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層會固化嗎?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近些年,大家對“社會階層固化”討論比較多,每每提起往往焦慮有加。我們不妨看看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周代,中華文化的形成其,分封諸侯國,周王高高在上,下有公侯伯子男。嫡長子繼承製,爵位、官位、財產、土地,全部都能夠繼承。那個時候的階層,是絕對固化的,幾乎沒有一絲一毫的縫隙留給下層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才有一大批下層人進入到上層社會。所謂的“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傳為千古佳話。但事實上,他們的後人又成為了貴族,社會階層依舊是固化的,能夠晉升到上流社會的只有極少數。

到了漢朝,“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底層人有了上層的機會,那就是“舉孝廉”,察舉制。

但事實上,這種為朝廷舉薦人才的制度淪為世家大族謀利益的手段,以至於後來“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階層晉升之路,是死的。

真正值得慶幸的是,隋唐時期,有了科舉。社會晉升渠道開了一道閘門,但是,這條路在隋唐時期坎坷得多,當時的世家大族還很強大。比如說,著名詩人杜牧的爺爺杜佑是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時期的宰相,杜牧的叔兄弟,杜佑的另一個孫子杜悰娶唐憲宗第十一女岐陽公主為妻,後來也做了宰相,還被封太傅、邠國公。

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郭子儀,他的父親郭敬之,歷任綏州、渭州、桂州等五州刺史。這個官宦子弟非常優秀,考中了武狀元,逢著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給他遞上累累功勳,他後來加封太尉、中書令。他的兒子郭曖娶了代宗女兒昇平公主,就是豫劇名戲《打金枝》的主角,生了一個女兒嫁給了唐憲宗,生了唐穆宗。郭曖的幾個兒子也分別尚了公主,這才是煊赫的門第。

這樣的門第,豈是寒門子弟能夠企及的。

到了唐末,“甲第朱門無一半,當街踏盡公卿骨”,公卿士族才消亡了。宋明時期,科舉放得更開了,階級晉升的路更寬了。宋初知名宰相呂蒙正,明朝首輔申時行、費宏都是中了狀元,然後掌管了整個王朝的政務。

社會階層會固化嗎?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朝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由寒門到貴族,由一代人就可以完成。但也不能說,社會階層一點兒也沒固化,但是,又出現了書香世家。一批人掌握了教育資源,也就掌握了社會晉升的渠道,寒門想要晉升,只能將自己依附於大族。

何況,王位是根據血緣賞賜的,爵位可以繼承,便是普通文官,也可以封妻廕子,後人可以蒙祖蔭做官。

清朝滅亡後,王侯爵位沒了,官位也不可以繼承了,眼下能夠繼承的,只有財產。

確實,這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財富水平不斷拉開差距,古有“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今也不遑多讓。

因此,人們擔憂階層固化。

歷史告訴我們,穩定的社會一定會存在一定層度的階層固化,可筆者認為,那不是階層固化。

階層不固化,是說一些人可以上層,一些會下降,而不是說所有下層人都會進上層,或者所有上層人都會淪落下層。那不是階層不固化,那是亂世。

正常的社會,存在有序的階層流動,能夠使一部分人晉升足矣。至於具體是哪一部分人得以晉升,看誰夠努力,看誰選對了方向,也看誰時運更好。

說那些沒用,還是好好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