越來越弱了嗎?在人類以往的歷史裡,因為瘟疫失去的生命如同恆河沙數。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大瘟疫。

著名的黑死病即鼠疫,發生在十四世紀導致2500萬人死亡。然後是18世紀的天花橫行,造成歐洲1.5億人死亡,亞洲每年也有80萬人死亡。在我國最近的大瘟疫是1911年清末,在東北發生的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數6萬。縱觀這些瘟疫歷史,都是由盛而衰,那時沒有疫苗,缺醫少藥,更多是一個自然消亡過程。究其原因,從免疫學角度解釋,不是病原體傳染性減弱結果,而是在人際傳播中毒性減弱了,根本原因在於人體免疫力。



1.病原體毒性越強,被免疫識別和清除越快,就會被消滅。

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有很多,但引起烈性傳染病主要是細菌和病毒,細菌引起的有鼠疫、炭疽等,近代以來,引起傳染病流行的主要是病毒,如SARS、非洲埃博拉等等,連同此次新冠肺炎都是病毒惹的禍,我們就以病毒為例,說一下它的毒性和人體免疫力之間的博奕。

感染本質是病毒與體內免疫系統的攻擊和防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病毒要感染人類是很艱難的過程。病毒在體外毫無作為,不能自我繁殖,存活時間很短,必須成功進入宿主細胞內才能複製繁殖。首先要有一定數量,要有集團作戰才有登陸可能,然後要找到易感的宿主細胞,才能被接納,好不容易進入體內,作為“異族”會受到體內免疫系統圍巢。首先是來自天然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這些細胞遊戈在我們組織和血液中,病毒進入體內數小時就會被他們發現,對病毒進行吞噬和降解,並將免疫信號傳遞給T、B淋巴細胞。T細胞會快速集結對病毒進行識別、殺滅,B細胞啟動遠程打擊,產生無數個抗體在全身循環殺滅病毒。金銀潭醫院院長呼籲康復期患者捐獻血漿,就是利用康復期患者血漿含有大量抗體,以殺滅新冠病毒來救治重症患者,這才是斬草除根的方法。



病毒毒性越大,鬧的動靜越大,越容易被免疫細胞識別殺滅,沒有生存空間。同樣道理,就算有毒性強的毒株傳染到新的人體,同樣會被快速發現而遭受誅滅。因此,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傳播力度強的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毒性只會變弱,不會增強。

所有物種的進化離不開適者生存,病毒也一樣。病毒在人際傳播中,為了更好適應人體,躲避攻擊,會不斷變異,尤其是新型單股RNA病毒,在逆轉錄合成DNA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異,導致的結果免疫系統要需要重新認識它了,傳染性不一定減弱。

2.新冠病毒在傳播中可能變成流感一樣。

歷史上瘟疫經過一段時間傳播,人群免疫系統有了對病原體的抗體,病原體毒性逐漸減弱,死亡率下降,逐漸平息。已經有多位專家預測,目前的新冠病毒經過變異後致病力也會減輕,症狀變輕微,那時即使它還在傳染,可能就像流感一樣了。根據 此前研究,與新冠病毒結構相似的引起SARS和MERS的冠狀病毒,兩者傳播力在傳播過程中都在不斷減弱。補充一下,SARS是,2003年引起我國“非典”,MERS引起2012年中東肺炎。

結言:不管瘟疫多厲害,也不曾滅亡人類。最有力的醫生仍然是我們強大的免疫系統。




之所以大的瘟疫最後都消失,傳染病的傳染性越來越弱,有兩個原因造成。



一、自然界的規律性

自然界有其規律性,疾風暴雨再厲害,但終有高潮和回落,因為總能量是守恆的,這樣才符合科學。

瘟疫其實就是一場生物界的戰爭,最終結果是導致種群進化得更強壯,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用於所有物種,人類也不例外。

