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魏晉人士多風流呢?

作者燭鳴


我是

鐵劍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分享我的一點淺見。

先來解題

魏晉是什麼時候?

一般來說,是公元220年到420年,也即歷史上通常說的三國到兩晉時期,200餘年歷史。由此就可以看出,整體上這是個戰亂的時代,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沒多久,晉室難渡,南朝宋齊陳梁,北方呢?五胡十六國。

風流是什麼意思?

題主的“風流”應該是指它的古意而非今意,所以本題也是著重於前者。即,魏晉為什麼有那麼多外表英俊、思想高蹈的人士,而非描述他們是怎麼個風流

下面開始回答。

首先,時勢使然。

魏晉時期,天下紛爭,簡直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按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及藥與酒之關係》中所說,面對這麼個時代,無法用“忠”來立國——因為大家都不忠君,只能是以“孝”來治天下。由國而回歸到家,人的思想沒那麼多束縛,於是,就變得“通脫”起來。

限制少了,思想上就會活躍,在任何時代都一樣。

其次,文化交流。

魏晉南北戰亂,無一寸淨土,晉室難渡,帶來的是中原的文化。這就造成了一個有意思的想象:

原本是文化上頗具優越感的中原人士,不得不託庇於以前自己眼中的蠻夷之地。想要打回去,越來越不可能,不僅北方亂,南方也亂,但是人又有渾身的才華?怎麼辦?寄情于山水,寄情於藥(五石散)和酒,清談,玄論,端著架子。

這麼一看,是不是已經具有了“風流”的外形?

在“國”內,南北人口遷徙,漢族和少數民族不僅是南北的人口遷徙促進了文化交流,這個時候,佛教已經東渡,佛學翻譯已經盛行。不受限制的文化交流,其所產生的衝擊,就是火花。如此之大的火花,必然帶來思想上飛躍和爭鳴。

由此,思想上已經“風流”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當然不會太差。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風流”的外表下,是痛苦。

今天被我們所認為思想自由、大師輩出、風流蘊藉的時代:春秋,魏晉,漢唐,民國,當我們憧憬於過去的百家爭鳴之時,其實更應該看到時代加於人身的痛苦。在這些時代,即使是漢唐,普通人經受戰火離亂,名士們正是因為正統的途徑無法發聲,看穿世事,才選擇了“隱”,放浪形骸,狂歌當哭,超越流俗。即使如漢唐,偉大作品的誕生,也是因為兵火和戰亂,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不僅詩人如此,對於文學和思想,也是如此。

因此,再回頭來看這個問題,不難看出,魏晉人士是很風流,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的酒,謝靈運的山水,慧遠的佛,都很讓人神往。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在這樣的“風流”之下,潛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固然,魏晉風流,多讀讀《世說新語》這樣的記錄對個人很好,但對於古人和時代,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各位看官以為如何?歡迎疑義相與析。


鐵劍齋


早年讀過魯迅的雜文《魏晉風度與酒藥之關係》,文中主要強調了名士以風流對抗晉朝的黑暗統治。但如果把名士現象放在東漢至隋唐這一段大的歷史背景上看,我所發現的,卻是它自身的黑暗。

表面上看,他們談玄論道,詩書傳家,文人雅士,雅的不得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在逐漸演變,最後變成了以雅為包裝的大的腐敗集團,成為社會黑暗的催化劑。

他們所謂的“寄情于山水”,其實就是置民生於不顧,滿嘴的儒釋道,其實一肚子的仕途經濟,財迷心竅。王謝士族的代表王衍,被大趙天王石勒抓住後,立刻勸其稱帝,遭到石勒的唾罵,罵他身居高位,一心為自己盤算的無恥行徑。石勒是個不識字的胡人,卻是一眼就看穿了這類人的實質。

可惜這個實質,至今一些人也看不到,或者是不願意看到。

其實文士也好,文盲也好,只要條件成熟,都有可能演變為腐敗。可見,標籤這種東西是靠不住的,有些人緊緊抓住標籤不撒手,是因為標籤這種東西還有遮羞的作用,雖然只有窄窄的那麼一小條,它就是能遮住一些人的眼睛。


三維看歷史


“魏晉風流”是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們表現出的一種獨有的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是“魏晉時期士人們追求的一種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章太炎《諸子學略說》)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一書將這種人格上的精神狀態和外在表現概括為:“內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脫俗的言行,漂亮的外貌”。“魏晉風流”的諸般外在行徑,其實是魏晉士人文化精神的一種外化,他們集體通過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等生活方式嘗試超越個體和自然、社會之間的對峙,以達成內在精神世界的和諧與自適。

