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在群星燦爛的唐代詩壇上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歌及詩論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王昌齡現存詩180餘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說,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王昌齡是盛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其詩歌藝術成就極高。本文主要研究其詩歌藝術總體特徵和藝術成因。筆者認為王昌齡詩歌風格雄健沉著,具有激昂沉鬱的詩歌風骨、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這是時代、地域和個人性格三重影響的必然結果。王昌齡化用比興物象的高超手法使其詩歌取得了更加含蓄蘊藉、形象優美的抒情效果。其描寫藝術無意於對景物的細緻刻畫,往往直接突出主體對景物心理感受的描寫‚詩人用這種方法描寫出了各種韻致的景物,七絕詩歌的景物多清寂雅麗,而五古詩歌的景物描寫多宏大雄渾。王昌齡詩歌的藝術結構具有層曲雅緻的特徵。其七絕詩歌從時空結構上看具有空間層加的結構特,而其五古詩歌從文意結構上看多是順勢和轉折結構,其中轉折結構藝術成就頗高。王昌齡詩歌理論體現出了物色與情思高度融聚的藝術追求,主要表現在:注重物色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重視詩歌可感可觀的視覺效果。而其詩歌創作也體現出了其藝術追求。進而揭示出王昌齡詩歌藝術成因之一,即其追求物色與情思的高度統一的藝術追求。

邊塞詩

王昌齡有幸生活於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力強盛的盛唐。這個時代,乃“

是一個開擴的時代,一個外向的時代,一個富有獻身精神的時代,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求取功名,建功立業的精神思想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加之,其時民殷國富,實力強大,民族自信心高漲,故統治者一為安邊護境。二為開闢疆域,因而幾致連年用兵,征戰不已。同時,又由於李氏集團明智地採取了一系列有助於中小地主發展的措施,從而也為文人士子的仕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就助長了他們雄心勃勃,亢奮搏擊的行動。而戍守邊疆、殺敵報國,無疑又是一條文人仕進的康莊大道。所以,許多文人學子在這昂揚、樂觀、進取的時代精神的鼓舞下,不甘皓首窮經。爭相立功疆場。如高適便高唱“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岑參亦嚮往“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即便詩仙李白也欲心雄萬夫“高談百戰術,鬱作萬夫雄”。甚至連那素有“非戰詩人”之稱的杜甫也禁不住高喊道“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邱。
”更不必說象王昌齡這樣以放縱不羈著稱於世的詩人了

  • 從軍報國,建功立業

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不甘寂寞的王昌齡更成為了這股從軍尚武潮流的弄潮兒。他在《鄭縣宿陶大公館贈馮六元二》中說:

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世務。

本家藍溪下,非為漁戈故。

無何困躬耕,且欲弛永路。

以及他在《宿溺上寄侍御嶼弟》中表明心跡“知我滄溟心,脫略腐儒輩。”可知王昌齡不甘皓首窮經的平淡生活。加之任性不拘的個性,他胸懷愛國的熱忱和建功立業的壯志,‘慷慨赴邊,渴望一番作為。他約於開元十一年前後到潞洲和幷州,後又漫遊西北邊塞,先後到過徑洲、蕭關、臨挑、玉門關等邊地一帶。此時,詩人那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與希圖個人顯身揚名的思想緊密交織在一起,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邊塞樂章。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如他在《變行路難》詩中,一反原題《行路難》的世路艱難、離別悲傷之意,抒發了“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的壯志豪情,其馳騁疆場、誓死報國之情溢於言表。在《塞下曲四首》其一中,詩人決心以“幽並客”為榜樣,血戰沙場、終老一生,把青春年華獻給保衛祖國邊塞事業,即“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並表示自己決不在鬥雞走馬中虛擲光陰“莫學遊俠兒,拎誇紫駱好。”其《少年行二首》其一更表現得激昂慷慨“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這就維渺維肖地刻畫了一個赴邊急難,不顧沽名的少年英雄形象。其實,這也正是年輕氣盛、志存高遠的詩人自我形象的真實寫照。所以沈德潛評之曰“少伯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此言極是。