二、人定勝天



人類的智慧源於人類所受的苦難,但瘟疫病毒來臨,短時間內,為了生存,智慧的人類開展自救手段,隔離感染者的同時,組織專家研究針對瘟疫病毒的特效藥,用於臨床治療。

瘟疫的消失和傳染性的削弱都是人類採取一系列措施跟病毒鬥爭的結果,人定勝天,只要勇於抗爭,瘟疫病毒終將會失敗。

綜上所述,就瘟疫自身來說,它也遵守能量守恆定律,由強到弱有個過程;就人類來說,面臨疫情,肯定要展開自救。正是這兩個原因導致大的瘟疫最後消失,傳染病的傳染性越來越弱。


墨雪問心


傳染病發作有季節性。

瘟疫,就是我們說的傳染病。傳染病的病原體種類很多,有病毒、細菌、螺旋體、血吸蟲、瘧原蟲等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其中病毒與細菌引發的傳染病最多。但各種傳染病的發作,它有一定的季節性,什麼季節適合什麼傳染病病原體的生存與暴發,冬天的傳染病,到了春天后,環境就不太適合它的生存,到了夏天以後,環境變化更大了,冬天的傳染病就更加不能生存,自然就自己死亡消失了。所以,古代沒有什麼好的防控手段,傳染病到了一定季節,也就自然消失了,反之,季節一來,則又是它生存與暴發的天堂,比如每年的冬天就是流感的高發季節,

而每年的5-11月就是登革熱傳染病的流行季節了。

病毒等傳染病病原體適者生存。

自然界生物進化的目的是適者生存。病毒或細菌也是一樣,從病毒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可以生存的動物宿主,到可以從動物宿主傳染到人,到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都是病毒不斷進化的結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在人體宿主內生存,這種自然的變異更加適應人體環境,更加適應人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後,相對它對人體的危害就越來越小了。

隨著疫情發展,人體抵抗病毒等病原體的能力與手段在增強。

自古以來,在傳染病疫情暴發期間,最早接觸病毒的人,是最沒有抵抗力的,因為不管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還人本身對病毒的認識,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隨著疫情的演變,越來越多人已經或多或少接觸了病毒這種病原體,人體免疫系統也越來越能夠識別並攻擊消滅它了。另外,後來接觸病毒的人,也因為更加清楚病毒的特點,也紛紛有了更好的防控手段,可以說,不是病毒病原體越來越弱了,而是人體對抗病毒的手段更多了。

病毒性傳染病是最難防控。

在所有傳染病的病原體中,病毒是最微小、變異最快的病原體,加上它的傳播途徑多種多樣。所以病毒引發的傳染病防控非常困難,這也是病毒引發的傳染病容易反覆發作的原因,比如同樣是冠狀病毒引發的傳染病,2003年我國暴發的SARS是冠狀病毒;2012年9月一直延續到2019年的MERS是冠狀病毒;2013年底從幾內亞開始肆虐非洲,並擴展至歐洲多國的埃博拉病毒也是冠狀病毒;現在正在暴發流行的傳染病COVID-19,還是冠狀病毒。它們只是變化了部分結構的冠狀病毒,就成了傳染性、臨床表現與危害程度就完全不同的傳染病。並且至今上述多種冠狀病毒的分離、結構解析在病毒爆發期就已經完成了,但全球至今沒有針對冠狀病毒的特效藥。這也是冠狀病毒傳染病近年來反覆發作,難以防控的原因。


普外科李家大夫


這得分是什麼瘟疫了,舉個例子,比如天花,天花沒有疫苗之前死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傳染性也強,天花就是因為咋們醫療科技越來越進步,生產出了疫苗,現在基本已經沒有這種瘟疫了。

還有另外個例子,2003年的非典記得吧!非典歸根結底並非人類戰勝了他,到現在2020年也沒有疫苗跟特效藥,03年中招的很多人,都是靠大量的抗生素激素才挺過來的,而且對自身的傷害很大,不可逆轉。非典是因為什麼才停止了呢,是因為天氣到7月份天氣逐漸回暖,非典病毒不耐熱,被夏天的高溫殺死的,在我看來是大自然把03的非典給帶走的,所以我們還是得敬畏大自然不要在吃野生動物了。當然03年的中國做的防護,當時每天測體溫,消毒,在家隔離等等,都只是預防措施,真正感染上了還沒有特效藥跟疫苗的。


小太陽Babi


確實如此,要是瘟疫不消失或者變弱,那地球的上就沒有你,我,他了。
1,什麼是瘟疫?