魏晉士人風流的外在表現

1、漂亮的外貌

魏晉名士都善於修飾和打扮,用以彰顯自己漂亮的容貌和卓爾不群的風姿。甚至士子們為了裝扮自己的容貌會在臉上傅粉,這在當時成為追求美和欣賞美的一種風尚,比如大才子曹植就喜歡傅粉。對於當時士子們的姿容,《晉書》中多有記載,如衛玠“風神秀異,......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王矩“美姿容,每出遊,觀者盈路。”為了看美男子出遊,路都被堵上了,由此可見其過人風姿,其轟動效應可比今日之影視明星。

(圖片來源於網絡,人物與文中所載人物無關)

2、高超的精神

魏晉名士不光注重漂亮的外表,還注重內在的精神與氣質,主要表現為高雅的氣量。這種氣量具體體現在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克己勵行、大度豁達等。如東晉風流宰相謝安,一次他和孫綽等人泛海遠遊,忽然風起浪湧。孫綽等人驚恐不安,謝安卻吟嘯自若,“眾鹹服其雅量”。(《光緒寧陽縣誌》)

由於魏晉時期政治險惡,禍福難測,名士們為了保全自身姓名,大多清心寡慾,性情隨和,豁達寬厚。如《晉書》所載出身於清貧之家的山濤,“及居榮貴,貞慎儉約,雖爵同千乘,而無嬪媵,祿賜俸秩,散之親故”

3、脫俗的言行

魏晉名士大多崇尚玄談,因為他們懼怕捲入政治鬥爭,只能從玄虛淡泊中尋找精神寄託,於是玄學應運而生。對於玄學的闡述和辨論形式就被稱之為玄談。魏晉名士多迷戀於玄談以致不能自拔。如《晉書》所載:郭象談玄

“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另外,名士們的玄談不但注重義理,還注重語言的藝術,如裴遐“以辯論為業,善敘名理,辭氣清暢,冷然若琴瑟。聞其言者,知與不知,無不歎服。”

(魏晉名士中的“竹林七賢”)

4、內在的智慧

西晉時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

的觀點,他認為“有為”即是“無為”,“廟堂”即是“山林”,“有”與“無”、名教與自然是外與內的一體關係。因此,提倡一種“內聖外王”之道,如堯舜之聖人雖身居“廟堂之上”,仍可“心無異於山林之中”(《莊子注·逍遙遊》)、“無心而任自然者,應為帝王也”(《莊子注·應帝王》)。

如此,也為魏晉時期世家大族佔據高位而無所用心提供了理論依據。如《文選》所載:

“西晉王衍與樂廣雖居高位,但‘俱宅心事外,名重於時,故天下言風流者,謂王,樂為稱首焉。’”

“魏晉風流”形成的原因

那麼,魏晉名士們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特立獨行的行為呢?一句話,正是魏晉時期特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方才造就了卓立於中國歷史長河的魏晉風流。

魏晉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禍亂迭起,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政治最為黑暗,黨爭最為激烈,破壞尤為嚴重的一個年代。在這種戰亂和分裂中,很多士子經常莫名其妙的被捲入黨爭戰亂、慘遭屠戮,面對這種社會現狀,他們無奈之下,只能縱情于山水,清心寡慾,任情任性,瀟灑曠達。

魏晉時期是政治黑暗,戰亂頻繁的時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思想自由多元、百家爭鳴的時代。因為分裂與動盪使得整個社會喪失了統一的中央集權,自兩漢以來的經學的束縛也大大減弱,使得魏晉士人獲得了空前的思想和精神上的解放,無數名士用超脫的言行和卓絕的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內心,最終形成了魏晉特有的時代風流。

魏晉名士是一個魏晉特有歷史條件下造就的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之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陶淵明則是魏晉風流的極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足見其風流。另外還有“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江左領袖王導、謝安等。魏晉名士們表現出的那一派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直為文人士大夫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和無限追崇的典範。


柚子愛歷史


因為戰亂,到處都是兵荒馬亂的,換皇帝和過年一樣。鬥爭失敗的收到牽連的分分鐘人頭落地,多不定哪天一個不小心就嗝屁了,所以那時候的人們更加信奉人生苦短,必須性感!

我個人理解的魏晉風流分兩部分。最美好讓人嚮往的魏晉風流尤其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為代表的早期,當時的名士還沒有墮落,世家還沒有腐化,從漢末的硝煙中鍛造出的風骨,能夠從放浪形骸的表象下透露出來。魏晉風流,迷人之處,大多出自當時,這一時期雖然已經透露出絕望,但是他們還是抗爭的,雖然無力,但是有執著有堅守。等到八王之亂,衣冠南渡,一切就都難以挽回了。

後期就變成了一幫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一味的空談玄學,放浪形骸,沒事嗑藥,醉生夢死。這些都是假風流,為了風流而風流,算不得真的風流之士!

