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朝朱棣皇帝的孫子朱瞻基的名字不帶《金木水火土》,有違祖訓啊?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提問者的意思是必須是“金”字旁如“鐵、銀、銅、鎮”,木字旁如“根、棒、林”,水字旁如“冰、江、濤、滔”,火字旁如“燥、烤”,土字旁如“填、埃、地、址”這些才符合祖訓?切,豈不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也是十分精妙、靈活,不信你告訴我“基”字下邊是個啥?

不得不說我們的思維很容易固化,我們學習的知識貌似都是一整塊的,不經常思考、訓練往往就是呆板的,不靈活的,它不是有機的,關鍵時候用不上。就比如說“日”字加一筆都有哪些字,明明感覺很熟,一下子就想不起來那麼多,直到有人答出來,才拍腦袋恍然大悟。再比如明明我們背了很多古詩,但飛花令卻往往玩不轉。所以像高考就不光是考知識,更多的是需要訓練。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回到朱元璋為子孫名字的事,朱元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貢獻還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朱元璋推翻的元朝採用高壓政策,連老百姓的名字都只能是數字,像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為啥?八月八日生的,是不是很沒文化。明朝使中華文化在百年之後得以重生,儒家學說、道家學說、陰陽五行,在文化的空氣裡自由的呼吸。

陰陽五行說,在我們的文化裡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能顯得原始、矇昧,但絕非毫無道理可言,畢竟是幾千年前的東西。如果說它不好,也只能是我們這些子孫無能,沒有繼承發揚好它,這世界上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也決不會刻舟求劍。再說這次疫情面前,中醫又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中醫恰是基於五行理論,以結果論輸贏要打詆譭者的臉!五形理論作為中華文化的內核之一,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大明王朝按照陰陽五行傳承,可能在冥冥之中受到照拂,也延續了260年的國運,在中國歷史也算長命王朝。

最後要說一下,現今還有一位偉人,遵從了朱家的祖訓!


字匠甲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皇族以“金木水火土”命名就是他的主意,所以朱元璋不在五行之內;

明惠帝朱允炆,本來應該是木字旁的兒子輩接替,但是朱標死了,就變成火字旁的孫子接替;

明成祖朱棣,木字旁;

明仁宗朱高熾,火字旁;

明宣宗朱瞻基,土字旁;

明英宗朱祁鎮,金字旁;

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鎮弟弟,屬於同一輩分,所以也是金字旁;

明憲宗朱見深,水字旁;

明孝宗朱祐樘,木字旁;

明武宗朱厚照,火字旁,在古時,“灬”是歸在“火”部的,比如照、煦(朱棣的兒子朱高煦)都是屬“火”部的。在古代“灬”是由“火”演變而來。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照堂弟,所以也是火字旁。

明穆宗朱載垕,土字旁,好像土字旁都不是正規以土字為偏旁,只能算有土字;

明神宗朱翊鈞,金字旁;

明光宗朱常洛,水字旁;

明熹宗朱由校,木字旁;

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校親弟弟,木字旁。

所以朱瞻基的“基”字算有“土”字在裡面,沒有違背明朝皇族命名原則。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為何明朝朱棣皇帝的孫子朱瞻基的名字不帶《金木水火土》,有違祖訓啊?

人家明宣宗朱瞻基的名字哪裡就違背了祖訓呢???一個“基”不就體現了金木水火土當中的土嗎——基礎基礎,打地基哪裡不離一個土的因素呢?

寫到這裡我突然明白了題主真正的意思——題主是不是覺得必須要名字裡面帶著金木水火土的偏旁才算符合祖制啊?

那筆者不妨告訴題主,還真不是。舉個例子,朱元璋的孫子朱高煦(朱棣的二兒子)。這人都聽說過吧,人家名字裡面有帶火的偏旁不?沒有啊,可這名字你說它難道沒有火元素嗎?和煦春風,陽光明媚,豈不是火元素!你要非轉牛角尖說人家這名字有四點水所以是水元素,那就真走進死衚衕了。

朱元璋制定的這個祖制說實話,在皇族內部沒有必要違背的——再說了,人家皇族內部人才濟濟,實在不行還能找一下經史子集,取個名字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嘛,不就是要滿足“金木水火土”因素含義嘛,真不難的。

所以啊,其實人家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這名字不違背祖訓的,很正常的滿足朱元璋祖訓。題主明白了嗎?