  • 誓斬樓蘭,清除邊患

自唐帝國開國至王昌齡所生活的盛唐時代,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始終伴有戰爭的喧譁。特別是進入盛唐時期‚戰爭更加頻繁。這其中唐王朝既有防禦性的正義戰爭,亦有非正義的戰爭。對此,王昌齡能夠區別不同情況,認真加以審視,並對那為保衛關塞、安邊護境而進行正義戰爭的戍卒們給以熱情的謳歌,讚揚他們血戰到底,誓斬樓蘭的英雄氣概和抗敵御悔、清除邊患的光輝業績。例如《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全詩首先渲染了西北漫長的國境上狼煙四起、烏雲瀰漫、強敵壓境的惡劣形勢。然而,以“黃沙百戰穿金甲“一語,描寫了邊塞戰事之頻繁,士兵戍邊時間之長,戰爭之艱苦及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漠。儘管金甲磨穿,黃沙百戰,忠勇的戰士那報國壯志卻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更加堅定‚並立下錚錚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表現了一種馬革裹屍。誓死報國的犧牲精神。再如《出塞》其二:

榴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透過一個特寫鏡頭,我們彷彿看到一位戍邊戰士在刀光劍影中奮不顧身、浴血搏殺的英雄形象。更讓人感到戰鬥的艱苦和慘烈及戍卒的忠勇和堅強。而這一切,也正是戍邊戰士在實踐著自己“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鋼鐵般的誓言。

正因為廣大戍邊戰士具有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不辭捐軀的犧牲精神及無比,強烈的愛國情感,所以他們在抵禦外侮、保衛祖國的戰鬥中,捷報頻傳,業績輝煌。《從軍行七首》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瀋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沙漠浩瀚,無邊無際,風吹沙起、遮天蔽日。就在此時,一支增援部隊正半卷紅旗,急速前進。而就在他們尚在奔赴戰場的途中,已經傳來前方部隊遇敵夜戰並生擒敵酋的捷報。將士們的勇武形象,恰如浮雕凸現於讀者眼前,於壯浪縱悠中見出豪邁氣概。

  • 窮兵默武,不恤民命

如上所述,自唐帝國開國至王昌齡所生活的盛唐時代‚始終伴有戰爭的喧鬧。就唐王朝而言,亦不乏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邊塞之行不僅豐富了王昌齡的閱歷,也豐富了他的思想。多寫於此時的邊塞詩多側面地反映了自己邊塞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並在創作中秉持一種客觀、公允的態度,在肯定正義戰爭的前提下,大膽地批判侵略戰爭的罪惡,反對統治者窮兵默武,直面那些與邊塞戰爭有關的社會問題,擴大了邊塞詩的思想性和現實意義。他對邊塞戰爭的深刻反思,也表明其思想日趨成熟。如其《塞下曲四首》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挑。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篙。

此詩讓人們看到一次次戰鬥過後,戰場上所留下的一片慘絕人寰、淒涼、恐怖之狀無數的士卒在唐王朝發動的“聖戰”中,血灑莽莽黃塵,拋屍萎萎蓬篙。因而蒼鷹滿天,白骨累累,實令人心驚膽戰,目不忍睹。同時王昌齡在詩中還揭露了邊庭戰爭的殘酷性、危害性及不人道。他的《代扶風主人答》把矛頭指向玄宗開元年間的拓邊戰爭,這與杜甫《兵車行》的旨意不約而同。更為可貴的是,王昌齡的詩中反映的思想己超越了狹隘民族主義的樊籬,對弱小侵略的一方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從軍行》裡的厭戰情緒,非獨一方的專利,“

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狽”。然後又提出解決邊戰的辦法對少數民族懷柔勝武力。“紫辰詔發懷柔,盡譴降來拜御溝”目的是“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班超定遠猴。”最終達到“朔河屯兵漸須抽,萬里長征人盡還”的目的。

  • 徵人思親,思婦念遠

由於邊關烽火長年不熄,從軍萬里的徵人難以回還,因此這曠日持久的戊邊、征戰,不僅給廣大的人民造成了物質上的巨大損失,而且也帶來了精神的深重的離別之苦。如《從軍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歸萬里愁。”詩人將徵人思親和思婦念遠的雙重情感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雙重的情感力度‚把這種雙方互憶互戀的痛苦心理描寫得哀婉動人。《從軍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些長年戍守在邊關的士兵,最易對月觸景生情。唐汝詢評“奏樂所以娛心,今我起舞而琵琶更奏新聲本以相樂也,然總之為離別之情。邊聲己不堪聞,其奈月照長城平入耳目者皆邊愁也。”。且看《代扶風主人答》中描寫的一個老兵的悲慘遭遇“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癱。鄉親悉零落,家墓亦催殘,仰攀青松枝,坳絕傷心肝。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少小戍邊,老大始還。歸後竟只孤獨一人,情何以堪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讀詩論人,從王昌齡這個時期以西北邊塞之行為主創作的邊塞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他的思想軌跡他渴望建功沙場,以軍功封侯入仕親歷戎旅,漫遊邊塞的生活體驗使他對戰爭有了比較客觀、清醒的認識,對於正義的反侵略戰爭,他肯定,而且頌揚唐軍將士慷慨赴難、奮勇獻身、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熱情地讚美他們的勇武和戰績,奏出了盛唐國力的強盛、民族自信自強的時代音符對於統治者窮兵默武之戰,他旗幟鮮明地揭露和批判‚他不迴避賞罰不均、將帥不恤士卒的不合理現象,深刻地揭示戰爭造成的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真實地記錄了盛唐邊塞生活的歷史。王昌齡遊歷邊塞、親事戎旅,固然有謀取個人功名的思想,但從其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意義來看,他是一位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的詩人。他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宮怨詩