真正的風流名士內心還是很痛苦的,自己有才華有風采但是也沒有辦法和能力去改變社會,只能每天得過且過,各種風流飲酒賦詩去逃避現實社會。畢竟亂世能苟活就足夠奢侈了!但如果真的回到那個時期,只有少部分才能過上這種生活,連假風流都風流不了。而普通人連接觸到風流的魏晉人士都很少,這在任何朝代都一樣啊。真的多風流的魏晉人士,那時候也是世家名人,換而言之無一不是世家或官宦子弟或博學多才的才子。這些人面對殘酷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動盪社會,只能寄情於其它了。

於是產生了各種玄說,思想極其開放。尤其是玄學的發展,部分文人變得自由自在起來。三五文人,弄個小酒杯,一嘮嗑嘮一天。這種生活,無拘無束,想學什麼學什麼,想幹什麼幹什麼~ [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還有你懂的社會主義兄弟情!想搞就搞~不怕~反正咱都試試也不虧。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的美男標準基本等同於咱們現在的小鮮肉,貌美膚白,高高瘦瘦的。

外加很多文人有吃五石散的習慣,導致了膚白的男人一波接一波的。再加上五石散的副作用,很多美男,又白,又美,又柔弱,簡直是剛柔並濟的尤物。

你說,如果你是男人,你在動亂時期和一美男朝夕相對,你倆又很談得來,你能不“兄弟情深”?好像題目答著答著就歪了,不管了,繼續誇下去。魏晉南北朝的男人,美,真的美,又美又有文化。古代十大美男裡大部分都是魏晉南北朝的,什麼潘岳(潘安)、衛玠、嵇康、蘭陵王、慕容衝等等,不僅美,而且有的有才,有的病態美,有的放蕩不羈,有的武藝高強,有的帶著一身國仇家恨,每個人都可以做小說主角了!!想想和這些人見一面就激動啊。

換成你,有錢有閒有名聲有人脈,雖然處於亂世,也無拘無束,想做什麼就去做。這樣的人生簡直想都不敢想!浪漫如李白也對此心馳神往!這樣的魏晉人士真的是非常風流了。

[淚奔]你我本無緣,全靠我答題。

[我想靜靜][我想靜靜]喜歡的朋友可以給個關注嗎?





九歌w


魏晉名士多風流的說法其實近些年是經常能看到的了。

魏晉風流,風流在什麼地方呢?有什麼風流呢?又為什麼值得人以褒義稱之風流呢?

首先看看,魏晉的獨有的代表之處:

  1. 清談。所謂清談,就是圍繞著以《周易》《老子》《莊子》為主打核心的玄學經典進行辯論,各自引經據典以駁到他人為傲。並且這種清談在當時極其受歡迎,尤其是上位者和統治階級。反之,如果你不清談,反而見面就是強兵富民,國政民生,那是要被人諷刺,被人排擠,笑一句“好一個俗人”。
  2. 五石散。我覺得這個名字應該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聽過的,但還是簡單介紹一下。五石散,始於張仲景,發揚自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傅粉何郎的主人公何晏。其作用是吃了之後會使人臉色發紅,渾身發熱,精力旺盛直至出現幻覺,其一開始是用以治病,但漸漸地從何晏手中變成了一種“名士仙丹”。但是其後遺症同樣是不小,五石散吃多了對精神傷害很大,容易性格暴躁,精神恍惚,甚至痴呆發狂,並且其易上癮!魏晉名士,大多緩帶輕裘,長袖飄飄,有的還會半裸甚至全裸作樂。其人皆以喝酒放歌,肆意放縱,不滯於物,不拘禮節著稱於世。

其實如果綜上而言的話,給人的感覺,這應該是一個道教文化盛行,人人渴望成仙得道,亦或是及時行樂,日常以嗑藥飲酒作樂為主的時代。 但是,既然不談國政,不顧民生,只顧飲酒取樂那麼,這樣一個朝代又能有什麼值得後人銘記嚮往千年呢?

魏晉之時,名士皆長袖飄飄,衣衫款款,言語間皆是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七經八卦”,行事皆以自身喜好,肆意放蕩,開心處放聲大笑,傷心處悲聲大哭亦是真性情!