戴老師講歷史


(朱標)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徐州熱心市民王先生


題主錯了,朱瞻基的“基”字下面帶“土”,他爸朱高熾帶火,是符合火生土的規則的。

下面對朱家的起名規則再多說幾句。朱元璋規定,他的字孫起名,必須附合五行相生的原則。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相生原剛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完成一個循環。

同時五行還可以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完成一個循環。

朱家子孫當然不會用相剋來起名,而用相生來起。我們舉明朝歷代皇帝的名字來說明: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共有17個皇帝(不含南明)。

朱元璋的兒子朱標生了惠帝朱允炆(木生火)。

朱允炆被四叔朱棣奪了皇位。

成祖朱棣生了仁宗朱高熾(木生火)。

朱高熾生了宣宗朱瞻基(火生土)。

朱瞻基生了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土生金)。朱祁鎮生了憲宗朱見深(金生水)。

朱見深生了孝宗朱祐樘(水生木)。

朱祐樘生了武宗朱厚照(照的四點底是火,木生火)。

朱厚照沒兒子,被叔叔的兒子朱厚熜繼承了皇位,稱世宗。

朱厚熜生了穆宗朱載垕(火生土)。

朱載垕生了神宗朱翊鈞(土生金) 。

朱翊鈞生了光宗朱常洛(金生水)。

朱常洛生了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水生木)。


空山說歷史


“基”字下面那麼大一個“土”字,看不到麼?


caniforget999


題主問的題目是為什麼朱瞻基的名字沒帶有五行之中的金木水火土。

我感覺題主的意思是金木水火土要作為偏旁部首放在名字裡才行,如朱祁鈺、朱棣、朱見深、朱高熾,其實朱瞻基的“基”帶了五行之中的土字。

“基”,字從土,從其。“其”的意思是指一系列排列的直條,“土”指夯土層,“基”的本義是指用於承重的夯土地面。引申為基礎、開始、基業等。明朝還有位帶土的皇帝是隆慶帝朱載垕,“垕”的古義通“厚”

厚字,現代用的就比較多了,厚道、厚德載物等。

皇室裡多是博古通今滿腹經綸的人,給皇家子弟起個名字不會像普通百姓那麼隨意,隨便就叫個朱五四、朱重八。

朱元璋讓他的後世子孫名字中帶有五行,說明他對“易經”已迷戀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朱元璋自幼家貧如洗,給劉大地主放牛謀生,不會像地主的兒子可以跟私塾先生學些《四書》《五經》。後來朱元璋去皇覺寺做了和尚,在寺廟裡他是有機會自學的。不知道和尚們整日唸經,有沒有文化考核,但是作為和尚你不多識字又怎能看懂經書。

朱元璋起兵之後,身邊有學問的人多了更有條件自學了,至於他為何熱衷於五行說,應該是受到身邊第一謀士劉伯溫的影響。劉伯溫作為一位易經大師,對五行八卦的研究以達到爐火純青學以至用的地步。朱元璋也從學習易經中受益匪淺,因為他真正懂得了用兵之理和治國之道。

可惜我們對“易經”沒有很好的發楊和傳承。曾幾何時,和“易經”

同源的中醫都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今天的人們為什麼不能根據“易經”

中的哲學原理,來規避社會上的一些風險,不辜負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





墉上閒人


誰告你朱瞻基名字沒有五行的,“基”字下面是什麼字告訴我?


夜111486651


名字裡不刻意帶五行的話,或許是他自身八字裡的五行已經非常完整平衡,如此的話,何須再在名字上多此一舉呢?

名字上加什麼,通常是五行缺什麼;五行均衡說明他就是完美的天子人選,一出生就在名字上給出這霸氣的昭示,說明朱棣是非常喜歡這個孫子的!


坊間五千年


明朝皇帝起名字都是根據金木水火土來的定的。 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五行屬火德,五行中,木能生火,所以朱家第一代繼承人名字中帶木,也就是說永樂皇帝叫朱棣,“棣”字裡面就有木,建文帝的父親叫朱標,都是木字旁。 繼續往下來,木生火,意思是建文帝叫朱允炆,“炆”就帶火字旁。和他同輩的仁宗皇帝叫朱高熾 火生土,宣宗皇帝叫朱瞻基。

土生金,所以明英宗才叫朱祁鎮。他的兄弟叫朱祁鈺,都是金字旁。 金生水,所以憲宗朱見深。 水生木,也就是孝宗朱佑樘,木生火,武宗朱厚照,照下面四個點就代表了火。 火生土,穆宗朱載垕(hou四聲),土生金,萬曆皇帝朱翊鈞。金生水,光宗朱常洛。 水生木,熹宗朱由校。滿清來了,於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出場,是朱由校的兄弟,朱由檢。

自大明王朝的第二個皇帝起,雖然朱棣最後沒有找到朱允炆,但朱允炆仍然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中的炆就帶火字旁。

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他的名字中的“棣”字有木,其次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然後是明宣宗朱瞻基,再就是英宗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佑樘等等已經後來的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起名字的。

將這些皇帝名字中的一個字提取出來,炆、棣、熾、基、鎮、鈺、深、樘、鈞、洛、校、檢,我們就可以一目瞭然。除了這些當皇帝的人之外,朱元璋的後裔都是按照五行偏旁命名的。

朱元璋作為一個皇帝,他的子孫肯定非常多。以至於有五行偏旁的人根本就不夠用。所以有的人只能自己造字。結果,現在很字體我們都不認識,也打不出來。後來很多字體都被廢除了,並沒有流傳下來。後來,連起名字造的字都不夠用,所以朱元璋的後來有一部分人只有姓沒有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