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会固化吗?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近些年,大家对“社会阶层固化”讨论比较多,每每提起往往焦虑有加。我们不妨看看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周代,中华文化的形成其,分封诸侯国,周王高高在上,下有公侯伯子男。嫡长子继承制,爵位、官位、财产、土地,全部都能够继承。那个时候的阶层,是绝对固化的,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留给下层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才有一大批下层人进入到上层社会。所谓的“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传为千古佳话。但事实上,他们的后人又成为了贵族,社会阶层依旧是固化的,能够晋升到上流社会的只有极少数。

到了汉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底层人有了上层的机会,那就是“举孝廉”,察举制。

但事实上,这种为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沦为世家大族谋利益的手段,以至于后来“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晋升之路,是死的。

真正值得庆幸的是,隋唐时期,有了科举。社会晋升渠道开了一道闸门,但是,这条路在隋唐时期坎坷得多,当时的世家大族还很强大。比如说,著名诗人杜牧的爷爷杜佑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时期的宰相,杜牧的叔兄弟,杜佑的另一个孙子杜悰娶唐宪宗第十一女岐阳公主为妻,后来也做了宰相,还被封太傅、邠国公。

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郭子仪,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等五州刺史。这个官宦子弟非常优秀,考中了武状元,逢着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给他递上累累功勋,他后来加封太尉、中书令。他的儿子郭暧娶了代宗女儿升平公主,就是豫剧名戏《打金枝》的主角,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唐宪宗,生了唐穆宗。郭暧的几个儿子也分别尚了公主,这才是煊赫的门第。

这样的门第,岂是寒门子弟能够企及的。

到了唐末,“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公卿士族才消亡了。宋明时期,科举放得更开了,阶级晋升的路更宽了。宋初知名宰相吕蒙正,明朝首辅申时行、费宏都是中了状元,然后掌管了整个王朝的政务。

社会阶层会固化吗?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由寒门到贵族,由一代人就可以完成。但也不能说,社会阶层一点儿也没固化,但是,又出现了书香世家。一批人掌握了教育资源,也就掌握了社会晋升的渠道,寒门想要晋升,只能将自己依附于大族。

何况,王位是根据血缘赏赐的,爵位可以继承,便是普通文官,也可以封妻荫子,后人可以蒙祖荫做官。

清朝灭亡后,王侯爵位没了,官位也不可以继承了,眼下能够继承的,只有财产。

确实,这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财富水平不断拉开差距,古有“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今也不遑多让。

因此,人们担忧阶层固化。

历史告诉我们,稳定的社会一定会存在一定层度的阶层固化,可笔者认为,那不是阶层固化。

阶层不固化,是说一些人可以上层,一些会下降,而不是说所有下层人都会进上层,或者所有上层人都会沦落下层。那不是阶层不固化,那是乱世。

正常的社会,存在有序的阶层流动,能够使一部分人晋升足矣。至于具体是哪一部分人得以晋升,看谁够努力,看谁选对了方向,也看谁时运更好。

说那些没用,还是好好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