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產品是剛需?警惕“謬論”背後的法律空白

疫情當前,“禁絕野味”的呼聲空前高漲。這個節骨眼上,另一個聲音格外刺耳——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下屬的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近日在自家微信公號上發表原創文章《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目前,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已公開致歉並撤銷了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但風波仍未平息。有網友詰問:傷疤沒好就忘了疼?對野生動物的“剛性需求”,究竟是誰的需求?也不乏聲音表示:對野生動物養殖不能搞“一刀切”。

野生動物產品是剛需?警惕“謬論”背後的法律空白

從現狀來看,“野生動物”這一概念不僅指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也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動物。因此,同樣是一種動物,比如梅花鹿,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狀態下的當然觸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養殖的則沒有問題。明確法律上“野生動物”的概念,是我們討論這一話題的大前提。

“禁野”派的理由很直接,畢竟非法交易野生動物、濫食野味已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據統計,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的78%都與野生動物有關,鼠疫、埃博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等疫情令人心有餘悸。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病源到宿主,都與野生動物脫不了干係。確鑿證據之下,人們呼籲全面禁絕非法交易,嚴厲打擊濫食濫用,沒毛病。

再看這篇文章,從標題到論述在當下看來都有些“大逆不道”,亦不乏情緒宣洩,但其實想表達的是,非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闖禍,不能讓合法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背鍋。據統計,我國以供應食品、毛皮、藥用原料、科研試材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種類約100種,養殖企業及養殖戶約50萬家(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年產值約500億元。

總結起來,濫食野生動物引發疫情是事實,可以依法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是事實,許多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缺乏檢疫標準,其實同樣暗藏風險也是事實。所以,當前的重點不是陷入彼此攻擊的口水戰,而是找到問題癥結,消滅潛在風險。

首先,必須堅決禁止濫食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不能再用生命為無知與貪婪埋單。近段時間,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確對野生動物及其製品非法交易頂格處罰,到全國人大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工作,再到各地重拳打擊此類違法活動,禁絕相關亂象在國家層面、法律層面不斷得以重申,可謂正本清源。

其次,還能不能養,又如何管理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需要相關部門依據新形勢儘快填補法律空白,有個明確的說法。比如,如何完善養殖技術和檢疫標準,真正保證人工養殖野生動物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場上明確區分養殖與非養殖兩種野生動物,杜絕魚目混珠、非法交易?“禁絕野味”,為的是守護人類的生命。對於相關管理規定,該補則補,該廢則廢,與時俱進,才能真正把風險點掐滅。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