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戰報10】謝劍鋒:“只要能救病人,氣管切開感染風險我不怕”

“現在人手緊張,就讓我來做氣管切來吧!只要有利於病人康復,能救病人,感染風險我不怕。”2月19日上午10點多,馳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國家醫療救援隊隊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助理謝劍鋒博士,接到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邱海波教授的指令後,二話沒說,立馬換上防護服來到隔離病房患者病床前,為2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進行氣管切開。


【前線戰報10】謝劍鋒:“只要能救病人,氣管切開感染風險我不怕”

右為謝劍鋒博士


第一個患者是位70多歲的老爹爹,由於長時間的使用呼吸機,口腔分泌物增多,口腔裡的異味隔著密佈透風的N95口罩及頭套,離著老遠都能聞到。“進行氣管切開,口腔的味道就不會這麼重了,更有利於下一步脫機,對以後的康復也有好處,是到氣管切開的時候了。”謝劍鋒博士在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後,與重症病房的戰友們進行了會商,決定立即為患者進行氣管切開。雖然他清楚地知道,新冠肺炎主要依靠呼吸道飛沫傳播,在進行氣管切開操作時,將會近距離靠近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其感染風險可想而知。

但是這個時候,謝劍鋒沒有懼怕,心裡只想著如何快速有效的進行操作。拿來相關儀器,做好準備工作,開工!氣管切開這種在原來工作中很簡單的操作,此時難度係數大增。謝劍鋒在近視眼鏡、護目鏡、防護頭罩三層隔離下,護目鏡上又佈滿水汽,霧濛濛的,視野很差。他只能從朦朧中,通過那一絲絲的光亮,用套了三層手套的手,為患者摸索著氣管切開的位置。但是憑藉著豐富的經驗,謝劍鋒很快的找準位置,順利完成了整個操作。做完操作以後,他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開了好頭,但是面對的下一個患者的操作更加艱鉅。這位40多歲的女性患者,病情更嚴重,處於昏迷狀態,有痰咳不出來。經驗告訴他,這個病人必須做氣管切開。由於患者體型較胖,謝劍鋒隔著三層手套,在粗粗的脖子上找切口位置更難。謝劍鋒憑藉嫻熟的技藝,找準位置,切!不到5分鐘,謝劍鋒成功完成整個操作。“管理好這個病人,期待她早日能脫機拔管。”謝劍鋒對身邊的醫生囑咐道。

氣管切開,對於重症醫生來說,操作雖簡單,但是疫情當下風險卻很大,而且穿戴著多層的防護裝備,操作難度加大。謝劍鋒說,關鍵時候,救病人需要,“我上!”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重症醫學科醫生,面臨這種抉擇時,謝劍鋒沒有絲毫的猶豫,挺身而出衝上前去,風險、害怕都拋在腦後。謝劍鋒只有一個樸實的想法,“穿上這身防護服,面對重症病人時,滿腦子就是救人,沒時間想別的。”(劉敏 程守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