一般說的瘟疫,指的就是會引起廣泛流行,對人體危害大的烈性傳染病。由於傳染快,致病性強,一直是人類攻克的難題。但瘟疫一般是病毒,或者細菌引起的。最後要麼真消失了,要麼假消失了。

2,真的消失了?

這塊說的真消失,就是徹底不會再發生了。由於傳染病必須具備三要素,不然就會消失,下來分開說說:

(1)傳染源:就是瘟疫的源頭,當傳染給別人後,別人又變成新的傳染源。

這塊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太強,比如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傳染快。但就是因為太快了,一般是小範圍迅速發病,然後死亡,傳染源沒有出去,那就會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2)傳播途徑:因為瘟疫的特徵就是傳染,要是傳染條件斷了,那也就消失了。

比如引起瘟疫的病毒,細菌,他在傳播的過程中,對外界的溫度,溼度,都有一定要求。要是條件不適宜,傳播就會受阻,這樣慢慢的自然消失。

還有鼠疫,鼠疫的傳播途徑有三個,但鼠蚤是主要傳播途徑。要是傳播到鼠了少,或者人工大量滅鼠,剩下的皮膚傳播,和患者體液傳播就慢的多了,這樣因為有地區,或者人工原因,沒有老鼠了,那咋傳播。

(3)易感人群:就是不管什麼瘟疫,每個人的症狀輕重不同。

這個容易理解,比如我們打疫苗,就是為了讓身體產生抗體,抗體能精準消滅病毒。這樣一來,病毒遇到打疫苗的人,就是雞蛋碰石頭,最後沒人得了,那也就消失了。

3,假的消失了?

前面說了瘟疫主要是細菌或者病毒。但細菌遺傳基因是DNA,病毒是DNA或RNA。病毒在繁殖,傳染過程中,他們的基因DNA/RNA也在變化。

這種變化無非兩種結果,要麼變強,要麼變弱:變的太強,會直接影響他的傳播,會消失(具體看上面消失原因)。變弱的話就無所謂了,就像每個人都得過的流行感冒,無非就是多喝水,都休息,最後就好了。

總的來說,瘟疫要麼是傳播過程中,三要素不具備,自己消失了。要麼就是自己變弱了,和常規的流感病毒一樣。


90後聊基因


聽說過自然選擇嗎?

道理是一樣的。

任何的傳染病,都有流行病學的週期,這是其特徵使然。

隨著傳染病的流行,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自然選擇的作用——被選擇的是人類。

按照達爾文的經典解釋,那些容易感染某類傳染病,並且感染後容易死亡的人類,就是被淘汰的人。

剩下的人類——能夠獲得免疫,導致傳染病的感染幾率下降,最終在一定週期內停止了大規模的傳播和擴散。

因此,人類從未曾消滅過傳染病,傳染病依舊存在。只是爆發是有周期的罷了。隔了一段時間後還會捲土重來。

想想看真正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天花。

與天花的鬥爭持續了上千年,直到1980年才宣佈撲滅,而且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其中付出的時間、成本有多少,不言而喻。

因此,傳染病是很難攻克的,我國一些現在不怎麼流行的傳染病,仍然列入甲類傳染病的名錄,就是這個原因。

總而言之,請不要太自大。


HuiNanHistory


為什麼大的瘟疫,最後都消失了,傳染病傳染性越來越弱。

我們看到現代的醫藥越來越發達,我們中國從古代到現代一共有300多次瘟疫,這是有史料記載的,《傷寒雜病論》就是一部對抗瘟疫的專著,後面對抗瘟疫都是從《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有了更好的提升。從《傷寒雜病論》到《千金方》到《溫病條例》,我國逐步完善了中醫治療瘟疫的理論和實例體系,為後世的醫學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依據。隨著現代西醫的發展,西藥西醫的廣泛應用,也為瘟疫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西醫結合,更加完善了祖國醫學醫藥的應用。