王昌齡漫遊邊塞,以邊功躋身仕途的理想並未實現,“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從軍行二首》其一他掉頭讀書應試來求取功名。“學而優則仕”是儒家的信條。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應博學宏詞試登科,改授沮水尉,後屢被貶滴。其間有七年在中央任職的經歷,這為他宮怨詩的創作提供了直接的生活基礎和情感的動力。

  • 滲透宮女之怨

王昌齡的宮怨詩,儘管在文字上也繼承了齊梁宮體詩婉要豔麗的特色。但在思想內容上卻改變為對宮庭失寵繽妃的深切同情。表現了他對摧殘人性的宮殯制度的控訴,充滿了人道主義的精神。

如《長信秋詞》五首: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其一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銀燈青鎖裁逢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其二

奉帝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排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其三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裡君王覺後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覆道奉恩時。 其四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裡不勝情。 其五

這組詩全託漢代宮庭故事以寄諷諭之意。封建帝王佔有眾多殯妃,致使許多女性青春虛度。紅顏空老,她們被禁錮在幽深的宮掖中,絲毫沒有行動的自由,其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王昌齡將筆觸深入到她們的內心世界。細膩描寫了她們孤苦淒涼的心理感受。在梧桐泛黃,清霜飛瀉的秋夜,她們輾轉難眠,只有那夜漏、搗衣聲陪伴她們。即使偶爾入眠,但卻稍睡即睡,而醒來再難入寐之時,西宮卻燈火通明,正在開宴夜飲,別人的奉思得寵與自己之被冷落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生命運是如此黯淡,一切世俗富貴之物便全然失去了意義。什麼“珠簾”、“玉枕’、“銀燈”、“金殿”,已經不再是齊梁宮體詩中誇飾宮廷婦女養尊處優生活的標誌,而是“無顏色”甚至是她們容顏易衰的一種反襯,只能引起她們自嘆薄命的陣陣傷懷。就連那帶著晨光日影的寒鴉,也會觸動她們自傷自怨,敏感多愁的情懷,發出深深的感嘆。

又《西宮春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料搶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詩作先寫出西宮夜晚的幽靜,百花散發出馨香,單從此句看,這該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啊。也正因為這個緣故吧,所以西宮之殯妃就打算捲起珠簾來,暫且排遣一下孤苦愁悶的心情。但“欲卷”而終未卷,未卷之原因乃在“春恨水”一一即自己被拋棄冷落的怨恨太深,終致無心欣賞美景良辰。然孤苦愁悶總覺得需要排遣,於是取出來後卻又斜抱在懷,仍然無心彈奏,只是痴痴地望著月亮發呆,遣懷之目的終未達到,這位西宮殯妃就只能陷在痛苦中無法解脫了。末句含蓄暗示出導致西宮怨長的原因,月色朦朧之下,樹色掩映之中,昭陽殿之人正是君王恩寵相伴,幽靜的夜色,百花的馨香,朦朧的月色,婆要的樹影,一切美景都屬於他們而與自己無緣。詩作逐層遞寫‚散竭盡曲折含蓄之妙。

贈答詩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詩中,贈答送別詩佔近五十餘首。歷來研究王昌齡的重點,多放在邊塞詩和宮怨詩,而忽視了這一類作品。贈答送別詩往往是詩人對友人吐露心曲的作品。因此,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對於瞭解詩人的感情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王昌齡此類主題的詩歌有個突出的特點,即感情真摯而不消沉。江淹《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己矣。”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困難,人們往往視離別為人生的不幸和悲傷之事。王昌齡的一生,兩竄遐荒,幾番譴滴,每次遷移都要與新朋舊友告別辭行,卻不知能否再見這可說是很傷感的事了,然而,在王昌齡的贈答送別詩中,除了歌詠友情的深厚和珍貴之外,還有一種昂揚的格調,詩人用之與友人共勉,歌唱兼濟天下的理想和信念。王昌齡的贈答詩,大多寫在貶滴途中。當他失意仿徨時,常常縱情於詩酒友朋,藉以發洩心中的苦悶。他的贈答詩,內容很豐富,或吟詠友情的真摯,或吐露自己內心的痛苦,或抒寫昂揚奮發的意氣與友人共勉,或追求隱逸的情志。

