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五胡亂華後,漢族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統的朝代——隋朝。隋文帝楊堅登基,大隋開國。

這是一個強盛的王朝,繁榮而開放,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經濟也是空前繁榮發展,推行了漢化,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使得社會安穩。也有人稱,這是一個黃金髮展的時期。

然而,這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由於隋煬帝的暴政,苛稅、徭役和兵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最後反抗,發動起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與君王可以一起創造繁榮盛世,亦可以將這個盛世推翻、毀滅。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一、 隋朝達到過盛唐時期都沒有到達的高度。

唐朝的強盛是眾人皆知的事情,而隋朝實際上比唐朝還更加繁榮強盛。有人這樣解釋隋朝的強盛——唐朝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隋朝。隋文帝楊堅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銳意改革,締造了一個強盛的帝國、繁榮的盛世——也就是“開皇之治”。

隋朝究竟有多強,以下四個方面可以反映出它的強大與昌盛。

1. 經濟上的繁榮發展。

在隋朝建立、實現統一之前,中國正在經歷長期的分裂,常年兵荒馬亂、烽煙四起、戰亂不停,這就導致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沒有勞動力,就難以發展生產,更別說產生經濟效益。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要有經濟作為支撐。所以隋文帝登基後,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隋文帝從人口出發,頒發詔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實行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從而整頓賦役,使政府收入穩定並且提高。

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農田的灌溉,實現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打通交通必不可缺。隋文帝決定興修水利,下令開通“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 隋煬帝也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里。現在就是叫做京杭大運河。這也有利於中央的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農業的發展上,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糧食作物產量大幅度的提高。城市裡出現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商業繁榮,手工業、商貿也都得到了發展。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2.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隋文帝在各種官制上大刀闊斧。隋文帝在中央機構中恢復漢、魏舊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派使臣巡各地,考察州縣官員政績。有效地整頓吏治和提高行政效率。

為了招納人才,隋文帝以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二科舉人。到了隋煬帝的時期,創立了進士等科——科舉制度的開始。這些制度為選拔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對於門第較低的學子,可憑藉自己的才能走向仕途。

3.軍事上實力強大。

突厥是當時最大的威脅之一,經常會南下騷擾隋朝的邊境。隋朝剛剛建立沒多久,突厥就按奈不住野心,大舉南侵。隋文帝派兵出擊,成功地擊敗突厥。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完全無法戰勝這些來勢洶洶的突厥人。

4.文化上繼承與發展。

戰亂不停,溫飽都成問題,更別說學習文化、傳承文化了,許多文化也因為戰爭遭受到了摧殘。隋文帝深知文化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他徵召天下,凡獻書一卷,賞絹一匹。這個舉措使得中華文明的傳承沒有斷層,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詩歌上也有不小的成就。傳統的《詩經》教育不單單得到了官學的重視,並且在私學也漸漸對其注重。隋末學者王通,學問淵博,號“文中子”,終身不仕,致力於聚徒講學,名望很大,他的主張對於儒家詩教傳統的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二、 隋朝滅亡背後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隋朝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壽命短的可以堪比秦朝。隋文帝是一位明君,而他的兒子隋煬帝卻是個暴君。老爹開創了盛世,舉世聞名,而兒子卻把一手好牌打爛。隋煬帝勞役不息,不斷地壓迫百姓,導致大亂,百姓反抗,隋朝滅亡。

那麼,隋朝滅亡背後的真正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可以看出來。

第一:暴君、暴政和壓迫。

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靠父親隋文帝積累下來的大量民力和財富,施行暴政,重役,壓迫農民,榨乾了農民的利益。

隋煬帝任意揮霍,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洛陽的修建,大運河的開鑿,三徵高麗,三巡江都,皇帝只用動動口,百姓卻有苦難言,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隋煬帝卻熟視無睹,仍然過著紙醉金迷,驕奢淫亂的生活。百姓最終無法忍受這個暴君無休止的折磨,發起了反擊。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第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

一個國家的穩定需要中央和地方的鞏固,也需要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隋朝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劇烈,特別是一些政策觸碰了某些階級的利益,從而削弱了統治階級的力量,加劇了階級矛盾。

庶族地主與士族地主之間勢力的消長,關隴地區地主集團與失勢士族地主之間矛盾日益尖銳。隋煬帝登基後,更是加劇了階級矛盾與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第三:百姓對隋朝正統觀念不夠深刻。

隋朝的建立,是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隋文帝楊堅,這是通過宮廷政變的形式奪取政權的,所以一般的百姓並未真正認同隋朝是正統的。

特別是在地主階級內部,有些人則認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當他們的利益受到觸碰,或者是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相互勾結一起來反對隋朝的政權。

第四:改變關中本位政策,引起北方權貴不滿

隋煬帝致力於改變關中本位政策,認為這個政策已經超出了皇室的控制範疇,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更加重視對南方官員的任用,嚴重破壞了關中本位制度,這就引起了北方權貴的不滿,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

在統治集團內部,也形成南北朝臣的極端對立和鬥爭。結果導致驍果軍被宇文化及策反,這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三、隋朝滅亡的教訓與反省。

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將隋朝的滅亡作為反面例子警醒自己,完善各項制度,努力做一位明君,為國家的發展、壯大不斷出力,於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所以說,一個懂得反省自我、體恤百姓的君王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一起為國家的前進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隋煬帝正是因為暴政苛政、獨裁專斷讓百姓感到痛苦而絕望,使百姓無法看到這個國家的前途,所以進行反抗。作為君王應該廉潔有為,自我約束,而不是注重個人的享樂、奢侈生活。

另外,隋煬帝的惰政也給這個國家的發展添上了陰霾的烏雲,加劇了階級內部的矛盾,臣子形成對立和衝突。明智的君王應該勤於政治,為國家的發展嘔心瀝血。

在封建國家裡,君王和百姓就是“舟”和“水”的關係。兩者之間相互依賴,君王的個人魅力、明智決策和高尚品德能為百姓提供一個安穩的秩序和發展的條件,百姓的遵守秩序和積極生產也為這個國家的繁榮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兩者之間又是相互矛盾的,君王的暴政、武斷決策會讓百姓陷於死地,百姓對君王的不信任與反抗也會將這個國家推向滅亡。

隋朝的“開皇之治”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結語:

隋朝的盛世局面讓所有人都欽佩、讚美和嚮往,它迅速地走向了巔峰,影響力深遠。但是隋朝後期殘暴的統治則使之也快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令人唏噓不已。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欺壓人民的人,人民必定會奮起反抗,服務人民的人,人們將會永遠欽佩。無論是什麼時候,這句話都具有永恆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