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後,中國國際供應鏈將更強


抗疫後,中國國際供應鏈將更強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春節後復工復產的節奏,不僅衝擊了國內各類企業的供應鏈穩定,也使中國與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交通物流一度摁下暫停鍵,我們的國際供應鏈正承受著巨大壓力。

這不是中國國際供應鏈首次遭遇重大公關衛生事件衝擊。2003年非典時期,中國加入WTO才一年多,但我們戰勝種種挑戰——從年初全面防控隔離,到6月份就全面恢復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這一次,在政府統籌和各界參與下,在應急交通和物資供應鏈等保障下,中國定能儘早打贏這場“戰疫”。

不過,對中國國際供應鏈來說,也要認清現實的嚴峻:一方面,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傳播能力更強,潛伏期更長。因此全球交通及物流行業仍存在一些因應急管制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另一方面,與2003年中國剛加入WTO不同,中國目前已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並肩負艱鉅使命。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中國既是多數主要工業品供應鏈上游最大的供應方,又是下游最大的需求方。正因這種供應鏈上的火車頭拉動效應,到2019年中國已連續13年對全球經濟貢獻居世界首位。

同時,還要認清中國國際供應鏈發展面臨兩類客觀的反作用力:一類是來自美國貿易霸凌下的供應鏈打壓和關稅壁壘阻斷;另一類是來自與中國地緣經濟關係複雜且欲成為中國供應鏈替代方的印度等國家的壓力。前者通過政治恫嚇和關稅大棒等脅迫本國及相關國家企業配合其供應鏈佈局,並重點從智能手機、5G設備等科技領域削弱中國企業在國際供應鏈的樞紐地位;後者尋求在中國國際供應鏈協同體系被肢解、被重構中受益。

這次疫情或讓部分企業的國際供應鏈短期內陷入困頓,甚至存在部分供應鏈產品被替代的可能。但要看到在全球主要工業品的供應鏈合作上,中國仍是全球化企業的首選之地,中國擁有最完善的產業供應鏈集群,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成熟產業工人和全球領先的銷售及物流服務體系。雖然近年來中國人力、土地等成本有所上漲,但這是中國產業升級中的必然,其背後是產品質量升級和服務升級,並能保證全球化企業的國際供應鏈成本整體最優化。在抗疫過程中推進各類產業供應鏈逐步恢復常態,中國參與全球供應鏈的協同不會“掉鏈子”。

中國國際供應鏈的成長和發展從來不是在溫室中進行的。如果說2003年非典是中國國際供應鏈遭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次入學禮,那麼這次新冠疫情則是中國國際供應鏈的一次有些痛苦的成人禮。經此一戰,一方面將促進中國在國際供應鏈的頂層制度建設和體系建設上更加完善,強化國際供應鏈的應急體系建設;另一方面也讓中國更堅定走中國特色的國際供應鏈體系建設,推進“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現代供應鏈。

全球化發展的大勢不可逆,隨著數字經濟的全面到來,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加深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融合發展,未來“牽一鏈而動全球”或越來越多,而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都是影響國際供應鏈安全和穩定的因素。疫情終將結束,但對正在全球化佈局的中國企業來說,“樹欲靜而風不止”,總還有風險在前路,需要考慮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鏈協同,增加供應鏈的柔韌性和各類風險下的替代性;需要考慮加速向數字供應鏈換道發展,加速無人駕駛、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在物流與供應鏈上的應用,以更智能化、人性化的現代供應鏈,發揮全球供應鏈上的引擎作用。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楊達卿,是《供應鏈為王》作者、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