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看到一組嚇人的數據:

2019年大年初一,內地電影票房為14億元,2020年僅為140萬元。

真沒想到,一個行業能這麼脆弱。

作家方方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落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落到一個行業、一個企業身上,又何嘗不是山?

1.疫情暴露了你的脆弱

疫情危機下,企業還能維持多久?

清華、北大聯合調研了995家中小企業的現狀,結果:如果不開工,34%的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僅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反脆弱》一書中寫到:我們的世界並不堅固,它是非常脆弱的。脆弱的如“火雞原理”的那個世界。

火雞原理

在一個飼養場,飼養員會準時在上午九點鐘給火雞餵食。經過整整十個月的觀察總結,一位火雞科學家驕傲宣稱它發現了宇宙的第一原理:食物會在上午九點降臨。

火雞每天享受著農場主提供的食物,安穩度日,並且以為這種好日子沒有盡頭。直到有一天,農場主像往常一樣走來,卻出乎意料地抓走了火雞,要把它殺掉。因為感恩節到了。

以前看這個故事時,笑火雞愚蠢,現在才發現,這個故事影射的不正是當下嗎?

疫情之前,我們過的就是“火雞”的生活:預設未來是可預期的,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完成既定步驟,期望得到理想的結果,看不到“平穩”背後隱藏的危險,到最後只能追悔莫及。

天災人禍隨時會發生,黑天鵝事件同樣如此,無法預測又充滿了破壞性,被波及的人和事都會遭受嚴重打擊。

財經作家吳曉波說:“疫情之下,體質弱的人會先倒下,體質差的企業會先倒閉,所以在未來的3個月至6個月內,中國民營企業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倒閉、歇業、裁員景象。”

在看也看不清的變數里,如何才能反敗為勝、扭虧為盈?學會應對自身的脆弱,反脆弱就是最好的應對之道。

2.三個企業自救案例

簡單來說,反脆弱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及時調整自身,避免傷害,最終受益

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槓鈴策略:做多手準備,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資源,在槓鈴的兩頭都有儲備,避免滿盤皆輸的局面。對於企業而言,槓鈴的兩頭就好比線上、線下。

看三個疫情期間的企業“自救”案例。

房企自救:直播賣房+社群裂變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2月10日,春節後復工第一天,房企的營銷團隊集體學習李佳琦、薇婭等網紅,嘗試直播賣房。

直播賣房子有點天方夜譚,但也有人賣出去了。2019年淘寶主播薇婭就直播賣出去一套50萬元的房子。

在封城、封路、封小區的嚴密封鎖中,消費者出門看房是不可能的,那房企就只能坐以待斃嗎?不能!碧桂園、萬科、恆大、融創、保利發展等房企均開展了直播形式。

大型房企其實早已開發了線上售房等產品,但此前只是作為營銷輔助手段,並不是銷售主戰場。但疫情之下,線上售房是自救的唯一出路

此外,這幾天恆大廣告刷屏,為推廣“恆房通”APP,還玩起了“拼多多"的裂變套路:推薦好友註冊送獎金。

海爾:門店社群化

海爾是中國最大的白色家電企業,全國有2萬多家連鎖店,20多萬個櫃檯,由於疫情幾乎都關閉了。

但是海爾做了一個平臺,把所有專賣店的店長和營業員都變成了線上的微店長,微店長成為社區家電顧問,為商場或專賣店的消費者服務。

線下賣不了產品,那就線上賣服務,你總要有一個抓手在手。

西貝:一系列“神”操作

西貝不僅直面自身的侷限和脆弱,在疫情面前一系列的應變能力,非常值得學習。

春節還沒過完,西貝老闆賈國龍就公開哭窮:全國400家門店大量關閉,每個月給2萬多名員工發工資需要1.5億,企業撐不過三個月。

現在這個事件有了進展:西貝獲得了浦發銀行北京分行4.3億元的授信,還有一堆投資機構排隊想投。

哭窮何嘗不是一種自救?西貝開不了店,就快速發展外賣業務,外賣收入收入遠遠抵不上支出,就哭窮求救,接著沃爾瑪等企業伸出援手與西貝“共享員工”,再到資本跟進,緩解現金壓力。

西貝的一系列自救措施,讓它一步步走出泥潭。

熬過了這次疫情,相信未來所有的企業,餐飲、零售、教育培訓等都會走線上線下結合的路子,提升自己反脆弱的能力。

問題是,怎麼走?何時走?

3.為什麼這些企業因疫情而受益?

通常,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而風險會導致損失。但如果你的企業反脆弱能力強,你反而會在不確定性中受益。

疫情中,有些企業過得非常好,甚至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

第一類是盒馬、美團等線上線下融合企業,疫情期間業績暴漲。封鎖中的武漢市民通過他們買到生鮮、蔬菜的那一刻,老淚縱橫……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第二種是在線教育平臺。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接下來就是教育問題了。線上教育培訓也迎來了爆發,其中最火的是釘釘。

釘釘被教育部選中作為給小學生上網課的平臺,成為2020的“寵鵝”。只是事件走向出人意料:11億次下載,整體評分卻只有一星。小學生不爽被佔用寒假時間上網課,集體瘋狂給釘釘打一星。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一般的企業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但釘釘不需要任何人操心,一場集體發洩反而為它造了更大的聲勢。

言歸正傳。

第三種是社群電商在更廣大的較為偏遠的地區,社群零售幾乎成了“壟斷”生意。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城市的社區、農村的村莊都建了微信群,附近的店家在群裡幫所有人訂購食物、水果和日常生活用品,最後統一線下配送。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我真不知道我的企業這麼脆弱……

線上線下結合發展是大勢,但是概念太大,讓人有些摸不清方向,一般來說就是轉型做線上平臺和社群電商

如果你的企業有能力、有資源,可以轉型平臺型企業。比如北京一家房企,他們老闆年前到武漢出差,得知武漢要封城的消息,預料到疫情的影響,連夜飛回北京,同時聯繫線上平臺服務商,商議搭建自己的線上銷售平臺,復工後迅速開展業務。

社群電商則更具化一些,同時容易上手,簡單好操作。如果你的企業規模較小、體量不大,組織構架靈活,就更適合轉型社群電商,像前面的海爾一樣把店挪到線上和微信裡。

總結

未來難以預測,我們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貿然行事,但是一定要學會反脆弱——在不確定性中受益,而不是被不確定性摧毀。

企業銷售的東西不外乎兩種:產品和服務;交付方式也不外乎兩種:線上交付和線下交付;線上線下結合發展同樣有兩種思路:先建平臺再下沉到社群,和先佈局社群再建平臺。

如果疫情期間,你現有的產品和交付方式讓你感到“脆弱”,反脆弱的方法也很簡單:

1.改造你的產品體系,不需要見面即可交付

2.創新你的銷售方式,不需要見面即可成交

任何事都怕議而不決,謀而不斷,光想不幹。如果你想提升企業反脆弱的能力,何時開始?最好的答案永遠是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