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供圖

進入春耕生產以來,曾經以開荒種地為主業的施甸大亮山區域的群眾卻熱衷於打工。在現場,一個酒房鄉自家寨村民小組的村民自庭山悄悄地說:“我們是幫一個叫“金翠泉”企業主吳金翠乾的活,這個茶園已經廢棄多年,她願意投資,我們有的是體力,家門口賺錢誰不幹。”話畢,一幅舒心的笑容從他的臉龐上印射出來。

說起吳金翠,當地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把施甸的茶葉推銷北、上、廣,併成功在各大城市建起了金翠泉茶葉連鎖店的商業強人。她看準的是施甸縣酒房鄉的坪子地、舊寨以及舊城鄉的芭蕉林等村委會地處大亮山原始森林中間,從有人類活動以來,當地的農民就以茶葉作為零用錢庭院經濟來培育。

施甸一批林字号企业主动投资生态产业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供圖

上個世紀的50年代,施甸縣想把茶葉經濟做大做強,先後開發出近10萬畝茶葉基地。但是,由於有資源優勢卻沒有考慮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政府投資的13個茶葉生產企業和幾萬畝茶葉基地曾一度荒蕪,當地群眾守著“青山白受窮”,一片綠色的“金葉子”就是賺不到市場需求的錢。上海對口幫扶雲南、閔行區幫扶施甸這個國家扶貧行動知道的人很多,講的人也很多,但是做細的人卻沒有,講多不如做細,為此,吳金翠主動與上海市工商聯溝通並決定,計劃今年4月份,組織一批上海知名企業家到施甸開展一次現場採茶、現場加工、現場購買的綠色施甸體驗活動。為了把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吳金翠先後在施甸縣的善洲林場附近的姚關、舊城、酒房等鄉鎮承包了多個廢棄茶葉基地,並建設可吃、可玩場地,一下子,打工和就業的崗位就成了當地人因為疫情不能外出務工的就業基地。

金翠泉茶業進入深山後,不僅把一條信息救活一個產業的信息惠民落到了實處,還與上海工商聯前來施甸現場採茶的消息傳播給當地群眾,主動與當地茶葉生產個體戶報起團來發展產業。

施甸一批林字号企业主动投资生态产业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供圖

農民周應畢自己有著70畝大樹茶基地,為把自己的產業推銷出去,也跟著吳金翠泉一個加工廠,並提前把大樹茶提前供應給外地人品嚐,大樹茶作坊初步成為市場份額中越戰越勇土裡土氣土特產產品。躲在深山的產品就在當年成為上海人第一個認可的施甸味道。在周應畢茶葉管理基地,一個叫楊光華的老人說:他和周應畢是同樣的建檔立卡戶,他報名搬遷到了施甸縣城,由於年紀大,打工沒人要,他就回到了周應畢的茶葉基地做起了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技術工人,因為有信息通道和看得見的市場,目前,曾經是建檔立卡戶的周應畢現在已經成為每年可以安置1000個勞動力的企業主,依靠綠水青山,經營綠色產業,周應畢從建檔立卡戶轉變為企業打老闆,譜寫的是一曲大路朝天寫春秋的讚歌。

施甸一批林字号企业主动投资生态产业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供圖

無獨有偶,也是在酒房鄉的坪子地村委會,也有一個廢棄茶園,當地一個叫畢春茶的老人也跟著葫蘆畫起了瓢,他自己有60畝茶葉基地,去年以來,他找了農民做小工,自己投資辦起了一個小型茶葉加工作坊。經過一年的運轉,今年春耕期間,他每天要找50個工人管理茶地,用自己的基地安排了群眾的就業。

施甸一批林字号企业主动投资生态产业

施甸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供圖

在施甸,綠色企業經營最關鍵的春耕就是每年的春天。今年以來,由於疫情爆發,很多人外出務工的願望不能實現,恰好有這樣一批林字號企業主動投資生態產業,幫農民就業內生動力,讓產業增顏、讓生態更美。

雲南網通訊員 楊連武 魏瑄 李建豔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