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丟棄的“娃蛋”有了“家”

沈丘縣:丟棄的“娃蛋”有了“家”

沈丘縣:丟棄的“娃蛋”有了“家”

“娃蛋”(前排右)一家的全家福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巴富強通訊員王向靈黃長春


有一種愛叫大愛無疆,有一種愛叫誓言無聲。

“爸爸、媽媽,我喝米粉”、“爸爸、媽媽,我也喝米粉……”2月19日,在沈丘縣肖營村肖俊鋒家,2個2歲多的“兒子”正爭著讓爸媽沏米粉。

“這個娃是俺家新成員,抱養的,到俺家已經20多天了……”肖俊鋒的妻子彭曉利摟著其中一個叫“娃蛋”的兒子,眼眶溼潤了。

這中間究竟有什麼奇特的故事?

事發養豬場

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日早上5時許,鼠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一種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豫東沈丘的天還沒有完全放亮。沈丘縣石槽集鄉派出所忽然接到一個叫肖國倉的報警,稱“肖營養豬場門口發現一個丟棄的嬰兒”。

報警就是命令。石槽集鄉派出所所長趙海紅立即命令副所長範春林,帶領肖俊鋒等3名輔警迅速趕到事發現場。

“我早上起來散步,忽然發現路邊有個黑乎乎的東西,返回家拿手電筒一照,瞧見是一個小孩,也不知是死是活,憑想象判斷這娃是被爹孃拋棄了。人命關天,就趕緊報了警……”60多歲的肖營村村民肖國倉描述著當時的情景。

“範所長,孩子還有呼吸!”輔警肖俊鋒蹲下身子,一番觀察後驚喜地喊道,一時間,大家懸著的心慢慢放了下來。

當時,天已漸漸放亮,路邊的棄嬰平躺在路邊,身下鋪著一個小棉毯,身上還蓋了一個小棉毯。是個男嬰,大約2歲左右,下身的棉褲已經尿溼,臉部冰冷,正在發出微弱的呼吸,似乎安靜地睡著了。

怎麼辦?事不遲疑。時間對孩子來說就是生命。副所長範春林一邊向所長趙海紅彙報,一邊命令輔警肖俊鋒抱起棄嬰上車。

丟棄的嬰兒有了“家”

上午8時許,石槽集鄉派出所經向沈丘縣公安局和石槽集鄉政府彙報請示商議後,決定先將孩子送到沈丘縣福利院。

與此同時,經醫生檢查,這孩子身體並沒有什麼異常。輔警肖俊鋒已自掏腰包,買來了新的棉衣棉褲,把孩子尿溼的棉褲換了下來。

隨後,他們將醒來的孩子餵過奶粉後,便驅車向縣福利院趕去。然而,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家家戶戶正在貼門畫,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員已放假回家過年,不能全面辦理有關接收手續。無奈,他們只好原路返回。

怎麼辦?孩子得吃得喝得看管,且又是春節來臨之際,疫情來勢兇猛,這個節骨眼上,誰能給這孩子先找個“家”。

“趙所長,這孩子先抱俺家養著吧。正好俺家兒子與這孩子大小差不多”輔警肖俊鋒忽然打破了僵局。

“能行嗎?你妻子會同意嗎?”大家面面相覷,所長趙海紅不太有把握地看著肖俊鋒。

“應該能行!”肖俊鋒瞅了瞅大家,隨後鎮定地撥通了妻子彭曉麗的電話。一番彙報請示之後,電話那方的聲音嗚咽了:“孩子太可憐了,先抱咱家養著吧!”

沈丘縣:丟棄的“娃蛋”有了“家”

輔警肖俊鋒抱著“娃蛋”

有家的孩子像塊寶

孩子的新家住在石槽集鄉肖營村,這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三間平房,二間廚房,大門很簡陋。“爸爸”肖俊鋒是個輔警,每月的工資很低,“媽媽”彭曉利沒有工作,是個農家婦女,上有86高齡的“奶奶”,下有10歲的“姐姐”和與其大小差不多的“哥哥”或“弟弟”。有道是:子不嫌家貧。特殊時期,這孩子能臨時有個“家”,已實屬萬幸,而對於肖俊鋒一家來說,過年又添一個娃,是喜是憂誰人知。

不幾天,孩子漸漸和家庭的每個成員都熟了,媽媽彭曉利臨時給孩子取名叫“娃蛋”,每天和哥哥一樣吃飯喝米粉,一起玩耍。沒有悲傷和憂鬱,只有歡樂和恬然,彷彿這個世界數他最幸運。

“孩子來我家20多天了,一家人都疼愛他,能吃能喝能玩耍,偶爾鬧個小情緒。喊他娃蛋他識號了”彭曉利告訴記者,她家經濟狀況不太好,每天兩個孩子喝米粉,開支也不小,無奈,只好先緊著他。她感謝這期間石槽集鄉政府領導和派出所的同志們前來慰問。時下,她最真心希望的是這孩子能夠找到他的親生父母,她一直鬧不明白,這孩子身上沒有發現什麼毛病,挺帥氣的,孩子的父母為何狠心去丟棄。

“疫情結束後,如果娃蛋的親生父母還不出現。我們計劃繼續養著。現在‘娃蛋’能喊爸爸媽媽了,俺已捨不得讓他走。別講俺家窮富,俺要讓‘娃蛋’一直感到家的溫暖,並讓他享受童年快樂時光……”肖俊鋒說罷,和妻子彭曉利把“娃蛋” 緊緊地攬在了懷裡……

沈丘縣:丟棄的“娃蛋”有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