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多情自古傷離別”,傷別在古代是一種文化現象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出行艱難,信息條件也不發達,傳遞信息較慢,造成古人離別後再重逢變得很不易,還得忍受空間隔離的相思之苦。於是傷別的悲苦成了古人離別時的感情基調。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灞橋風雪圖

翻開綿長的歷史卷軸,走進浩瀚的歷史長河,古代的文人寫下了無數悲情的離別詩詞。如宋代賀鑄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代辛棄疾的“登山臨水送將歸 ,悲莫悲兮生別離。”;唐代岑參的“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裡題詩淚滿衣。”等等。雖然昔人已逝,但留下的詩篇得以讓我們一睹古人離別時的悲涼畫面,恍若就在眼前。

眾多離別詩詞中,詩人經常將自己獨特的情感活動寄託在客觀物象上,於是便形成了“意象”這一藝術形象。而“灞橋”便是眾多意象中比較特殊的一個。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1914年的灞橋

灞橋位於西安市內灞水河道上。陝西西安有兩座“傷別離”的古橋,一座是西部的咸陽橋,唐代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說的就是西出咸陽橋,而另一座就是西安東去必經的灞橋。

灞橋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且久負盛名的一座古橋。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秦穆公稱霸西戎,取春秋五“霸”中的“霸”,將滋水改為霸水,霸水上建橋,謂之霸橋。後來地理學家給“霸”加上形旁“氵”,成為現在通用的“灞”字。又因為漢文帝墓距離灞橋不遠,再加上後世對“灞橋”意向的不斷延伸,所以此地也叫“灞陵”、“灞上”,“灞岸”、“灞柳”等等,包含此類意象的古詩詞仍屬灞橋詩詞的範疇。

灞橋的遺蹟現在已經隨歷史埋入灞水的泥沙中,雖然偶爾重現人間,但又匆匆被泥沙覆蓋。徒留岸邊的楊花自在飛舞,總有碧絲千萬條,可又有誰解其風情,只能向世人訴說著千年彌留的孤獨。

古詩詞中的“灞橋”意象,既充滿唯美意境,又透露出傷感離別,具有多重的文化意蘊。

一 灞柳風雪 | 灞河岸邊栽滿了柳樹,古人送客至此橋,折柳相贈。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裴說《柳》

“柳”者,“留”也,因“柳”“留”二字諧音,故友人灞橋折柳贈別,表達了對友人美好的期許。漢唐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東出灞橋,又上演了多少出悲歡離合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情深意切的灞橋折柳詩篇。

如晚唐詩人裴說所作《柳》,起首兩句寫柳樹高大,柳絲較長且低垂,可以拂拭高處的高樓,也可以拂拭低處的塵土。只是柳枝再多,又怎禁得住灞橋上這麼多離人的攀折,表達了對柳樹的同情。後面兩句詩人由同情轉為埋怨,想想柳樹很是無情,只懂得送人卻不懂得迎人

就像《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人走的時候,楊柳依依,千條萬條不捨別離,回來的時候,雨雪迎接,不見春日楊柳蹤影。“不解迎人只送人”或許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灞橋送別本來已經很愁人了,眼望著頻頻攀折的柳樹,更是讓人傷感。

類似的還有唐代李益的“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唐末五代羅隱的“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等等,由此可見,灞橋折柳送別名噪一時。

二 山川日月 | 將離人的情感融入到山川日月等氣象中,更顯得愁緒萬端。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劉禹錫《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

唐代“詩豪”劉禹錫的《請告東歸發灞橋卻寄諸僚友》,劉禹錫性格剛毅,詩風豪邁,樂觀處世,但本詩卻可以看出詩人的離別之苦。

詩人和朋友分別在灞橋的水邊,頻頻回首,很是不捨。通過雲雨,山川,流景和故人,滿目,行車的虛實結合,襯出詩人的傷感。“前歡漸成昔,感嘆益勞歌。”這一句更是描繪出詩人站在灞橋上,回顧往昔歡樂,表達了感嘆只能徒增憂傷的離愁別緒。

而唐代岑參所作《陝州月城樓送辛判官入奏》(節選):

樽前遇風雨,窗裡動波濤。相思灞陵月,只有夢偏勞。

詩人也是借風雨、月色、黃河等氣象,寓情於景,想象好友辛判官經過灞橋不捨別離的心情

三 家國情懷 | 灞橋之上,既有出征之豪雄,又有離亂之心殤。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胡曾《詠史詩·灞岸》

唐代胡曾所作《詠史詩·灞岸》,詩人借建安七子之一的仲宣因關中騷亂,南下依靠荊州牧劉表的典故,表達了對唐朝藩鎮割據之亂象痛心之意。

而唐代李賀的《送秦光祿北征》(節選):

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將軍馳白馬,豪彥騁雄材。

胡人侵犯邊塞,將軍北征禦寇,寫出了大唐軍士出征的豪雄之氣概。

這兩首皆是詩人在灞水之上,灞橋岸邊抒發憂國憂民之感慨,字裡行間透露著濃濃的家國天下之情懷。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正是無數古人滿懷家國情懷,中國才能發展至今。今人前仆後繼,祖國必將愈加輝煌!

結語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如今,灞橋早已不是原來的古灞橋,橋上的行人也早已不是原來的古行人,而橋邊的灞柳卻伴著灞水的奔騰不息風采依舊。

灞橋不再單純是一座橋,“灞橋”早已經變成了古典詩詞中重要的一個文學符號。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日月如何斗轉星移,灞橋這一意象總會帶領我們穿透歷史的迷霧,領略古灞橋上離人的愛別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