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報告:延遲復工對廣東房企衝擊巨大

2月18日上午,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任洪斌介紹,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抗疫阻擊戰,也是一場經濟保衛戰。復工復產是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

  國家要求從2月10日正式實施分批分類復工復產,但觀察發現,目前復工復產形勢仍不容樂觀。據天風證券研究分析,至2月14日春節返鄉人員的返程率可能只有20%-30%。主要城市節後第一週工作日的軌交客運量均不到常規工作日的10%,第二週隨著企業復工增多,大多數城市出現反彈,但幅度不大。

  興業證券研究報告披露,截至2月9日,與人員外流的最大值相比,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和新一線代表城市(成都、杭州等)春節期間的返鄉人員分別完成了26%和31%的返程迴歸。剔除返鄉人群中的在校學生、老人、未工作等群體,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代表的“核心人群”返程率也分別只有39%和38%。

  據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課題組調研結果顯示,受訪企業中,能在2月10日復工的只有22%;未復工企業中,預計在兩週之內能夠復工的則不足15%。在7個省市中,北京、上海和遼寧復工率較高,為40%、35%和25%,而疫情較為嚴重的廣東,河南和浙江,復工率則低至23%,12%和7%。

  延遲復工,一方面將造成企業“空轉”,即在沒有營收的情況下,企業仍要支付人工、租金等成本,導致現金流緊張;另一方面則會帶來履約困難,企業不僅無法完成現有訂單,賠付違約金。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課題組調研結果顯示,66%的受訪企業家表示存在現金流問題,而63%受訪企業的現金流無法維持三個月以上。而根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及對策建議的調研報告》,參與調研問卷的6422家中小企業中,超過85%的企業受到較大影響;資金緊張和需求萎縮是當前中小企業的最大困難和挑戰。

  延遲復工對廣東房地產企業衝擊較大

  據廣東省房協向會員單位摸查結果顯示,受大部分行業延遲復工影響,直接或間接給房地產企業帶來了用工、建材採購、物流供應、資金流轉等多方困難。

  用工方面,廣東房地產企業的建築工人來源以湖北及疫區附近為主,農民工返工數量減少、時間延遲,導致項目開發節點延誤,開發進度減緩;員工返崗後要求自我隔離,工作開展受到影響,效率嚴重降低,部分樓盤可能出現延期交付風險;工地現場在復工前後一段時間內,均需採取防疫措施,用於一線案場及日常的口罩、消毒水等防護用品嚴重不足,對復工時間、施工效率和成本均造成一定影響。

  建材採購方面,受疫情影響,絕大部分生產廠家不能按時恢復生產影響,材料、部品、設備生產供應承壓,導致建材採購困難,對房地產的建築進度和建安成本產生巨大影響;深加工的企業由於受到企業復工時間推遲、生產工人推遲返廠、上游物資鏈條的短期緊缺等都將影響節後的產能和供貨速度,預計會出現供貨不及時及價格上漲的情況。

  物流供應方面,部分物流車隊用於應急抗災運輸及大部分物流公司停止運作,物資及材料到貨的及時率難以得到保障;受復工推遲及疫情檢查管控影響,導致工地各類材料不能按時運達,預計物流供應比往年晚20-30天,工期預計延後至少一個月。

  資金方面,絕大部分銷售中心關停,線下銷售幾乎中止;延遲復工影響報建取證,影響開發貸融資,導致現金流緊張;預計受疫情影響及年後工人難招的影響,建築材料價格將持續上漲,房地產企業資金壓力較大。

  有序復工可賦予企業更多決策權

  2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抓緊出臺科學分類、切合實際的復工復產防疫指南,指導各地合理確定復工復產條件,取消不必要的保證金。有針對性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通過跨區域點對點勞務協作等有序組織農民工返崗,除疫情嚴重和擴散風險高的地區外,對限制勞動者返崗的不合理規定要堅決糾正。

  事實上,許多地方政府也已經開始根據當地情況,根據企業情況實施“一企一策”,幫助企業儘早復工。但由於中小微企業數量巨大,情況複雜,層層申報、審批的信息收集和決策機制在難免低效、遲緩。而企業家普遍對防疫和安全生產高度重視,作為企業的第一責任人,他們同樣要在防控疫情和儘早復工間做出慎重的權衡。因此,圍繞“控疫情、穩就業、保民生”的政策重心,在“一企一策”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企業防控疫情的獎懲制度,明確誰復工誰負責,將復工復產決策權交給企業家,可以進一步保證復工的有序有效進行。

  根據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廣東目前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已趨近於零,現有確診病例也持續減少,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且根據百度遷徙大數據,大致估算出今年春運開始後離粵返鄉人口中只有7.7%回到湖北,其中超過70%又來自深圳、廣州和東莞,因而對其他城市來講,流動人口帶來的防疫壓力並不特別大。由此可見,可以充分考慮各地市和企業的具體情況,賦予企業家更多決策權,讓他們針對具體問題,尋求最為合理、可行的復工方案。

  理性評價房地產業作用和地位

  助力“六穩”

  2019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要做好“六穩”工作。但本次疫情不僅對整體消費、外貿出口產生重大沖擊,對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負面影響也尤為顯著,全面拉低了經濟運行。由於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能直接拉動建材、建築設備、建築器械工業以及冶金、化工、運輸機械、儀表等行業的發展,房地產開發建設材料涉及建材、冶金等50多個生產部門,還影響家用電器、傢俱等民用工業及旅遊、園林、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健康將直接影響“六穩”目標的實現。

  近期,為了解決房地產業的短期困境、防範樓市風險、降低對經濟的影響,浙江、上海、無錫、西安、南昌等多個省市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出臺了針對房地產企業的階段性紓困新政,從土地出讓金緩繳及降低比例、預售資金監管放鬆,信貸適度寬鬆,預售標準條件放寬等多個維度,緩解房地產企業資金週轉壓力,支持當地房地產市場以及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客觀而言,房地產業不管在世界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社會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都與相關行業緊密切相連。據經合組織數據顯示,2018年48個樣本國家房地產業增加值(本幣計價)佔GDP比重中,印度佔比最高(18.9%)、印尼佔比最低(2.7%),美國(12.2%)、日本(11.3%)、英國(11.9%)、法國(11.5%)、意大利(12.5%)、加拿大(12.5%)、德國(9.6%)等發達國家在10%-12%之間,中國為6.6%,排第39位。

  在消費急劇下滑、外貿出口受限的背景下,因時因地微調政策,確保疫情衝擊下樓市穩定,從而支持宏觀經濟穩定,與中央層面“房住不炒”定位並不衝突。

  此前,廣東省房協會長王韶曾根據向會員單位摸查情況結果撰文《疫情後房地產更需發揮“穩定器”作用》,為切實有效減緩企業當前困難,保持廣東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建議政府主管理部門加快開發項目報建審批,適度放寬房地產項目預售條件,降低預售監管資金額度比例並放寬提取條件,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加快推進房屋銷售、簽約和按揭貸款業務“互聯網+政務服務”,減少線下人員聚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土地出讓起始價和保證金額度,縮減佔用時間,合理降低投資門檻;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針對疫情導致資金困難情況推出專項貸款,加大住房按揭投放額度及力度,解決企業因疫情導致的現金流困難問題;酌情延遲土地增值稅、所得稅等清繳時間,增強稅收清繳的時間靈活度,保持企業經營所需現金流;根據疫情發展,適當降低相關稅率,減免年度稅負。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緩解和最終的戰勝,企業將加快復工復產,前期積累的消費和投資將繼續釋放,勞動力市場需求也會同步擴張,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房地產市場化進程也不會轉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