  • 真摯友情

王昌齡一生樂朋好友,交友廣泛,特別是入士後與當時長安的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高適、岑參、李顧、王之渙、王維、孟浩然、崔國輔、儲光羲以及常建等人都有交往,而且過往密切,唱酬不斷。我們可以從王昌齡的詩歌中時時感受到他對友人的關懷、對友情的珍視。《送李五》雲“扁舟乘月暫來去,誰道滄浪吳楚分”用王子酞夜雪訪戴故事,意謂彼此別後倘思相見,便可扁舟乘月,舉掉可至,滄浪之水不能阻隔兩人深篤的友情。而《送胡大》則表現出與友人分別時的蕭瑟環境以及別後的淒涼心境“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秋風蕭瑟,明月孤樓,故人遠去,情意何堪!又如《送柴侍御》:

沉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別。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乍讀此詩,無甚深情。因為詩人已明言“送君不覺有離別”然而細作玩味方能知曉其別意之真切。末兩句翻用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在對朋友的寬慰背後,己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由此我們推知前面的“不覺有離別”絕非寡情,而恰恰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加倍深情。他為了使即將遠別的友人不致神傷而故作淡漠,正表現出更深厚,更體貼,更感人的真摯友情。

  • 憂傷之情

王昌齡兩度遠貶,似乎很有怨情。詩人的一腔怨憤無處申述,只能在一些贈友人的詩中向他們表白、坦露。表現了這種失意和痛苦的憂傷之情。

如《為張倩贈閻使臣》:

哀哀獻玉人,楚國同悲幸。

泣盡繼以血,何由辯其真。

賴承琢磨惠,復使光輝新。

猶畏讒口疾,棄之如埃塵。

張倩蓋以忠直遭讒枉者。王昌齡以此詩代向閻使臣陳情。詩中引用楚人獻玉的故事比張倩見讒的冤屈,“泣盡繼以血”極寫冤情之大。這時王昌齡自己也在被貶途中,代人喊怨,其實也屬同病相憐。

皇恩暫遷請,待罪逢知己。

從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

桃花遺古岸,金澗流春水。

誰識馬將軍,忠貞袍生死。

一一《留別武陵袁承》

這首詩是王昌齡自江寧臣被貶龍標尉時所做。詩中借馬援事表白自己被讒竄滴的冤屈。馬援曾征戰武陵一帶,今王昌齡被貶路過其地,因思其人,聯想自己的遭遇,因而發出這番感慨。又如同時所做的《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

諸候分楚郡,飲錢五溪春。山水清暉遠,俱憐一逐臣。

詩人的滿腔冤屈,似乎連青山綠水都代為不平。真實地反映出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悲怨、沉痛的心情。

王昌齡曾把自己比喻為黃鶴“黃鶴青雲當一舉,明珠吐著報君恩”留別司馬太守展示自己卓越出眾的才能和高遠不群的志向。岑參在《送王昌齡赴江寧》中亦對他說“潛此且深蟠,黃鵲垂兩翅,徘徊但悲鳴。”無怪乎葛立芳評論說“則所謂黃鶴者,竟不能高舉矣。”人生的失意給王昌齡帶來了莫大的憂傷,因而憂傷感便是送別詩歌的基本格調。

雄健沉著的藝術風格

  • 激昂沉鬱的詩歌風骨

風骨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理論家的闡釋下都有不同的內涵,當代學界對風骨的範疇也有各種不同的界定。筆者比較認同周明先生的觀點,他認為“骨指文學作品中由強烈的思想感情構成的堅實的精神力量,風指這種力量表現於外部的鮮明的特色和氣勢,風骨二字合言之可算是諸多風格中的一種鮮明有力的風格。”既然風骨是風格的一種,而風格是作家獨特的迥異於他人的藝術特徵。因而研究王昌齡詩歌風骨有利於把握王昌齡詩歌的藝術特徵。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盛唐詩歌兼具風骨和聲律己成確論,詩歌作品普遍具有風骨之美。王昌齡作為一位盛唐詩人也不例外,最早研究王昌齡詩歌風骨的當為唐朝詩歌理論家殷播。他在《河嶽英靈集》評價王昌齡詩歌“元嘉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這句話看似平常易解,說的是王、儲二人繼承了魏晉風骨。但是殷播也評價其他盛唐詩人有氣骨,如他評價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可為什麼只將繼承魏晉風骨的桂冠戴到王、儲二人頭上呢?王昌齡詩歌藝術風骨有何特徵?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先要了解唐詩風骨與建安風骨的異同。唐詩風骨源於建安風骨,但不同於建安風骨,被稱為“大唐氣象”。“它揚棄了‘漢魏風骨’中感慨悲涼的成分,而著重展開其豪壯明朗的一面,推陳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質。這也是唐詩作為一代新詩風的客觀依據。”根據葛曉音先生的研究,盛唐氣象包含三方面的內涵:“首先,詩人們能站在觀察宇宙歷史的發展規律的高度,對時代和人生進行積極的思考