魏晉名士,大多是文學藝術名流,彼時創作,流傳千古,對後期影響極其深遠,彼時的《聲無哀樂論》《得意忘象》《氣韻生動》等篇章,還有如《廣陵散》等經典曲目,都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文化遺產。

我始終覺得,每一個朝代的讀書人,絕大部分的應該都是希望能夠把自己腹中的千重韜略,萬般良謀都一一施展開來。以富國、以強兵、以開疆拓土、以百姓富足,但是時代的不同,封建君主的個人性格喜好的不同,使得每一個時代或多或少的都有那些萬古流芳的詩篇流傳,都有那些讓人神往的風流人物。


我小時候也很白


最近被魏晉時期的名人軼事深深吸引,參加讀書沙龍活動聽文學教授講《世說新語》,打開喜馬拉雅聽歷史教授品三國,時局動盪的年代多出英雄,也多出避世之才,魏晉時期有名的竹林七賢則屬於後者。可能每個年代都一樣,有人擠破腦袋要功名利祿加身,而有人卻縱慾享樂灑脫不羈,出身貧寒的多追求奮鬥,而富裕優渥的多追求瀟灑和享受。世說新語就是一部記載了士族階級,也就是上流社會人士瑣文軼事的一部書。

士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世代讀書做官的家庭,也就是現在的官幾代。士族靠門第壟斷官位,九品中正制度就是為了保證這一世襲特權的延續。在魏晉那個時代裡,出身決定了人的命運,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比今天還殘酷。士族們的高談闊論和生活軼事就被記載了下來,更多平凡之人的生活狀態已經被歷史和後人所忽略和遺忘,想到這裡心裡總會釋然,一百年後誰還記得你今天在幹什麼想什麼呢?平凡的人做喜歡的事情,不虛度光陰,即使不留名歷史過悠然自得的一生也足矣。

回到魏晉時期,一個無望的時代。國土四分五裂,政權反覆更換,時局動盪,戰火紛飛,每個人都極度缺乏安全感。這些上流社會的士族們甚至是國王都不知道自己明天的皇位和官位是否還穩固。大家嗜酒成風,毫無節制,甚至傷了身體也要喝。世說新語裡面,張翰有句名言:“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酒鬼劉伶最好玩,醉酒後在房子裡裸奔,別人見了就笑話他,結果他來了一句“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反而說別人跑到他的褲子裡來,有點可愛哦。不僅愛喝酒,還愛服五石散,五食散是由丹砂,雄黃,白礬,曾青和磁石這五類金石藥組成,吃完藥性很猛,需要行走散熱。傳說食五石散會增強體力,美容養顏。其實就是古代版的毒品,會上癮,長期服用會精神恍惚。此風氣主要是魏晉時期玄學鼻祖何宴何平叔帶起的。一邊喝著酒追求物我兩忘,一邊吃著五石散想著美顏常駐長命百歲,時常一堆人聚在一起談論時事,時常看看美男養養眼,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簡直就是神仙生活嘛,但是當時過這樣生活的人不見得就真的開心。之所以如此放任自流,甚至於到荒誕不經的地步,就是因為無望和痛苦,因為慎禍避世,明哲保身。

最後,再說說那個年代大家都喜歡美男子,和今天一樣大家都極在乎自己的顏值。最帥的就是潘岳公子了,貌若潘安形容男人帥就是從魏晉來的。帥到什麼程度呢?只要潘岳坐車出去玩,洛陽城裡的老老少少都會跑出來圍著他看,還要給他送水果,結果出去一趟拉回來一車水果。有朋友模仿潘岳出去騙水果,就是左思和張載,兩人出去想著起碼會有點收穫,結果長得難看大家都朝他兩扔石頭,最後拉回來一車石頭。還有一個帥哥,衛玠,因為長得太好看,出門前來看帥哥的人多的像是一堵牆把他圍住,結果此帥哥壓力太大,煩惱太多,結果給一命嗚呼了,此為“看殺衛玠“。顏值從來就是稀缺資源,所以長得好看的人千萬不要浪費自己的顏值。


歷史終任人評說


首先說一下風流二字的含義古今是不同的,今人所說的風流是個貶義詞,多用來形容好色的人。古人所說的風流則是個褒義詞,指瀟灑有文采,常用詞如風流倜儻、風流蘊藉等。魏晉時期,由於歷史及時代背景諸多因素,許多知識分子不滿傳統禮教的束縛,崇尚個性自由,崇尚老莊道家學說主張的無為而治,如極具代表性的竹林七賢,縱情詩酒,放浪形骸,一時成為知識分子的標杆,其流風餘韻直到東晉,幾乎遍於朝野,眾多上流士人,或寄情莊老玄學,或追求服食養生,這些人崇尚空談,注重儀表,或互相標榜,或互相辯難,爵位的高低反倒不及高品位的儀表、文采更受人追捧。後人所說的魏晉風度或魏晉風流大致如此。或有未當,願就教於方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