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1.為什麼孩子總是學不進去?

楊濤今年準備上初三了。楊濤的家長都十分擔心孩子的成績會不會考不上重點學校。於是每天都對孩子十分嚴格,不僅給他報了各種課外輔導班,讓楊濤經常挑燈夜讀。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然而就算是這麼嚴厲的教育方法,楊濤的成績卻一直都上不去,讓其家長十分苦惱。而在諮詢過老師之後,老師建議孩子可以根據學習和考試內容的難易程度調節自己的動機水平,並對其進行一定的心理輔導,不要過於看重成績,這樣只會加重自己的學習負擔。

楊濤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很快,在期末時,楊濤的學習策略和動機水平調節有了較好的結果,楊濤的期末成績讓他順利進入年級前10的梯隊。讓家長感到十分欣慰。

而這件事情,也包含著一種教育啟發,即學習動機適度定律。藉著這個事情,我和大家談談動機適度定律。


2. 什麼是動機適度定律?

首先,我們先了解動機的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成績主要受智力、動機和勤奮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用公式表示,即:

學習成績=智力+動機+勤奮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其中,動機對學習成績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那麼,動機是如何影響學習成績的呢?

①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行為

眾所周知,求知慾望是學習活動的源泉和動力。但是當求知慾沒有被激發時,孩子就不會有想學習的想法,只有當求知的慾望被激活,形成學習動機時,孩子才會主動學習。

這就像一個飢餓的動物,雖有補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果它本身沒有覓食的動機,仍不會有覓食的行為。

②學習動機可以調節學習強度

動機對學習強度的調節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學習動機越強烈,學習強度越大,學習熱情也就越高、積極性強,幹勁十足。反之,學習強度就小,學習情緒低落,甚至厭學棄學。

第二,學習目標一經確定,學習動機便成為學習行為的支配力量。只要目標堅持如一,學習動機始終都與學習行為保持同步順利進行。

第三,當孩子失去了學習目標,變得不想學習時,其學習動機也隨著消失,這時也就不會表現出學習行為。

③學習動機指引學習活動朝著一定方向進行

學習動機不僅引發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對學習動機也有反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

“動機與學習的關係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係,絕非一種單向性的關係。”

就是說持續的學習可以強化動機,即學習效果的好壞與學習動機有關

比如,孩子上初中就立志當作家,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表文章作品,而且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好評,那麼他對作家之路的信心和決心就會進一步增強,甚至篤定不移。反之,如果屢遭退稿,那麼他可能就會動搖自己的目標,學習動機也會越來越弱。

所以說,

強烈的學習動機來自於對目標的指引和正確的自我認知,同時,父母還根據孩子學習情況的反饋來刺激他的學習動機,讓孩子保持一定的學習強度,激發上進心和自信心,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愛上學習。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其次,心理學中還有一個動機適度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道森認為:

“中等程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於效果的提高。”

他們研究出的耶克斯—道森定律表述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水平高,效率可以達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中,中等的動機水平效率最高;在完成複雜和困難的任務中,偏低動機水平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①學習動機適度,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動力,讓大腦保持在一個良好的思維狀態。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適度的緊張情緒能增強大腦的興奮過程,提高大腦的活動功能,使人思維迅速,反應敏捷。

在難度適中的任務中,當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適度的緊張,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中較好思考,並取得較良好的效果。

②學習動機過強。孩子容易緊張,將對孩子思想造成困擾,因壓力過大而影響學習效果。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動機強度過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則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孩子會處於過度緊張和焦慮的心理狀態。

這種緊張和焦慮會產生恐懼感、危機感,繼而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讓思維變窄,頭腦遲滯,嚴重者連平時掌握較好的內容也可能出現混淆、遺忘的後果,從而使學習效果下降。

③沒有學習動機,考試成績將呈現兩個極端。

孩子學習一點也不緊張,說明孩子要麼是學神,要麼是學渣。學神因胸有成竹不緊張,學渣因無所追求而坦然。這兩類孩子,因心態“超然”,均能在考試中正常發揮,取得自己應該取得的成績。


3.如何運用動機適度定律,從容應對學習?

第一,積極的心理暗示法

俗話說,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孩子有了好的心態,才能從容地應對學習。

負面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與之相反,積極的心理暗示,能讓人擁有足夠的自信,穩定的心態。以肯定的心態去否定負面的念頭,始終以正面、陽光的心態面對壓力。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比如:“我付出的努力已經很多了,掌握的知識足夠應對考試了,我一定能考好!”“今天的狀態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我一定沒問題!”“心目中的大學離我是如此之近,而我要做的只是通過這場考試而已”……

當然,這種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平時去引導孩子,通過長期的嘗試和鍛鍊,才能真正掌握,這需要家長做好引路人。

如同作家畢淑敏所說的,每個人盡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就是成功。

當孩子具備了這種心理調試能力後,在以後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都能在考前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二,孩子要確定適當的學習目的

前面我們提到,學習焦慮往往建立在你對學習結果的良好期待、目標上,那麼合理的、可通過努力獲得的、階段性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不要試圖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這個道理是淺顯易懂的:設定過高的目標,失敗率更大,一旦失敗獲得的打擊感也就越強、消極情緒和負性體驗會給你下一次考試帶來更多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而設定過低的目標不能激發學習動機,輕易達到的目標也不會使你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父母要對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所謂合理,就是指學習目的難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適中的挑戰性,讓孩子覺得付出努力就能達到,這樣才有激發力。

期望的距離是踮起腳尖能夠得著的距離,而不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在矯正孩子偏科現象時,家長一定不要過於強迫、逼迫孩子做功課或學習。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會變得焦慮、不耐煩,易產生反抗情緒。

同時,家長也不要總拿成績優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較,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自覺地放棄進取。

孩子總是學不進去?掌握動機適度定律,輕鬆應對學習

總之,動機和學習二者的關係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學習能產生動機,動機又能促進學習。

如果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明確或過度,他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認為學習又苦又累;而如果懷著明確、適度的動機去學習,學習就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樂輕鬆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