。”“其次,詩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熱情中顯示了強烈的自信和錚錚的傲骨。”“再次,讚美人格和高貴的品質,在出處行藏的選擇中大力標舉‘直道’和‘高潔’,使他們追求功名的熱望減少了庸俗的成分,增添了理想的光輝。”可見學者普遍認為盛唐氣象豪壯明朗,而建安風骨中慷慨悲涼的成分要多一些。也就是說盛唐氣象和建安風骨一樣體現了力量之美,但這力量的色調較建安風骨更為明朗,是時代所決定的。但這是一個比較籠統概括的結論,我們可以說盛唐詩歌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盛唐氣象。但具體到每位詩人手裡,盛唐氣象表現得也就各種各樣。偉大的詩人往往能在時代的共性中體現出鮮明的個性。如李白的天真浪漫、杜甫的沉鬱頓挫,孟浩然的沖淡自然……

我認為王昌齡詩歌具有激昂沉鬱的藝術風骨‚激昂是指奮發昂揚之氣,沉鬱是指深沉蘊藉之勢,它們是相反相成的兩方面,共同構成了王昌齡獨特激昂沉鬱的詩歌風骨。王昌齡詩歌激昂沉鬱的風骨與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較為接近,因而獲得了殷潘的好評。

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

文學說到底是思想與語言的藝術,詩歌更是如此。因而考察詩歌的語言風格有利於把握詩歌的整體風格。從古典詩歌本文的語言構成單位來看,首先是最小的即最基本的語言單位——語象;其次是語象構成的意象,也就是一個格律句;最後是各種意象整合而成的一個完整的意境,即整首詩歌的語言。因而詩歌創作的過程同時也是語象選擇、句式選擇、語句組織等語言創作的過程,從這些過程中分析作者的特點、喜好,便於具體地研究詩歌的語言風格,進而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言藝術風格的追求,這是詩人內在的詩歌藝術風格的要求。《詩格》是王昌齡詩歌創作的理論總結,其中有許多具體涉及語言藝術的言論,因而筆者將《詩格》中的理論與其創作結合起來論述。

意興相兼、沉中見清。王昌齡的詩歌往往景語、理語交錯使用,因而語言風格沉穩中見清朗。王昌齡提倡意興相兼的語言藝術,他說:“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在這樣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下,他的詩歌語言體現出沉穩中見清爽的特色。如《留別武陵袁垂》:“

皇恩暫遷滴,待罪逢知己。從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遺古岸,金澗流春水。誰識馬將軍,忠貞抱死生。”此詩第一聯是理語,直接敘述自己的貶滴遭遇,第二聯與第三聯是景語,描繪了孤舟遠渡的情景和溪水兩岸的風景,二、三聯可以說是興象之句。第四聯是理語,直接議論抒情。所以,此詩是典型的景語理語交錯使用的詩例。其實,他集中多是這種景、理語交錯的詩歌,情、景、理水乳交融‚因而王昌齡的詩歌語言顯得搖曳多姿,沉穩而不失清朗。

王昌齡在唐詩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聞一名先生曾說“王昌齡的詩,在文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詩名早出,當時即被授予“詩家夫子”的桂冠,在唐詩發展史上,確有承先啟後的階段性意義。


王昌齡之會寫邊塞詩?帶你瞭解王昌齡的詩歌藝術

王昌齡的宮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殯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汙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歌詠“肉慾的豔情”(聞一多《唐詩雜論》)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王昌齡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他在字句上的雕琢、錘鍊,又不同於六朝的過分矯飾、捨本逐末,而是以積極健康的內容來決定表現形式,以同情宮人的不幸遭遇為創作的指導思想,選取典型環境、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慘淡經營,抒寫出許多深沉蘊藉,婉曲悽麗的宮怨絕句。這種對前代文化遺產既有繼承又有超越的揚棄態度,也使他的創作獲得了更大的成就,他的宮怨詩,千載之下,仍然十分感人,餘味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