還有就是消毒劑的應用,84消毒液等消毒液對新冠病毒有滅活作用,雖然不能用於攜帶者和感染者的治療。84消毒液有對空氣消毒滅殺病毒作用,這樣就切斷了空氣的傳染性。為徹底殺滅病毒,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外部的措施。

那麼人體內部,也會產生一些抗體,對抗這些病毒,隨著藥物控制作用的顯效,最終人類將戰勝病毒。至於存留在人體內的殘存病毒,因為毒性隨著抗體的作用而越來越小,逐步的適應了人體的生存環境也是可能的。

由於內因和外因同時起作用,我們最終戰勝了病毒。


順是而為1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方便。首先,我們的出行都受到了明顯的限制,而且也不能參加任何聚會,但是我們人類是群體性動物,因此很多人憋在家裡已經憋出了心理問題。

根據目前的一些數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勢頭,它的威脅似乎在減退。而且縱觀人類歷史上,曾經爆發了很多大規模的瘟疫,因此也死了很多人,最終我們人類還是戰勝了這些瘟疫。於是就有人推斷出瘟疫消失的原因是病原體越來越弱,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嗎?今天我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

1.為什麼歷史上的瘟疫現在都消失了?

在人類的歷史中,歐洲曾經爆發了大規模的黑死病,這場大的瘟疫死亡了2500多萬人。而後的天花,放在現在可能壓根就不算多強的傳染病了,但是在18世紀的時候,歐洲有1.5億人死於這種疾病。

雖然這兩場大的瘟疫都造成了大規模的死亡,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戰勝了它們。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在當時,醫療條件是很差的,壓根就沒有什麼特效藥物,更沒有什麼疫苗,為什麼人類還是挺過來了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好回答的,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雖然傳染病的死亡率高、破壞力大,但是自然有部分人天生就對這些傳染病有一定的抗體,而那些對傳染病沒有免疫力的人就會很容易在瘟疫中死去。存活下來的人很少會被感染,病原體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傳染病就自己消退了!

即便是感染了這些傳染病,也會有一部分人症狀輕微,病毒是不容易傷害這些人的性命的。而且隨著傳染病出現的時間的延長,人類接觸到病毒的機會增加,無形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抗體。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傳染病逐漸消退!

2.傳染病的傳染性是越來越弱的嗎?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人類和病原體原本是一個平衡,但是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容易造成瘟疫的肆虐。瘟疫消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傳染性減弱了,而是如今的我們採取了一些防範措施。

家裡有小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都要給他們打疫苗,而疫苗的存在就是針對一些傳染病的,比如肺結核、乙肝、脊髓灰質炎、流腦等。疫苗的存在,讓我們人類對抗傳染病有了更為強大的武器。



而這些傳染病的傳染性卻沒有明顯的減弱,相反它們為了更好地生存,會有病原體進化,使它的毒力和傳染性都在加強。就拿流感來說吧,最近幾年這種病毒都有明顯的進化,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流感病毒,所以傳染病的傳染性並不是逐漸減弱的。只不過人類也在採取一些措施針對它們,所以就給我們造成了它們的傳染性在減弱的的感覺。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病毒挑選人類:淘汰體弱的人,保留適應病毒的人。

古代,製藥和醫療落後,體弱的人在大瘟疫爆發時,基本就死完了,剩下活著的人,是大自然選擇出來的強者。他們的基因能夠適應更復雜惡劣的環境。

科學發展,使人類可以對抗病毒,治癒體弱的人。它干預了物種進化。扶危濟困符合道德的標準,但是對於人類進化出更強大的基因是不利的。

我們來比較一下中美兩國的人種進化:我們知道美國的醫療費用很貴,你想活下去,要麼身體健壯,要麼錢多。而中國的理念是把弱者都救回來。美國淘汰弱基因,中國保留弱基因。經歷了幾代人後:中國人的體質會弱於美國人。具體表現為:新生兒出現缺陷的比例增加,體育項目成績滑坡。隨著時間推移,大數據可以證明這一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